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宁宁 摄影 忻晓松
/人物名片
迟福林
1951年8月生,祖籍山东蓬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多项荣誉,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期专注中国改革问题研究,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改革研究课题。
亲历参与海南和中国的改革进程,被称为“迟改革”。
1988年,全国最年轻的一个省份诞生了。一夜之间,海南从一个遥远的南疆边陲岛屿变成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淘金之地。在这片广阔的改革开放试验田里,一代改革人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投注其中。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是其中一员。从37岁到67岁,他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海南,亲眼见证了海南30年的改革与发展,外界也因此给了他一个称号,叫“迟改革”。迟福林却笑着说:“改革可不能迟!”
/1988年 海南建省建特区/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10月26日,海南海口,迟福林在中改院接受记者专访。
10月底的海口椰风阵阵,天气湿热,一场以“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论坛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行。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迟福林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言说道。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而这正是迟福林与海南、与改革故事的缘起。
1987年下半年,海南建省进入筹备阶段。
这年10月份,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许士杰在北京找到迟福林,希望他能到海南。
“我事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理想,海南岛是一张白纸,一切从头开始刚刚建设,应该是中国改革最好的一块试验田,可以在这个白纸上写出一些好的文章来。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北京做的一些改革研究,能在海南这片土地上能画出一幅好画来。这股热情一直在激励着我。”怀揣这份理想,迟福林很痛快地答应了许士杰的要求。
1987年12月,迟福林从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转调海南,在北京一天就办好了手续。
在迟福林的印象中,海南岛应该充满热带风情,风光旖旎。但是,当他下了飞机,眼前的景象却与想象落差很大。
“当时的机场就在市中心,一下飞机,呈现在眼前的尽是破烂不堪的街道、混乱的交通秩序。机场很小,出机场的路也很窄,招待所条件也很差,第一个晚上被安排在一个13人同住的大房间。我拎了一桶水,随便擦擦身子。很多人在打牌聊天,整个晚上我睡了不到一个小时。”
迟福林回忆,当时办公环境也很艰苦,“包括我在内的海南省体改办二三十个同事,全部挤在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大房间,35℃以上的大热天没有空调,但大家却毫无怨言。同事们工作劲头十足,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热得都光着膀子,汗水浸湿了草稿纸。”
30年前的海南,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分配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内地调进,17%左右的人口尚未温饱。
即便如此,1988年的海南,还是在全国掀起了“考察热”“投资热”“人才热”三大热潮,并由此产生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特定名词:十万人才下海南。
迟福林说,当时有“遍地是黄金”的说法。在那个背景下,海南马上要建省办最大的经济特区,而且给出的信号是“比其他特区更特的特区”,那个时候深圳发展的势头特别好,大家想它一定会比深圳发展的空间还大、速度还快,所以机会是很多很多的。大家奔着一种机会,本着一种热情,不怕生活条件艰苦,来到海南。
迟福林记得,大批来海南寻梦、创业的人员涌入,大家很难立刻找到工作,吃住条件也相当差,“当时在海口三角公园,大家弄个席子、弄个报纸,搁在那个地方对付一个晚上。弄两块砖头,弄个小饭盒煮个面条……”
看到这种情况,迟福林向省委*建议,想尽办法把大家生活安排好,最少给他们解决一张床位,解决不了床位,发给他们一张席子。
如今回忆这一段时光,迟福林很感慨:“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一个创业的年代、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2018年 海南建自贸试验区/
“海南仍是改革最好的试验田”
1988年建省时,迟福林是省委研究室、省体改办的主要负责人。
1988年9月1日至5日,海南省举行第一次党代会,第一份党代会报告题为《放胆发展生产力 开创海南特区建设的新局面》,就是迟福林为主起草的。
1988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迟福林是坐在台下的一员。(资料图片)
这份报告开始是以海南省委办公厅为主起草出来的,但在距离开会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时,已担任海南省委*的许士杰看到这份初稿后不满意。
于是,许士杰找到迟福林:“怎么样,你来起草,我带着你到五指山躲一周。”迟福林说:“许*,要不这样吧,您给我三天,三天以后我给您交稿。”随后,迟福林和几位同事用了三天时间重新起草报告,当时迟福林每晚只睡不到三个小时。三天后,把报告草稿交给许*,他看后很满意。
在这份党代会报告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制定和实行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重点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境外人员、外汇、货物进出自由的各项具体政策。我们的政策‘特’不‘特’,重要的是取决于‘三个自由’的开放程度。只有对外更开放、更自由,才能真正有利于吸引外资。实行‘三个自由’的开放政策,切实按国际惯例办事,关键是要创造条件建立海南第二关税区。”
迟福林说,1988年8月底海南省第一次党代会到1989年1月,再到1992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正式向中央请求在海南设立特别关税区,但后来搁置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南发展陷入了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最低潮。海南发展将向何方?
此时,迟福林已经创办了改革智库——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2000年前后,迟福林与中改院的同事经过研究提出,海南应从区域开放转向产业开放,以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构想。
从2000年至2009年的9年时间里,经过不断论证和推动,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在今年4月13日下午,**在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时发表了重要讲话,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30年前,海南省党代会报告里提出的“特别关税区”的设想,得以实现。
当时,迟福林也在大会现场。会议结束走出会场,接受央视采访时,画面中迟福林因激动而哽咽,他说:“因为为了这个事情,我们期盼了30年,有了这一条,海南真的会实现我们的海南梦”。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海南的改革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尤其是在创建初期,海南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迟福林的心目中,海南岛仍然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一块试验田,若干年后,海南一定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成为高度国际化、现代化的美丽宝岛。
【改革·魄力】
“砸了铁饭碗,先把自己改了”
上文提到的中改院,是由国家体改委和海南省政府合作筹办,于1991年11月1日正式成立的。
按照行政级别,中改院一建院是正厅级国家事业单位,但是迟福林却砸了自己的铁饭碗,先把自己给“改”了。
“那时候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找到我说,能不能寻求用改革的办法来办院。那么,我们只好自己改自己。”迟福林说。
1992年4月,中改院给海南省政府打了一个报告,表示要自负盈亏,不要财政一分钱,进行企业化管理。当时海南省政府同意自负盈亏,同时也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随时向省政府提出。
“在国家事业机构当中,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这次改革,迟福林说,“今天,我们看到科研机构、医院、学校一律取消行政级别,建立理事会、董事会,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我们看到这一条的时候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们提前了20年实行。走到今天,我感觉到我们还是成功的。”
迟福林说,自己改自己,当然很艰难。但是,他们这代是开拓的一代,是创新的一代,也是永不言败的一代。
“所以很多人说,中改院就那么几十个人,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对我国改革始终如一地执着奉献,出了这么多成果,关键是建立了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研究机制。”
自成立之初,中改院就以直谏中国改革为己任,向中央有关部委提交了200多份政策建议报告,出版了300多本改革研究专编著,公开发表了2000多篇改革研究论文。这些成果,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采纳,有些被用作出台改革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有些在理论界发挥了引领作用,获得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奖项。
在迟福林的带领下,中改院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历程中重要的智库机构之一。如今在中改院的门口,刻着由陈锦华题写的“中国改革智库”六个大字,在海南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门口,“中国改革智库”六个大字非常醒目。
【改革·生涯】
30年 不计名利建言改革
在海南30年,迟福林“身居天涯”却“纵论天下”,一直为海南乃至中国改革发展鼓与呼。外界也因此给他一个称号“迟改革”,迟福林却笑着说:“改革可不能迟!”
迟福林祖籍山东蓬莱,出生于黑龙江,身上有一股子北方人的豪爽。
1968年,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年仅16岁的迟福林成为沈阳军区技术侦察支队的一名学员。1984年,他考上中央党校研究生,在中央党校一次关于改革的理论研讨会上做了一个发言。不久,中央党校理论部成立改革理论学术小组,他被任命为组长,从此开始了改革研究生涯。
1986年,迟福林被调入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第二年年底就到了海南。
“改革开放是一项最重要的时代事业,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关键所在。在我的内心,这一点从来没有动摇过。”迟福林说。
从1968年当兵到现在,今年正好是他参加工作第50个年头。熟悉他的都知道,迟福林很少有节假日的概念。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饭吃不饱,学上不好,为了改变家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总觉得有干不完的活儿,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们这代人,家国情怀太深、执着精神太强,这些最本质、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支撑我们这批人多年来不计名利从事建言改革的精神力量。”迟福林说,“人一辈子能赶上一两次机遇、能做成一两件事情、能做对时代有意义的事情,就真的很幸福了。”
在迟福林自己看来,这30年他就做一件事儿、做了一个梦,那就是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走向大开放;把中改院建设成一流智库,建成高水平中国改革智库。
而完成这两件事,对他而言,“一辈子足矣”。
回顾这一段改革旅程,迟福林说,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各种甜酸苦辣,甘苦自知。
迟福林说,令他非常骄傲的是,自己的一个身份是“一代改革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