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些芳华永驻的“紫砂匠人”

致敬,那些芳华永驻的“紫砂匠人”

首页模拟经营紫砂匠人更新时间:2024-06-03

“《芳华》就像一把记忆的钥匙,能打开许多人的过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随着时间的流逝,怕是以后没人再去记录这一代的芳华。

1956年,从前至后:蒋蓉、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陈福渊

1955年,蜀山紫砂工艺社成立,作为紫砂工艺厂的前身,社员虽然不多,但有顾景舟、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蒋蓉等陶刻、壶艺高手纷纷登场,同坐一室,互补融通,书写起当代紫砂的一个全新文本。

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下,紫砂壶生产不再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祖传秘方”,也不再是哪门哪派的“独家心法”,其传授达到了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七老艺人”的品牌,无疑是对我国紫砂文化有力的传承和发扬。

吴云根师徒合影

1929年,吴云根在萧条的紫砂市况下,有幸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结识了民国时期的紫砂职业教育家、江苏省立陶校校长王世杰,并参与创办了“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有人说那相当于紫砂人的黄埔军校。

在中央大学时期,吴云根以自身的制壶体会为基础,编写了多篇紫砂技术材料。在他的一生中,这段执教经历非常珍贵。穿长衫的照片湮没在战乱的硝烟中,恍惚间那已经是大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

顾老在授徒

朱可心授徒

史料证明,无论是顾景舟,还是朱可心,那时的紫砂艺人总是视徒弟如己出,是春蚕吐丝一样的境界。他们教授学生不囿于流派之见,对其他班的学生指点教学也是不遗余力。招进的艺徒,则如雨后春笋,等待发芽拔节。彼时,紫砂界无派别优劣之分,只有个人技艺高下之别。

到如今,鲜有当初这般坦荡磊落的传承精神,拜高踩低攀附权贵、假借名号信口开河等等成为了传承之殇。但回望过去那个干净的时代,我们总会肃然起敬:为了“传承”二字,曾如何的筚路蓝缕,不忘初心。

蒋蓉在制壶

照片中的蒋蓉坐在案前,神情专注,岁月不饶人,不知不觉中,皱纹已爬上额头,但散发的气场依旧是孩子气的天真和善良。背景里的白藕酒具,如同她一生的写照,深埋在静水之下,清清白白。

年轻时从祖师爷手中接过衣钵,从此便不惧风雨兼程。回首刹那,人壶俱老。

时光可以老去,但记忆不会。有些历史,亲历者往往不会秉笔直书,于是,留给后人怀念、抒情,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找回曾经失去的圭臬,捡起曾经泯灭的感觉,恒定一份不离不弃的信念。

这是每一个个体的芳华,是历史洪流之下去掉伪饰的鲜明与纯粹。

芳华的时代已经过去,芳华的时代还会再来。


© 版权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不作商业用途,仅作文化交流,特此声明!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围观,请关注*zishachina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