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你觉得自律很累,你一定是自了个假律》,主题思想就是:自律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真正的自律靠的是习惯,而不是毅力。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如遇知已,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自律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作者是英国心理学硕士彼得.霍林斯,他专注脑科学和学习法的研究,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自律能够成为习惯的生理学基础开始讲起,全面的讲述了如何将自律培训成为自己的习惯,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第三章:海豹突击队的自律秘诀。
自律即自由。——前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约克.威林克
说起美国海军的精英部队——海豹突击队,可能大家都不陌生,那是尖子中的尖子,可以说是非人类一般的存在,具备强大的心理和生理韧性,确保顺利完成一切任务,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的自律一定是非比寻常的。
40%法则:当我们认为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都已经满负荷运行时,实际上,只是发挥了全部实力的40%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的力不从心是来自自己的想法,能否坚持下去也是要看信念,正如那句话,你做不到不是因为你真的做不到,而是你想做到的*还不够强烈。
正如你跑步,当你跑到1000米时,你觉得自己已经力竭了,你一定抬不起腿了,可是你换个想法,这只是40%,我还可以,那么,你说不定能跑5000米。
40%法则的本质就是要有信心,当你有了信心,你就有了一次次突破所谓的“极限”的能力。
这可不是无用的鸡汤,科学证据表明:“安慰剂效应”能够产生惊人的作用,尤其是在运动领域,这说明人类的精神力和韧性很大程度是可以影响人的生理机能的。
告诉自己:“我能做到!”就是开启了一扇“突破自我”的大门。
你一定还记得上学时生物课上的膝跳反应实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针对不良刺激的神经化学反应,就是“应激反应”。
这些反应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性反应,此时,机体会将大脑放空,同时放弃自律和意志力,简单的以生存下去为目标,产生应对。
这种反应对于自律是致命的,海豹突击队为了应对这种反应有一种方法“箱式呼吸”.
很简单,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将会产生应激反应时,会通过专注呼吸的方式,让自己镇定下来,回归自己掌控状态,方法是:先吸气四秒钟,然而屏息四秒钟,然后再呼气四秒钟。
这种方法很好用,当你遇到突发情况,或者令你十分紧张,不受自己思维控制的情况下,你可以试一试。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有效避免失控的法宝。
中国有句古话:“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而在海豹这里,是要求上得上的。
所谓“求”,就是目标的设定。
爱德文和盖里在他们的“目标设定”理论中提出了“重新定向”的说法:“在个体信念坚定、能力充足,且不存在冲突干扰的前提下,奋斗目标的难易程度是与个体表现的高低水平呈线相关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有毅力、有能力的前提下,目标定的越高,完成的就会越好,也就是求上得上。
因此,设定一个富有挑战性而又切合实际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著名的销售专家、销售培训师格兰特提出过一个“10倍法则”,是很简单易行的。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比自己的原本预期水平提高10倍,随后再付出10倍的努力去实现目标。
高大上的目标是一种激进的策略,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常常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40%法则,我们的潜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制定更加远大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你会为你制定的目标,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自律的,因此,你需要一个更高的目标。
我们经常会为自己的下意识反应而后悔,我也曾经被上司评批:“手比脑子快”。他给我提出的建议是:下次能不能先停下来,5分钟后再开始行动。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竟然和大名鼎鼎的海豹突击队的10分钟法则是一个概念。
10分钟法则:当某种事物令你怦然心动时,请停下来,等待10分钟以后,再行动。
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因为它可以把你很多打破自律的行为扼*在摇篮里,当然,如果10分钟后,你仍然想做,那就不是一时冲动了,因为,10分钟时间足以让你过过脑子了。
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而我们有时接到一项任务,简单思考就去做了,也许一分钟后你就会想到这不是一个好的处理方法,然而,很多时候已经无法挽回,你只能接着做下去,这就是选择。
明白选择的重要性,给选择足够多的时间,因为它可以减少你努力的时间。
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村上春树
自律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自律都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吉姆.罗恩曾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律之苦’与‘悔恨之苦’中选择其一。”他认为自律意味着对内心深处的真实*的克制,是一种苦,其实,与其把自律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苦,不如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就如村上春树所说的“享受它的快乐。”
人生短暂,我们不是来受苦的,我们是来享受的,正如尼采所说:“大胆一点,再大胆一点。”让我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