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首都只有一个就是京师长安,但当时盛行建立副都即陪都制,洛阳就是隋唐最重要的陪都。
唐朝时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长安、洛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盛唐的轴心。长安地处关中,便于控制,但八百里秦川出产的粮食和物资满足不了首都的需要,必须从关东和江淮调运。由黄河、渭河溯流而上,运输困难。而洛阳有运河沟通南北,水运便利,是输送长安的主要中转站。一旦关中农业歉收,长安的供应更加紧张,自隋朝以来,一般都由皇帝率领臣民往洛阳“就食”。唐朝前期皇帝常驻洛阳,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就近解决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同时也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经济发达地区。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4000余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邙山古墓群与天子驾六震惊世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一词便源自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唐朝长安和洛阳在历史影响、建造时间、地理位置上有所区别:
一:历史影响不同
1、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2、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京师,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二:建造时间不同
1、唐长安建造于隋唐两朝。
2、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相对长安历史更悠久。
三:地理位置不同
1、长安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
扩展资料: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河出图、洛出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均诞生于此,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誉。洛阳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