趣谈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趣谈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首页模拟经营越野污垢自行车赛车更新时间:2024-09-23

诗曰:

处世须存心上刃,修身切记寸边而。常言刃字为生意,但要三思戒怒欺。

上士无争传亘古,圣人怀德继当时。刚强更有刚强辈,究竟终成空与非。

心上刃,就是心脏的心上面一个刀刃的刃,即“忍”字;寸边而,尺寸的寸旁边一个而且的而,即“耐”字。

从这一难体现出心上刃指用某种想法来平衡他人的是非好坏和一根筋走极端引发的强横。镇元大仙认为自己就是好的,高贵的,而悟空就是不好的低贱的。心上的锋芒得以体现。两人因此发生矛盾。悟空是心猿,重视将心比心,崇尚人与人之间互相平等和尊重。大仙对悟空看不上眼自认为比悟空高一等。悟空可以代表社会的灵魂,站在法由心生的立场,镇元子叫六亲不认敢在老妈头上动土。悟空发挥自然的作用来劝化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唐僧师徒的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明白,我们按照某种想法来对他人评头论足定然是不合理的。一味说别人怎么不好其实更在说自己不好。这只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更因为阴阳并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首诗的大抵意思是:我们不要只站在个人立场去衡量他人的好与坏,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对他人和孩子乱贴标签是不合理的。我们遭到反对更应该多一些耐心,多多反思自己的问题选择平复内心的火气怒气不要想去报复欺负谁才能够明白道理。上等人与世无争不自我炫耀选择放低自己的姿态求成长自古流传。圣人反思自己的问题知错能改把自然的德型一直传承。使用刚强还有比这更刚强的人,最后究竟只是一场空和成就不好的后果。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可以理解为不迷信不走极端说绝对而维护阴阳合一的做法。悟空推倒人参果树的目的就是告诫镇元大仙不要太自我而走极端,不要不识人性还在他面前显摆本事。最终大仙意识到这些问题进行改正。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一章 用悟空的成长进行解释非常合理。悟空的善行看不到痕迹,说话没有漏洞。他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需要绞尽脑汁的想着如何对付谁。一切如此顺其自然,悟空的智慧难以看清,难以解开。因此,他总是如此善于救人,没有被遗弃的人;善于救助万物,没有被遗弃的万物。这就是存在悟空内心众人看不见的大智大慧。因此,悟空是所有人最好的老师,而所有人又是悟空最好的借鉴。如果所有人不向着悟空学习,悟空又不把所有人当成自己最好的借鉴,就算有大智大慧也会使心迷茫。

因此看来,我们需要向着悟空学习,而后把所有人当成自己的借鉴促进自己的成长只有这样做才是合理的。世界分阴阳。人与人之间都是双向的。有益的学习也是双向的。镇元大仙单纯的认为自己就是好的,悟空却是不好的,在悟空面前一股高高在上的姿态,心所以迷茫。玉帝如来觉得自己是所有人最好的学习榜样,自己不用学习,他们对内心何其迷茫,因此对他人造成无穷伤害。悟空重视以心换心,消除伤害,把所有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借鉴因此拥有大智大慧。

镇元大仙敢于争先所以迎来本性挑战,为了自己受伤的心灵怒气腾腾,想为人参果树报仇走极端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体系找悟空的麻烦,想惩罚他以解心中的怒气火气。然而悟空的能耐镇元大仙无可奈何,看到他的本事和对唐僧的维护及勇于担当的态度不免高看一眼,对本性因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教育就是责任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代表社会的灵魂维护法由心生还由心灭的完整轮回默默的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他代表自然无私无欲的大爱之心,正所谓大爱大责,他一直被众人不看好 ,被辱骂着,而他没说什么,担下所有责任,探寻着社会的阴暗问题找寻根源,解决问题,默默的发挥着无私无欲的功能。这一切的问题只是因为人为因素而成就,而这些问题只能靠他解决。说到底,孙悟空就是我们的内心深处原始的大脑。我们若是顺应他,他会给我们打开一扇窗,带领我们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使我们心境越来越高,内心的世界越来越大。他带领我们站得高看得远,一切尽收眼底,于是消除烦恼。大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这样的道理,唯一的条件就是我们要像唐僧那样通过一次次的经历反思自己的问题去顺应他。我们不顺应他,他会尊重我们的选择,不会有任何言语,选择远离。悟空面对镇元大仙的唯我独尊用行动说了真心话而后所以逃离。他任由我们把自己圈进牢笼,活在自以为的世界里,只是自己的选择,后果都是自己承受的。然而要想解决这一切问题只能靠他。唐僧因此依靠他取经才得以成功。学习道教思想就是开启智慧之门促进大脑的思考而激发潜能的发挥。而儒教佛教循规蹈矩,固步自封关闭了多少人的心门而抑制了多少人潜能的正常发挥,使多少人只活在小小的世界里而不可自拔。

却说那镇元大仙用手搀着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只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那,脱不得我手。我就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果树。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大仙道:“不争竞,我肯善自饶你?”行者道:“你解了我师父,我还你一颗活树如何?”大仙道:“你若有此神通,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行者道:“不打紧,放了他们,老孙管教还你活树。”大仙谅他走不脱,即命解放了三藏、八戒、沙僧。沙僧道:“师父啊,不知师兄捣得是什么鬼哩。”八戒道:“什么鬼!这叫做当面人情鬼!树死了,又可医得活?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你和我哩!”三藏道:“他决不敢撒了我们,我们问他那里求医去。”遂叫道:“悟空,你怎么哄了仙长,解放我等?”行者道:“老孙是真言实语,怎么哄他?”三藏道:“你往何处去求方?”行者道:“古人云,方从海上来。我今要上东洋大海,遍游三岛十洲,访问仙翁圣老,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法,管教医得他树活。”三藏道:“此去几时可回?”行者道:“只消三日。”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说,与你三日之限。三日里来便罢,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儿经了。”行者道:“遵命,遵命。”你看他急整虎皮裙,出门来对大仙道:“先生放心,我就去就来。你却要好生伏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儿,老孙回来和你算帐,先捣塌你的锅底。衣服禳了,与他浆洗浆洗。脸儿黄了些儿,我不要;若瘦了些儿,不出门。”那大仙道:“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饿。”

镇元大仙终究只想树活。悟空觉得这件事太简单,前提得把唐僧照顾好。关键是有了唐僧的向善之心,他才能发挥自然的作用。道教讲述的一直就是阴阳问题。悟空这个大脑得以正常运行需要人有意识的来开启,因为孤掌难鸣。

八戒总要和悟空抬杠认为悟空说鬼话。很多人因为七情六欲的干扰认为修正价值观改变认知难比登天也就是这样的道理吧。唐僧受到八戒的影响对悟空也持怀疑的态度又拿出紧箍咒来要挟。众人总是这样没办法自信。悟空似乎总是这样可怜巴巴。因为众人心迷所以迷乱是非。

悟空对修复价值观的态度非常坚定,有信心。唐僧代表虔诚的向善之心,生来注定就是向着本性的,因此才有了金蝉脱壳之说。本性自当要求镇元大仙供养唐僧这样的向善之心。推翻人参果树,倒灶就是指推翻自我之心即固有价值体系。玉帝如来菩萨都维护自己小小的世界而心安理得。多少人迷信儒教佛教思想也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道与物反的深刻体现。悟空顺应自然规律替天行道就要倒灶就是推翻消灭众人的迷信心理而回归本性,成就法由心生,还由心灭的自然轮回。众人的想法因心而生,还要因心而灭。善行无辙迹。悟空劝人为善的方式如自然一般无声无息,表面上看都是他的问题,在众人的眼里所以罪恶滔天十恶不赦,而实际上,他从一点一滴当中做到了劝人为善的本质。拥有孙悟空如此的从容洒脱做到如此的强大自然相当不容易。

众人唯我独尊不求改变,自然觉得悟空罪恶滔天十恶不赦。而事实表明,悟空就是罪恶滔天十恶不赦吗?因为事事两面性,事实真相却在相反的一方。

对待孙悟空的态度彰显出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反应出社会的教育问题。毋庸置疑,孩子拥有纯洁之心,因为环境影响会成就大人所认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更是大人问题的投射。选择反思改变带领孩子去改变而拥有正确信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人不求改变继续制造问题却妄图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终究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归根结底就像一个*人犯教导他人不要*人一样,结果怎么可能会好?身教重于言教。做到比说到更重要。

成人比成才重要。如果一个人成才却拿着所学去害人,这样的人才又能算是人才吗?教导孩子去成人拥有一颗纯净的心灵简单的求知也不需要害怕孩子不能成才。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自然规律就是如此奇妙。一等人是少有的,听说了大道勤奋的去学习。次一等人觉得大道存在又不存在因此谈不上学还是不学的问题。再次一等的人觉得大道实在可笑。为什么悟空的好众人总是看不到因为一等人实在是太少。儒教佛教对悟空都是否定的态度。多少人因为儒教佛教对心灵的严重污染自然看不到。道教因此是非常可笑的存在。多少人会说:“学习这个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有钱来的实惠吗?国家又推崇吗?中毒了神经错乱了吗?你如此病态吗?……”否定总是必然。老子所以说,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就是自然规则。道与人为是相反的存在。站在儒教佛教的立场这样看待大道是正常的心理。

明道若昧:对大道越明白反而越愚昧。正所谓知道的越多反而觉得知道的越少。越明白所以反而越不明白。因为知道的越多才知道世界是何其之大,反而却觉得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这是一种自然的心态。因为明白所以不明白。站在儒教佛教的立场,道就是一种愚昧,因为儒教徒佛教徒自觉得何其聪明。

进道若退:进了道反而感觉在退后了。道崇尚自然的阴阳合一,一直守着自然的淳朴。然而众人因为各种想法的影响离大道越来越远。进道的人于是感觉自己在不断的退后,因为被各种想法牵着鼻子走的做法看似在不断的前进。

夷道若类:大道保持阴阳合一的状态应该是非常平坦的,然而却像我们骑自行车一样一直要保持平衡使自己不摔跤,所以一直是高低不平的。

上德若谷:拥有大德的人虚怀若谷,心怀万物,心胸非常宽广,人生来的状态。儒教佛教以小世界揣度大世界定然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大白若辱:颜色越白越看似有污染。一阴一阳是不可分割的两兄弟。阴阳是并存的整体。

广德若不足:阴阳合一而归空归无,所以总是保持不足的状态。这乃天地本是不全之理,就像所谓的完美一样,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的完美。完美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不完美的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

世界何其之大?什么样的好才是真正的好?什么样的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好人必然会遭受诋毁因此显示出好人的本质只是多少人都不愿意认同这样的人就是好人。

建德若偷:大德一直保持阴阳之间不断的转换而达到阴阳合一的状态。他永远在创建之中,保持阴永远不停的在向着阳进行转向。因此看似在建立道德实而却是在偷减道德。因此有德看似无德,无德又看似有德。

质真若渝:纯真的本质又看似不像。同样的道理。阴阳之间的转换没有尽头,什么又是纯真的本质?这就像我们认识到了一百米是长,然而比一百米长的还是长,一百米又成了短。那么,像固定的对于纯真本质的认为就是一种纯真的本质吗?所以他又看似不像了。悟空因此总是个坏蛋。

大方无隅:大的方正没有棱角。这就如我们因迷信而走极端的做法所表现出的锋芒一样,因为选择克制因他带来的伤害,锋芒于是被磨平而没有了棱角。

大器晚成:要想探寻自己的内心对内心真正了解总需要足够的时间。经历一次的所得很小。无数次经历所得的总和而汇集成大智慧就成了大器。大器的完成所以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稀微;大象无形,像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地球的样子,宇宙到底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根本看不到他的形状;道隐隐约约根本看不见只能用心领悟而没有众人的我以为。

夫唯道,善贷且成。

只有道才能真正劝善,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却离不开他。大道才是所有人唯一的选择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悟空不被看好因此属于正常现象。正因为如此才更衬托出悟空的好。他就似一颗太阳在承受着无限燃烧从而酝酿出智慧给众人带来阳光普照。

消除众人的片面认知而进入自然而然。相信这一天的来临不会太久。

当我们选择信任,内心是明亮的;当我们选择去真诚的赞美,内心是快乐的,幸福的,坦坦荡荡的;当我们选择去诋毁,内心是不安的,脆弱的,敏感的,空虚的……自然只是如此公正。

好猴王,急纵筋斗云,别了五庄观,径上东洋大海。在半空中,快如掣电,疾如流星,早到蓬莱仙境。按云头,仔细观看,真个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

大地仙乡列圣曹,蓬莱分合镇波涛。瑶台影蘸天心冷,巨阙光浮海面高。

五色烟霞含玉籁,九霄星月射金鳌。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

那行者看不尽仙景,径入蓬莱。正然走处,见白云洞外,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观局者是寿星,对局者是福星、禄星。行者上前叫道:“老弟们,作揖了。”那三星见了,拂退棋枰,回礼道:“大圣何来?”行者道:“特来寻你们耍子。”寿星道:“我闻大圣弃道从释,脱性命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遂日奔波山路,那些儿得闲,却来耍子?”行者道:“实不瞒列位说,老孙因往西方,行在半路,有些儿阻滞,特来小事欲干,不知肯否?”福星道:“是甚地方?是何阻滞?乞为明示,吾好裁处。”行者道:“因路过万寿山五庄观有阻。”三老惊讶道:“五庄观是镇元大仙的仙宫。你莫不是把他人参果偷吃了”行者笑道:“偷吃了能值什么?”三老道:“你这猴子,不知好歹。那果子闻一闻,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活四万七千年,叫做万寿草还丹。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你怎么说他的能值甚紧?天下只有此种灵根!”行者道:“灵根,灵根!我已弄了他个断根哩!”三老惊道:“怎的断根?”行者道:“我们前日在他观里,那大仙不在家,只有两个小童,接待了我师父,却将两个人参果奉与我师。我师不认得,只说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再三不吃。那童子就拿去吃了,不曾让得我们。是老孙就去偷了他三个,我三兄弟吃了。那童子不知高低,贼前贼后的骂个不住。是老孙恼了,把他树打了一棍,推倒在地,树上果子全无,桠开叶落,根出枝伤,已枯死了。不想那童子关住我们,又被老孙扭开锁走了。次日清晨,那先生回家赶来,问答间,语言不和,遂与他赌斗,被他闪一闪,把袍袖展开,一袖子都笼去了。绳缠索绑,拷问鞭敲,就打了一日。是夜又逃了,他又赶上,依旧笼去。他身无寸铁,只是把个尘尾遮架,我兄弟这等三般兵器,莫想打得着他。这一番仍旧摆布,将布裹漆了我师父与两师弟,却将我下油锅。我又做了个脱身本事走了,把他锅都打破。他见拿我不住,尽有几分醋我。是我又与他好讲,教他放了我师父、师弟,我与他医树管活,两家才得安宁。我想着方从海上来,故此特游仙境,访三位老弟,有甚医树的方儿,传我一个,急救唐僧脱苦。”

三星闻言,心中也闷道:“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若是大圣打*了走兽飞禽,蜾虫鳞长,只用我黍米之丹,可以救活。那人参果乃仙木之根,如何医治?没方,没方。”那行者见说无方,却就眉峰双锁,额蹙千痕。福星道:“大圣,此处无方,他处或有,怎么就生烦恼?”行者道:“无方别访,果然容易,就是游遍海角天涯,转透三十六天亦是小可。只是我那唐长老法严量窄,止与了我三日期限。三日以外不到,他就要念那《紧箍儿咒》哩。”三星笑道:“好,好,好!若不是这个法儿拘束你,你又钻天了。”寿星道:“大圣放心,不须烦恼。那大仙虽称上辈,却也与我等有识。一则久别,不曾拜望;二来是大圣的人情。如今我三人同去望他一望,就与你道达此情,教那唐和尚莫念《紧箍儿咒》,休说三日五日,只等你求得方来,我们才别。”行者道:感激,感激!就请三位老弟行行,我去也。”大圣辞别三星不题。

三星的心境如何看他对悟空这颗孩子的心的认识与态度。孙悟空称三星为老弟,由此说明三星的认知已经在孙悟空之下。三星是蓬莱山的神仙却比镇元子的心境低多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神仙。镇元子是地仙之祖,三星自愧不如。他们认为悟空不识人是弃道从释,由此看来他们知道悟空生来是道,属于道教派,现在走上佛教派。他们看到了这样的表面现象却不知道内质。其实悟空一路西行只是在灭法而已。灭法就是消灭各种固有想法的束缚,包括儒教思想佛教思想。表面上看是入了佛门其实仍然是道教派。三星对自己的认识,镇元大仙的心境很高,是地仙之祖,有天地之灵根,他们却没有。由此看来,因为佛教思想维护自我之心的习惯思维,所以一个个都成长停滞守着固有想法而不求成长。镇元大仙因此不会把好东西拿来与众人分享带动众人一起成长。因为佛教思想造就了一个个的心结。三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心境与镇元大仙相去甚远,因此无法医治人参果树。

镇元子守着三朝不满的婴儿成为地仙之祖。人参果树是天地灵根。人初始的状态如此宝贵。镇元子所以是仙却不及老子,因为老子拥有不争之德。正因为如此,悟空才和他杠上了。

站在悟空的立场断了灵根又怎样?人需要成长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断掉灵根而不能使成长停滞。是众人不识人性,是道童不分高低,推倒人参果树实在算不上什么事。因为推倒更可以建立。三星认为镇元大仙是人,所以认为悟空不识人,不过他们愿意帮助本性和唐僧说好话叫唐僧别念紧箍咒,认为悟空也只有这个法才能管住,不然无法无天了。其实真相真的如此吗?很多人对孩子不了解于是都喜欢这样认为怕管不了孩子怕孩子无法无天而只想着去控制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却没有想过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太狭小而导致的。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所以才唯我独尊而不懂得信任。因为不懂的白天的美好于是总是在黑夜里徘徊害怕担心。仅此而已。懂得信任就会使用积极语言懂得引导,更不会怕管不了谁,深刻明白需要管的只是自己而已。无条件对孩子的信任就是最好的爱,这是让自己和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根本。我们能够把自己管好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不信任总是一种对孩子无形的伤害。因为不信任所以无时无刻不在说着不信任的话。这些话所以更是非常伤人的。将心比心想想自己如果因为自己的一片好心一份向善向上之心却被恶意揣度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悟空了解自己所以对这一切不在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不了解自己却遭到恶意诋毁呢?那会感觉自己相当受伤。孩子又何尝不是?而孩子属于成长阶段,他生来有这份心境却不懂得这份心境,最后因为不了解自己却时时刻刻被不信任给包围而造就一个个的心结,成为另外一个自己。不信任的做法犹如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而后让孩子孤零零艰难的飞行。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三星的认为也只是自以为。道童认为悟空是贼就是贼吗?正因为贼前贼后的骂把悟空给惹怒了。站在悟空的立场,他才是真正的劝人为善,而众人反倒不知道还恶意辱骂。反者道之动,阴阳合一才是本来,真相只在相反的一方。一天一夜才成就一整天。我们若说这世界只有白天或者说只有黑夜定然成就谬论。因为佛教思想对唯我独尊者的纵容,导致一个个只会片面看待问题而总觉得如此有理。社会的公正良心情义哪去了?也就这样没了。

却说这三星驾起祥光,即往五庄观而来。那观中合众人等,忽听得长天鹤唳,原来是三老光临。但见那——

盈空蔼蔼祥光簇,霄汉纷纷香馥郁。彩雾千条护羽衣,轻云一朵擎仙足。

青鸾飞,丹凤筼,袖引香风满地扑。拄杖悬龙喜笑生,皓髯垂玉胸前拂。

童颜欢悦更无忧,壮体雄威多有福。执星筹,添海屋,腰挂葫芦并宝箓。

万纪千旬福寿长,十洲三岛随缘宿。常来世上送千祥,每向人间增百福。

概乾坤,荣福禄,福寿无疆今喜得。三老乘祥谒大仙,福堂和气皆无极。

那仙童看见,即忙报道:“师父,海上三星来了。”镇元子正与唐僧师弟闲叙,闻报即降阶奉迎。那八戒见了寿星,近前扯住,笑道:“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遂把自家一个僧帽,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那寿星将帽子掼了骂道:“你这个夯货,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福星道:“你倒是个夯货,反敢骂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寿、添福、添禄?”那三藏喝退了八戒,急整衣拜了三星。那三星以晚辈之礼见了大仙,方才叙坐。坐定,禄星道:“我们一向久阔尊颜,有失恭敬,今因孙大圣搅扰仙山,特来相见。”大仙道:“孙行者到蓬莱去的?”寿星道:“是,因为伤了大仙的丹树,他来我处求方医治,我辈无方,他又到别处求访,但恐违了圣僧三日之限,要念《紧箍儿咒》。我辈一来奉拜,二来讨个宽限。”三藏闻言,连声应道:“不敢念,不敢念。”

正说处,八戒又跑进来,扯住福星,要讨果子吃。他去袖里乱摸,腰里乱吞,不住的揭他衣服搜检。三藏笑道:“那八戒是什么规矩!”八戒道:“不是没规矩,此叫做番番是福。”三藏又叱令出去。那呆子出门,瞅着福星,眼不转睛的发狠,福星道:“夯货!我那里恼了你来,你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这叫回头望福。”那呆子出得门来,只见一个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寻锺取果看茶,被他一把夺过,跑上殿,拿着小磬儿,用手乱敲乱打,两头玩耍。大仙道:“这个和尚,越发不尊重了!”八戒笑道:“不是不尊重,这叫做四时吉庆。”

福禄寿三星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在道教中流传为天上三位吉神。

八戒对三星的心境其实了解才有了这一切的表现。八戒的克星是悟空。悟空是众人内心的最终取向。三星的心境在镇元大仙之下所以是晚辈。三星的心境与悟空相去更远与猪八戒太接近。八戒对三星自然无所畏惧。终究,三星是因为八戒才得此荣耀。

且不说八戒打诨乱缠,却表行者纵祥云离了蓬莱,又早到方丈仙山。这山真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

方丈巍峨别是天,太元宫府会神仙。紫台光照三清路,花木香浮五色烟。

金凤自多瑽蕊阙,玉膏谁逼灌芝田?碧桃紫李新成熟,又换仙人信万年。

那行者按落云头,无心玩景,正走处,只闻得香风馥馥,玄鹤声鸣,那壁厢有个神仙。但见——

盈空万道霞光现,彩雾飘祆光不断。丹凤衔花也更鲜,青鸾飞舞声娇艳。

福如东海寿如山,貌似小童身体健。壶隐洞天不老丹,腰悬与日长生篆。

人间数次降祯祥,世上几番消厄愿。武帝曾宣加寿龄,瑶池每赴蟠桃宴。

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灵山参佛面。

圣号东华大帝君,烟霞第一神仙眷。

孙行者觌面相迎,叫声:“帝君,起手了。”那帝君慌忙回礼道:“大圣,失迎。请荒居奉茶。”遂与行者搀手而入。果然是贝阙仙宫,看不尽瑶池琼阁。方坐待茶,只见翠屏后转出一个童儿。他怎生打扮——

身穿道服飘霞烁,腰束丝绦光错落。头戴纶巾布斗星,足登芒履游仙岳。

炼元真,脱本壳,功行成时遂意乐。识破原流精气神,主人认得无虚错。

逃名今喜寿无疆,甲子周天管不着。转回廊,登宝阁,天上蟠桃三度摸。

缥缈香云出翠屏,小仙乃是东方朔。

行者见了,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帝君叫道:“曼倩休乱言,看茶来也。”曼倩原是东方朔的道名,他急入里取茶二杯。饮讫,行者道:“老孙此来,有一事奉干,未知允否?”帝君道:“何事?自当领教。”行者道:“近因保唐僧西行,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因他那小童无状,是我一时发怒,把他人参果树推倒,因此阻滞,唐僧不得脱身,特来尊处求赐一方医治,万望慨然。”帝君道:“你这猴子,不管一二,到处里闯祸。那五庄观镇元子,圣号与世同君,乃地仙之祖。你怎么就冲撞出他?他那人参果树,乃草还丹。你偷吃了,尚说有罪;却又连树推倒,他肯干休?”行者道:“正是呢,我们走脱了,被他赶上,把我们就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了去,所以角气。没奈何,许他求方医治,故此拜求。”帝君道:“我有一粒九转太乙还丹,但能治世间生灵,却不能医树。树乃水土之灵,天滋地润。若是凡间的果木,医治还可;这万寿山乃先天福地,五庄观乃贺洲洞天,人参果又是天开地辟之灵根,如何可治?无方,无方!”

人参果乃人之初,因此是开天辟地之灵根。道教派视婴儿之心为至宝。悟空就是婴儿之心,然而镇元大仙因为儒教佛教思想的干扰活在自以为的世界里也不认识。帝君东方朔拥有很多人的信仰是非常美好的存在却同样无法认识悟空的真面目。

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对众人的内心取向起着根本作用。不论86版《西游记》还是新《西游记》都深刻反映出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大家都以为这本书在宣传佛教思想。一个个都向着如来菩萨,有几个向着孙悟空看到孙悟空的好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因此也只是信仰问题。

东方朔的心境在帝君之下,帝君所以是东方朔的师傅。

帝君认识镇元大仙却不认识孙悟空,对镇元大仙高度赞美,却说孙悟空到处闯祸。殊不知正因为孙悟空顺应自然规律的反才成就自然阴阳之间的转向,这才是真正的劝人为善。一个个都因玉帝如来的为人态度而习惯不改变自己,认为不改变才是正常的选择,所以认为悟空喜欢到处闯祸,认为悟空不善。不过从对镇元大仙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个都是向着婴儿之心的,所以对人参果树才有了如此高度的赞美。人心矛盾,为何矛盾?一个个都想好,可是一个个都守着所谓的好。真正的好就在眼前,可是一个个都不愿意去向却向着自己小小的世界却对真正的好进行诋毁而心安理得。

帝君的心境离镇元大仙太远所以无法医治人参果树。

人与人之间心境的高低经过如此比较一目了然。

帝君与东方朔是怎样的为人从他们对孙悟空的态度深刻得以体现。我们看到孙悟空是怎样的为人之后通过所有人对孙悟空的态度就能够知道众人的世界观是如何的。道就是阴阳。任何想法只存在他的相对性。道教与儒教佛教完全不同,讲原则有着鲜明的是非善恶,不然又为何说道教崇尚的是大智大慧呢?

行者道:“既然无方,老孙告别。”帝君仍欲留奉玉液一杯,行者道:“急救事紧,不敢久滞。”遂驾云至瀛洲海岛。也好去处,有诗为证,诗曰:

珠树玲珑照紫烟,瀛洲宫阙接诸天。青山绿水琪花艳,玉液锟萜铁石坚。

五色碧鸡啼海日,千年丹凤吸朱烟。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

那大圣至瀛洲,只见那丹崖珠树之下,有几个皓发皤髯之辈,童颜鹤鬓之仙,在那里着棋饮酒,谈笑讴歌。真个是——

祥云光满,瑞霭香浮。彩鸾鸣洞口,玄鹤舞山头。碧藕水桃为按酒,交梨火枣寿千秋。一个个丹诏无闻,仙符有籍。逍遥随浪荡,散淡任清幽。周天甲子难拘管,大地乾坤只自由。献果玄猿,对对参随多美爱;衔花白鹿,双双拱伏甚绸缪。

那些老儿正然洒乐,这行者厉声高叫道:“带我耍耍儿便怎的!”众仙见了,急忙趋步相迎。有诗为证,诗曰:

人参果树灵根折,大圣访仙求妙诀。缭绕丹霞出宝林,瀛洲九老来相接。

行者认得是九老,笑道:“老兄弟们自在哩!”九老道:“大圣当年若存正,不闹天宫,比我们还自在哩。如今好了,闻你归真向西拜佛,如何得暇至此?”行者将那医树求方之事,具陈了一遍。九老也大惊道:“你也忒惹祸,惹祸!我等实是无方。”行者道:“既是无方,我且奉别。”

九老同样有着多少人的信仰也是非常美好的存在。他的心境如何?他们认为悟空如果没有反玉帝,此时比他们还自在。因此说明,九老的心境在玉帝阳性的一面。他们看到儒教的好守着儒教的好而没有突破儒教思想的束缚。三星,帝君都属于儒教派。心境太低,自然无法医治人参果树,也就是说对自己不甚了解找不到镇元大仙的心结。

九转才能还魂。一个个活在小小的世界里转不过来还不了魂,悟空所以总是这样的毛病那样的毛病。看到悟空的好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认为也就见性明心。

九老又留他饮琼浆,食碧藕。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饮了他一杯浆,吃了一块藕,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早望见落伽山不远,遂落下云头,直到普陀岩上,见观音菩萨在紫竹林中与诸天大神、木叉、龙女,讲经说法。有诗为证,诗曰:

海主城高瑞气浓,更观奇异事无穷。须知隐约千般外,尽出希微一品中。

四圣授时成正果,六凡听后脱樊笼。少林别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满树红。

那菩萨早已看见行者来到,即命守山大神去迎。那大神出林来,叫声:“孙悟空,那里去?”行者抬头喝道:“你这个熊罴!我是你叫的悟空?当初不是老孙饶了你,你已此做了黑风山的尸鬼矣。今日跟了菩萨,受了善果,居此仙山,常听法教,你叫不得我一声老爷?”那黑熊真个得了正果,在菩萨处镇守普陀,称为大神,是也亏了行者。他只得陪笑道:“大圣,古人云,君子不念旧恶,只管题他怎的!菩萨着我来迎你哩。”

菩萨无意养出了妖怪而后收服了妖怪即自己的阴暗面。妖怪与菩萨达成阴阳共同体修成正果。悟空看在菩萨对自己向善的成分饶了妖怪,不然早*了他。此时妖怪心里非常明白。称悟空名字,悟空不乐意,应该尊称为老爷。妖怪因菩萨而生。菩萨的心灵因悟空而成长。他的为人只是因悟空而生的宝宝。妖怪得尊称悟空为老爷。老爷就是外公,爷爷。多少人对此无法明白总是不懂得认祖归宗还要维护自己的错误信仰而诋毁孙悟空。面对妖怪,当悟空明白一切缘由就有了灭掉妖怪的能力。表面永远只是表面。内在才是真相。看破不说破彰显智慧。面对不能理解的人说得再多更只是徒劳。吴承恩因为环境因素自然存在很多自保的心理。

这行者就端肃尊诚,与大神到了紫竹林里,参拜菩萨。菩萨道:“悟空,唐僧行到何处也?”行者道:“行到西牛贺洲万寿山了。”菩萨道:“那万寿山有座五庄观,镇元大仙你曾会他么?”行者顿首道:“因是在五庄观,弟子不识镇元大仙,毁伤了他的人参果树,冲撞了他,他就困滞了我师父,不得前进。”

悟空对菩萨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不过不是很了解。在菩萨面前,他属于佛教弟子。由此可见,悟空能屈能伸,对菩萨习惯高高在上的样子越发了解,表面持顺从的态度,内在在盘算自己的小算盘然而心纯如水没有任何邪念。在悟空的世界里,事实后果胜过这些表面文章。

那菩萨情知,怪道:“你这泼猴,不知好歹!他那人参果树,乃天开地辟的灵根。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让他三分,你怎么就打伤他树!”行者再拜道:“弟子实是不知。那一日,他不在家,只有两个仙童,候待我等。是猪悟能晓得他有果子,要一个尝新,弟子委偷了他三个,兄弟们分吃了。那童子知觉,骂我等无已,是弟子发怒,遂将他树推倒。他次日回来赶上,将我等一袖子笼去,绳绑鞭抽,拷打了一日。我等当夜走脱,又被他赶上,依然笼了。三番两次,其实难逃,已允了与他医树。却才自海上求方,遍游三岛,众神仙都没有本事。弟子因此志心朝礼,特拜告菩萨,伏望慈悯,俯赐一方,以救唐僧早早西去。”菩萨道:“你怎么不早来见我,却往岛上去寻找?”行者闻得此言,心中暗喜道:“造化了,造化了!菩萨一定有方也!”他又上前恳求,菩萨道:“我这净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行者道:“可曾经验过么?”菩萨道:“经验过的。”行者问:“有何经验?”菩萨道:“当年太上老君曾与我赌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行者笑道:“真造化了,真造化了!烘焦了的尚能医活,况此推倒的,有何难哉!”菩萨吩咐大众:“看守林中,我去去来。”遂手托净瓶,白鹦哥前边巧啭,孙大圣随后相从。有诗为证,诗曰:

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

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春。

这首诗讲述菩萨的有为之道,佛教所谓的无垢佛。因为佛教一直宣传劝人为善的观念才使得悟空发挥本来的作用而使人参果树得以复活回归常态。人参果被推到而后得以复活就是法由心灭又由心生的轮回。镇元子从此进入自然而为。

菩萨认为悟空不识好歹,然而悟空就是不识好歹吗?菩萨知道人参果乃开天辟地之灵根,镇元大仙为地仙之祖,他也让三分。镇元大仙在众人的心里地位如此的高。人之本性就是向善向上的,所以众人无意都向着婴儿之心只是一个个都不是很知道对悟空才总是这样的看待。正因为如此镇元大仙才有了如此高度的知名度。大象无形,悟空让众人总是看不清。一个个看到自己的样子总误以为是悟空的样子。虚幻就这样形成。通过此行悟空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悟空最终与镇元大仙八拜为交得到信仰,众人因此对悟空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对悟空的看法也只有向相反的方向慢慢转向。

悟空把事实陈述,这都是表面问题,而真相也开始浮出水面。为什么说菩萨只是所谓的无垢佛,有为身?这从他对悟空的态度深刻体现出来。

多少人就这样只会片面看待问题只会以己度人的找别人的问题还以为自己很聪明。

然而这些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认识到只是自己的问题的投射于是众人就真正了解自己。

菩萨医治人参果树。她叫:“悟空,伸手来。”那行者将左手伸开。菩萨将杨柳枝,蘸出瓶中甘露,把行者手心里画了一道起死回生的符字,教他放在树根之下,但看水出为度。那行者捏着拳头,往那树根底下揣着,须臾有清泉一汪。菩萨道:“那个水不许犯五行之器,须用玉瓢舀出,扶起树来,从头浇下,自然根皮相合,叶长芽生,枝青果出。”行者道:“小道士们,快取玉瓢来。”镇元子道:“贫道荒山,没有玉瓢,只有玉茶盏、玉酒杯,可用得么?”菩萨道:“但是玉器,可舀得水的便罢,取将来看。”大仙即命小童子取出有二三十个茶盏,四五十个酒盏,却将那根下清泉舀出。行者、八戒、沙僧,扛起树来,扶得周正,拥上土,将玉器内甘泉,一瓯瓯捧与菩萨。

菩萨将杨柳枝细细洒上,口中又念着经咒。不多时,洒净那舀出之水,只见那树果然依旧青枝绿叶浓郁阴森,上有二十三个人参果。清风、明月二童子道:“前日不见了果子时,颠倒只数得二十二个,今日回生,怎么又多了一个?”行者道:“日久见人心。前日老孙只偷了三个,那一个落下地来,土地说这宝遇土而入,八戒只嚷我打了偏手,故走了风信,只缠到如今,才见明白。”菩萨道:“我方才不用五行之器者,知道此物与五行相畏故耳。”那大仙十分欢喜,急令取金击子来,把果子敲下十个,请菩萨与三老复回宝殿,一则谢劳,二来做个人参果会。众小仙遂调开桌椅,铺设丹盘,请菩萨坐了上面正席,三老左席,唐僧右席,镇元子前席相陪,各食了一个。有诗为证,诗曰:

万寿山中古洞天,人参一熟九千年。灵根现出芽枝损,甘露滋生果叶全。

三老喜逢皆旧契,四僧幸遇是前缘。自今会服人参果,尽是长生不老仙。

此时菩萨与三老各吃了一个,唐僧始知是仙家宝贝,也吃了一个,悟空三人亦各吃一个,镇元子陪了一个,本观仙众分吃了一个。行者才谢了菩萨回上普陀岩,送三星径转蓬莱岛。镇元子却又安排蔬酒,与行者结为兄弟。这才是不打不成相识,两家合了一家。师徒四众,喜喜欢欢,天晚歇了。那长老才是:有缘吃得草还丹,长寿苦捱妖怪难。

所有人只是被神话,其实是生活中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为人。悟空上善若水,在菩萨面前用柔弱之法让菩萨为佛教思想负责,其他人自然无法把树医活 ,因为镇元大仙不向着本性不是由他们决定的,和佛教思想和菩萨却有直接关系。菩萨认同镇元大仙的能力所以说让他三分。一切真相大白。正所谓不打不相识,日久见人心,唐僧因此知道人参果是宝贝才敢吃,从而得到成长。悟空确实偷了三个得到证明,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心意,镇元大仙终于向着他,功德圆满。事实后果如此随人心意。

人生如爬山,唐僧一步一步成长。悟空一步一步往上爬。

表面上看被否定不被看好其实也只是表面现象。阴阳之间的自然转向,不好向着好转向于是自然而然。因此事实后果确实非常美好。

悟空的为人明显与众不同。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表面只是某些想法问题。相反的方向才是真相。阴阳之间就是这样自然的进行着转向。何为好?何为不好?由各自的心境来定。归根结底,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性的好与坏,也只是相对而言,知道如何转向也就明白大道。见性明心只是如此简单。

道教与佛教的本质区别:道教重视自爱自强自立,教导众人学会相信自己使自己自然而然的成长而后自然的成人成才;佛教与之相反打破众人的自信用强硬之法要求众人迷信,使众人的内心混乱不堪,见性明心成为众人最后的虚无缥缈。人心复杂所以复杂。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