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担心“假驴肉”毁掉河间百年品牌

网民担心“假驴肉”毁掉河间百年品牌

首页枪战射击僵尸突袭生存之道更新时间:2024-08-01

食品舆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月8日,新京报报道称,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多个乡镇存在熟食加工黑作坊,他们所加工的正是当地名吃——“河间驴肉”。这些“河间驴肉”多不含驴肉,而是由骡子肉、马肉甚至猪肉,加上驴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煮成。河间市回应称,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对制假售假者依法严处,同时严肃问责失职渎职的有关工作人员。

网民担忧假驴肉毁掉百年品牌

从网民留言可以看出,河间“假驴肉”让闻名遐迩的河间驴肉声名大损。网民“随遇而安”说,古有赵高指鹿为马,今有河间指马为驴。千万别让这假驴肉,毁了河间百年名声。网民“遇见你”说,我也算是驴肉火烧的粉丝了,还一直庆幸,十几块钱就能吃到如此美味的驴肉,看来,是我太单纯了。网民“占卜师”说,这些黑心作坊真是鼠目寸光。自己挣的钱都是品牌和名声给的。*鸡取卵的事,亏的可是自己。

还有网民认为,地方特色小吃的保护,从来都是个普遍性的棘手难题。“河间驴肉”这个品牌受损,对于正规企业和整个行业来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网民“小溪陈”说,打出名声,需要千辛万苦。毁了名声,只需旦夕之间。这件事对于勤勤恳恳打造品牌的人来说,多么不公平?网民“創新的微塵世界”说,中国有上万种小吃,却做不出一个世界的快餐,悲哀啊。利欲熏心的社会,没有一点点的职业操守。网民“赵家汪”说,不仅仅是驴肉火烧,有很多民族品牌都被黑心商家威胁着。业界应形成共识,采取措施,清除蛀虫。

也有网民指出,在驴肉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以骡子肉、马肉和猪肉代替驴肉的做法,俨然不足为奇。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诚信升级或许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长远之道。

网民“久违的光”说,真用70一斤的驴肉,十块钱的火烧可能就两根肉丝。

网民“云飞”说,“假驴肉”问题近年来屡禁不绝——其中不容忽视的市场因素是,一方面“驴肉火烧”作为平民美食的代表,价格基本稳定;但另一方面驴肉价格却因稀缺而翻了几倍,由此给假驴肉带来可乘之机。维护百年品牌,不妨从促进产业升级,以现代化规模生产与运营来降低成本方面,做一些长远考量。

网民“朱毅”说,要想最短时间内,食品造假最大改观,就两点:第一,消费者肯花钱买真货。消费决定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消费者要有健康理性的消费选择,引导企业走向质量占优、安全取胜的良性循环。第二,生产者实话实说不欺骗。让消费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货真价实的食品,才是正途。

舆论呼吁强化监管、严格执法

劣币驱逐良币,造假在某一范围内成为通行证,冲击了公众本就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更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突破。网民认为,“驴肉造假”在当地是公开的秘密,凸显监管的不力。面对造假,当然要谴责造假者的道德和良心去哪里了,但更应该呼唤执法者的决心和韧劲。

网民“阳光大道王东辉” 说,媒体不曝光,相关部门就没有执法检查吗?食药监管、市场监管、地方公安等职能部门为何不能闻风而动?

网民“然玉”说,相较于河间“假驴肉”产业的严重程度,当地常规化的执法强度极不匹配。这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未能建立有效的制假发现路径。特别在“假驴肉”产业与民间社会深度捆绑的大背景下,所谓重奖发动群众参与打假的逻辑很可能难以奏效;再者,缺乏主动介入的全过程抽验机制。合理状态下,针对“假驴肉”的原料进货、成品出货,都该在物流等环节全程追溯、高频抽检才是。

网民希望当地查明事实,依法惩处,不放过任何一个违法者,因为这不仅仅是消费信心问题。新京报评论说,不能寄希望于“突击”或“专项整治”,而应厘清职责,建立起常态化、长期化执法机制;同时,当地不妨拓宽执法思路,创造条件鼓励群众举报;而在问责方面,对造假者不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情形严重者,不能止于警告罚款等常规手段,需要负刑责的就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抬高其违法成本。

网民“邓海建”说,食品安全终究是个生态链,一个角落坏死,必然会衍生蝴蝶效应:比如市场环境的健康度、比如地方执法的干净度、比如产业发展的有序度……乃至地方的营商环境与法治层级。假驴肉上的诸多真问题,需要架起制度的“火”来烤一烤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