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西斯时代攻城战:一场战争三个阶段,所用工具和战术是什么?

拉美西斯时代攻城战:一场战争三个阶段,所用工具和战术是什么?

首页枪战射击反叛战争更新时间:2024-04-30

攻城战顾名思义是指在军事行动中以攻取对方城镇为目标的战争。此类战争一般用于对西亚城镇控制权的取得与维持、行军途中阻碍势力的清除。

攻城战在古王国战争中早有先例。根据同期文献与图像资料记录,拉美西斯时代攻城战的主要战例包括卡尔纳克神庙记载的塞梯一世时期耶诺阿姆战争、卡叠什战争,卡尔纳克神庙记载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穆提尔战争、库柴斯尔战争、斯巴提战争、伊卡塔战争,卢克索神庙记载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伊恩德战争、达普尔战争、穆提尔战争、萨图那战争,拉美西斯二世葬祭庙记载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达普尔战争。

卡尔纳克神庙记载的美棱普塔时期阿筛克隆战争、盖泽尔战争、耶诺阿姆战争。麦地奈特哈布葬祭庙记载的拉美西斯三世时期图尼坡战争、阿尔匝瓦战争、阿穆如战争。

一场攻城战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即双方军队在城镇外的相遇战,埃及军队的攻城战与城镇守卫军的防御战,城镇被攻陷后埃及军队夺取战利品和破坏城镇的行动。

云梯的运用

在古埃及攻城战中,云梯作为攻城工具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古王国第六王朝因提墓室和哈埃姆赫西墓室浮雕的战争场景中梯子就已出现。

位于戴尔埃勒巴赫瑞的蒙图霍特普二世神庙浮雕描绘的第十一王朝攻城战场景以及第十八王朝图坦哈蒙在位时期塔拉塔特石板碎片描绘的埃及对西亚城镇的攻城战场景中云梯也作为攻城工具出现。

到拉美西斯时代,在该时期典型攻城战诸如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达普尔战争、美棱普塔统治时期的阿筛克隆战争、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的图尼坡战争中,云梯仍然作为埃及重装步兵的攻城工具。

在攻城战场景中,云梯外形通常呈 H 型,底部装有滚轮的云梯仅在哈埃姆赫西墓室浮雕的攻城战场景中出现一次。云梯通常倚靠设防要塞的墙面而立。

攻城战场景通常表现为 1-2 名埃及重装步兵正在沿梯而上,部分已经通过梯子攀登至城镇要塞平台区域的埃及步兵则正与守军展开近距离作战。攻城作战中埃及重装步兵同样以短式兵器为主要装备,诸如半月型弯刀、战斧、短剑、棍棒,某些情况下也装备矛。

云梯在作为埃及重装步兵攀爬进入城镇工具的同时,也作为向已攻入目标城镇内部的埃及士兵提供武器补给的工具。

需要明确的是,攻城战场景中云梯的使用数量为 1 把6 或 2 把不等,2 把云梯的排列方式一般是左右两侧相对而立1 ,攻城战中 2 把梯子的运用方式说明在兵力充足客观条件允许情况下埃及方面可能采取两面攻城的用兵战术。

同时,通过比较拉美西斯二世葬祭庙浮雕与卢克索神庙浮雕对同一场达普尔战争场景描绘的差异,希阿格荏也认为埃及军队在攻城战中可能采用两面进攻战术,他将埃及军队对城镇另外一侧的攻击看作是牵制对方兵力的一种手段。

云梯在攻城战中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埃及军队有机会获得阵地制高点,这对于把握攻城战战局具有决定作用。然而,此法危险系数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埃及重装步兵在攀爬梯子过程中通常将盾牌置于背部进行防御。

战斧或撞击锤的运用

同样,以城墙和城门为突破口的攻城方式早在古王国第六王朝因提墓室和哈埃姆赫西墓室浮雕描绘的战争场景中就已出现。到拉美西斯时代,拉美西斯二世期间的达普尔战争、美棱普塔期间的阿筛克隆战争、拉美西斯三世期间的图尼坡战争场景中这一攻城方式均有出现。

在攻城战中这一攻城方法通常与梯子攻城法同时进行。具体表现为持有战斧或撞击棒、撞击锤的埃及重装步兵以城墙或城门作为突破口,对目标城镇防御要塞的墙面或城门进行撞击或劈砍。

也有一些攻城战场景表现有已经被埃及重装步兵摧毁的城门画面。同时,在文献中也有此攻城方法的记载。

卡尔纳克神庙塞梯一世抗击沙苏人战争铭文曾记载:“保卫埃及的胜利之王攻破反叛外邦之墙。”

通过对比埃及战争场景中攻击城门场景与攻击城墙场景出现的比重,结合迦南地区设防建筑的结构特征和位于泰勒埃勒博格埃及要塞遗址被损毁且未被重建的城门遗迹,本文认为在攻城战中以城门作为突破点的几率更大。因为城门本身存在缝隙结构,相比墙面更容易被攻克。

在攻城战中作为攻方危险系数较高,对此,防御工具对于攻城战的攻方至关重要。

埃及军队在攻城作战中使用的防御工具包括埃及式半椭圆型盾牌、海上民族式圆型盾牌、以及一种立于地面的与人体等高的半拱形防御工具,这种半拱形防御工具在古代两河流域攻城战场景中也有使用。

计谋的实施

根据文学故事《征服卓帕》记载,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将军杰胡提在对卓帕的攻城战中使用欺诈计谋,将装有 200 名埃及士兵和绳索、手链的大型篮子谎称为国王赠送给卓帕首领的礼物而运送进城镇内,从而轻而易举地完成对城镇的占领。

该故事中欺诈术的运用,足以说明当时或更早时期在战争中使用欺诈计谋就已存在于古埃及军事思想中。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在攻城战场景中也有国王驾驭战车以及战车兵参与战争的场景,但是,由于战车运行需要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所以战车并不适于攻城作战。

其出现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埃及对军事力量的艺术展现。另一方面,在攻城战中战车也可能被用于直接攻城战前的双方相遇战阶段或作为国王与军事官员的交通工具。

总结:

攻城战交战双方的相遇战一般发生在城镇外围的开阔地带。

攻城战前期小规模相遇战场景的表现模式通常为双方步兵与战车兵的战斗—战斗结束后部分战败的敌军倒下,部分幸存的敌军向城镇撤退。

从守方角度考虑,得知城镇将受到攻击前在城镇外围地带组织兵力抵御埃及军队有可能使其城镇免受攻击,或至少得以削弱埃及军队的力量从而使守方在第二阶段战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守方在城镇外围部署兵力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双层防御战术,守方因此而获得部分防御优势。它不仅使守方城镇有可能免受直接攻击,而且使其拥有一定的缓冲空间与时间。

这种双层防御战术在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第八年埃及军队抵抗海上民族入侵的三角洲水战中可能也被运用。

在随后的直接攻城阶段,埃及军队的攻城方式应该是首先由弓箭兵发起远程射击,以最大限度削弱对方反击;在弓箭兵的掩护下,重装步兵随即展开近距离攻城行动。

在此阶段组织反击的城镇守军与树立在城镇防御设施上方的旗帜是埃及弓箭兵的主要攻击目标。

鉴于取得城镇的控制权是攻城战的最终目的,所以埃及军队在攻城战中的核心目标在于使重装步兵进入城镇防御设施内部,通过与城镇守军的近距离作战进而取得城镇的控制权。

参考文献:

【1】郭丹彤,《古埃及象形文字文献译注》,下卷,第 756-775 页。

【2】B. H. Heagren, The Art of War in Pharaonic Egypt, pp. 102-125.

【3】W. Wreszinski, Atlas zur altägyptischen Kulturgeschichte, Vol. II, pl. 109.

【4】J. Hoffmeier, “Tell el-Borg on Egypt’s Eastern Frontier: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2002 and 2004 Seasons”,

JARCE 41 (2004), pp. 85-111.

【5】Erman. A., Ancient Egyptian Poetry and Prose, translated by A. M. Blackman,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5.

【6】Gnirs, A. M., Militär und Gesellschaft, Heidelberger: Heidelberger Orientverl, 1996.

【7】Schulman, A. R., “The Norn at Battle of Kadesh”, JARCE 1 (1962), pp. 47-52.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