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好伴侣vs步兵的保护神:步战向何处去(三)

坦克的好伴侣vs步兵的保护神:步战向何处去(三)

首页枪战射击经典90坦克大战更新时间:2024-06-02

火力支援车

在2018珠海航展上,人们对高德军工推出的QN-506火力支援车饶有兴趣。这是从59坦改装的火力支援车,除了30毫米炮、并列机枪外,两侧的箱型武器舱内各有2枚QN-502C反坦克导弹和10枚QN-201多用途导弹,另带4枚S570巡飞弹。显然,这是受到了俄罗斯BMPT的启示。

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推出的QN-506火力支援车很抢眼

强大、均衡的火力配备赢得了“陆战之王”的美誉

这当然是受到俄罗斯BMPT的启发的

QN-506的30毫米炮的俯仰角在-5~52度范围,7.62毫米同轴机枪带弹1000发。QN-502C的射程达到6公里,具有自寻的能力,也可用”人在回路中“的方式控制。QN-201实际上是70毫米(一说76毫米)制导火箭弹,射程4公里,命中误差不大于1米。制导火箭弹与导弹的差别在于,制导火箭弹只有末制导,也就是说,弹道的大部分是简单弹道飞行,只有在接近目标的时候有弹道修正能力,所以制导火箭弹还是需要较精确的瞄准的,末端修正只是临门一脚,瞄准时脱靶量太大就修正不过来了。导弹是全程制导的,在飞行途中就不断修正弹道,直至击中目标。制导火箭弹适合用于打击固定或低速运动目标,导弹更加适合高速机动的目标。

S570巡飞弹的航程为10公里,采用红外和可见光双模制导。车体周围另有6枚电子手雷用于自卫,相当于“埋在”车体四周的反步兵雷。车上配备升降式光电转塔和综合显控终端,还带有一架四旋翼微型无人机。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以T-72为基础的BMPT-72装有双联装、双供弹30毫米炮和同轴机枪,两侧还各有双联装9M120“螺旋”激光驾束制导反坦克导弹。两侧还可装有两挺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但后来取消。俄罗斯还有从T-90改装的型号,大同小异。

QN-506的武器系统比BMPT更加均衡、先进、有效,但底盘更加陈旧,速度和防护都不及BMPT。不过这不是关键,高德是否有意把QN-506作为完整的武器系统推出,还是更加着眼于武器模块的推销,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火力支援车的理念。

火力支援车是在坦克基础上配用高度适合近战、巷战的武器而产生的专门配合坦克作战的火力支援战斗车。火力支援车不搭载步兵,所以不是步战,或许更应该算作近战、巷战专用的坦克。

火力支援车是在车臣和叙利亚巷战经验基础上研发的,在武器配置上避免了坦克炮在巷战和狭窄地形中容易磕碰、仰角不足、反应慢、射速慢的问题,适合对突发和隐蔽的步兵目标射击,可打击大仰角的高层目标,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空射击,打击武直和无人机。

城镇是对坦克、步战很危险的地方,车臣只是较近的例子

这样靠火力硬冲实际上是不行的

在格罗兹尼,俄军士兵宁愿坐在车外,以便见势不好的时候马上跳车逃生或就地还击,以军也有这样的做法

但在巷战和狭窄地形里,火力只是问题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在于侦察和搜索隐蔽的敌人。火力支援车依然是直射火力平台,伴随坦克和步战行动,观瞄角度和能力没有本质差别,动静大,机动性不超过坦克或者步战,并不能解决侦搜问题。如果简单粗暴的火力优先就能解决问题,焦土政策就是最简单可行的了。在大量、有效的无人战斗车出现之前,复杂的巷战环境还是需要步战搭载、下车作战的步兵徒步搜索、消灭敌人,只有步兵才是最有效的反步兵手段,步战则提供火力支援。火力支援车只是坦克与步战之间的火力补充。

事实上,现有火力支援车的武器配备是否最适合于巷战,也是存疑的。即使有巡飞弹、无人机配合以减少观察死角,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密集建筑甚至废墟群落里直射武器的局限。巷战中为了摧毁坚固建筑物,最需要的是臼炮。这是短管、超口径的迫击炮,也称工兵炮或者破障炮。口径大,但射程不必很大,弹道弯曲,弹丸威力巨大。解放战争时期的“没良心炮”其实就是简易的臼炮,在战斗中取得奇效。在叙利亚内战中,直升机上丢下来的“汽油桶炸弹”起的也是臼炮的作用。

就火力而言,装甲臼炮实际上是最适合巷战的武器,这是二战中德军的“突击虎”

但现在有可以绕回攻击的制导火箭弹(如这里的MLRS发射的SDB制导炸弹),远近通吃,不再需要专用的臼炮了

但火力支援车并无与臼炮相应的装备,全新研制则无必要。现有火箭炮在模块化后,可换用破障火箭弹模块,不难获得臼炮的能力。比如大大减少推进剂而大大增大战斗部,并使用大角度发射,甚至预编程大角度爬升然后垂直攻击。带制导的话还可以绕回攻击,进一步减小射程近界和增加攻击的进入角度。美国“海玛斯”火箭炮可发射以SDB制导炸弹为战斗部的火箭弹,火箭炮实际上成为SDB的助推级,这是破障的利器。SDB只有129公斤重,作为炸弹算是轻量级的,但具有特殊设计的战斗部,可穿透一米覆土下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掩蔽部。只要有必要,破障火箭弹进一步增加威力没有压力。

火力支援车是从装甲战斗队形火力配置完整考虑的,这是重要的,但过度求全则不必要。坦克、步战在复杂环境针对特别顽强敌人作战的时候,应该得到炮兵、陆航的支援。在能够得到体系支援的时候,不必刻意强求用自带火力包打天下。

在开阔地上,火力支援车可以掩护合成营的侧翼,压制树丛里或者山坡上的敌人,但问题也在于首先发现敌人,而不是火力不足。何况这本来就是步战的任务。

把火力支援车当作自带速射炮的自行反坦克导弹使用是另一个思路,但在本来就有坦克和步战有效搭配的合成营里,这样的装备地位尴尬,并无必要。把火力支援车当作防空装备使用也是一样的问题,与步战防空相比,并无显著优越性,还占用编制,需要另外的保障。

火力支援车在坦克和步战之间填补一个很特别的间隙,甚至符合人们对强大火力的心仪,但火力支援车太过专用,而且在现代战场上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在有大量剩余物资坦克可供发挥第二春的时候,作为应付巷战和山地需求的应急改装,或者出口,这是有价值的思路。但要注意一个问题:老式坦克的防护与机动性远远低于现代主战坦克的标准,需要大量改装和强化,效费比问题需要仔细考虑。但全新研发或者作为装甲部队的主流装备,火力支援车可能用途太过专一,前途有限。

装甲

如果说火力是一个难题的话,步战防护水平是更大的难题。现行主流步战的防护远远达不到坦克的水平,好一点的也就是正面能抵挡小口径速射炮、侧面能抵挡大口径机枪的水平,很多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这也带来一个悖论:相对于坦克,步战要搭载“大量”士兵。要伴随坦克冲锋,但防护远远低于坦克,岂不是皮薄馅大的肉包子吗?是不是应该特意加强步战装甲才对?

步战要搭载大量步兵,防护不到位的话,就成了皮薄馅大的肉包子了,像这辆M2“布莱德利”

早期步战是为了在*中伴随坦克突击而产生的,防护水平主要针对空炸和近失炮弹的弹片和步兵轻武器直射,并不需要太厚的装甲,这也降低了步战的重量和成本。这也是坦克作为高端突击力量而步兵作为“低成本”补充的时代,对步兵的伤亡并不敏感。但现代步战需要首先能防护主流步战的火力,并挡住随处可见的典型步兵反坦克武器(尤其是火箭筒,更理想地还需要放反坦克导弹)的射击。由于时代和理念的变迁,现代装甲步兵对伤亡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但作战环境大大复杂化,尤其是巷战。

随着世界的城市化程度提高,巷战不仅对反恐重要,对于常规战争也同样重要。二战后,装甲部队突入城市作战的第一个重大战例是十月战争中以军突入苏伊士城,坦克、M113、半履带车混合的车队遭到惨重损失。在车臣战争中,俄军装甲纵队再受惨重损失。相对于苏联步战来说,西方步战更重视防护,重量也更大,但实战经验表明,这是半斤与八两的差别,照样有防护不足的问题。以军在黎巴嫩和加沙的作战中,步履维艰。美军在反恐战争中,巡逻车队也屡遭损失,以至于只能龟缩在重兵设防的分散堡垒内。

欧美步战的防护更好,但在巷战中照样被打回零件状态,这是在伊拉克的美军M2“布莱德利”,附加装甲也救不了命

直接加强装甲是最容易的想法,但步战的体积大,表面积大,要达到现代最先进主战坦克一样的装甲保护,重量将是不可思议的。反恐战争后,美国试图研制替换M2“布莱德利”的下一代步战,结果弄出超过60吨的怪物,还没有走下纸面就被直接枪毙了。反过来,要达到近似坦克的防护水平,何不从坦克开始呢?

但把步战的装甲水平直接提高到坦克的水平是不可行的,GCV超过60吨,还没有走下直面就被枪毙了

在十月战争后,以军责令坦克战专家塔尔少将负责研制新型坦克。塔尔根据以色列的实战经验和国情,全新研制了与众不同的“梅卡瓦”坦克,一反后置发动机的惯例,改为发动机前置,不仅增加前向防护,还空出完整的后车体,一般用于存放弹药,紧急时候可以用于运兵。“梅卡瓦”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中首次投入实战实用,以后在多次战争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梅卡瓦”的后舱具有搭载步兵的能力,有时也确实是当作步战用的

但坦克毕竟是坦克,后舱进出口狭窄,应急用用可以,真的当作步战从这里钻进钻出就不合适了,现代步兵满身披挂,就更磕磕绊绊了

作为坦克来说,后舱空间宽大,但这是放弹药用的,临时放担架、搭乘伤兵问题不大,作为步战还是不行

“梅卡瓦”是以色列军工主力产品中少有的没有任何出口订单的产品,这与偏门的设计不无关系

但“梅卡瓦”作为主战坦克也受到不少批评,车体高大、沉重,机动性不足。与受到实战考验的大多数以色列武器通常受到国际市场欢迎的惯例不同,“梅卡瓦”没有任何出口订单,也没有任何国家效法“梅卡瓦”的设计。作为主战坦克,低矮而减少被击中的概率,这是坦克生存力的第一法则。但这是为主战坦克提供步战能力的一种尝试,或者说为步战提供主战坦克级的防护的一个尝试。

步战是否需要主战坦克级的防护可以商榷,但步战确实需要提高防护水平。作为伴随坦克行动的装甲车辆,步战的作用是在坦克难以保护自己的复杂环境中,为突击中的坦克扫清侧翼或者前方易受伏击的复杂地形。但在复杂环境中,步战也有遭遇敌人突然袭击的问题。在火箭筒俯拾皆是、反坦克导弹也多如牛毛的现代战场,步战只有轻武器或者小口径炮一级的防护能力已经不够了。

但是新一代步战确实需要加强装甲,德国“美洲豹”就是这样的重步战

英国的Ajax也是重步战

德国的KF41“山猫”更是重达50吨,超过很多主战坦克

有意思的是,“山猫”是车族,包括重型和轻型两大基型,KF41为重型,KF31为轻型,但轻型的KF31也有34吨

中国的VN17也是膘肥体壮

德国KF41“山猫”的尾门打开状态,可以从尾门体会车体装甲的厚度

与步兵的尺度相比,更能体会KF41的高大

新一代步战的重量明显增加。德国 “美洲豹”的重量达到31.5吨(A级防护)和43吨(C级防护,在A级基础上增加侧、顶、裙和炮塔装甲)更新的“山猫”KF41则可高达50吨,介于中国96坦和99坦之间,大概可算“步战之母”了。中国的VN17在VT5轻坦基础上发展而来,重量也超过30吨。韩国K21的基本重量已达26吨,但参加澳大利亚竞标的AS21增重到42吨,几乎与公认变态的顶配“美洲豹”相同。M2“布莱德利”的升级版M2A4增加了数字化、新型灭火和主动防御,全新升级了发动机和变速器,重量也相应增加到36.3吨。

除了加强常规的基底装甲外,外挂附加装甲成为新的趋势。附加装甲可以是简单的装甲钢板,与基底装甲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形成事实上的间隙装甲。外层提前引爆穿甲弹头,间隙达到泄压散射和降低射流能量的作用,或者导致弹杆一定偏转甚至折断,帮助基底装甲抵抗弹头的穿透。

附加装甲是加强现有步战防护的主要措施,这是M2“布莱德利”

英国“武士”也可以附加装甲

新一代步战则在设计是就考虑可以按需要装拆附加装甲,这是波兰的Borsuk步战

俄罗斯T15重步战也在设计时就带有附加装甲

附加装甲还可以是反应装甲,被弹头或者射流引爆后,钢板在瞬间中横向运动,形成剪切,破坏弹头或者射流的穿甲作用。反应装甲在工作时可能伤及周边的步兵,已经大量使用反应装甲的以军规定,徒步步兵要与配备反应装甲的车辆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误伤。这影响步兵与坦克或者步战之间的紧密协同,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主动防御跟进一步,由传感器探测来袭导弹

然后发射拦截弹药,将来袭导弹摧毁

这是T15上的主动防御系统

步战还可加装主动防御系统,进一步提高防御能力。主动防御系统实际上是完整的武器系统,毫米波雷达对周边全向探测,发现来袭导弹或者炮弹后,由火控确定目标的飞行路径和拦截弹药的发射方向和时机,拦截弹药在距离被保护车辆的一定距离上将来袭弹药主动击落。显然,这对伴随的徒步步兵的伤害更大。与反应装甲一样,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附加装甲的好处是不需要对车体和基底装甲做很大的改动,就能增强防护。坏处是重量。主动防御系统不仅重量大、复杂、成本高昂、弹舱容量有限,还有很高的电力供应要求,进一步增加对动力系统的负担。传统步战没有考虑附加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的重量和电力要求,除非对动力系统进行成本很高的升级,否则加装后普遍有动力不足的问题,机动性下降,实际上限制了附加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的应用。

外挂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也是坦克防御的活跃领域。但坦克的重量基数大,动力基数强劲,加装后的相对影响较小。

两栖能力

BMP-1具有两栖浮渡能力,M-2“布莱德利”在撑开充气围裙后也能浮渡。不过步战的两栖能力只能在平静的江河上使用,既没有海上航行所必须具备的抗风浪能力,也不宜长时间在水上航行。另外,成功的浮渡还取决于两岸的坡度和松软度,经常需要做必要的工兵准备后才能上下河岸进行浮渡。

一些步战是有两栖能力的,如BMP-1/2

于是人们开始想象步战发动两栖进攻的场景

甚至渡海进攻

在水上,步战的储备浮力不多,一旦进水,堵漏和排水能力有限,在敌前浮渡时中弹沉没的话,一车人就报销了。事实上,遇上炮击,掀起大一点的浪涌都可能造成进水甚至沉没。

实际上,在战斗重量下,步战没有多少浮力储备,只是勉强浮在水上

任何风浪都可能造成进水沉没

步战下河、上岸还取决于平缓和相对坚实的岸坡

入水要小心轻放,这样冲入水中在镜头上好看,但对装备很伤,谁知道这炮要经过什么样的擦洗才能重新发射,也难说光电设备被浪头砸一下会出什么幺蛾子

M2“布莱德利”需要支起“帐篷”才能浮渡

由于担心进水,在演练中,士兵都坐在车顶上,便于逃生;在战时,这样无防护地渡河太不安全

浮渡还需要一定的速度,否则谈不上有意义的水上的生存力,被打沉只是时间问题。但步战的外形在本质上不利于提高水上速度,用履带划水更是不可能达到多高的航速。船形外形和螺旋桨是必要速度的基本条件,但这与步战的基本设计严重冲突。德国的APVT创造性地采用前车后船的外形,水上航行时车尾朝前,有效地解决了外形问题,但也因此迫使步兵进出的车门在登岸时朝向面对敌人的前方,造成很大的问题。

水上航行还有速度问题,太慢了影响生存力。德国APVT采用前车后船的独特构型,较好地解决了水上航速问题

但水上航速问题解决了,上岸时车门朝向敌人火力方向,容易造成伤亡;临冲岸的时候掉头也不是个事

在实战中,步战浮渡的使用限制较多,只能在地理、水文条件具备而且敌人不设防的地方偷渡,或者在已有桥梁(不管是永久的还是临时架设的)的安全渡口在水中浮渡让道、不与无两栖能力的车辆争抢过桥能力。

两栖能力只能是万事俱备时的徒手之劳,为了两栖能力而牺牲装甲或者其他性能是得不偿失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