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
刚刚来到翔安的你
是否因为不了解本地习俗而闹了笑话?
翔安的民风民俗究竟有哪些讲究
今天让我们来聊聊翔安的民风民俗~
春仔花习俗
“春花”,闽南一带叫“春仔花”,它是扎花的一个品种。我国扎制、插戴“春花”习俗早就有之,并广泛流传华夏大地。《厦门志》对扎花习俗有过记载,称其为“象征花”,此“象征花”实际上就是一种纸制仿真花。
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象征年年有余,在各种节日中,妇女戴上一朵春花,寓意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流传于闽南地区,特别是在翔安区新店镇洪厝村的扎制、插戴“春仔花”习俗,追溯历史,已有四百多年之久。据查考明嘉靖年间,洪厝村在京任刑部右侍郎的洪朝选适值元宵佳节回故里祭祖,在祭祖仪式上,他发现凡祭品上都插着春仔花,随从的微臣奴婢头上也都插有春仔花,赏心悦目,这引起了洪朝选的极大兴趣。于是,洪朝选让家眷与侍女们也学着扎制春花。在洪朝选的带动下,洪厝村家家户户的剩余劳动力也扎制起春花来。春仔花习俗就这样在闽南地区传承下来并且发展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人们头上都要插上各类的春仔花。
做新客
婴儿第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就是做新客。在乡下,婴儿一般四个月之内不做客,也有的幼儿到了三岁还不让做客。要做客就要问神或找历师看日子,做客还要带上符令以避邪。更有趣的是把去做客的婴儿当乞丐,60年代以前,婴儿做新客必须带上“加自”,里头放着婴儿用的碗、汤匙,很像出外要饭的。把婴儿当成乞丐,能避免神怪鬼邪的加害,可以避邪趋吉。做客的路上,不让婴幼儿看路上的景物,婴幼儿看东看西,容易被鬼邪煞住,所以多数母亲都把孩子背在背上,用绣有“卐”字的披巾盖住头部。
做新客多是到舅舅家,翔安有句俗语“外甥吃母舅,没要吃到有”,意思是外甥向舅舅要吃的要喝的,舅舅不能推辞,而且得好好招待。母亲把孩子带到舅舅家里,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舅妈都会给婴儿送结耳带(红包),堂舅舅及亲邻也会来看婴儿,也送结耳带。送结耳带的钱虽然不多,但含着关爱与祝福,送结耳带时,大人们总是抱着婴儿,夸婴儿长相好,将来会有出息。婴儿做新客,一般须当天回家,当天不能回家,须在外祖父家过夜,婴儿未上床前,要先对床说:“‘腰奶母’,你要跟着来这里帮照料婴儿,让婴儿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做客期间,要用带来的碗和汤匙吃饭。民间认为用那象征乞丐吃饭,孩子将来会大富大贵。回家时,母亲还要用这只碗象征性地向舅舅家的左邻右舍讨一些食物,带回家让婴儿吃。
走帝
早年,遇有“佛生日”,翔安各地都要唱戏、请客,甚至跳神,唯独每逢四月初八“相泼公、相披(肩搭着肩)公”生日,曾林村要举办民间体育比赛。起初是男孩骑竹马赛跑,跑第一者有奖,“走第一”说快了就说成“走帝”。后来,人们觉得骑竹马赛跑太一般了,不刺激,于是改成赛真马,远近乡民争先恐后来观看。可是,赛马须马匹和骑手,参加者有限,不能普及。赛马很危险,不是骑手摔伤就是惊吓观众,渐渐用其他方式来替换。
曾林村的“走帝”民俗得从 祀奉的“相泼公”说起。明朝时,蒋姓货郎傍晚回家,路过沈井村前的乌笼溪,遇见两个光着身子、一丝不挂的小孩在溪边戏水。小孩看见货郎就缠着跟他回家。货郎把两个小孩抱进货篮里挑回家,等把盖子打开,孩子成了两尊佛像。那天夜里,货郎梦见那两个孩子,说是纣王的双胞胎儿子,一个叫殷蛟,一个叫殷红,是“日月二大使”,保护老少安康、五谷丰登。人们把来自溪边泼水嬉戏的佛像称为“相泼公”,因为是两尊,干脆称“双佛公”,时间一长,走样成“三佛公”。不知哪位先人根据孩子好动、好胜的特点,创制了配套的祀典形式——走帝。
50年代初(刚解放不久),赛马举行过一次,然后再也没举行过,只留下通往马巷的“马路沟”(近年填平盖了房屋),赛跑却从未间断过。
贡王
所谓“贡”是向王(对鬼的雅称)进贡之意,准备柴火、牲礼让“王”前来享用。所谓“王”,即无家可归漂泊海上的亡魂。相传这些冤魂因无人祭祀而于海上兴风作浪,危害渔民,或给沿海居民带来瘟病。因此部分沿海渔民每年一次或三五年一次举办“贡王”活动,以祈平安。后村村地处沿海,每年四月十六日举行“贡王”。是日据说是岳王爷的圣诞日,届时请糊纸匠塑岳王爷及群鬼偶像以供奉。岳王爷即南宋抗金英雄岳飞,他遭秦侩陷害,据说死后被玉帝封为代天巡狩岳府王爷。他不但代天稽查人间善恶,还管理海上亡魂,故岳王爷也成为民间的航海保护神,受到后村善信的崇拜和敬祭。
“贡王”分为“请王”和“送王”。“请王”要竖“篙灯”,一杆五六丈高的木杆,顶端挂一盏灯笼或桅灯(现改电灯),四周拉线各系五彩的三角旗,其间缀以小灯笼,晚上灯火齐明,上下通红,火树银花。这样的“篙灯”全村有三十多杆、星罗密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说这些篙灯是为王船导航而设置的,兵马(俗称军将)前来飨礼,各家各户都要备足供品“犒军”,村里要唱戏迎“王”,请道士设坛“做敬”以超度亡魂。入夜游客观赏“篙灯”盛景,车水马龙,热闹非常。“送王”要造龙舟(“王船”),古时用木头造,如今一般用纸糊,船上设仪仗帐幕如军营,墙桅篙橹俱全,高悬有“岳府王爷代天巡狩”字样的大幡龙旗,周边衬五彩旗迎风招展,如总督阅兵。群众以牲礼摆祭,将柴米用物贮于船中。柴要捆成小把,米也装成小袋,数量多寡由王爷降乩指示,不得随意。“王船”经王爷择日送出,届时将船挂满风帆,趁风送入大海,任其漂泊。纸船于当天就地焚化。“王船”漂流到何乡靠岸,按民俗该乡则迎而祀之。台湾民众认为“王船”漂来必带瘟神,故要设蘸迎接,在恭送出境或建庙祭祀。据说台中县和安宫、嘉义县光大宫的王爷即是大陆的“王爷船”送去的,而由当地建庙奉祀。“送王”还有水路和陆路之分,陆路要糊车仗马匹等。
“贡王”民俗活动,《同安县志》、《金门县志》中就有详细记载,可能在明时就已盛行。但各地奉祀的王爷不尽相同,“贡王”的时间也各异。如欧厝民众奉祀的据说是清雍正时遭“文字狱”株连的闽籍三十六名进士化身的王爷,时间是在八月。下后滨奉祀的是纪王爷,时间是四月十五日。吕厝有四年一度的“送王”、“迎王”,自清代以来即为翔安著名的民俗活动,至今不衰。
六桂堂卜笅迎祖、祭祖
每逢农历正月十八日,翔安区各村居的六桂堂(洪、江、翁、方、龚、汪六姓的堂号)宗亲均要组团参与闽南地区的六桂堂拜神六桂始祖和卜笅竞争次年迎祖、祭祖的主办权活动。是日,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祖后,进行卜笅竞争迎祖、祭祖主办权。各地的代表纷纷登坛上香卜笅,竞争激烈,气氛热闹,以连续卜地圣笅最多者,才能获得次年迎祖、祭祖主办权,并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八日分别举行迎祖和祭祖的仪式。
新店地区的“走马”
新店地区的后村、彭厝、东坑、蔡厝等地,历史上流传着一项特色民俗“走马”,“走马”也就是赛马、跑马。据当地老人回忆,此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走马”多在当地庙会、年末岁初的节日举行,如后村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的民俗日举行,东坑是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普度日举行。“走马”作为助兴的民俗项目,备受民众欢迎。
“走马”的场地多选择在村庄外围的宽阔地,如后村曾在村外的晒盐场、“路沟”一带。举行“走马”的规则是一匹马一个骑手,每次两位骑手上场,比赛采取淘汰制,经几轮比赛之后,前三名获得奖品。最高荣誉是为骑手“披红”,就是红绸带斜肩披挂。
宋江阵
宋江阵亦称“套宋江”,是在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里表演的一种群众性武术操,流传于闽南各地。
明末清初,福建仁人义士支持郑成功反清复明,受到清政府打压。这些义士遂转入以迎神赛会化妆表演形式,保持练武习俗和武术套路,于是,在节庆中便出现了一种以装扮水浒英雄好汉108将参与踩街表演的队伍,即“宋江阵”或“套宋江”。
由于“宋江阵”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气氛热烈,不断丰富发展。一路便走上舞台,成为“宋江戏”,即“戈甲戏”、“高甲戏”的主要源头;另一路历代沿袭,仍延武术方面发展,并经100多年前的泉州少林五祖拳师蔡玉明最终成型为如今模样。
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及台湾等地区。尤其在闽南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拍胸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是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被誉为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活化石。
车鼓弄
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汉族民俗娱乐形式。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汉族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汉族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形式。“车”就是翻转,“弄”就是舞弄之意,又有“弄车鼓”的俗称。关于车鼓弄的来历,闽南地区流传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丰收庆贺”等几种说法。在同安,流传较广的是“磨豆腐夫妻逗唱”说。相传在明代,同安有一对开豆腐店的夫妻,夜里磨豆腐时编歌唱逗,受到邻里欢迎。老夫妇继而用装豆子的斗篮代替石磨,戏弄玩乐,遂在汉族民间流传开来。明末清初,车鼓弄传到台湾,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民俗娱乐项目。
车鼓弄表演时,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搭扣的鼓轿,踏着四方交叉步,进三步退三步,一唱一答,妙语如珠。内容多为孝道劝善、夫妻情趣、情人相思等。实际上,它是闽南早期滑稽小戏——“弄戏”中的一种。“弄戏”演员通常为一丑加一旦,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对答为主,在简单场地上即可表演。由车鼓弄继而发展出闽南“车鼓戏”,保留车鼓弄的表演形式,增添了更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歌仔戏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吸收了车鼓弄的表演特色,车鼓弄是歌仔戏的源头之一。
后村送王船
后村位于翔安区新店镇东南部,南面傍海,与金门隔海相望。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后村均会举行“贡王”活动,敬奉岳王爷,祈求平安。岳王爷即宋朝抗金英雄岳飞,他精忠报国,屡建奇功而遭奸臣秦桧陷害,遇害后被玉帝封为“代天巡狩”岳府王爷。岳王爷不但代天稽查人间善恶,还管理海上亡魂,故岳王爷也为民间航海的保护神。因此,岳王爷自古受到广大善信者的敬仰和崇拜。
后村民众对岳飞的崇拜与信仰起源于八百多年前。相传在很久以前,闽南沿海瘟疫流行,海盗猖獗,民不聊生。那年,后村有一个新娘自娘家返回时,带来了一个岳王爷的香火袋,这个香火袋当天便显灵并托梦给后村的族长,说他是岳王爷神灵,受玉皇大帝敕封“代天巡狩”前来后村镇镜,以保佑村民的平安。地方董事们不敢怠慢,立即通过扶战请示原任王爷,证实岳王爷确已率众兵将进入后村境内,遂请道士按一定的科仪将镇境的重任移交给了岳王爷。从此,后村的民众便将岳王爷作为本村的镇境神灵加以奉祀,岳王爷也就成了后村人民的保护神了。
“送王”则包括“造王船”、“王船巡社”和“烧王船”。首先要造一艘龙舟,曰“王船”,古时用木造,现一般用纸糊,船身长约6米,宽约1.7米,船上设仪仗帐幕如军营,樯桅篙橹俱全,高悬“岳府王爷代天巡狩”的大幅龙旗,周围衬以五彩旗,迎风招展,如元帅阅兵。活动当天,举行“王船”巡社,寓意王爷出巡,佑民纳福。只见“王船”扬帆,鸣锣开道,战鼓雷鸣,彩旗飘扬,声势浩荡。各种民俗文化登台献艺,“御前清曲”南音、八音伴奏,高唱岳王将士凯旋而归;拍胸舞、腰鼓舞、撞球舞、彩伞舞、车鼓弄、高甲戏、歌仔戏等则表现劳动人民喜庆祥和、安居乐业的心情。“王船”所到之处,善男信女,烧香礼拜,许下美好愿望,鸣炮祝福,祝愿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满。“王船”到达事先布置好的地点后,信众将添载的金纸、柴、米、盐包、糖包堆置在船上,随即点燃“王船”,只见“王船”和船上的纸钱、纸人等一切物件瞬间化作一片火海,烟火蔽天,民众双手合十高呼“顺风”,恭送王船升天,祈求王爷保佑,驱赶一切灾厄灾害。
翔安旅游综合整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