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三句榆林方言说开场:
1.“你这个人太正统!”是指明正统二年建榆林庄。
2.“你说的是成设古化年的事”是榆林卫城设立成化年。
3.“你今立下什么弹唱了?”“弹场”是指立下坐唱的场子。
榆林小曲的实际是一种娱乐形式,并以此消减生活的困顿。
一.榆林小曲的来源
当然来源于榆林这座城市。从明“正统”二年至今580多年。从成化十二年余子俊修二边長城和扩榆林城,至今:574年,他将延绥镇由绥德移迁到榆林成为“九边重镇”。
1.榆林小曲“弹场”这事离不开大明正德皇帝,他引出了一段“小北京”和“榆林小曲”的由来。”他化名朱寿“巡边”在古戏曲中《游龙戏凤》,就是他的传说。明正德十三年(1518)秋7月武宗朱厚照巡边,在榆林住了三月有余,还“大征女乐”,在“太乙神宫,”歌舞弹唱将宫廷音乐流传到榆林。留下“小北京”之说。
2.榆林人说“闯祸”,正是崇祯十六年,李自成部攻打榆林,这是榆林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那年12月冬天,攻击“七天”城破。
3. 直到康乾年间榆林才复兴。康熙九年,谭吉璁来榆林坐官同知,带来南曲、南词、南人、今榆林人说“农人”就是江浙语。谭吉璁,浙江嘉兴人,(1624-1680),在康熙十三年重修《延绥镇志》,榆林城内文艺甚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唱着还有他们从江南带来“鲜花调”。
陈文道在:与榆林谭使君一信中写道:绝寒高秋,著述复何似耶?以作史之才作志,定有可观也。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闻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遨游王公间。刘弟即不能及其万一,而韶音飞畅,殊有风情。无佛称尊,不即江南之敬亭乎?南北文化交融,大河奔流的北方与小桥流水的南方,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个文明豪迈地对接。
4.同治年回民起义,七年湘军刘厚基来到揄林任总兵。湖南人自豪地说:“天下大事,均为湖湘余波”。刘厚基,湖南耒阳人(1840-1877)同治七年带来"军伎班"、"刊教民歌"、"十教"、 "招募善歌者教之","劝民唯读唯耕"光绪元年冬天,他著《图开胜迹》。
他去世后榆林人纪念他修"八政牌楼"、"刘公祠"。光绪元年,书编完了,人走了,歌留下了。
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官府与民间互动交融,李氏家六代传唱“榆林小曲”从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近代,从李殿魁、李国珍到李鸿善、李鸿岳,最近两年弟哥两人去世,家族200年的传承中断。
200年功业,可以盖棺定论。一种文化交接的结束。两种形式,南北交融和官民交接。
6.榆林小曲也来源于明清话本、戏曲、传奇的娱乐高潮期。“一闻沟调便开颜,无绣荷包不算班。更爱舌尖声韵碎,上场先点九连环。”“到处歌声声不绝,满街齐唱绣荷包。”从康乾盛世的北京说唱热潮,到“九连环”、“绣荷包”曲艺形式。这就是对榆林小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7.康熙36年,在府谷“高寒岭”康熙帝听取了蒙汉官吏建议,放开了“黑界地”。有了“走西口”的垦荒大潮。
民国年间麻镇出了个丁喜才,从“打坐腔”、“风搅雪”到“二人台”。解放后,五十年代初,丁喜才进入华东音乐学院当了民族音乐教授,他张冠李戴的把府谷“二人台”当作榆林小曲。在1957年,还出了两本《榆林小曲》书。
8.怎样欣赏“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和榆林人说的“城干板方言”、吃得“拼三鲜”、“十二件”、住得“四合院”的文化内含一样,能听出“古人意”,是“历史活化石”。榆林人似乎不需要听懂它,就如喝“羊杂碎”、一样,只是“品个味”,不一定为了吃饱。
9.榆林小曲的气质分析
榆林小曲是韶音雅乐,艺人是精神贵族、颇有气节。你看林玉碧、王青这些人的精神气象很不一般。胡鼎彝是翰林院学士,二品顶戴,家往李学士上巷,居有八进大院。后人有中央*处*胡启立,他们的后人小曲艺人胡英杰虽然与李自成“驿卒”是同一个职业,但很是清高。胡英杰、唱得《害娃娃》、老健如虎。
李天明唱得《下荆洲》的唱法,舌弹音、瞪眼窝、猛拐急弯,圪营要哇,踏步吼声、哼哼哈哈,均为江南作派。乔文新的假嗓子,似乎和横山老腰鼓“包头”一样,是男身唱女音的“旦角”。梁梅的“耍碟子”、“敲点子”、“撒豆子”、“蜻蜓点水”、“伸手揽月”技艺,都是从杨州清唱传来的技艺。胡堂娃、白秋芳的《十月怀胎》、“十八上娶过你,就为了养娃娃”,“黄河畔上水灵灵草,苗苗扎下根”,把人的生理需求、生动、高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并且很尤雅。
10.秦筝在榆林
1980年8月西安音乐学院,周岩甲教授李世斌陕西省文化厅音乐研究所专程来到榆林采录了白葆金的古筝曲。他们断言“秦筝在榆林”。
1993年10月,我国古筝理论家、音乐家、演奏家曹正,在西安秦筝十年纪念会上,听叶梅演奏的古筝后,断言榆林小曲榆林筝,为失传千年的老秦人的“秦言”。
11.呼唤专家参与榆林小曲的继承与传播
丽江纳西人是古羌人、丽江古乐是一个叫宣科的人,发现断言为文物级音乐,并且最早开始传播到国内外,一举带动了丽江的文旅。西安的长安古乐,都有大家助推,而榆林小曲还是养在深闺,知音稀少。
12.榆林小曲是乡音,乡情、乡愁、是我们榆林家乡人的魂与根,是榆林大文章,真宝贝
是人生的一种修为,一种审美,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学榆林小曲,必须先做榆林人,再学榆林曲。学小曲艺术与人的生活阅历有关。他是体验的艺术,你有多深体验,就有多深的艺术。
二、说说榆林小曲艺人吴春兰
吴家住在常官下巷三号,吴家大院。吴春兰是榆林师范女学生,校花。1948年她与国军第二十二军连指导员帅哥王建结婚。9月随军去了绥远(包头市)。1949年9月,王建随傅作义四十万部队起义。在绥远生下一个小女孩饿死喂了狗。
1953年,吴春兰随王建回到榆林,但因出身没法找到工作。
1954年,只好去了榆林南边的乡镇鱼河农场垦荒。1955年肃反,王建被判刑二十年,吴春兰此时 送人一个男孩给了“三岔弯”一人家,当年肚子里又上怀了娃娃。在鱼河王建怕有身孕告别他的吴春兰着急,只好说判了三年。随后吴春兰在报纸上看到判了二十年,吴春兰大哭。王建在西安服刑砖瓦场,吴春兰只好与王建离婚了。但当时规定不能让犯人知道。
1956年,吴春兰和老艺人“冰把凉”学唱“榆林小曲”。1957年3月吴春兰途经西安,要去北京演出榆林小曲 ,省委*榆林人张德生请她吃饭,并问起曾经救过张德生的同学吴春兰父亲情况。吴春兰随后诉说了王建的冤案。张德生说王建不应该为反革命是起义人员,你不管了,先好好参加榆林小曲进京比赛。
1957年3月,在全国民间音乐午蹈会演中,吳春兰代表陕西省团队,演唱了榆林小曲《进兰房》荣获大会会演二等奖。
1957年7月,王建出狱,回到了榆林,吓坏了吴春兰一家,以为他是越狱出来。他给吳家看了出狱证明,但不可能很快复婚。无奈,1958年元月,王建只好先回到河北老家冀县当搬运工。年底,王建思念吴春兰和孩子们。他由石家庄起身拉着一辆架子车,步行二月,在这年腊月春节回到榆林。
1958年5月,吴春兰与王建二次结婚。1960年,一个孩子因肺病无药抢救不及而死。
1970年因战备紧张疏散人口,王建历史反革命帽子没摘,将他一家人分开,两个不到十岁男孩留在鱼河,王建和吴春兰带一小女孩,前往几十里外的王沙坬农场劳动。整整十年,两地骨肉分离。吴春兰几度精神崩溃,差点在无定河大桥跳下去自*。
1979年1月15日,王建收到了通知,被取消“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
1985年7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为王建发放了“起义人员证明书。”
但是二位已经百病缠身,风烛残年!
1999年,古历十月初一早上八时吴春兰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吴春兰弥留之际,曾说有刚死去的同村男人,在家门口等她。
她大哭地说,她去世后王建要吃苦受罪,不忍心离去,说她的旧衣服,让王建放在里边穿上。为了爱情,吴春兰受了一辈子苦,流落鱼河垦荒,受尽人间辛酸。
吴春兰,榆林城中的大家闺秀,本可衣食无愁地度过一生。却在鱼河乡镇,过去黄沙漫漫年月里度过了一生。她常常为家中揭不开锅而愁肠,娃娃们衣不遮体,靠城里姊妹们接济,在无比艰难中咬着牙挺了过来。人们以为吴春兰唱得真好,谁知道她是在啼血。
2006年5月,王建以心脏病去世,死前,他执意要穿着解放军军装离去。给人留下无尽的思索。原来真正的离别,没有长亭古道,只是一个普通的一天的清晨,吴春兰,王建留在昨天,再也没有回来。
如今,每当上坟的时候,儿孙用手机在吴春兰、王建坟前播放一首吴春兰生前唱的榆林小曲《九连环》。吴春兰的一生就是九死一生,九曲九弯,留下永难解开的人生之结。
1958年的吴春兰
这真是:儿女浓情一笔销,榆林小曲送忠魂。吴春兰唱得榆林小曲何止只是好听?我以为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带血这了!
如今,我常想,吴春兰、王建他们的个人命运在那个社会时代,真是命如草介!人,只是一粒尘土。两个苦命人,带给我无尽的思考。
假如我是他们了?
2023.8.6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