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科索沃阿尔巴尼亚裔人组成了科索沃解放军,试图让科索沃在已经迈向解体的南斯拉夫中独立。而以塞族人为主体的南联盟军则采取直接镇压的措施,由此引发了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24日,为了遏制南联盟镇压寻求独立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裔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盟军行动。在此次战争中,北约投入超过1000架先进作战军机,进行了将近3个月的高强度空袭。
在投入压倒性优势的空军,确保了绝对的制空权,以最先进航电设备与精确制导弹药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轰炸后。 1999年6月3日,南联盟*米洛舍维奇选择屈服接受北约提出的停火条件,负责镇压科索沃解放军的南联盟第三军逐步撤出科索沃,这使盟军行动乍看之下成为第一场由空军力量完全主导并取得成功的军事行动。
当时的南斯拉夫,经历90年代初的解体已经萎缩成由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而科索沃实质上脱离后,黑山也在2006年独立,至此南斯拉夫彻底成为历史名词,只剩塞尔维亚。
北约方面的记录
在此战中,北约一共投入680架战斗机和攻击机、421架支援机、49架侦察机和109架直升机。扣除因天候不佳取消的3766架次出击后,北约共执行了38004架次飞行,其中28%是直接打击,12%是防空压制,13%是搜索猎*科索沃境内分散的南联盟军,16%用于防御性防空巡逻,20%用于空中加油,剩余11%则是各项支援任务,包含E-3空中预警、EC-130干扰、E-8联合星以及搜索、空运、机载战场指挥和控制中心(ABCCC)、战斗搜索救援等。
与出勤强度相匹配的自然是庞大的弹药投射量。连同海军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在内,北约此战中一共向9815个目标点发射28018枚弹药,其中23315枚是对地攻击弹药。在这些对地攻击弹药中有6728枚是精准制导弹药,对目标点的命中率评估为64%。南联盟空军基地承受了最为强烈的打击,8座机场总计遭到222次共1356枚弹药的攻击,其次是防空阵地,遭到120次共232枚弹药的攻击,然后是雷达设施,遭到50次共98枚弹药攻击,通讯/指挥站点遭到33次共70枚弹药打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废弃与诱饵假阵地也遭到50次共270枚弹药打击。
北约从轰炸开始到结束的每日出勤架数统计,而峰底通常是因为天候导致的
虽然此次行动中美军投入的战斗/攻击/轰炸机中能够使用精确制导弹药的比例高达9成(相较之下沙漠风暴时仅有1成),开战早期北约几乎9成都是精准制导弹药,然而精准制导弹药的补充一如既往的无法完全跟上消耗,其中AGM-86在开战第一周库存就不到100发了,而那怕是相对便宜且容易生产的JDAM,在4月20日时(开战的一个月后)套件库存也已经减少到609套,也因为JDAM的库存告急,在一段时间内不得不优先供应B-2。而随着防空压制效果的好转让北约的最低高度禁令放低,加上气候变好,北约的非制导武器使用量逐渐增加。
在几乎掏空精准制导弹药储备后,乍看之下这些精准致命却价值不斐的科技结晶应该能够换到可观战果,就像在沙漠风暴行动时那样。战后,美国国防部在战后宣称共击毁了120辆坦克、220辆装甲车和450门火炮。欧洲盟军力量最高司令部(SHAPE)给出了较为保守的估算,为93辆坦克、153辆装甲车和389门火炮。
北约公布的摧毁南斯拉夫装甲车的影像纪录-至少北约是这么宣称的
然而在6月,一支特殊调查单位进入科索沃。这支团队多数来自美国弹药评估小组(munitions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team),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评估分析战争期间的所有残骸。然而团队找到的[样本]仅有14辆坦克、18辆装甲车和20门火炮,同时该团队还亲自走访每一个北约宣称的空袭现场,结论是他们只能认证北约宣称的744次成功空袭中的58次,他们明确指出北约打击的几乎都是诱饵。
当然,这份报告不仅让空军大为火光,连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自己都拒绝接受这个结论并压下了报告,于是空军自己另外准备一份有利于自己的评估报告,不过就连CIA为首的情报界给出的结论也更偏向弹药效能评估小组,他们的情报结论是战后的南联盟军实力只比战前略有削弱。
南联盟方面的纪录
当然,最清楚损失的只会是南联盟军自己。要衡量北约对南联盟军地面部队的打击成效,自然必须聚焦在负责科索沃境内作战,也是作为北约打击重点的第三军普里什蒂纳战斗群。而该战斗群下辖3个装甲旅、3个机械化旅、1个轻型机械化旅、1个反坦克旅、3个炮兵旅、3个边防营等单位。战后第三军司令帕夫科维奇将军在战后不久总结了他的部队损失:13辆坦克(7辆毁于北约空袭),6辆装甲运兵车、8门火炮、19门高射炮和1套雷达。 6个月后的1999 年12月,后勤助理潘泰利奇将军给出的数据则是损失18辆坦克、10辆装甲车、13门火炮等。
第三军最后修正的不可恢复损失是14辆坦克(7辆毁于空袭) 、12 辆装甲车、12 门火炮、22 门轻型防空炮、1套 P-15 雷达、2门120毫米迫击炮、6辆工程车和76辆其余车辆。另外还有 11 辆坦克、10 辆装甲车、8门火炮、3门高射炮、8辆工程车和32辆其余类型车辆受损。数字上的差异主要源自各个指挥部或单位都只计算建制装备的损失,而没有包含暂时加强的设备与人员。人员方面,共有468名士兵和114名警察死亡,但其中只有249名士兵和22名警察是死于北约轰炸,其余是在与科索沃解放军的地面冲突中阵亡的。
一辆毁于空袭的T-72或M-84
显而易见的,北约评估小组的结论堪称准确,北约空中打击并没能真正瘫痪南斯拉夫军地面部队。而更讽刺的是,前面提到的评估小组就是在帕夫柯维奇将军总结的损失公布后,欧洲盟军最高指挥官暨当时盟军行动指挥官伟斯利克拉克将军一方面嘲讽南联盟军瞒报损失,一方面派出这个小组尝试搜寻更多证据反驳。而很不幸的,他的专业团队给出的报告结论反而印证对方的说法。
虽然地面部队损失并不严重,但并不是所有军种都是如此。南联盟空军(RVi PVO)承受了颇为惨重的损失。首先最为惨烈的是空军的航空部队,战前南联盟共有255架固定翼军机和128架直升机,损失包含11架米格29、43架米格21、43架攻击机、26架教练机、7架运输机、2架侦察机和13架直升机。其次是雷达部队,战前南联盟共有9个连和8个排合计17个单位,战争期间有14个被压制或失能,其中有4个连和2个排受损,17套雷达被击毁,另有19套雷达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一架从基地疏散到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高速公路的米格21,但未能躲过空袭
防空导弹部队损失明显小的多,防空导弹部队战前共计有12个SA-3导弹营和20个SA-6导弹连,战争结束时共有7个SA-3导弹营和7个SA-6连被判定为失能或无法作战。 SA-3导弹部队损失了8套StVR (Low Blow)雷达,另有6套受损,其中3套可修复。导弹发射架方面则有1套被彻底摧毁,2套受损(1套可修复)。 SA-6部队则有5套R-StON (Straight Flush)雷达被击毁,另有4套受损但全数被认为可修复,3套监视雷达受损但全数被认为可修复,4套发射架被彻底摧毁,3套受损但被认为可修复。
防空炮方面,南空军共有2门L-70 40毫米防空炮、5门三联装20毫米防空炮被击毁。而整支南联盟军损失了16门M-75 20/1mm、17M-55 20/3mm、4门BOV-3(SP 20/3mm)、1门SP 30/2mm ‘Praga’、1门ZSU 57/2 57mm、3门Bofors L-70 40mm防空炮。另有6门M-55 20/3mm、4门Bofors L-70和1门BOV-3防空炮受损。
单就制空权来说,联军取得毫无争议的绝对优势。由于苏联战机向来在飞行寿命上本就较西方战机更短,长年内战导致的经济困难与外部禁运制裁又严重影响零件的采购与飞机的维护与延寿,进而导致低下的妥善率。战前南联盟仅有16架米格29和2架米格29U,但其中多达6架米格29和1架米格29U完全无法使用,而可用的也仅仅是能够正常升空而不能保证设备全数正常运作。低下的妥善率和预算也导致训练时数被大幅缩减,1998年米格29飞行员平均年飞行时数仅有16.5小时,而训练模拟器早在1996年就停用了。弹药储备方面也很紧张,全国只有150枚R-73E(理论需求的41%)、205枚R-60MK(36%)、65枚R-27R1(18%)和11053枚30毫米机炮炮弹(19%),因此仅有一部分资深飞行员曾经在训练中发射AA-2和AA-8导弹。
而且米格29的堪用也只是相对于米格21而言,其雷达与雷达告警功能低下导致态势感知能力完全无法和美军战斗机上的同类设备相比,落后时代的半主动导引导弹也无法和先进的AMRAAM导弹对抗。同时北约拥有预警机提供的完整空域态势,南联盟地面雷达受到北约反辐射导弹的威胁而难以保持长时间稳定开机。
结果在实战中,南联盟几乎所有起飞的米格29都遭遇或多或少的设备故障,无线电故障尤其常见,加上地面雷达引导迫于北约导弹威胁经常转移,整场战争期间只提供三次引导。大部分南联盟战斗机起飞后最佳结果是一无所获然后返航,更常见情况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有着预警机引导的北约战斗机从后方轻易锁定然后攻击。
由于上述原因,南联盟战斗机完全没有击落任何北约军机。南联盟战斗机很快选择避战,战争期间仅仅累计飞行19架次共9.05小时。没有了南空军威胁后,联军的战斗空中巡逻架次很快从早期的单日80架次降低到50架次,而这些架次多数时候任务是追踪识别低空目标,目视确认那些预警机较容易因地形难以保持追踪的信号是友军无人机还是南联盟军直升机与攻击机。
空中生存率近乎零,但在地面也不好过。开战第一天的打击就让南空军注意到他们的强化飞机掩体并不能抵挡现代化的钻地武器,将战机疏散伪装成为唯一选择,不过那些分散的军机仍然损失了81架之多。为了减轻损失,南空军也着手打造用于吸引打击的米格机模型M-18,但第一架模型直到4月27日才完成,并在5月20日至6月1日间又交付了5架。6个诱饵有4个全毁1个受损,南空军对这种损失比例感到满意,因为这证明北约军机无法可靠识别诱饵和真实目标的差异,而浪费在诱饵上的每一发弹药与每一个打击架次都会让真正的战斗机更加安全。可以想见的如果南联盟一开始能有更多M-18,或许可以进一步降低空军的损失。
模拟米格29的诱饵,下图是诱饵被摧毁后的残骸
虽然强化机堡无法抵挡北约钻地弹药,但像斯拉地纳(slatina)机场那样建设于山体内的隧道式机库可以。唯一的例外是黑山的波德哥里察(Golubovci) 空军基地,当地的泽塔(Zeta)地下掩体虽然同样是隧道式机库,但很不巧的是攻击当时不知为何南联盟军犯下了所有的错误:机库防爆大门没有关闭,里面的所有飞机还都加满燃料。结果一枚精确制导炸弹正中其中一个入口不远处时,爆炸的冲击毫无阻挡的涌入地下机库并引发停放飞机的连续殉爆,整整26架G-4和G-6瞬间蒸发了。奇迹的是,南联盟军只有一人阵亡,坏消息是,这人是个韦利科维奇将军,他也是南联盟军唯一阵亡于此次冲突的将军。
一种比较争议的躲藏方式:隐蔽在贝尔格莱德国际机场的客机阴影之下。当时这架序列号18105的米格29升空后发现雷达故障而返航,但此时他出发的空军基地正在遭到轰炸只好转降贝尔格莱德国际机场,而这架米格29也正是凭借这种遮蔽方式活到战后,最后在2009年坠毁。
虽然承担巨大风险,但南空军的攻击机部队在战争期间仍然执行了31架次共18.25小时飞行,其中25架次是在科索沃境内的战斗任务。这些空袭都是在无线电静默下全程低空形式进行的,其高度之低甚至让一架出击的攻击机撞上高压电电线,所幸安全返航。而空袭前后也没有安排航空侦查的能力,所以空袭的展开是基于地面部队要求与引导,而战果评估也只能交给地面部队观测。目前没有纪录显示有攻击机遭到北约战斗机击落,但至少一架J-22因为地面火力或撞击地面障碍损失。
然而北约在3月25至4月4日之间加强对各机场的空袭,主要机场的跑道、停机坪和机堡都遭到攻击。损失不算太严重,人员伤亡为1死6重伤,战机损失方面更是只有一架J-22遭受可修复损害。尽管如此,由于跑道受损严重,空袭无法继续维持,大部分攻击机只能在基地内频繁机动伪装躲避攻击而不再能够支援科索沃的地面部队。
不依赖跑道且可以在极低高度安全运作的直升机是唯一能在整场战争期间保持运作的航空单位。根据统计南联盟军直升机在战争期间执行了248架次共122.2小时飞行,运输了94名伤患、113名乘客和5吨物资,并在开战首日成功完成一次坠机飞行员救援任务。
南联盟防空导弹部队的奋战
根据北约评估,南联盟军在整场战争中共计对他们发射了477枚SA-6、188枚SA-3、124枚肩扛对空导弹和26枚无法识别的导弹。而实际上,南空军的SA-3在50次交战中发射了93枚导弹,SA-6在46次交战中发射了70枚导弹,此外还消耗了174枚肩扛防空导弹和5枚RL-4M(将战斗机用的R-73E红外线导引导弹改装为陆基发射),防空炮(包含L70博福斯、30毫米M53/59、20毫米M55)总计进行了280次交战。
除了R-73外也有将米格21用的R-60红外线制导导弹改装为陆基发射的版本,图中是R-60版
为了改善这类导弹射程不足的问题,南联盟军将R-73与空对地火箭的火箭发动机结合
根据南空军的统计,战争期间只有98个防空阵地遭到222次空袭,在14次对敌防空摧毁(DEAD)攻击中共有13个地空导弹阵地遭到攻击,其中有210枚哈姆防辐射导弹的发射被他们确认,而实际发射总数应该是250枚以上。根据北约自己的纪录实际数量远远超过南空军的估算。北约总共消耗了743枚反辐射导弹,其中125枚针对早期预警雷达,1枚针对SA-2,208枚针对SA-3,389枚针对SA-6。
很显然,虽说遭受的损失也不轻,但南空军防空导弹部队确实在经受了全世界装备最先进经验最丰富且规模最庞大的防空压制战斗的考验生存了下来。
反驳论点可能会质疑他们的成效。确实,整场战争期间北约只有1架F-117和1架F-16被击落,2架A-10和1架狂风被击伤(另有2架阿帕奇和1架猎鹰非战斗原因损失)。无人机损失方面,北约共损失8架猎人(5架战斗损失)、3-4架掠夺者、2架凤凰、3架红隼和7架CL-289,但其中有技术故障与迷航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不全是被击落的。不只无法造成北约军机的严重损失,南联盟防空导弹部队大部分时候都在避免正面交战,自然也无法阻止北约空军轰炸目标。这导致北约得以不受妨碍的对那些无法转移的目标实施精准且低附带伤害的打击。
机动是生存的关键
正如同南空军那样,其余部队很早就放弃在战前阵地上等待北约势不可挡的空袭。开战前部队就陆续离开战前驻地,原地留下诱饵,而离开的部队则有一部分先行在新阵地展开布署保护空域,掩护其余部队转移。一部分人对此感到不满,因为这让南联盟军不得不放弃许多经营多年且条件最理想作战效率也最高的熟悉阵地,将笨重复杂且一旦在转移中故障就很难有备件修复的精密设备搬迁至条件恶劣的多的备用阵地。这不仅意味着巨大体力与时间消耗,且作战效率被牺牲的同时还带来许多难以预见的隐患,轻则雷达视野或导弹射界受限,重则因为土地过软导致导弹一发射就因为发射架偏移导致故障。
但这种声音在开战早期就迅速被严峻的现实打醒,南联盟军战前的1406个设施、建筑与阵地中,共有958个遭到攻击,其中527个被彻底摧毁,431个受到可修复的损伤。全部的机库与74%的混凝土建筑遭到摧毁。可以看出北约战前已经成功定位南联盟多数军事设施位置,如果南联盟军没有坚持这一原则,那么绝大部分作战装备都将在北约精准的空袭中迅速覆灭,根本不可能在之后的日子继续生存并牵制北约。
机动与转移的意义得到认可并积极实践。战争期间防空部队一共进行了689次机动,其中雷达部队169次,S-125M部队142次,SA-6部队378次,平均每周都有60个单位会进行机动。以230独立防空团为例,该单位总计改变过38个阵地,一部分连甚至改变了超过50个阵地。雷达部队方面,126旅在战争期间一共使用过将近170个阵地,其中配备AN/TPS-63的第20营第一独立排创下了转移39次阵地的纪录。至于一个阵地可以待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各单位的经验,原有的战术条例被证明并不适用如今技术与战场环境,各单位需要以鲜血和汗水为代价自行摸索和适应。
一处1S91雷达阵地,这一型雷达负责SA-6导弹系统的追踪与火控
为了缩减轻重新布署的耗时与体力消耗,南空军防空部队尝试从各方面缩短正常架设流程,S-125M单位平均需要10-12小时才能完成新阵地的布署,而恶劣天候下则需13-16小时,SA-6导弹连只需要2.5小时,团指挥部则需要4。 S-600的架设与拆卸耗时从正常标准的4小时骤减到仅有55分钟。
这种缩减有时是通过对效率上的取舍实现的。比如S-125M部队可能四联发射架只会装上两枚导弹,而SA-6则是1-2枚。事实上更多的导弹本来就没有打出去的机会,导弹的制导通道局限了每一次交战目标数量。而等待第一次交战完毕才转向攻击下一个目标就意味着雷达需要开启更长时间,这将导致自己成为北约反辐射导弹的理想目标,甚至可能导致阵地遭到定位而招致轰炸。
一个用废弃汽车和金属管组合的诱饵
伪装成D-30榴弹炮的简易诱饵,材料是木头和轮胎
虽然转移乍看之下有很大风险,但由于这一阶段实际上没有强信号(无论电磁或红外线)排放,所以倒也不是真那么危险。事实上,南空军没有任何防空导弹单位曾经在重新布署过程中暴露并遭受打击。
除了机动外,生存的关键还包含多个预备与伪装阵地。这些伪装阵地有时是战前或使用并暴露过的,搭配主动与被动诱饵。同时为了避免导弹阵地位置因雷达信号遭到截获,导弹部队自身雷达保持严格电磁静默,只有在友军单位,包含但不限于雷达部队、地面观察站、电磁情报单位甚至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告知北约打击群即将进入时,才会以最短时间对大致方向搜索和交战。交战时间被尽可能缩短,通常不会超过两轮射击,随后立即静默。而主动信号诱饵则开启吸引反辐射导弹,待北约打击群离开后转移到备用阵地。上述原则存在例外情况,但违反的部队通常下场都不太好。
塞尔维亚战争博物馆展出的美军RQ-1无人机残骸,残骸较为完整说明可能是技术故障或恶劣天候导致坠毁
一辆被抛弃的M36,当时这种老旧的二战坦克仍在南联盟军服役,从暴露程度来看这辆M36被用作吸引火力的诱饵,这些老车应该没有被记入损失,毕竟它们本来就近乎报废。
普里什蒂纳集群得到的防空掩护相当有限,因为南空军还要分兵防守塞尔维亚以及当时仍是南联盟加盟国的黑山,因此驻扎在科索沃境内的仅有第311防空团(4个SA-6连)和52轻型防空旅和3个雷达排。战斗机倒是比较多,普里什蒂纳机场驻扎整整20架战斗机,且得到地下隧道机库保护,问题是这些全部都是米格21,南空军根本不敢让这些古董去和北约对抗,也就是说实际可用战斗机数量是零。
对于南联盟第三军普里什蒂纳集群而言,他们就是要在极为有限的防空系统保护与完全为零的航空支援下,于科索沃境内一边尝试在北约空中打击中生存下来,一边镇压科索沃境内的科索沃解放军,一边还要防范可能从阿尔巴尼亚境内渗透或发起大规模进攻的科索沃解放军、阿尔巴尼亚军甚至北约地面部队。
南空军中程防空部队主要防御区,但由于导弹部队的机动与静默所以实际上可用防空系统没有那么多覆盖也没有那么全面。
北约在4月12日开始对科索沃境内南联盟军发动打击,空中有无人机与E-8搜索与追踪可疑的地面活动,然后告知空中战场指挥控制通信飞机(ABCCC)并让后者协调A-10、F-16或狂风战斗机飞行员前往识别。当确认目标符合交战规定且确认附带损害程度后,将在ABCCC授权打击许可后投放弹药并视情况引导更多攻击机发起后续打击。为了缩短空袭响应时间,北约会专门指派一批攻击机在空中等候,这些攻击机有时值班时间会超过6小时。
对于南联盟军来说最重要但也最难隐蔽的装备就是坦克,坦克有着相对于普通民车较为特殊的外型、较强的雷达反射信号、巨大的红外线信号以及独特的履带痕迹,而上述特征在北约现代化传感器面前都非常显眼。理所当然的,坦克也是北约头号目标,以及很大程度上用于衡量空袭效率高低的指标。
为了保住坦克,南联盟军发展了相当有效的伪装战术。他们的原则是让坦克保持200米的间隔,搭配1-2个预备阵地与2-3个伪装阵地。为了避免最显眼的红外线信号暴露,引擎不会预热也不会在机动以外场合启动。每一次机动后都会立刻清除履带痕迹,每一次完成机动后引擎立刻洒水降温并在上面覆盖植被遮蔽红外线信号。为了让诱饵具备可信度,诱饵周围会摆上空弹药箱、油桶甚至服饰店假人使其看起来像是运作中的阵地,真正的坦克会开过来再原路开回去以便让周边有履带痕迹,同时点燃火堆以便模拟炮管与引擎的热信号。而因为这些诱饵主要材质是木材纸板等低雷达反射信号的材质,所以周边会摆上用简易金属反射器以便增强雷达反射信号。
模拟热信号的诱饵, 实际上和普通烤肉架一样就是一片金属板和火源的组成
一个模拟坦克的诱饵,标注II的两个菱形物是角反射器,标注III的是模拟引擎热源的金属板,下方放置火源提供温度,造型粗糙但通过覆盖植被就会看起来像是被精心伪装的坦克
北约的战略轰炸
正因为对军事目标的空袭没展现出足够效率和效果。进入5月后北约开始向电力设施如发电厂、变电站发动空袭。而在更早之前广播、交通与石油相关设施就已经纳入攻击目标了。
由于这些基础设施无法移动也无法伪装,以避免正面对抗为原则运作的南空军也无法保护它们,所以拥有精准打击能力的北约自然可以在开战早期就轻易将这些维系国家运作的基础设施逐一摧毁。其中最关键的诺维萨德(Novi Sad)和潘切沃(Pančevo)的炼油厂被命中19次,还有另外110个燃油相关设施被攻击,Elektroprivreda Srbije的电网被14枚石墨弹药与102枚传统弹药攻击,天然气与供水设施分别遭到9和27次攻击,交通网络遭到不少于179次攻击,其中82次针对桥梁,61次针对道路,22次针对铁路。电信网络受到较强烈攻击,312次攻击摧毁了115处设施。
北约轰炸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桥梁的瞬间。对桥梁的破坏可以妨碍南联盟军的机动,但非常容易误击平民。
北约对民生设施的轰炸无法对南联盟军造成多少影响,因为他们已经事先分散储备必要的物资、燃料和发电机,也准备了有线线路。虽然对桥梁铁路等交通设施的轰炸妨碍了部队的调度,不过因为南联盟部队已经在开战早期北约尚未将轰炸重心转向交通设施前就完成布署,加上没有遭遇北约地面进攻也无需组织较大的战术编队,所以开战后很少有调度部队长距离转移的需求。
5月2日北约首次对南斯拉夫使用石墨炸弹,效果非常惊人,一个晚上就让塞尔维亚的电网瘫痪了7成,包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内多数地区陷入黑暗,连同对供水设施的打击,当晚塞尔维亚开战以来第一次陷入没水没电也无法供应配给面包的情况,进而引发了民众恐慌与*乱。好在南联盟电力部门隔天就恢复了部分供电,并在5月7号让供电量回到轰炸前水平。当天晚上9点北约再度轰炸,这次南联盟在9号就恢复全面供电。
美军投放的BLU-114/B石墨炸弹,那些绳索状的石墨丝一旦缠上未绝缘保护的电线就会导致短路。
北约虽然之后继续使用石墨炸弹,但在连续接触这种新兴威胁并加强理解后,南联盟对于石墨炸弹破坏区域恢复时间更是缩短到一小时。根据南联盟方面的纪录,石墨炸弹的使用分别发生在5月3、7、13、22号,而在22号开始就已经缩小使用规模,取而代之的是对发电与配电设施的直接轰炸,很显然北约后期已经注意到效果减弱到无法维持长期压制的程度,只能采用舆论风险更大的直接轰炸。
被石墨丝缠上的变电所,这些丝线非常轻所以很容易被风吹起后再度缠上,清理上非常麻烦。
在开战后南联盟成功转入战时体制,通过政府资金事先向进口商购买贸易公司的粮食确保物资不会被囤积而是以最公平形式分配。对供水供电设施的抢修也保证水电的供应不至于长时间中断,甚至连垃圾清运与交通道路维护等不那么起眼的部分也成功维持运作。而对于那些家园毁于轰炸的,则提供廉价的简易材料协助重建。同时南联盟也进行信息的严格管控,虽然南联盟政府无法直接阻止国民通过卫星或互联网收看外国媒体,但他们可以尽可能公关那些不利于他们的媒体,同时官方宣传一方面努力塑造塞族认同感的同时强化国家被全面侵略的危机感,强调北约战损的同时尽可能避免提到军方的损失。
整体而言,对基础设施的打击让北约在舆论与宣传上陷入不利处境的同时,还没有明确证据或事件展现出对南联盟领导层与军事单位的影响,民间受到的影响客观存在,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团结塞尔维亚对北约仇恨的作用。
虽说北约空中压力确实严重限制南联盟军的调动,不过他们仍在战时成功完成将整个252装甲旅从塞尔维亚隐蔽送往科索沃的壮举。该旅装备有M-84主战坦克与BVP M-80步兵战斗车,是南斯拉夫装备最好的旅之一,是第三军指挥部直属的王牌力量之一,将这一王牌打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科索沃防范可能的地面进攻。
3月28日22:30时,该旅的装备被装运到多辆列车上从克拉列沃出发前往科索沃,每辆列车只在夜晚行动,天亮后分藏于不同隧道中。也因为布署速度不足,上级催促他们加快脚步。而指挥官认为低空云层厚度足以妨碍北约观测,气象预报也显示这种恶劣天候会持续好几天,因此可以冒险在白天也进行机动。最后该旅在在数天内完整布署到科索沃,没有遭遇任何损失,但途中经过的桥梁在之后几天很快毁于北约空袭。
布署到科索沃梅利托西亚Dragobil村的252装甲旅
也正因为北约空军打击无法产生立即的影响,科索沃境内科索沃解放军在与拥有正规装甲武力的南联盟军冲突中仍然节节败退。为了打破南联盟军在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之间的封锁,改善科索沃境内友军的态势,在阿尔巴尼亚接受北约培训的科索沃解放军在5月26日发动了帕特斯里克(Paštrik)战役,出动了大约2000名步兵朝两国边境进发。
在这场罕有的地面正面交战中,南联盟军的主力是得到120毫米迫击炮、122毫米榴弹炮与一个连M-77多管火箭加强的第549机械化旅。而科索沃解放军有2个旅共2000多人,仅配备有轻武器,但他们得到阿尔巴尼亚提供的火炮支援与北约空军支援,而阿尔巴尼亚的北约鹰特遣队也以反炮兵雷达、黑鹰直升机的电子作战版EH-60和RC-12电子战支援机协助定位南联盟军。
南联盟自行研发的M-77多管火箭,携带32枚128毫米火箭,特色是驾驶舱后部的伸缩棚布,这提供保护的同时也能帮助遮蔽火箭部分使其看起来像是普通卡车。
然而他们面对的南联盟军已经充分掌握在制空权之下生存并运作的原则,而且得到山区复杂地形与工事带来的防御加乘效果,其有限的重型支援火力以快速打击快速撤收的方式,在躲过北约攻击机的狩猎的同时依旧能对进攻的科索沃解放军与阿尔巴尼亚境内定居点造成伤害。反观北约空军支援不但未能有效压制南联盟军,反而还一度误击科索沃解放军。
最终,经过2个月在多个方向上发起的攻势,也得到包含B-1/B-52地毯轰炸、A-10和AC-130近接支援与空中阻断在内的强力打击支援,科索沃解放军取得的进展仍然很有限,至少不足以打破边境的封锁支援科索沃境内友军,而且也无法对科索沃境内南联盟军造成足够的打击。
难以利用的空中霸权
很显然,北约绝对制空权无法转化成对地面部队的有效打击,而这是由多个原因互相影响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两大原因是天气与交战规则,在巴尔干半岛3-5月的天气不太好,特别是低空经常被云层遮蔽。其次,交战规则对北约军机最低飞行高度有严格限制的同时,也对于识别目标是否可确认为军事目标且打击时是否能够保证避免附带伤害做出严格要求。
上述两个限制首先妨碍的就是目标的搜索和识别。 E-8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对于静态目标本就比较差,况且还是在经常遭到山脊、建筑或丛林遮挡的环境。虽然对动态目标追踪效果良好,但是科索沃到处都是移动中的难民车队,根本无法和南联盟军地面部队区分开来,结果攻击机就经常为了识别E-8追踪到的地面移动目标到底是不是南联盟军,或者有没有南联盟军混进去而疲于奔命。而无人机的问题是他们不能直接和攻击机飞行员联系,需要通过ABCCC中继转发,这导致不少信息延迟。
迫于难以完全压制的肩扛防空导弹与防空炮威胁,盟军行动一开始规定的空袭最低高度为17500英尺(5334米),一周后这一限制放宽到15000英尺(4572米),后来更进一步放低到10000英尺(3048米),而攻击机攻击期间可以降低到8000英尺(2438米),空军前进引导员(FAC)识别目标期间更可以降低到5000英尺(1524米)。,虽然这种放宽在发生对难民车队的严重误击导致巨大舆论压力后才有的。最低高度限制带来两个问题,首先这让攻击机暴露于中程防空导弹攻击范围的时间变长,其次这显著增加了气候,特别是云层带来的遮蔽问题。
蓝盾吊舱的AN/AAQ-14前视红外线设备画面,提供的画质精细度有限,也导致飞行员不容易识别诱饵与真实目标的差异。
交战规则要求明确识别目标是否为作战装备,而这通常就必须使用肉眼。而如前所述,在当地很少有时候可以确保飞机在这种高度值勤时对地视线不受云层遮蔽。而如果受到遮蔽,飞行员就很难使用光学、夜视镜或红外线成像设备识别地面目标,不受云层影响的观测设备如合成孔径雷达则因为不能完全呈现目标型态而不适合精确识别。所以多数情况下联军飞行员轻则一无所获,或者FAC好不容易看到目标但因为肩扛防空导弹与防空炮的威胁而无法长时间停留识别和描述目标外观,进而导致联合空中行动中心(CAOC)不愿下达打击许可,又或者因为不能精细识别诱饵与真实目标的差异,而将昂贵精准导引弹药浪费在那些垃圾废材制造的诱饵上。最糟糕的情况则是误击了难民,进而带来严重的舆论压力。
此外南联盟军也经常用民用建筑遮蔽作战装备,这不仅让北约空军更不容易找到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会带来附带伤害的风险从而阻止北约使用导弹打击。机炮在这种场合可以发挥作用,但也必须采取平行于遮蔽建筑的航线攻击,而限制攻击进场航向又增加被云层遮挡或者被敌军地面火力埋伏的风险。
最后,因为南联盟军中程防空导弹部队生存时间远比北约预期要长太多,结果北约交战规则明确限定不允许任何攻击机在没有对地防空压制(SEAD)掩护的情况下擅入科索沃,而对于防空压制至关重要的EA-6B电战机只有30架。根据南空军的评估,开战早期北约平均每天有40架次专职SEAD的攻击群,后期反而增加到80架次。这些SEAD攻击群通常由2-4架徘徊者和4-8架F-16CJ组成。此外北约还要安排负责对敌防空摧毁(DEAD)的攻击机群,且为了缩短响应时间,这些攻击机群必须伴随SEAD部队,或在邻近空域等候。而每一分被投入用于压制防空系统的资源,都意味着可用于猎*南联盟地面部队的力量遭到削弱。而且因为SEAD机必须比打击群提前10-15分钟进入,并最后撤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成为很好的警示,如果这些SEAD机进入,那说明大规模打击群很快就会到来。
躲在建筑旁但仍被摧毁的南联盟坦克,不过从邻近建筑大面积破坏情况来看负责攻击的北约攻击机大概违反了不造成附带伤害的交战规则,又或者CAOC知道但无视了风险。
终局
虽然从数字上来看北约空袭效果确实不太好,但对于米洛舍维奇而言,局势远不是那么乐观。北约已经将布署到阿尔巴尼亚的原本只有阿帕奇的特遣队加码到一整个旅,这个旅拥有艾布拉姆斯坦克、布莱德雷步兵战车与M270等美国陆军武器库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战争机器。且伴随北约地面部队的到来,有了坚强后盾的阿尔巴尼亚正规军也正在蠢蠢欲动。而如果遭遇地面进攻,南联盟军就不得不把更多地面部队送往科索沃,而且是在天候会逐渐变好的夏季。到时候还能不能维持如此低的伤亡水平就不好说了。
而那怕南联盟军真的再现奇迹,已足够低的伤亡和足够高的效率把地面部队投放到科索沃,那又能改变局势吗?或许科索沃境内的南联盟军可以挺过北约空军打击和只有轻武器的科索沃解放军,但阿尔巴尼亚正规军呢?甚至,装备有艾布拉姆斯与布莱德雷,还能得到大量阿帕奇与空军支援的北约军呢?南联盟军装备水平并不比1991年被美军地面部队蹂躏的伊拉克军好,数量还远远不如。
美军在4月下旬布署了24架阿帕奇到阿尔巴尼亚,但整场战役中阿帕奇都没有参战,前期是因为防空威胁尚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后期则是因为在没有地面战争仅有纵深打击的情况下A-10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务。
更重要的是,南联盟的局势完全是孤立无援,俄国明确表示他们不会帮助南联盟,其他国家要么中立或完全帮不上忙,要么就是在敌人这边。这意味着南联盟军的装备不会得到任何补充,甚至不会得到必要的零件去维持长期运作,国家也有在长期战略轰炸与经济封锁中走向崩溃的可能。此外北约对塞尔维亚境内基础设施的打击虽然暂时不至于对社会运作造成无法承受的影响,但北约还可以继续甚至加强空袭与全面封锁,或干脆直接发动地面攻势,他看不到北约力竭的临界点,也看不到北约内部分歧或妥协的可能。
最终,北约还是实现了他们原本的目标。6月3日,米洛舍维奇放出声明准备接受北约条件,而北约空袭也在10日停止。 6月13日,南联盟在马其顿签署了库马诺沃协议,南联盟军开始分批撤出科索沃并由北约组成的驻科维和部队接管。而在北约维和部队的庇护下,科索沃阿族人取得了完整的自治权。而南联盟则在不久之后再次接替,仅剩下内陆国塞尔维亚,南斯拉夫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