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这个岗上,不知是否埋藏着比铜镜更重要的宝贝!‖百味中原
文·图‖董占永
听说孔子是个大高个儿,有些个闲得无聊的人推算孔先生得有一米九多。看很多地方的孔子像,大鼻子大眼大嘴大头大胡子,年轻时候儿应该是个身宽体胖很威猛的汉子。
大个子一般都不受欺负,但悲催的是孔先生的一生好像基本上都是受欺负的,他心里可能不是很开心,所以他发明了中国的“中庸”,说是不偏不倚不“左倾”也不“右倾”,但有时候也会被人用作装糊涂玩虚伪。
孔先生的梦里都是往当官的台阶上爬,可惜经历了太多的辛酸和不易,不知他内心是否始终淡然平静。
孔先生生前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死后却备受推崇,其后人成了两千多年间中国唯一的贵族,始终屹立不倒。
中国人因孔先生的倡导,常自诩为礼仪之邦,见面都爱客套,比如头次见面,都习惯微笑着问对方“贵姓”,被问方就要说“免贵姓阿猫阿狗”。但有俩姓氏被问“贵姓”,可以不用客套说“免贵”,而可以直接说我姓啥啥啥,因为这俩姓,都是“贵”姓。
这俩姓氏,一个是张,姓张的被列入“贵”姓,是因为中国人相信“老天爷”姓张,你跟“老天爷”同姓,你要说“免贵姓张”,就涉嫌亵渎“老天爷”了。另一个姓,就是孔姓,因为孔丘先生的存在,孔氏后裔也享受到了如此特权。
虽然张、孔两姓都“贵”,但“老天爷”据说就是居住在九霄云外的玉皇大帝,信仰道教的相信有玉皇大帝,不信仰道教的人就相信“老天爷”只是个虚无缥缈的外太空不明颗粒而已。这样算来,孔姓也就成了中国唯一无争议的“贵”姓。
2017年9月16日,在鄢陵县陶城镇十室村内的一处古遗址上,与两位老先生兴致盎然地“喷”了一个多小时,跟两位老人聊起孔先生的往事,除了众所周知的那寥寥几句,老人未能给我提供更多关于孔子在鄢陵的传说,倒是我给他们补充了不少关于他们村的历史故事。
鄢陵人坚信,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先生来过鄢陵,还曾来过这几个孩子玩耍的土岗所正在的十室村。
十室村应该是鄢陵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数不清的街道小巷,骑着电动车绕着村子找了好长时间,才看见了其实非常扎眼的十室遗址。
十室遗址,位于鄢陵县城南27公里、陶城乡十室村一个极不平整的岗地上,面积约87500平方米,……呈浅灰色,地表陶片散置,出土有石刀、石斧、绳纹缸、鬲足、矮足鬲、蚌器等。绳纹以细绳为主,兼有粗绳纹,附加堆纹,为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1989年《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在清代苏源生先生的《鄢陵文献志》中拍了这张照片,只查到这么一句:十室寨,按砦离城六十里,旧有小砦,咸丰九年重筑大砦。
苏先生没提孔先生来鄢陵的事儿,也许有,是我没读一遍《鄢陵文献志》的缘故。
孔先生学问很大,应该也是个典型的驴友。
两千五百年前还没有公交车,也没有连通遥远距离的高铁,作为驴友的孔先生,出门大概很多时候都是徒步旅行,最多也就是骑个小毛驴儿或是赶个骡车,那时候没有柏油路,骡车又没有可以充气的车胎,即便是车里铺上半车小麦秸秆,估计孔先生坐在车上也要颠簸得屁股蛋儿生疼。所以我怀疑孔先生带着一大群学生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很多时候都是步行跟着驴走。
看看孔先生的一生,真够折腾的。
生在鲁国,前半生还算安分守己,后半生有些影响力之后便开始了东奔西走不停歇的生命旅途。生在鲁国,之后是齐国——鲁国——卫国——匡城(河南睢县)——蒲——卫国——鲁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叶国——蔡国——陈国——楚国——卫国——鲁国。
大概看了看,孔先生其实跑得不算远,山东河南俩地方来回倒腾,最远跑到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和平顶山市叶县。不过那时候不流行打工,人们基本上都是守着自己的村子生活,绝大部分人说不定连乡政府都没去过,更别说千里跋涉了,孔先生能步行跑来跑去,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后来有个俺河南老乡叫杜甫的好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话,孔先生那么大的学问,大概跟他喜欢徒步旅行不无关系吧!
走着走着,那天孔先生就走到了今天的许昌市鄢陵县最南部的陶城镇一带。
尴尬了。
2011年夏,第一次到十室,回来写了个小故事,被当时担任一家刊物编辑的许昌作家柯峥看见,以地名故事的形式编辑后刊发了。柯峥老师给原本没名字的故事加了个标题,又加上了一段“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引子,一篇原本干巴巴的文字看起来就有点儿滋味了。
当初柯峥老师编发的那篇文字的刊物已经不知道被我给弄哪儿去了,就把我七年前写的那篇文字的初稿整理一番贴出来。
那一年,山东有个叫孔丘的先生周游列国。
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孔丘先生从蔡国去往陈国,也就是从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往周口市淮阳县走,走到半路上,遭遇了困窘。
可能是说话方式不大让人待见,混得一连七天都没饭吃。
孔先生很饿。
跟着他混日子的一群学生也很饿。
有个学生叫宓不齐,平时好读书不爱锻炼身体,一挨饿,受不了了,走到许昌市鄢陵县陶城镇扶齐村,感冒发烧头疼流鼻涕滴眼泪控制不住,躺到老师怀里头有气无力地一个劲儿哼哼,看着很是可怜人。想找个医生看看吧!兜里没钱,听村里人说村头儿祖师爷庙很灵验,孔先生就去祖师爷庙磕头祷告了一番,从香炉里头领了颗药丸,往庙前的坑塘里舀了一瓢水,给宓不齐灌下去,让他躺到祖师庙屋檐下晒着太阳睡了一觉,竟然好了——后来这个村子的名字就叫了宓不齐,宓不齐的名字很奇怪,村里人读过书的不多,后来读着读着就演化成了扶齐村。
宓不齐的病治好了,就继续赶路。
肚子当然还是饿呀!
孔先生当然不会坐那儿等死。
到了陶城镇黄庄村,孔先生派一个叫子路的学生,到一个姓黄的富翁家里借粮食,想着要尽量避免饿死人的悲剧发生。
黄员外很有钱,不知道他有没有投资股票或者楼市的生意,资料上能查到的,是他家里土地很多。地有多多呢?他家住在陶城镇黄庄村,而据1989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记载,今天的鄢陵县望田镇棠梨树村就曾经是他们家的打麦场:
“相传,古时陶城乡黄庄村有个黄富户,土地千顷,在此设打麦场,为乘凉栽有棠梨树一棵,清朝建村,故名。”
《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里头介绍陶城镇黄庄村的时候,这样说:“村西南隅有45亩大坑,传为当年黄姓大户的鹅鸭圈……村南有白汤沟,传为黄姓饭后倒白汤冲流而成……村周有‘花园地’、‘莲花池’等黄姓遗址。”
子路同学很不赖,忍饥挨饿叩开了黄富翁家的大铁门。
黄富翁看看敲门儿的是个学生摸样的打扮,一张口是山东口音,就问:“弄啥哩?学生。”
子路说:“大爷,俺是外乡人,走到这儿钱花光了,想在恁这儿讨点儿吃食儿。”
黄富翁说:“找吃哩?中啊!既然是学生,肚子里肯定没少喝墨水,我考你个问题吧!”
子路心里说:“去球吧!我是孔子的学生,将来是要被载入史册的,你个破土豪还想考我?”
心里这么想,子路可不敢这么说,他强挤出来一丝笑容,说:“中啊!你出题吧!”
黄富翁也上过几天学,文凭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大专毕业,就弄了几个唐诗宋词类的考题,他说上句儿,让子路同学对下句儿。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下一句是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下一句是啥?”
子路同学考试成绩一直不错,可是饿了好几天,路上光喝水了,这一会儿突然尿急,东瞅细看也没找见厕所,抓耳挠腮地着急起来,哪儿还有劲儿思考学问哪!
就闷着头站在门口儿说不上来了。
黄富翁看他答不上来,又问一道题:“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首诗是唐代哪个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个诗人是哪里人?”
子路这会儿迷瞪过来,想起借粮食是大事儿,再回答不上来,就真丢人了,于是赶紧接腔:
“这首诗我会背,俺上晚自习的时候老师给俺讲过,作者叫那啥……”
子路同学明明是知道答案的,但一听见是自己很熟悉的诗歌作品,一激动,竟然光张嘴说不出话了。
黄老板有些不大满意:“光上学哩!连几首唐诗都不会背,你上哩是哪所大学?”
子路同学觉得太没面子了,当着广大农民朋友的面,竟然一个答案也没找到,他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孔子学院的高材生啊,于是耷拉着脑袋灰溜溜逃也似地走了。
回去的路上,子路还想:要是选择题的话,也许就答对了。
子路见了老师,忍不住放声痛哭:“老师,俺给你丢人了。”
孔先生毕竟是经历过风雨看见过彩虹的大人物,他淡淡地笑笑,拍拍子路的肩膀说:“孩子,不要哭,人生差不多都这样,点儿背的时候,躲屋里头喝口凉水也会塞牙,出门走走吧到大街上往往就会有砖头从五楼往脑袋上落。”
孔先生看看身边的一群学生,说,大家都不哭,要坚强,漂泊在他乡,难免要受伤。大家四处找找,绑几个弹弓,弄几只乌鸦麻雀之类的,今天,咱们吃烧烤。
乌鸦麻雀没弄到,倒是弄了几块儿坏红薯——吃吧!
吃罢,赶路。
孔先生大气地一挥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东北。
到了鄢陵,或是扶沟,那里是城市,文明程度比较高,说不定会有粉丝认识我,找个旅社,也许能免费住两天,混碗胡辣汤喝喝捎带着吃一盘水煎包也是有希望的。
只要出了许昌界,往东再走几天,就是陈国淮阳,太昊陵龙湖边儿有好几个关系不错的文友,咱就吃穿不愁了。
孔先生一行往前走暂且不表,拐回来,咱接着说说黄富翁。
子路走了不久,就有人得到准确信息了,赶紧给黄富翁说,你撵走的那个大学生,是国际知名学者孔二大师的学生,人家来借几斤黄豆,只是想换二斤热豆腐吃吃。
黄富翁虽然大专毕业学问不大,也是很尊重有学问的人的。
特别是孔丘,国际著名大学教授,好些国家的一把手都亲自接见了,要是送他三斤麦面四斤棉油五斤菠菜六只南坞镇青年湖大闸蟹外带一个七斤重的陶城镇特产大西瓜,孔丘先生肯定会很感激涕零的。
孔丘先生要是感动了,求他一幅字儿,或是来张合影,应该不成问题。把这幅字儿收藏起来,放到2018年,黄氏子孙肯定能在鄢陵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许昌买个二手房也说不定。
想起后代的房事,黄富户不敢犹豫了。
“赶紧备驴,带上吃的,累死我也得撵上孔丘先生!”
撵啊!撵啊!
出陶城镇黄庄村,一直撵到陶城镇追岗村,还没撵上——1989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追岗……孔子周游列国,厄陈蔡,曾派子路在西南4公里处的黄庄向黄姓富户借粮,先黄不予借给,后得知系孔子一行,非常懊悔,便派人追赶孔子至此。建村后,取名追赶,又因紧靠一岗,故名。”
又撵到现在的陶城镇十室村,撵上了。
黄老板赶紧套近乎:“孔先生,刚才纯属误会,咱家不远,赶紧回去吧!”
孔丘先生心里是有些生气的,但到底是有涵养的上层人士,说话也不恼:“不了。俺还得赶路哩!”
黄老板岂能轻易放过,说:“不回去会中?恁弟妹在家都把面条擀好了,纯手工面,咱吃捞面条儿。菜炒的是豆角番茄,连蒜瓣儿咱家那俩妮儿都剥好了。先生和这些学生们到家了,往堂屋一坐,凉凉快快哩!吃着捞面条,嚼着大蒜瓣,一人吃上两大碗,保准可得劲!”
孔丘先生默默地看着黄老板,咽了口唾沫,沉思片刻,说:“别撵啦!也别说啦!我是实意地不回去了。”
孔丘先生走了——虽然临走时,肚子咕噜噜响了好几下。
黄富翁看看趾高气扬离去的一群城市难民,心里很是不爽,他鄙夷地翻翻白眼,“呸”一口,吐向了远去的身影。
啥玩意儿!
算个球啊!
圣人蛋货!
回转身,黄老板忍不住骂了。
——后人在此地建村,想起孔丘先生曾在此处说过“实意地不回去了”的话,就把村子命名为“实意”村,也称“十邑”村,后演为“十室”。
1989年《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上说,十室村“在县城南27公里,鄢陵——陶城公路西3公里处……据明《嘉靖鄢陵志》载:‘夫子庙在县南十室村……’相传,孔子周游列国,厄陈蔡,曾派子路在黄庄向黄姓富户借粮,黄富户考试子路未能答对,不予借给,孔子领弟子向东北离去。后黄富户得知是孔子,后悔莫及,速派人追赶撵到追岗,又至此地。孔子说:‘不要再撵了,我实意不回去了。’后人建村称实意,也称‘十邑’,演为今名。现以陈姓居多……村中有东西长1公里土岗,岗上有孔夫子庙遗址……西南隅有8.75万平方米的新时期时代遗址一处”。
在十室遗址高大的土岗上游逛,碰见了这位年迈的老者,聊了很长时间,未能给我提供更多的资料,我说,这里有没有挖出过什么东西?
老先生说,没听说挖出来啥东西。
另一位老者说,咋没有啊?那年在岗上挖出来个大墓,我还过去看了看。
我说,平时也没人挖出来过东西?
老先生一愣,说,前几天我挖出来个东西,你等着。
老先生的庭院就在遗址北侧崖壁下,他自己还在遗址的东北角挖出来这么一个到岗上的台阶。
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物件,回来拿照片给办公室的天佑兄看,他说是铜镜。
看看断裂处的纹路,是新,看来是老先生拉土时用铁锹碰断的,遗憾的是还有一小块儿老先生没留意,也没仔细找找。
我问,有没有发现盗墓的?老先生说,很少,就一次,一伙儿人大半夜在岗上挖了个大深坑,不知道偷走了啥东西,后来有人往坑里扔垃圾,慢慢这个大洞就被垃圾填平了。
鄢陵现在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其中有三处是跟这十室遗址相同的古遗址,鄢陵还有很多这样的遗址散布于村庄田野间,未能及时进行研究保护,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遗址也会逐个被保护起来。
于后人来讲,我们不仅仅要留给他们一个个“孔子厄陈蔡”的美丽故事,如果可能,还是要尽量多地留给他们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实证。
保护遗址,应该是有必要的。
董占永2018年1月13日傍晚于南坞村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 】董占永,男,鄢陵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百味中原”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品中原百味,看“百味中原”。 百味中原,向您展示一个千姿百味的中原!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