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一台挖掘机准备飞往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曦2019年12月5日摄)
俯瞰悬崖绝壁间的阿布洛哈的通村公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江宏景2019年12月29日摄)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惠小勇、胡旭、董小红)7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决战最后的通村公路》的报道。
6月30日上午,一辆黄色的客运面包车沿着刚铺好不久的柏油路,穿过两座隧道、一座钢桥和又一座隧道,稳稳地开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信息,这个金沙江大峡谷深处的彝族聚居村,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具备通路条件建制村,曾经因动用直升机修路而成为“网红村”,如今终于彻底打通了对外通道,首次在村口迎来客运班车。
为65户253个人在绝壁上修建一条3.8公里长、4.5米宽的通村公路,耗费多少成本才划算?在有的国家和地区,也许要算一笔详细的经济账,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大山深处的阿布洛哈村,这是一笔无法计算的民心账。不管是动用直升机,还是修建永临结合的峡谷摆渡车,抑或是投资数额倍增,都是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脱贫攻坚,不落一村一户一人。
(小标题)艰难的出行
在平直的公路上,步行1公里大约只需要10来分钟。但如果把它斜放60度,而且变成弯弯绕绕的小道,上坡走一趟则至少需要3个小时。这样的路,我们许多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走一次,但对于阿布洛哈的村民来说,却是几十年来出行的常态。
他们出村还有另一条路可选,就是从村子沿着羊肠小道往下,直到峡谷底部,再攀岩上山或跨过奔流的金沙江支流西溪河,可以到达两个不同的邻村。不过这条路的坡度更加陡峭,几乎达到70度,而且仅是下坡这一段路程就有2.4公里,过河也没有桥,安全性和便捷性还不如第一条。
阿布洛哈村就像一颗穿了细绳的珠子,竖着悬挂在云端的绝壁之上,三面靠山、一面临崖,虽然云雾缥缈、险峰耸立、风景宜人,但对外道路要么向上攀山,要么向下入沟,行走起来需要四肢并用,十分艰险。如果没有身临其境、亲眼所见,很难体会那种被大山困住的感觉。
“我们现在上山出村走的路,实际上已经是2007年政府专门投资改建过的驿道,比原来加宽了,而且还有一些防滑的石梯步。更早的时候就是人畜踩出来的一条毛路,甚至根本没有路,只够下一只脚,雨天特别容易打滑摔跤,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悬崖。”阿布洛哈村党支部*吉列子日说。
受识字的父亲影响,现年25岁的吉列子日,小时候是村里同龄人中极少数上了学的孩子之一,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那时候村里没有学校,我和哥哥就下山到河边,然后滑过50多米的溜索到河对面村子的小学去读书,每天有四五个小时在路上。”吉列子日调侃说,自己因此练就了飞檐走壁的功夫。
在这样的路况之下,阿布洛哈的村民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去。一些必须在外面采购的生活物资主要靠人背马驮,建筑材料和大型机械很难运进来,修建住房只有手工作业、就地取材,大部分人家住的都是土坯房。
外地人不禁要问,为何非要住在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又为什么不能整体搬迁出来?实际上,这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大凉山位于横断山系东侧,金沙江、大渡河以及它们的支流在这一带切割出四川最密集的高山悬崖,一些地势较缓、适宜居住和耕作的平坝也多在高海拔山区,因此形成了很多这样的“悬崖村”。
同时,对于阿布洛哈村来说,还有另一层较少提及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凉山州地区麻风病肆虐,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得了这种病如同被判了死刑,人们称之为“风吹来的魔鬼”。为了防止疾病传染扩散,麻风病人被转移到大山里几乎与世隔绝的“康复村”,阿布洛哈就是其中之一。
早些年,这里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提供粮食衣物、治疗和药品。后来,随着医疗进步,村里的麻风病人全部治愈,后代也很健康。但是,外界对他们这样一个特殊人群的接纳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村里已经有人外出谋生,但整体搬出来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改革开放尤其是2007年以来,政府及一些援建单位相继在这里投资建设了敬老院、小学、卫生站、引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阿布洛哈作为一个新的行政村逐渐步入正轨,村民出行和产业发展对道路的需求也因此变得更加迫切。
中国打响脱贫攻坚战,每一个贫困的角落都不会被遗忘,当然也包括阿布洛哈。根据四川省和交通运输部关于“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的计划,四川要在2019年底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于是,在政府资金支持下,通往阿布洛哈村的硬化路建设工程在2019年6月正式动工。
(小标题)直升机修路
由于项目施工位置处在深切峡谷的半山腰上,大家都明白建设这条路的难度不会太小,但当时也没有人知道,它竟会成为全国最后一条被打通的村道。
最早有这种预感的可能是凉山州交通运输局局长龚平,面对2019年底通路的硬任务,她密切关注着全州每个通村公路项目的建设进展。“时间过了4个月,只修了3公里加一个隧道,最后一段的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如果按照之前的方案和进度,施工安全和工期都难以保证。”龚平踏勘现场后有些着急。
很快,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也掌握到阿布洛哈村面临的具体困难,随即决定调集省内施工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四川路桥公司接手后续工程,并推动优化施工方案。“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增加作业面。”负责该项目的四川路桥公司凉山片区负责人赵静说。
原来,由于阿布洛哈进村道路艰险,施工设备进不去,通村道路修建就只能从外到里这一个作业面单向掘进。最初,赵静团队想到的办法是组织工人徒步进村,人工向外开挖。“找了200多名工人下沟再爬到对面施工现场用了一上午时间,但他们看到村里条件实在是太艰苦,没吃没住,几乎跑了大半。”赵静说。
此法不通,赵静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想法:可不可以用直升机吊运施工设备进村,从里向外增加一个作业面呢?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道路严重损坏,在随后的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工程中,四川路桥公司就曾借助重型运输直升机转运工程机械至现场,加快了施工进度。
为了一条通村公路调用直升机,值得吗?“脱贫攻坚不能落下一个村、一个人!有可能就要试一试!”面对这个破天荒的设想,龚平积极向上级和地方政府争取,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得到各方支持。
说干就干,11月底,在国家和四川省应急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一架租用的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飞赴凉山。十分巧合的是,此次执飞的俄罗斯机长安东·列别杰夫,正是在汶川地震中驾驶同款直升机增援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救灾的英雄机长。“这次任务对当地脱贫来说意义重大,重返四川,我们也非常荣幸。”安东·列别杰夫感慨道。
调用直升机,看似容易,实则不简单。“直升机公司在青岛,飞机停在广西,飞行和技术团队是中外组合,专用的航油从昆明调运,负责加油的技术人员从成都赶来,航线需要申请,着陆地点需要临时开辟……”那段时间,龚平忙得晕头转向,很难睡个整觉。
飞行的过程也一波三折。从布拖县城到阿布洛哈村的航线距离约40公里,处于高海拔地区,沿着高山峡谷行进,执飞难度极大。“11月30日下午飞机进村查线,没想到后面两天连续雨雪,只能放弃执飞。”龚平说,机组的安全不容忽视,飞不飞要听专业意见,该停就停。
12月3日下午,天气终于放晴。米-26吊着一台挖掘机从布拖县城起飞,大约20分钟后顺利到达阿布洛哈村上空并成功投放,圆满完成第一次吊运。然而,4日全天和5日上午当地又是下雪天,机组再次停飞。就这样,在断断续续的天气变化中,机组只能抢抓稍纵即逝的窗口时机,终于在7日上午之前将3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2台空压机和2台潜孔机运送到村子里。
车未通,没想到先来了“巨无霸”直升机。那几天,阿布洛哈像过节似的,村民们每次听到峡谷中传来“轰隆隆”的声音,都争相跑出来看稀奇。“以前没有见过,以后也不一定看得到了。”45岁的吉尔牛日拿出手机,兴奋地和飞机拍了很多张合影,他说,“虽然自己没有机会坐上一回,但相信它会给村子带来希望!”
(小标题)峡谷摆渡车
空中运输的施工设备进场后,从村里向外修路的作业面迅即打开,每天能前进10多米。“时间已经到了11月份,工期非常紧张,不敢掉以轻心!”在工地蹲点督导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副局长胡厚池说,项目每天的施工进度都会形成简报向上报告,“高峰期有300多人、40多台设备参加建设。”
但天有不测风云,从村外向村里开挖的作业面又遇到了问题。“进村最后一公里,原方案是沿着绝壁开挖‘C’型隧道修建路基。”胡厚池说,但前进过程中发现这一段山体内部岩石虽然很坚固,可表面的风化层却非常破碎,塌方已经砸坏了2台挖掘机,如果继续挖下去会非常危险,“我们紧急召集10多位专家再次踏勘现场,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放弃原办法,调整为‘2隧 1桥’的穿山方案。”
调方案就意味着延工期,年底通路的目标还能实现吗?“这个时候由于村内机械施工作业以及建设安全住房,材料运输的需求也很迫切,我们就想能不能建设一座永临结合的摆渡缆车跨过这段峡谷,既能运货也能坐人。”胡厚池说,修路必须讲究科学不能冒进,用缆车接驳也能实现人货安全便捷运输的目的,也是如期打通了对外通道。
实际上,为了给村里的施工队伍保障食物供应,峡谷之上此前拉起了一根简易的缆索,但如果要运人送货,它的承重远远不够。要建设一座安全可靠的摆渡车,关键是在村子那头修筑一个能够承受足够重量的锚碇。“最大的问题是村里没有材料!”赵静说,直升机运进来的挖掘机可以就地开采一些碎石,但是水泥只能用骡马驮运。
运送水泥那天,原计划天黑之前能完成,结果到了晚上十一点才全部搞定。“骡马走起来也很费劲,它也不知道怎么下脚。有一匹马在半路怎么也不动了,直到把它身上的4袋水泥卸下2袋才又往前走。”赵静回忆说,一袋水泥50公斤,本身的价格才30元,但是进村的运费就要100元。
2019年12月31日,一组约400米长的缆索搭载一个6平方米大小的摆渡车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单边运行只需20分钟。记者跟随村民体验了峡谷摆渡车的首次运行,站在车厢里非常平稳,晃动幅度很小。
这是阿布洛哈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摆渡车正式运行那一刻,旁边山坡上围观看热闹的村民们早已欢呼起来,响亮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庆祝的彝族歌声在峡谷中久久回荡。“有老人进村之后还没出去过就去世了,这成为他们毕生的遗憾,但以后再也不会了!”吉列子日感叹道,村子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峡谷摆渡车运行没多久,就成为阿布洛哈的生命通道。前段时间一位村民在凌晨突发疾病,施工项目部紧急启动摆渡车运送出来,然后又安排车辆送往县城,在途中和救护车相遇,病人顺利脱险。“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靠青壮年轮换着抬担架走山路出去,不仅费时费力,走夜路也很危险。”吉列子日说。
摆渡车开行之后,村里的安全住房建设也提上日程,一批批钢筋水泥、砖瓦木材转运进来,一幢幢钢结构的新房在当初临时开辟的直升机停机坪空地上拔地而起。“新建的住房每家每户都有份儿,目前正在进行收尾工作,贫困户已全部搬进去了。”乌依乡党委*卯彪介绍,阿布洛哈村今年也将甩掉贫困的帽子,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向幸福生活。
(小标题)小路和大路
来到阿布洛哈村之前,宋镜一直在高速公路项目工作,但现在他是这条通村公路的项目总工程师。“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来修一条村道!”坐在阿布洛哈通村公路项目部简陋的篷布下,宋镜笑眯眯地说,他背后不远处是刚铺好不久的硬化路,“但干到今天,我反而觉得这有可能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项目。”
在阿布洛哈村峡谷摆渡车建成投运的同时,“2隧 1桥”的新方案也在稳步推进。包括宋镜在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厅公路设计院和四川路桥公司再次抽调精兵强将参与到项目建设中。“两座隧道分别长688米和363米,一座钢桥长30米,从技术角度来说难度不大,难的是往村里运送机械设备。”宋镜说。
为此,项目部采用了分拆运输再组装的办法,就是先让厂家的技术人员在峡谷这头把拖拉机等设备分拆开,然后分批用摆渡车运输到村口,再重新组装起来。这样,从村里向村外修路的作业面依然在向前掘进。
78岁的罗布只黑是1960年代来到阿布洛哈村的,目前住在村里的敬老院。自从村里开始修公路,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找一个小山头,搬一块石头坐下,点燃随身多年的烟袋锅儿,远远地看工人们操作机器,把阻挡了村子几十年的大山一点一点“啃”下来。一会儿直升机,一会儿挖掘机,一会儿摆渡车……“比电视还好看咧!”老爷子用烟杆指着对面新修的公路说。
实际上,每一个阿布洛哈人都是如此满怀期待。“有村民不要青苗树木补偿,有村民给施工队送来猪肉、鸡肉,还有刚从河里捞起来的鱼……”宋镜掰着指头说,这些点滴令人动容,也让他们更加认识到自己修的真正是一条百姓路、民心路。也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之下,项目部想尽一切办法加快建设速度,还尽量在施工中雇佣一些村里的劳力,增加他们的收入。
如今,建设者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阿布洛哈最后一公里硬化路彻底打通,村民连摆渡车也不用就能直接坐车出门了。“我再也不是那个骑马去乡里开会的村干部了!”吉列子日大笑着说道。
随着道路贯通,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这个年轻的村支部*有着自己的谋划。“村里的33套安居新房建成了,目前已经修建黑山羊养殖基地680平方米,种植芒果100亩、无刺花椒苗6300株……”吉列子日盘算着,路通了物流就通了,下一步他计划依靠电商平台,把村里的蜂蜜、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卖到城里去。
目前,凉山州文旅部门正在谋划阿布洛哈的旅游开发。记者站在通村路的钢桥上,临峡谷云海、听流水潺潺、看缆车飞渡,恍若到了不知今夕何夕的世外桃源。这个因为“直升机修路”备受瞩目的“网红村”,有望成为金沙江旅游环线的重要目的地,接待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
“最高兴的是教育条件也将大幅改善!”吉列子日说,自己就是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村小的教室装上了先进的电教化设备,最新的教育资源一点就通。去年我送了10多个学生去城里读初中,成绩都不错。新修的道路,就像一根抻开的弹簧,会把大山里的孩子和外面的世界拉得更近!”
客运班车顺利开进阿布洛哈,标志着布拖县、凉山州、四川省乃至全国实现了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的交通脱贫攻坚兜底目标,也意味着四川省已经彻底消除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的空白点。至此,我国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20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八成以上。这张巨大的“毛细血管”网将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建制村与国省干线紧密相连,托起了6亿多农民的小康梦。
“回头看,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阿布洛哈的村民有权利享受现代交通的便利,我们各方面的建设者践行了**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的要求。这虽然是一条小路,但彰显的是人民至上的国家大路。”龚平说。(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