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仰农学家:6次赶考不中的宋应星,豁然回首《天工开物》以咏志

敬仰农学家:6次赶考不中的宋应星,豁然回首《天工开物》以咏志

首页模拟经营天工开物传更新时间:2024-05-11

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早在上古时期他便为农业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尝百草、制耒耜等故事一直脍炙人口并沿用至今,是历朝历代全民向往的对象。

著《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便是其“粉丝”之一,宋应星经过刻苦研究及常年实践,得出了一系列提高农业、手工业等生产力的方法,并著书立传为古代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宋应星幼时便天资聪慧、过目不忘,熟读诸子百家,堪称小神童。在参加江西乡试时,中举考了第三名,哥哥年长他九岁,考了第六名,还有他的一个好朋友,考了第四,这个人叫做涂绍煃,可以说是他的挚友,也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中举人后,三人一行从南往北走,进京参加考试。

一行人一路舟车,踌躇满志,赶考之路,历时五月,行程万里,一路所见皆是实用之技艺、实用之学问。明朝中后期,朝堂内虽党争不断、政治黑暗,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快,农业、手工业这时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时运不济,宋应星三人初次赶考,就遭当头棒喝,遇到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沈同和舞弊案,据史料记载,当时众考生纷纷怒骂道:“白丁会元,有辱此榜。”会试文盲得第一,滑天下之大稽。

后来时任礼部尚书的吴道南检举吴江举人沈同和、赵鸣阳,科场作弊,着即奉旨复试。会元沈同和在复试中交了白卷,处以杖责,流放千里。代考人赵鸣阳处以杖责,革去功名,永不叙用,万历四十四年,科场舞弊,震惊朝野,所涉官员皆被严惩。

宋应星三人首次赴京赶考,便遇到了科场作弊这样的闹剧,三人全都名落孙山。然而三年后再次赶考,涂绍煃高中二甲第四十五名,二宋兄弟科场不顺,再度名落孙山。此后,兄弟二人,又去赶考,岁以中年。

天启二年,第三次科考不第,天启五年,第四次科考不第,崇祯元年,第五次科考不第,崇祯四年,第六次科考不第。

六上公车十六年,兄已五十四岁,弟已四十五岁。虽六次落第,却看到世间万象,民生百态,遂深入市井钻研农业、手工业的各种实用知识。居庙堂之高不可行,处江湖之远却青史留名。

宋应星从青年到中年,虽每次会试落选,但阅历却大增。东边不亮西边亮,如他所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古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出趟远门极具价值。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阅历始终是个宝。

宋应星并非传统士人,高高在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丰厚的他通过观察,意识到社会财富来自手工、农业生产积累。

但在当时的惟有读书高的社会背景下,有这样认识的人并不多,有这样认识并选择这条路的人更是稀少,这必然是一条艰辛的路。

宋应星在前半生科举往返途中,收集记录整理了很多资料。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而《天工开物》便是其主要作品的精髓。

《天工开物》,它的名字来源于两部典籍,一部是《尚书》,另外一部是《易经》。《尚书》有云“天工人其代之”,所谓“天工”指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开物”是《易经》里的一句话“开物成务”就是开创万物,开发万物,成就万物。

所以《天工开物》,即人要利用自然,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相配合,这个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体现了宋应星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那真的是很超前了。这部书里的思想精髓是中国人自古传承的技术观。

现存的《天工开物》是根据涂本《天工开物》进行还原、复刻的影印版。涂本《天工开物》首次刊印是在1637年,距今差不多四百年,这个在国内仅剩一部,在世界上也就只有三部。“涂”指的就是宋应星一生的挚友、知音涂绍煃,是他出资帮助宋应星刊印的,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可能《天工开物》都没有机会问世。

《天工开物》初刊共计十八卷,八万五千七百五十四字,一百二十三幅图。刷印用的是江西最好的竹纸,还有徽州上好的松烟墨,字迹清晰透亮,书页厚实。装订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卷,中卷有七卷,下卷五卷。

印刷分为写样、雕刻、刷印、装订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里又有若干个小工序。

写样时,字迹端庄俊秀,力透纸背。缘何要力透纸背,因为写成的书样,必要力透纸背,反拓至木板上夯实,才能清晰地透现出字迹,便于雕版。如此一贴,刻出来的版便是反的,用反的版印刷,印出来的书才是正的。

《天工开物·序》里面落款前的最后一句,非常有力量,“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充分体现了宋应星的豁达、格局、思辨。他有性格、有思想,是伟大的科学家。

《天工开物·序》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乃粒》第一,写的是种粮食。《乃服》第二,是做衣服。《彰施》第三,写的是取色。《粹精》第四,写的是打粮。《作威》第五,是制盐。《甘嗜》第六,写的是制糖和蜂蜜,记录到“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此为上卷。

《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珠玉》为中、下卷。记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乃粒在前,珠玉在后,取其“贵五谷而贱金玉”之意。这样的思想促使宋应星摒弃功名,回归自然。从而发现了自然生长的规律,天地之间的孕育成就了他写下《天工开物》。

自宋应星深耕农、手工以来,其朋友便知其所好,纷纷与之分享辖内先进的技术。

明朝崇祯年间,在涂绍煃的邀请下,宋应星来到涂绍煃上任的地方。涂绍煃时任浙江桐乡县令,桐乡乃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养蚕缫丝技术先进。

“种桑养蚕据传是黄帝之妻嫘祖首创,早在上古典籍《尚书》书就有记载,兖州盛产彩绸,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与丝绸相关的织机、技艺及养殖方法无不是历代先人留下来的瑰宝。”

精美绝伦的丝绸,早在汉朝时,就已经贸易西域各国,成就商路繁忙。海上丝绸贸易自唐宋之时便已极其繁盛,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丝绸更是到了南洋和非洲。便是如今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依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效用。

在看到湖州、嘉兴两地的桑蚕养殖之法和丝绸织造技艺后,宋应星十分高兴。蚕浴之法是其先进技术之一。

“蚕浴之法”是用卤水或盐水沐浴蚕子,淘汰弱的蚕子,留下强者,不会浪费桑叶,蚕吐丝也多。宋应星了解到这些直呼绝妙。这便是《天工开物》之《乃服》,“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之后涂绍煃又引宋应星到军器局看改良的火药,一阵巨响,宋应星慨叹“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我堂堂中华,就是要有好兵器,才能够保国安民。”

在友人的全方位帮助下《天工开物》数易其稿,终定十八卷,涂绍煃仗义疏财,助宋应星刊印。

书中要包罗先人之智慧,书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艺,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不作溢美之词,不作浮夸文章。为国家天下,为黎民百姓,这也是他们兄弟三人之共同心愿。宋应星主张“今年有,也要思来年无,今年丰,也要防来年灾。”如此民生才得以持续。

顺治元年,宋应星辞官回家,顺治二年,涂绍煃因家国破碎,携全家逃难,在君山湖舟车翻覆,全家竟无一人幸免,至那永别。顺治三年,宋应昇因成臣子之义追殉前朝而去。

清朝康熙年间,宋应星已到晚年,回到江西奉新,耕读持家,把书里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传授给乡邻,教文化、传技术,一举两得。一件布衫,一双草鞋,这传说中的奉新名儒,就是一亲切的田间老人。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