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打"红袖头" >
离休前为总后勤部车船部副部长的蒋泽民老人,1.80米左右的个头,光头上的头发茬子全是白的,八十四岁身板仍很结实。
他是辽宁省黑山县小蒋屯人。老人说那地方穷,想扛活都没个地主,我十一岁给地主放猪,然后当半拉子,都是在外村。"九一八"事变,到处都是义勇军,胡子也下山打日本。那年我十八岁,血气方刚,也去参加,人家不要,说你没枪。詹家窝棚有个小地主苏海泉,挺和善的一个人,有支撸子,我给他扛过活,知道。我起大早去的,说你把抢借俺打日本子,天下太平了就还你。老爷子说行,俺为反日出这把枪。他儿子不干,这小子是个大烟鬼,说你得给钱。爹就"喝呼"儿子:要什么钱?蒋老二哪来的钱?这世道枪是惹祸的东西,弄不好把小命都丢了,老老实实过泰和日子比什么都好。
老人说,我参加的那个队伍有200来人,头是个营长,姓刘,大个子,东北军的。第一仗在大虎山附近打的,开头是伏击,把鬼子打死不少,飞机就来了。那飞机狂呀,欺负人,贴着树梢飞,一些人仰卧在高粱地里打,真打下一架。接着又在沟帮子打,之后就往南退,退到岫岩北边被打散,我就回家了。回家不行,日本人要抓我,又跑了。兵荒马乱,乡下有钱人进城了,城里工人失业,我这干几天,那干半月,混口饭吃就行。这样挨了大半年,这"满洲国"没法待了,进关吧。走到热河省北围场东边一个镇子,一个伪军冲我喊,这不是"蒋半拉子"吗?仔细看,是陈国清,当初一块儿给地主扛活,后来当了做饭的大师傅。
两个人唠一阵子,已是伪26旅少尉副官的陈国清说,到俺那儿混吧。蒋泽民没吭气儿,心想俺才不穿这身狗皮呢。陈国清见他不乐意,就说:没亲没友的,你去关里咋办?还得过"国境线",你有护照吗?俺也是混日子,好歹有个待着的地方,还能发俩钱。听说就要进关打仗了,那时你爱咋的咋的呗。
二等兵当了没俩月,蒋泽民所在的伪26旅35团1营1连开拔了,不是进关,而是坐着闷罐车"呼隆呼隆"开进了长白山的珲春县大荒沟。
大荒沟四面环山,山上森林遮天蔽日,沟里一个小村十几户人家,大都是朝鲜(族)人。原来驻防50多日军,还有部电台。村子里有反日会,经常给抗联送粮食送情报。鬼子不知道,接防的伪军也不知道,2军4团什么都知道,副团长侯国忠就是这大荒沟人。
这个连是1935年3月末在枪口下起义的。
1连有个指导官远藤,因为过年时跑了两个士兵,被上司叫去延吉挨训了。连里没了日本人,就像放假了似的,摸纸牌,打麻将,连长也不管。蒋泽民烟酒不沾,更不用说赌博了。二十多岁,精力充沛,心情郁闷,有空就去爬山,出一身透汗,心里就敞亮、舒坦点儿。
这天早晨,蒋泽民爬到半山腰,站那儿一口气没喘匀乎,猛然间发现周围都是'人。清一色灰衣服,把他吓一跳。再一看,几个山头上也是人,还架着机关枪。
六十二年后,在沈阳蒋泽民老人的家里,老人说:
侯国忠,三十来岁,高个,挺壮实,挺和气,让我不用害怕,告诉我他们是什么队伍,来这儿干什么。他说你们的情况俺们都有数,投降也行,起义也好,别的都是死路。我说我乐意跟你们打日本子,可我是个小兵,哪主得了这样的大事呀?他笑了,说你把俺的话跟你们连长学一学,告诉他,想打歪心眼子,那就不客气了。
这个连原是东北军张海鹏的部队,事变后打日本很厉害的。当时100多号人,有12挺捷克式机关枪,带领一些义勇军打下黑山、北镇、义县,想进关没进去,弹药也不多了。大汉奸张海鹏派人劝降,就降了。那一茬军官都换了,老兵大部分还在,都恨日本人。
连长赵玉玺是中尉,远藤是少尉,就是中校也得听日本人的,谁叫你是亡国奴呀?
这时,山上开始唱歌喊口号,山下就乱了。打吧打不过,跑又怕被山上"点名"。我下山也没去连部,直接找到于喜奎。
于喜奎四十多岁,山东人,上等兵,参加抗联后牺牲了。这人脑子够用,有主见,在老1连打日本时就是把好手,是连里的拜把子大哥。9个班长,就8班长没磕头,全连近半人是把兄弟,都听他的。他说咱去找连长,得把大伙都带走。连长说让他们下来谈判,派我俩上山,还让带些香烟。这事也真得上去合计合计,得听抗联的。
连部里面在谈判,于喜奎等得不耐烦了,对我说:谈个屌,你把房子点了,俺去招呼弟兄们准备走。
春天风大草木干,营房是草房,在房檐下点着了,"呼啦"就蹿上房顶了。
这下子就不用谈判了,想不起义都不行了。
东宁县老黑山驻扎一连伪靖安军,连长是个日本大尉,一脸络腮胡子,人称"大胡子连长"。靖安军军官都是日本人,官兵一长一短都是双枪,除轻机枪外,每连还装备重机枪和迫击炮。这个连四处"讨伐",特别骄狂,当地抗日军都挺怵它。这帮小子还经常化装成抗日军,怀疑谁家"通匪",半夜三更去敲门,不少人上当受骗,抓走就没影了。谁家孩子哭闹,不听哄,说声"大胡子连长"来了,立刻就噤声了。
伪靖安军是"九一八"事变后,由久居东北的日本浪人和田劲在奉天建立的,由关东军供给武器并指挥。"满洲国"成立后,交与伪军政部直辖,但始终由日本军官统率,其中有些在乡军人,会说中国话。兵员开头都是些兵痞,后来主要招募青年学生。这支非同一般的伪军,装备精良,待遇也高。一般伪军都是布衣,靖安军清一色黄呢子。一般伪军每月津贴,二等兵5元1角,一等兵6元5角,上等兵7元2角,靖安军最低也在10元以上。因其袖口有一道红边,老百姓叫它"红袖头",一般伪军则称其为"'满洲国'的'皇军'"。
"红袖头"最先在东北道投入战斗,之后陆续在东满、吉东、北满出现,和抗联交手,屡吃苦头。
1935年6月,2军北满远征队在金日成、侯国忠率领下来到老黑山,决心教训下这连"红袖头"。先派出一支小部队,到"红袖头"驻地附近筹粮,临走时让老百姓去报告敌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把粮食弄走了,这还了得,"大胡子连长"立即集合人马,跟踪追击,进入远征队在头道沟布下的口袋。
敌人进了沟口,骑马的都是日本军官,另有重机枪、迫击炮驮在马背上。按照骑马者的先后顺序,远征队已事先编好号数,选神枪手两支枪打一个,侯国忠一支三八大盖专门对付"大胡子连长"。
张海鹏
"吧﹣﹣勾"!"大胡子连长"应声落马。这一枪也是开始攻击的发令枪,头道雪冷血热
沟顿时被枪声填满了。鬼子军官纷纷跌落马下,有的被惊马拖着乱闯,把蒙头转向的敌人冲得更找不着北了。这时两侧伏兵齐出,随着出手的炸弹的爆炸声,基本就是抓俘虏了。
有几个敌人快跑出沟口了,蒋泽民眼尖,拔脚就追。
老人说,开头那距离少说也有半里多,可我个高腿长,又总爬山,他们根本不是"个儿"(对手)。那也追出二里多,他们都累瘫那儿了,有个小子还吐血了。他们把长枪都扔了,我就去他们身上摸短枪,共是7支。后来想,就我一个人,要是回头搂一梭子,可能就跑了。侯团长表扬我,说小蒋真行啊,一个人抓了7个。
前面曾经引用过的王润成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报告中说:
“以前在东满关于"满"军、自卫团、大牌会等工作,可以说是没有,将他们与日军看成一样,别的话没有,就是"打"。自冯昆(魏拯民﹣﹣笔者)到后,才开始转变这一工作。
但是,转变了,并不是什么样的"中国人"都不打了。像老黑山的"红袖头",能不打?大荒沟的那个伪军连,要不是居高临下被枪口逼住了,能起义?对于那些甘愿当狗的伪军、伪警察和自卫团、大排队,不但要打,而且要一次把它打老实,打掉和日本人的连裆裤,才可能"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金日成>
金日成,原名金成柱,1912年出生于朝鲜平壤市万景台,后移居中国东北,先后在长白县第七小学、桦甸县义塾、吉林毓文中学读书。1932年创建安图游击队,任队长兼政委,之后任2军独立师3团政委、3师师长。1路军成立后,为6师师长、2方面军指挥。
前面引用过的魏拯民的报告(之一)中说:
“金日成,高丽人,1932年入党,学生,23岁,勇敢积极,会说中国话,游击队员提升的,有民生团的口供很多次,爱在队员中说话,在队员中有信仰,在救国军中亦有信仰,政治问题知道的不多。"
1941年7月1日,《周保中致王新林的信》中说:
“金日成是最好的军事干部,中国共产党高丽人同志之最优秀分子,他在满洲南部和野(鸭)绿江东、朝鲜北部地带能起很重要的活动作用。"
同年9月15日,又在给王新林的信中说:
“金日成是南满第一路军现在唯一重要的干部。杨靖宇、魏拯民两同志牺牲以后,只有金日成能继续负起南满游击指导之责,而这个问题关乎南满全部问题。”
前排右二金日成
安图游击队成立后,就和当地救国军联合作战。接着远征南满,欲与梁世凤领导的朝鲜革命军合作抗日。之后又北上东宁,要和王德林联合。在当时北方会议的背景下,虽然未能达成目的,却表现了这支游击队非同寻常的活力和远见,从中自然可以窥见金日成的风格。
*曾经说过:"东北抗日联军实际上是中朝联合军。"这种中朝联合军的性质,在2军表现得最为明显,不仅因其朝鲜(族)人最多,还因为金日成曾多次率部过界挺进朝鲜作战。
1937年6月,经过精心准备,金日成指挥精干部队,神不知鬼不觉渡过一江春水的鸭绿江。4日夜,突然向普天堡发起猛攻,捣毁统治机关和防所,缴获两挺机枪、20多支步枪和大量军用物资。在向群众散发传单和宣传品后,迅速北上渡江重返长白山。
这是1934年冬李红光率部两次越界攻袭后又一次果敢出击,极具象征意义,最能刺痛两岸侵略者的敏感神经。被打个冷不防的敌人,调集一个联队越界追击,被占据有利地势的2军又一顿痛击。
1939年6月,金日成率部进入朝鲜茂山三下洞,召开国内干部会议,布置反日工作。之后,多次派遣小部队深入朝鲜,宣传组织群众,建立反日组织,收集敌人情报。
对于东满反"民生团"斗争的最终停息,金日成是有特殊贡献的。
东满自"发现""民生团"后,斗争紧紧松松,就未停过。1934年秋,日寇特务组织"间岛协助会"以"民生团"的名义大肆活动,造谣惑众,混淆视听,东满党组织再一次中了敌人的反间计,斗争迅速升温。满洲省委为此派来特派员,并带来一封信,批评特委"改造民族成分"的错误提法,指出必须防止和纠正党内互相猜疑和不信任朝鲜(族)同志的倾向。但是,由于省委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又错误地强调反"民生团"斗争是东满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认为许多派争领袖是"民生团",派争和"民生团"同是反革命组织,等于火上浇油。
又一轮刑讯逼供*人。2军独立师师长朱镇,特委组织部长李相默,也被供出是"民生团"。两个人逃跑后,被敌人抓去,都叛变了。
就在这时,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省委巡视员名义派到吉东的吴平,从周保中那儿得知东满反"民生团"的一些情况,嗅出一种异味儿,即与率部在北满活动的金日成谈话。
这是一次意义非常的长谈。说一口流利的汉话(用当年老人的话说是"那汉话讲得呱呱的")、抗联退到苏联后又很快能用俄语对话的金日成,把已知的反"民生团"的来龙去脉和个人认识、忧虑都讲了,实事求是,没有保留。应该说,吴平不但印象深刻,而且颇受震撼。2月10日给东满特委发出一封指示信,严肃批评东满党组织在反"民生团"斗争中的严重错误,成为扭转东满恐怖、混乱局面的开端。
从2月底到3月初,在大荒崴召开的东满党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上,以金日成为代表的一些同志,历数反"民生团"的错误、危害,让许多人替他们捏着一把汗。
作为一个"有民生团口供很多次"(多次被人供出是"民生团")的人,谁都明白这样做最需要的是什么。
<坎坷4军像个没家没娘的孩子>
这是1933年的第一天,一支500多人的疲惫的队伍,在吉东的雪野中行进。
穿着东北军服装的,更多的是与老百姓一般无二的,一致的是左上臂的"救国军"臂章,还有每人脖子上都挂条又长又细的粮袋子。步枪背着的、扛着的,有的横在背后的背包上,枪带在胸前耷拉着。狗皮帽子,或三耳瓜皮毡帽,帽耳紧紧护住腮帮、下巴,帽耳和眉毛、胡子都被霜凌糊满了。
这是李延禄率领的补充团和救国军17团,刚从磨刀石战场突围出来,正向宁安县五河林转移。
1932年11月,就在日军大举进犯吉东前夕,绥宁中心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补充团伺机脱离救国军,建立由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为此,李延禄提出率补充团到前线阻击东进日军,王德林同意了,并将17团和总部卫队营也交由他指挥。李延禄担心卫队营可能妨碍下一步行动,到达磨刀石车站后,又将其派回东宁总部。
磨刀石位于牡丹江东20公里处,中东铁路从这里开始进入老爷岭。1933年1月1日晨,近2000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向磨刀石发起攻击。救国军占据有利地势,顽强阻击。傍晚时分,迂回到东面的日军也发起攻击,救国军腹背受敌,李延禄下令撤出战斗,轻装突围。
2日赶到五河林,即按中心县委决定,将队伍改编为抗日游击总队,李延禄任总队长,孟泾清任政委,张建东为参谋长。下编4个团,1团长杨太和,2团长李凤山,3团长史忠恒,4团长邹凤翔,另有1个游击支队,李延平为支队长。
游击总队成立当天晚上,原补充团团部吴副官等人逃跑投敌。五河林保董赵保义,一边假意慰劳队伍,一边派人密报敌人。幸亏及时发觉,各团分头撤离,人员散失不少,全队只剩300多人。
李延碌
最急人的就是这300多张嘴了。磨刀石突围时,30多匹驮马所驮物资、钱款都丢了,仅剩的一点儿钱和药品又被吴副官等人拐跑,眼下吃饭都成问题了。
几天后,在和尚屯见到宁安团县委*李光林。谈到经济困难,李延禄问能不能通过地方支援一下。李光林说,一不能派粮,二不能"下大牌版"收捐税,要从敌人手里夺取,并说这是党的原则。
王毓峰和冯守臣都是救国军旧部,与李延禄熟识,各率领200人左右的队伍在宁安地区活动,愿意加入抗日游击总队。队伍扩大后,改称东北抗日救国军游击军,来到团山子屯整训。日伪军来攻,被打退,游击军转移到八道河子。日伪军又来进犯,游击军弹药打光后,向南撤退到汪清县嘎呀河区马家大屯。
马家大屯是吉东局所在地,典型的红地盘。儿童团站岗放哨,自卫队为部队送粮送菜,妇女会为官兵洗缝衣服,还与自卫队展开缴枪竞赛,来欢迎游击军的到来。图(们)宁(安)铁路工地上有一排伪军,屯里姑娘路过那儿,值班哨兵就说商量个事,嫁给俺当老婆吧。姑娘们反唇相讥,说嫁给反日的英雄,谁嫁投降军呀?打一辈子光棍儿去吧。这天屯里姑娘媳妇几乎全部出动,两个对付一个,伪军毫无防范,嬉笑打闹中枪就易手了。自卫队的小伙子当然不会示弱,也把鹿道伪警察所缴械了。
红地盘的一切,都让游击军官兵耳目一新。
东满苏区无论搞了多少左的东西,都给游击队提供了根据地。1军、3军、5军、6军、7军,也是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依托根据地发展壮大的。4军则是个另类。从补充团起就到处游击,仗没少打,战果也挺大,却像浮萍样没个根。更不用说直到这年夏天,在绥宁党的一些人眼里,搞"上层勾结"的李延禄的这支队伍,最多也不过是个"好胡子"了。
李延禄提议北上东进密山。那里偏远,敌人统治薄弱,有不少李杜的自卫军残部活动,而且杨太和的1团已在那里打下基础,能在那里建立个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就有根有家了。
官兵大都是汪清、敦化、宁安一带的农民,恋家恋乡,在周边地区打游击行,穿越几县到密山去,就不干了。有个叫王凤山的,*死连长,绑架营长,煽动80多人离队。李延禄连夜赶去,说明只要继续反日,可以留在宁安,这才释放了营长。
<出师不利,到密山后也不顺>
密山县地广人稀,东南部与苏联接壤,日伪当局认为居民多有"亲苏倾向"。游击军6月到达这里时,境内有各种反日武装80余支,16000余人。游击军到达郝家屯当天,就有几支队伍的首领前来拜会。其中主动要求改编的"小白龙队"的苏衍仁,和他筹集粮款给养的办法,尤其引起李延禄的兴趣。自脱离救国军后,李延禄就为人吃马喂、弹药补给着急上火。他认为从敌人手中夺取是自然的,"小白龙队"的做法也是可取的。
但在收编问题上,几位主要领导意见分歧。临来密山前,吉东局将孟经清、张建东调离,由刚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张文偕、张奎代理政委、参谋长,他们认为这是个原则问题,应该听取密山县委的意见。
据李延禄回忆,4月3日,他就在吉东局听童长荣传达"1.26"指示信。而密山县委是一年后才接到这封信的,这时也正为与山林队的关系挠头、闹心。受土龙山暴动影响,密山县农民,包括一些有钱大户,也在酝酿民变。一些山林队要和密山游击队合作,县委意欲支持,"但是在这个工作中恐怕犯勾结上层的错误"。李延禄曾向县委解说指示信精神,县委认为不是组织正式传达的,不算数。
张奎去请示县委,不光带回个"不"字,还说驻平阳镇伪军郭宝旅有党的内线,县委要他们派人去联络。平阳是密山县第一大镇,比县城还发达、繁华。即决定联合几支山林队,里应外合,将其拿下。
副参谋长刘汉兴起草《告伪军士兵书》,其中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联合起来打日本子",有人认为没有阶级性,又发生争执。
准备打了,各路人马还未到齐,平阳镇敌人先出动了。内线情报刚到,枪声响了。仓促应战,军部保安连连长以下24人阵亡,伤百余人。战后追究责任,各持己见。后来为7军军长的陈荣久,这时是军部副官,把刘汉兴的手枪缴了,说是奉政委的命令。刘汉兴一气之下,带传令兵回了宁安。
之前,驻半截河日伪军曾来"讨伐",王毓峰率2团接应军部,误入敌阵,牺牲15人。连吃败仗,一些官兵认为都是人生地不熟造成的,打日本子还非得在密山不可呀?!就又掀起一波回乡潮。
东大荒夏短,转眼就是秋风飒飒。还穿着单衣的官兵,寒号鸟般瑟瑟发抖,不断有人离队。谁都明白,这个样子是挺熬不过这个冬天的。不久,王毓峰的2团和冯守臣的骑兵营也回宁安了。呼啦啦一下子走了400多人,李延禄率领的这支又改称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的队伍,基本队伍只剩下军部和1团不足百人了。
吉东局和满洲省委都认为这支队伍"塌台了","塌台的根本原因便是勾结上层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下所断送的"。"
张文偕去吉东局汇报工作,就被吉东局派去饶河游击队了。刚调来的政治部主任李发,也被调回吉东局。当初派张文偕和张奎时,无疑是寄予厚望的。而密山县委对于由著名的"上层勾结"人物率领的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缺乏热情,这回就更无所谓了。
半年间改换三次名称的这支队伍,简直成了弃儿。
宁安可以收编"平南洋队",这密山怎么就不行?李延禄不清楚于洪仁、李范五也在顶着强大的压力。他有太多的困惑,搞不懂打日本为什么会这么难,不是难在战场上的厮*,而是场外因素、内部因素。
他咬牙挺着。他知道他现在只能自己救自己,只能把困惑、忧虑,乃至悲怆,都发泄到敌人头上,而且终于被他抓住机会。
9月下旬,得到情报,驻密山县城伪军陶团开赴饶河,城内兵力空虚。李延禄即派出一支队伍向半截河镇佯动,沿途大造声势,暗中调动主力和几支山林队,夜行军奔袭县城。10月6日半夜时分,枪声、口号声骤起,"是朋友交枪留命,是冤家比画比画"。驻守西门的保安队队长张保董,扯着嗓子喊愿开城门。前线总指挥杨太和,立即下令停止"比画",放其出城。接着,其他方向攻城部队,也陆续突入城内。
打开密山县城,缴获甚丰,低落的士气为之一振,眼前的难题也得以解决,却丝毫改变不了弃儿的命运。
<吴平来了>
吴平是1934年9月到吉东的。
李延禄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吴平同志三十岁左右,戴着眼镜,穿着件长袍,布底鞋,完全是一个小学教员的打扮。举止潇洒,神态文静,眉目却显得英俊,有种感人的豪气。"
这位来自莫斯科的"满洲省委巡视员",进入东北后的第一个动作,是端午节前在密山县哈达河沟里,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会议重要内容之一,是传达、学习"1.26"指示信,当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实事求是,针对性极强的有所批判。
吴平说:指示信之前,东北党执行的是"北方会议"路线,满洲省委5月会议决议已经作了检查。这是我们党犯的错误,同志们不必背包袱。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检讨自己,过去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过去认为义勇军上层领导都是反动的,和他们搞统一战线就是"上层勾结",这是错误的。开展上层统一战线,正是为了便利下层统一战线,并不矛盾。我们必须明了东北的特殊性,明了反日不止是哪个党派、哪个队伍的事情,而是整个民族的事情,要造成全民族的统一战线。
12月8日,《吴平致陈亚的信》中说:
目前反日游击战争哪怕是不在我们领导之下,甚至哪怕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但是只要在目前不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和他做武装流血斗争,在客观上都是使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减弱,因此在客观上是革命的斗争。这一点你们是未了解的。0"
被扩大进会议的李延禄,振奋中,感觉这回是解放了。
1934年3月20日,密山游击队正式成立,曾与附近几支山林队联合行动,县委拿游击队的标准要求他们。在一次联席会议上,分管军事的副*朴凤南,严厉批评"亮山队"、"丘甲长队"侵犯群众利益,公开鼓动士兵造反、夺权,山林队的首领火了。
吴平
8月,在联合攻打汉奸地主大院后,"亮山队"将游击队一个分队缴械,抢去步枪9支、匣子枪4支和一部望远镜。县委派人交涉,"亮山"带队跑了。县委要李延禄率队到哈达河,出面通令"亮山"送还枪支,否则就出兵围剿。李延禄到了,吴平也来了。
这事得听听吴平的意见呀。他的办法挺简单,建议给"亮山"写封信,枪在你那儿也是打日本子,就送给你了,今后咱们继续合作抗战。"亮山"见信后,连忙赶来道歉,其他山林队也都服了,与游击队的关系立即改观。
李延禄在回忆录中说:我"发现他的眉目之间,发出一种聪慧过人的光辉""
密山县委"左"得厉害,主要*不团结,凭主观意志办事,不把保密工作当回事。当地群众大都知道县委机关驻地和*姓名,一人叛变,全都完了。10月上旬,吴平再次召开扩大会议,改组县委,将当地人都认识的干部,全部调到部队。早已寻到踪迹的敌人,半个多月后,就在哈达河一带进行了一次大搜捕。大家倒吸一口凉气:真悬哪!
李延禄是没想到来个吴平,手脚立刻就舒展开了。宁安那儿也被折腾得好难好苦的李范五,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于洪仁的鲜血迟滞了反"右倾"的进程,也不过是拖过初一,拖不过十五罢了,而且明确要求,必须在高粱割倒之前完成任务。就是说,在此期间,既要把所有"勾结"人党的地主富农和"反动军官"开除出党,肃清县委的"右倾"毒素,同时还要做好秋冬季的反"讨伐"准备。只剩下半个多月时间了,硬着头皮正折腾得焦头烂额,团省委特派员张林从密山来了,把密山的情形一五一十一讲,李范五心中大喜,这回可有救星了。
吴平是12月上旬从穆棱来到宁安的。李范五病了,起不来炕了,在泡子沿邓家油坊邓甲长家。这天进来个人,戴眼镜,八字胡,穿件深灰色长袍,提个黄褐色的药包。迈进门槛,就冲坐在南炕上的邓大娘请个安,一口南方话,介绍自己是个"种花先生"("花"即牛痘),兼看风水、采坟荧地。他说大娘气色挺好,身板也硬实,接着便唠起家有几口人,孩子都种过"花"没有。这时李范五一阵咳嗽,"种花先生"即转过身道:你是这家的老弟吧?你的气色不好,我给你摸摸脉,说对了用我的药,说错了算我歇歇脚,傍响还得赶到东京城去。
李范五心头一阵猛跳,这是接头暗语。随即道:庄稼人头痛脑热不算个啥,干点儿活,出身透汗,啥病都好了。
吴平一把抓住李范五的手:你就是李大个子。
李范五在回忆录中说:"自从我担任穆棱、宁安县委*以来,第一次听到上级领导如此明确地阐述有关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透彻精辟地分析东北抗日斗争形势。听了他的一席话,心里顿时感到十分亮堂。
12月10日,吴平在宁安县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及目前工作任务》的报告。
杨松,化名吴平
吴平到吉东的使命,主要是纠正各地党组织"左"的错误,贯彻执行反日统一战线,建立吉东特委,收拾吉东局被破坏后的残局。
从密山、穆棱到宁安,这个文质彬彬的"南蛮子",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
前面第18章中写到的"吉东特委向五军坚决的提议",要5军跳出宁安老区,到新区去发展,开辟根据地,也是吴平的意见。
对于纠正吉东党的"左倾"关门主义,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吉东的作为和贡献,是全方位的。
吴平到吉东,魏拯民去东满,固然有共产国际的背景、指示,他们个人的魅力却是绝不可低估的。
吴平,原名吴兆镒,1907年生于湖北省大悟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先后就读于武昌高师附小、武汉中学。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3年调到共产国际东方部,受中共代表团委托负责满洲省委工作,曾任吉东特委*。1938年2月回到延安,改名杨松,作为中宣部第一副部长,还在中央马列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中国历史和联共党史。1941年3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1942年11月13日因肺病去世,年仅三十五岁。
*说:"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该记住他,学习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