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注:本文原文刊载于2003年1/2月刊的美国《战略与战术》(Strategy & Tactics)杂志上,原作者是约瑟夫•米兰达(Joseph Miranda)。译文所配图片有改动。
“至少,这是一场比较完美的战争。”
——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开局阶段,德国空军总参谋长汉斯•耶顺内克(Hans Jeschonnek)空军一级上将这样评论道。1943年8月19日,面对德军在空中已然战败的现实,耶顺内克自*身亡。
在一架苏制伊尔-4远程轰炸机前面合影留念的苏军机组人员
苏联空军
苏联空军(缩写为VVS)的军事条令与学说跟西方国家的空军相比是不同的。当英美两国的空中力量鼓吹者强调战略轰炸,以及纳粹德国空军践行“战役性空中作战”(德语:operativer Luftkrieg)时,苏联空军却在打算与地面部队联合开展“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苏联人的这一理念是苏联红军战役性作战和大纵深战役理论的自然产物。其思想是,地面部队应该在前线达成突破并向纵深推进,在整个战役地域内都要与敌人的部队交战并将其消灭。空中力量需要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作为一支“战役层面上的纵深战斗力量”而发挥作用。由于飞机能够集中起来发动突然袭击并在整个战役地幅的纵深内参加战斗,因此让空军部队扮演这一角色是很自然的。苏联空军可以支援地面部队在纵深进行的战斗,但不能作为一支独立的空中力量而自行发挥作用。苏联空军的组织编制也反映了这一理念:其强调“分散”(而不是集中)使用。
在“巴巴罗萨行动”,即轴心国侵略苏联的开局阶段,苏联空军被编入了一个个独立的司令部。远程航空兵是苏军唯一可集中使用的空中力量编制,其直接置于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控制之下。远程航空兵原本应装备重型轰炸机,但由于缺少此类机型,因此该兵种装备的主要是中型飞机。
前线航空兵是被分配给各个军区的空中力量单位,所谓“军区”是和平时期的苏联军队管理组织,在战时其将变身为“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群)。集团军空军是被分配给各陆军集团军的空军部队,防空司令部自然就是负责防空的单位了。海军航空兵下辖被分配给苏军各大舰队的空中力量单位。
尽管对空中力量采取了这种不算出彩的部署方法,但早在俄国内战时期,苏军就开始鼓励对飞机的运用了。在俄国内战期间,刚刚起步的工农红军空军就飞行了约19000个架次,开展了144场空中战役。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斯大林大力推进了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到1940年,全苏境内已有100座飞机工厂,这些工厂每年能够生产10000架飞机。苏联人还开展了大规模的训练计划,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军事和民间飞行员。当在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开始大力扩充空军部队时,这些飞行员将被证明是一支至关重要的后备力量。
苏军女飞行员正在听取任务简报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派出飞行员和飞机,加入共和政府一边参加了战斗。在战斗中,无论是飞行员还是飞机都普遍表现良好,并且经常能在空中战胜他们的对手——西班牙国民军。对苏方参战人员而言,一个真正的冲击来自德国研制的Me 109战斗机,德国“秃鹰军团”的飞行员驾驶着这款飞机支援西班牙国民军作战。Me 109被证明优于当时苏联空军装备的所有飞机。
1941年6月,当“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估计,苏联空军拥有约8000至10000架可用的飞机。尽管数量不少,但苏联空军在战争第一年里的表现可谓是灾难性的。虽然1941年6月时的纳粹德国空军在飞机数量上居于绝对的劣势(德军约有3000架飞机参加了“巴巴罗萨行动”,外加约1000架仆从国的飞机),但轴心国集团给苏联空军造成了巨大的*伤。在战役的第一个星期,苏联空军就有4000架飞机被摧毁,相比之下德国空军只损失了150架飞机。苏军损失的飞机数量是如此地惊人,以至于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觉得那些从前线发回来的报告都是夸大的。戈林下令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他发现不仅最初的报告是准确的,而且在调查期间苏联空军又有300架飞机被摧毁。
表1. 1941年6月苏联西部各军区的空军实力
注:航空兵团既包括航空兵师建制内下属的团,也包括独立的航空团
与那个时期苏联武装力量其他的军兵种一样,苏联空军也正遭受到一些相同的问题的困扰。也许,最大的问题出在领导层身上。斯大林的“大清洗”消灭了苏联空军中许多最优秀的军官;虽然通过训练培养了大批飞行员,但他们的素质达不到德国空军的标准,不过这不仅仅是空勤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他们还缺少较高层次的训练。苏军庞大的空中编队无法实现协同,战斗机经常与他们原本要护航的轰炸机失去联系。此外,更糟糕的是,德军的入侵恰好发生在苏联空军正在进行重大变革的时期,当时苏联人正在退役老旧的飞机,并代之以较新的型号。然而,苏军飞行员们在驾驶新型号的飞机方面普遍只有极少的飞行小时数。
还有一点就是,苏联空军长期保有一些早就过时的飞机,在战斗机方面尤其如此:苏联空军的许多战斗机仍然是用木头做的,而且采用敞开式座舱。在20世纪30年代那些被证明是足够好用的设计在1941年时已经难以与德军那些先进的机型(如Me 109和Ju 88)相抗衡了。
苏联空军的另一大缺陷是在通信联络方面。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许多苏联飞机缺少无线电设备,这导致指挥和控制非常困难。苏联空军的空中战术也是过时的,苏联飞行员仍然使用不同形式的三机“楔形”编队,要知道,这种队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这些战术要求飞机保持严格的队形,相反,德军采用的是更加有效的四机编队,编队由密切协同的双机(长机和僚机)分队组成,这让德军在空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归根到底,虽然空战战术需要飞行员个人发挥主动性才能奏效,但苏联飞行员看上去似乎天生缺乏主动进攻精神。当然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大清洗”。
苏联空军采用的“双机-四机”编队,在该编队战术中,基本飞行单元是两架飞机组成的“对”,其中一架是长机,另一架是僚机;两个“对”组成一个“群”
正如在地面部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苏联军事指挥高层也在发展壮大他们的空中力量。到战争的最后一年时,苏联空军已经能够获得对东线天空的控制权。这部分是由于苏军早在“巴巴罗萨行动”发起前就开始的改革。例如,1940年1月,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沙胡林被任命为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领导航空工业委员会。沙胡林开始整顿苏联的空中力量,强调要研制采用现代化设计的机型,但他的改革直到战争后期才显出成效。
空中的“巴巴罗萨行动”
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始于对苏联空军机场发起的大规模空袭。德军的空袭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其将数以千计的苏联飞机摧毁在了地面上。在1941年的整个夏季,德国空军始终握有主动权;到当年9月份,苏联空军已经损失了约7500架飞机,相比之下,德军仅损失了2100架飞机,外加数量不详的仆从国飞机。在苏德战争的开局阶段,苏联空军试图击退轴心国的部队,但事实证明他们在作战行动中是缺乏战斗力的。被打得支离破碎的苏联空军指挥和通信联络机构意味着他们的空中行动在协调方面极其糟糕。相反,集中统一的德国空军指挥体系使得德国人能够把他们的空中单位在整条战线上来回调动,并集中在关键地点使用。尽管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德国人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他们的空中力量。
表2. 1941年6月时东线德国空军的战斗序列
从一开始,德国空军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1941年6月,德国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共投入了约27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当时德军拥有的飞机总数为4900架。在东线战场投入这一数量的飞机被证明是不够用的,无法覆盖迅速延长的战线:在战役开始时,平均每千米长的战线上只能分摊到2架飞机。随着战役的进行和空中力量消耗的加剧,这一比例变得更加难看了。德国空军被要求完成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任务,但其手头上的资源着实有限。在这一系列任务中,包括执行他们自己的战役性空中作战,向轴心国的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以及在地面上的局势恶化时充当“救火队”的角色。
在开展行动的战场上,德国空军的活动范围直达纵深,其目标包括敌人的指挥部、部队集结地和后勤仓库,旨在孤立战场,并在地面战斗开始前就有效地赢得胜利。德国空军还有一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任务是航空侦察。德国空军在空中能够确定苏军的薄弱之处所在,并告知己方地面部队从这里发起突破;他们还能发现苏军反击部队的所在之处,并告知己方地面指挥官调动预备队前去应对威胁。正是在德国空军的种种帮助下,德军才能够发起快速机动的装甲作战。德军的机械化部队能够在地面上向敌军纵深突入,这是因为德国空军可以保护他们的侧翼。而且,因为飞机可以快速集中到前线的某个“点”上,因此当某支德军部队即将被苏军地面部队压垮时,德国空军看上去是用来提供火力支援的完美工具,同时还可以作为“矛尖”引导德军地面部队发起反突击。
1941年6月纳粹德国空军各航空队/空军司令部的作战地域
不过,没完没了的任务让德国空军的飞机遭受了严重的损耗,机组人员也变得疲惫不堪。到1941年12月的莫斯科保卫战时,德国空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其战线也被拉得太长了。当时,在东线战场,德军只能勉强拼凑起1000架可用的飞机,而在这些兵力背后已经没有什么后备力量了。
相反,对苏联人来说,空中战场的态势从1942年年初前后开始转变。当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诺维科夫被任命为苏联空军总司令。他强调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分析在战争中学到的教训,并把这些经验教训运用到天上的战斗中。在诺维科夫的领导下,苏联空军开始运用德国式的“四指”编队战术。诺维科夫还建立了一套更加实用的组织体系,他将空军部队从直接支援一个个单独的地面集团军的任务中撤出,并将前者编组为机动部署的空军集团军,这些空军集团军每个都下辖1000至1500架飞机,会根据需要分派给特定的方面军(相当于苏联的集团军群),这就让苏军得以集中使用空中力量。诺维科夫还将数个空军军编入大本营预备队,与此同时,苏军防空兵和远程航空兵也维持着独立的兵种地位。大本营预备队中的这些空军军可根据需要分派给特定的部队。尤为重要的是,诺维科夫建立了从中央总部对空中行动进行控制的无线电系统。在指挥和控制领域,苏联空军正在逐步赶上纳粹德国空军。
到1942年,苏联的工业产能开始逐步发力,原先位于苏联西部地区的相当一部分飞机工业此时已被搬迁至乌拉尔地区,该地区位于德军飞机的航程之外。在飞机数量上,苏联已经压倒了纳粹德国;在飞机质量上,苏联空军的新式战斗机(诸如雅克系列)也开始出现在天空中。与此同时,德军飞机(如He 111轰炸机)开始逐渐变得过时了。更重要的是,苏联空军手头上拥有数以千计的后备飞行员,这些飞行员正在接受新式战术训练。尽管苏军空勤人员的素质尚未赶上德国空军的水平,但这些数量庞大的后备飞行员让苏军有能力补充替换人员方面的损失。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空中封锁
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东线空战的另一个转折点。1942年1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天王星行动”,突破了斯大林格勒周围的轴心国侧翼防线,最终迫使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投降。在空战中,苏联空军对德军进行了空中封锁,封锁的目的是打消德军的解围意图。众所周知,赫尔曼•戈林向希特勒提出,德国空军可以为第6集团军提供补给,直到该集团军被解围并建立陆上联系为止。不过,苏联空军进攻性的拦截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的空运补给能力,使其降到了包围圈内部队维持下去的最低需求水平以下。
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左)正在与手下讨论作战事宜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空军的很多战术都被证明是成功的,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了“自由猎*”小组,这是一些小规模的飞机编队,能够搜索并摧毁德军脆弱的空中运输机和轰炸机。在补给被严重削弱后,保卢斯元帅最终在1943年2月率领第6集团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地面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空中战争的转折点,这是自“不列颠之战”以来,德国空军遭受的第一次大规模失败。
德国空军原本计划要打一场短期战争,但到了1942年,德军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后备飞机,多余的能用的飞机几乎是立刻就被用于补充前线战损。更糟糕的是,纳粹德国的工业系统经常无法提供充足的零部件供修理现有的飞机使用。
斯大林格勒一战让德军消耗了大量运输机,外加大量被当作运输机使用的轰炸机。作为权宜之计,飞行员训练单位也不得不被经常性地部署到前线,这反过来又打乱了飞行员的训练工作,导致产生了恶性循环。德军需要一定的喘息时间,但他们根本得不到。除了东线上空的战斗,德国空军又开始在空中面临新的威胁:德军最高指挥层将东线的一些空中单位重新部署到了地中海战区,以对抗盟军在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发起的攻势。此外,英美联合发起的战略轰炸攻势也需要德国重新对其战斗机部队进行保卫本土方面的训练。德国空军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并打造一支兵力集中的打击力量。但实际上,德军唯一能补充后备兵力的方法是从一条战线上抽调单位去加强另一条战线。
1942年12月纳粹德国空军各航空队/空军司令部的作战地域
尽管苏联空军的空中优势在不断增长,但对其来说,如何协同的问题仍然存在。苏联空军的航空兵部队仍然缺乏开展大规模行动的能力。只要德国空军能够在空中集中兵力,德军就仍然能够掌握东线某一战区的制空权。更重要的是,德国空军仍然具有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势。苏联空军的一线部队经常缺少卡车、油料甚至是弹药,这意味着德军能够让他们的飞机保持较高的出动率,或者说战备率。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飞机,当其停在机场上接受维护时,它也是“无用”的。德国空军较高的出动率部分抵消了苏联空军的数量优势,因为德军相对来说能够拥有比苏军更多的飞行架次数。不过,从长期来看,这样做同样增加了德国空军的损耗。更高的飞行架次数意味着机体会遭受更多的磨损和消耗,对空勤人员自身而言也是如此。
1943年春,库班桥头堡上空爆发了一系列空战。库班桥头堡是德军在刻赤海峡东岸的立足点,在苏联空军的支援下,苏军发起了一场小规模的地面攻势,旨在将德军赶出这一地区,不过他们失败了。尽管地面战斗被证明不是决定性的,但苏联空军还是获得了开展大规模协同攻势行动的经验。苏联空军在库班大空战中发现,行之有效的战术之一就是所谓的“库班书架”(也称“一域多层”)编队战术,该战术要求在不同的高度部署多个飞机编队,以便将拦截的效果最大化。“库班书架”战术背后的思想是,当德军飞机与苏军飞机在低空交战时,飞行高度较高的苏军编队的飞机可以俯冲下去,以一种有利的态势展开攻击。
到1943年,东线的空战变得越来越像是一场消耗战,而苏联空军拥有打赢这场消耗战的数量优势。苏联空军的军事学说并不追求在单独某一场大规模的会战中击败敌人的空军;相反,其要求在战役的开始阶段发起“空中攻势”,以便获得陆上突击作战地域上空的空中优势。这一理念可以与德国空军的军事学说比较一番:德国空军追求的是在战役的开始阶段就针对敌人的空军基地发起大规模的空袭;德国空军必需立刻就赢得一切,否则就会面临一场空中持久战而无力维持下去,但苏联空军是有能力把空中持久战打下去的。
1943年7月,德军发起了“堡垒行动”,即库尔斯克战役。东线德国空军70%的飞机被用于支援这场攻势。在“堡垒行动”发起前,德军针对苏军的交通线路发起了大规模的空袭,旨在切断通往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交通和补给线。反观苏军这边,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测到了德军的这次攻势,用大本营预备队下属的空军军加强了前线的空军集团军。当德军在地面上的推进开始后,其在战区上空获得了短暂的空中优势,但并未持续太久。问题在于,和以往的情况一样,这是一场消耗战,德国空军无法补充替换他们的损失,而苏联空军却能够做到这一点。随着德军在地面上的攻势逐渐停滞,苏军发起了他们的夏季反攻。苏联空军全力发起攻击,其攻击范围一直延伸到了德军后方的纵深地域。
表3. 苏联空军集团军,1942-1945年
到1944年年初,苏军已经差不多将德军从乌克兰地区赶了出去,在整条战线的其他地段也将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德国空军的消耗让苏联空军获得了支配性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德国空军还遭受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的困扰:1944年5月,美军的战略轰炸攻势打垮了德国的汽油工业。德军被迫对燃料实行配给制,这也降低了德国空军的作战活动和飞行员的训练强度。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为战争中德国遭受的最大的灾难性惨败之一奠定了基础。
“铁锤行动”:德国空军的对苏战略轰炸攻势
在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失利之后,德国陆军开始了整体上的战略撤退。新上任的德国空军总参谋长京特•科尔登(Gunther Korten)空军上将提出了一项作战计划,他相信该计划的执行能够扭转东线的战局。倘若德国国防军再也无法在地面上取得胜利的话,那么现在也许到了从空中发起一场战略攻势的时候了。可以想象,让德国空军针对苏联的军火工业发起一场战役可以瘫痪对方的军工生产。尽管苏联的工业基地看上去是一个让人不太有信心去轰炸的目标,但德国空军的情报表明,苏联的军工生产集中在莫斯科以东的少数几个巨型工厂联合体内。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厂联合体需要由数量相对较少的几家水力发电厂提供电力。科尔登的计划很简单:组建一支特殊的战略轰炸部队,攻击苏联的电网,然后迫使苏联的军火工业崩溃。
德国空军的新型Do 217和He 177远程轰炸机让科尔登拥有了可用来执行“铁锤计划”的武器——“铁锤计划”就是这场战略轰炸攻势的代号。1943年年底,第4航空军被组建起来,并换装了新装备,以执行这次任务。在鲁道夫•迈斯特(Rudolf Meister)空军上将的指挥下,第4航空军开始了一项紧张的训练计划,包括练习使用纳粹德国最后日子里的“高技术”武器之一——无线电制导的“弗里茨X”炸弹。
无线电制导的“弗里茨X”炸弹
对德国空军战略空中力量的拥护者们而言,到1944年春天,苏联红军已经拿下了“铁锤计划”原定要由此发起的空军基地。随着苏联的工业联合体逐渐超出了德军轰炸机的航程,第4航空军最终只被用来在战役层面上攻击苏联红军的地面部队。尽管如此,设想中的“铁锤计划”依旧是很吸引人的:一场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战略轰炸战役将摧毁敌人的发电系统,终极目标是瘫痪敌人关键的基础设施,这也是美国空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及之后的战争中的“系统战”打法。
“巴格拉季昂”战役与苏联空军的空中优势
1944年6月,苏军发起了“巴格拉季昂”战役,他们的兵锋直指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在地面上,苏军用他们的坦克集团军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并向纵深推进,一路上扫清了德军各种各样的抵抗,一直打到华沙城郊;在空中,苏联空军在其地面攻势的主要突破点上空集中起大批兵力,他们根据自身的军事学说开展行动,扩大了苏军纵深作战的范围,在整个作战地域内攻击轴心国部队。德军突出包围圈的部队发现他们受到了来自天空中的攻击,撤退成了一场彻底的大溃败。
表现“巴格拉季昂”战役期间苏军战机空袭德军装甲部队的绘画作品
1944年12月,诺维科夫成立了苏联空军第18集团军,该集团军的任务是开展战略轰炸。尽管苏联空军针对德国的工业目标展开过若干次战略空袭活动,但这些作战活动被证明对整场战争的进程影响甚微。苏军缺少重型四发轰炸机,这是开展战略轰炸作战所必需的。有意思的是,斯大林要求美国给苏联空军一些B-29轰炸机,美国人非常理直气壮地拒绝了。
1945年春天,苏军对纳粹德国发起了最后的攻势。这一攻势得到了数个空军集团军的协同,每个空军集团军都下辖2500至3000架飞机。德国空军几乎已经从纳粹德国的天空中消失了。掌控东线天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苏联空军。
纳粹德国空军失败的背景
当希特勒在1940年年底宣布其入侵苏联的计划时,他遭到了数位德国空军高层将领的反对。无论是艾尔哈德•米尔希(Erhard Milch,纳粹德国空军装备部长)还是约瑟夫•施密特将军(Joseph Schmidt,德国空军情报总监)都向赫尔曼•戈林表示,他们对德国空军是否具备打这样一场战争的能力表示严重关切。戈林平时几乎从不冒犯希特勒的权威,但这一次,他向希特勒表达了自己对“巴巴罗萨行动”的反对。他表示,德国空军并未准备好打这样一场漫长的战争。德国空军已经不断地卷入到空中的战斗中去——在波兰、挪威、法国、英国和大西洋上空,自战争于1939年爆发以来便是如此。德国空军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休整和*,以便让其麾下的各支部队恢复实力,并打造飞行员和飞机的“后备力量池”。正如下面的表4中所显示的那样,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开始阶段,德国空军的总实力与一年前西欧战役开始时几乎持平,但其所要承担的任务却更加繁重了,特别是考虑到德国人仍然希望通过空中封锁(配合U型潜艇的海上攻势)孤立英伦三岛。因此,将纳粹德国空中力量的重心转移到东方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多么好的选择。
表4. 不同时期德国空军的飞机总实力
希特勒给戈林的回复是,只需要通过一场战役就能击败苏联,德国空军在1941年年底就能重新部署到西线。当然了,面对元首的坚持,戈林只能放弃。撇开其他的不谈,在希特勒之前的军事冒险中,他总是被证明是正确的——从1938年的德奥合并到1940年法国陷落,德军总是能迅速取得胜利。由于希特勒预期能够迅速在对苏作战中取得胜利,因此纳粹德国并未在1941年尝试着扩大飞机生产和对空勤人员的培训,因为对工业体系进行*,以及从一线部队抽调老飞行员对新手进行培训都需要花费时间,这将干扰“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工作。
在最初下达的关于“巴巴罗萨行动”的命令中,战略轰炸被排除在外,这同样是因为德国人预期他们会迅速取得胜利。德国空军的全部兵力都将运用到战役和战术层面上,以消灭苏联陆军和苏联空军的兵力及战斗力。直到1943年后期,东线的战争形势已经变得不利于德国时,德国空军指挥高层才开始认真地考虑开展一场战略轰炸战役,以瘫痪苏联工业,但此时已经太晚了。
纳粹德国空军的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纳粹德国空军经常受到的批评之一就是,其缺乏一支战略轰炸力量,但有诸多因素减缓了德军打造这样一支力量的步伐。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德国空军几乎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组建的,德国的飞机设计、生产和飞行员训练都集中在打造一支战役-战术性空中力量上,因为这是与德军的“闪击战”战略相一致的。打造一支装备重型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的力量意味着改变空中资源的投入方向,而改变后的方向(战略轰炸)对德国打赢1939至1942年间实际进行的那些战役并无帮助。即便是德国人真的建设了这样一支战略空中力量,其是否能够取得相当程度的战果依旧充满争议:在西欧大陆上空,英美两国的空中力量进行了三年的苦战,才在1944年获得了针对德国的战略胜利。德国不可能等待如此漫长的时间以打赢战争。
面对东线、地中海、保卫纳粹德国本土和抵御预期中盟军对法国的两栖登陆而不断扩大的空中战争,需要庞大的飞机产能和有效的飞行员训练体系,纳粹德国空军真正的问题恰恰是缺少这一切。随着战争逐步变得持久化,德国空军差不多每六个月就会损失相当于所有前线飞机的数量。不用说,这种程度的损失让德国空军不断地失血。尽管德国人最终提高了他们的飞机产量,并在1944年达到了峰值,但他们却无力补充那些由老手飞行员组成的骨干力量。受逐渐恶化的空中态势影响的不仅是一线部队,在意识到德国在空中的战争终将会失败后,1941年11月,德国空军负责研发和生产工作的总监恩斯特•乌德特上将自*身亡;之后,德国空军总参谋长汉斯•耶顺内克上将也做出了和乌德特上将同样的选择,他在1943年8月自*身亡。
苏德战争也是一场国家工业实力的比拼,上图为苏联的飞机组装线
尽管德国后来研制出了一系列新型飞机,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有严重的初期问题;当这些飞机最终在1943至1944年间部署时,它们实际上削弱了德军的空中战斗力。在这些麻烦之中,最出名的是Me 210战斗机(该机原本是Me 110战斗轰炸机的替代机型)和He 177轰炸机(该机是德国期待已久的战略轰炸机)。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希特勒决定让He 177轰炸机具备俯冲轰炸能力,这导致该机采用了异乎寻常的设计,其采用了四台发动机,但只有两具螺旋桨,每具螺旋桨由两台发动机并联带动。采取这种设计理念是为了增加飞机在俯冲时的机动性。然而,在实际使用中,He 177轰炸机被发现容易起火;好不容易攒够了足够多的数量以发动空中战役时,油料短缺又让这一切变成了不可能。
纳粹德国空军的总实力(飞机数量)直到1943年年底才超过5000架,这主要归功于纳粹德国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对工业的合理化调整以及合成汽油产量的扩大,其中后者让飞行员们拥有了更多的飞行小时数。在这一时期,由于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损失,英美两国的轰炸攻势被短暂地叫停,这也让德国的空中力量迎来了暂时的“复兴”。不过,在东线战场上,德国空中力量的这种“复兴”并未给德军带来多少好处,因为增加的这些飞机大部分是用于德国本土防空的战斗机。无论如何,到1944年夏天,英美盟国重新在西线开展的轰炸战役和苏军在东线发起的空中攻势粉碎了德国空军的抵抗能力。
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空中战争是一场消耗战。纳粹德国空军是为了打短时间的“闪电战”式战争而组建起来的,它无法将其短期的胜利转化为长期的成功。相反,苏联空军是为了打一场长期的空中战争而准备的,而且他们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表5. 苏德两国战时的飞机产量对比
正如上表中的数字所展示的,即使在“巴巴罗萨”战役开始前,苏联在飞机产量上也是要压倒纳粹德国的,而且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在各种类型飞机的产量上都要领先于德国。考虑到德国必需将数量庞大的空中力量部署到其他战区,而苏联则可以将他们空中力量的绝大部分部署在东线战场,那么苏军相对于德军的数量优势就更大了。上面的表格同样还未把同盟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数目庞大的飞机考虑在内。德国战斗机产量在1944年的飞速增长反映了施佩尔对德国工业*,以及将重点放到针对英美联合战略轰炸战役的防空作战上来的效果。关于苏德飞机产量的差距,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1941年到1944年中期,轴心国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大片领土,这让苏联无法利用其相当一部分人口与资源。
在下面的表6中,只给出了东线战场从北向南部署的德军主要空中单位的情况,斜线前面的数字为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总数,斜线后面的数字为轰炸机和对地攻击机总数,“-/-”表示这一时期该单位的组织编制不存在,“?”表示尚无相关信息,右上角的“*”表示各种机型的数量总和,最下边作为对比的“苏联空军”一行表示的是苏军作战飞机的总兵力。此外,本表未将德国仆从国的空中力量统计进去,在苏德战争开始时,德国的仆从国总共拥有大约1000架飞机(包括作战飞机和非作战飞机)。侦察机、运输机和其他非作战飞机也没有统计在该表中,这些机型的数量大约相当于作战飞机数量的30%。
表6. 纳粹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上的作战飞机兵力(1941-1945)
原文所附材料一:对几位苏德空军将领的简介
(1)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诺维科夫上将(1900-1976):诺维科夫是一名参加过俄国内战的老兵,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了空战方面的苏联主要将领之一。20世纪30年代,诺维科夫在一支步兵部队中服役,但后来转入航空兵部队。在航空兵部队中,他被训练成了一名飞行员。在与芬兰爆发的冬季战争期间,诺维科夫参加了战斗。尽管苏联空中力量在这场战争中整体上表现较差,但诺维科夫在这场战争中却脱颖而出。1941年,诺维科夫指挥了苏联西北方面军的空中力量,他对麾下部队进行了战术革新,这帮助苏军阻止了德军拿下列宁格勒。1942年,他受命指挥整个苏联空军,同时担任负责航空事务的副国防人民委员。他整改了苏联空军的组织结构,发展了空中战术。在斯大林于战后发起的“清洗”中,诺维科夫不幸成了一位受害者,但随着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诺维科夫又被任命为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司令员。
苏联空军司令亚历山大•诺维科夫上将
(2)汉斯•耶顺内克(1899-1943):耶顺内克最早是一名步兵军官,后被调入德国空军。1939年2月,耶顺内克被任命为德国空军参谋长(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是德国空军总司令),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而且此时耶顺内克才刚刚40岁。耶顺内克是位优秀的计划人员,但他未能预料到一场持久战给德国带来的困境。他鼓吹战术空中力量,却忽视了战斗机的生产。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是空运的热情支持者,也正是由于空运的失败而受到了戈林的批评。到1943年夏天,随着英美战略轰炸机频频突防至德国的心脏地带,耶顺内克预见到了即将来临的灾难。随着德国空军在多条战线上连吃败仗,随之而来的批评也日渐增多,最终,耶顺内克在1943年8月19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再也不能和帝国元帅一起工作了。元首万岁!”
(3)京特•科尔登空军上将(1899-1944):科尔登空军上将的军事生涯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开始的,他后来成了让纳粹德国空军执行战略任务的主要鼓吹者之一。两次大战之间,科尔登在魏玛国防军中服役,并在1935年进入纳粹德国空军总参谋部工作。在“巴巴罗萨行动”的开始阶段,科尔登是第4航空队的参谋长,后来又指挥过第1航空队。1943年9月,在汉斯•耶顺内克上将自*后,科尔登接替耶顺内克担任德国空军总参谋长。科尔登推行了一些非常有必要的改革,包括加强了纳粹德国本土的战斗机防空力量,以及沿着有效的方向*了航空兵部队。科尔登还试图开展一场针对苏联的战略轰炸战役,但终因飞机太少且时间太晚而作罢。1944年7月20日,当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安放在东普鲁士希特勒指挥地堡“狼穴”中的那枚炸弹爆炸时,科尔登当场被炸身亡。
(4)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1895-1945):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是一战时期德国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的堂弟。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指挥了纳粹德国派出的“秃鹰军团”,即希特勒派往西班牙站在国民军一边作战的空军部队。除此之外,在西班牙的作战经验让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错误地相信,战略轰炸是无效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空中力量理论家曾预言说,对平民的轰炸会削弱敌人的士气,然而,在西班牙内战中,对平民的轰炸并未削弱敌人的士气,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抵抗。于是,在转向战术和战役空中力量之后,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成了容克斯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一名鼓吹者。作为第8航空军的指挥官,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战役中,他践行了一种进攻性且成功的空中战役形式。他的第一次受挫是在“不列颠之战”期间,在这场战役中,“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英军的拦截机面前被证明是脆弱的。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第8航空队成了一支精英航空部队,常常被派往战线上最关键的地段。1942年7月,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受命指挥第4航空队,并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年,他就任地中海战区第2航空队的指挥官。1944年,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因病退出现役,并在战争结束两个月后去世。
冯•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正在抵近一线指挥,计划开展近距空中支援行动
原文所附材料二:纳粹德国空军的航空队
在纳粹德国空军的组织体系结构中,“航空队”(德语:Luftflotte)是最高级别的独立单位。每个航空队都被分成若干个作战和支援分队。除此之外,防空、通信和指挥部门可以被直接配属给某支航空队。应当注意的是,尽管一支航空队可能在前线某个集团军群负责的地段内作战,但其并不隶属于该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相反,每个航空队都被认为是与其他单位无关联的整体,能够独立地开展空中战役。
德国空军每支航空队下辖的作战部队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空军或其他特别战斗群,外加指挥、高炮、支援及其他部队。一个航空军下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飞行联队(一个联队装备100至120架飞机),一个联队通常下辖三到四个大队(一个大队装备30至40架飞机),每个大队下辖三到四个中队。特别部队包括空军司令部(Luftwaffenkommando,介于航空队和航空军之间的一级部队单位)、飞行指挥部(Fliegerfuehrer,直译为“航空指挥官”)和航空师。后两种编制(飞行指挥部和航空师)是针对特定任务而编成的,抑或是针对那些“没必要投入一个完整的航空军”的作战环境而设的。在飞行联队水平上,各航空部队大多是“同性质的”,也就是说,他们装备的都是同类型的飞机。德国空军飞行联队的类型通常包括:
(1)战斗机联队(JG)。(2)水平轰炸机联队(KG)。(3)“执行特殊任务”的运输联队(KG zb V)。(4)教导联队(LG):示范性质的飞行联队,通常是精英训练单位。(5)夜间战斗机联队(NJG)。(6)对地攻击联队(SchG)。(7)俯冲轰炸机联队(StG)。(8)战斗轰炸机联队(ZG)。
此外,德国空军联队一级的部队还包括:
(1)远程侦察部队(F):通常是中队或大队规模的部队单位。(2)短程侦察大队(NAGr)。
航空队的支援机构是空军军区(Luftgau)。空军军区实际上是一个地区性的机构,控制着该指定地区内全部的机场、后勤、训练和通信事务。每个空军军区进一步分为若干个机场地区司令部(Airfields Regional Commands),每个机场地区司令部下属一定数量的战役机场司令部(Operational Airfield Commands)。这套系统为作战部队提供了一系列主要和次要机场。机场部队本身是机动化的,可以搭乘飞机和机动车辆来回转运,这也让德国空军的部队可以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重新部署到新的基地。
二战德国空军的组织结构体系简图
通信被认为是空军军区的一项特别重要的职能。通信部队提供了指挥网络、防空协同、无线电信号截获和导航辅助。在东线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国空军在通信方面的优势使德国人相对于苏联空军取得了相当大的优势:德国空军可以协调其作战行动,而苏联空军在空中却只能是一团散沙。
德国空军还下辖若干不同类型的地面作战部队,其中包括防空部队,他们常常被派往前线担负炮兵和反坦克任务(德国陆军也有他们自己的高射炮部队)。德国的空降部队也隶属于德国空军麾下,这样做的理念是为了在伞降和滑翔机机降作战的过程中实现统一的指挥和控制。德国空军在1941年至1942年间还组建了一批轻步兵团,以保卫他们的机场免遭苏军地面部队的攻击。这些轻步兵团成了德国空军在1942年至1943年间组建的那些战斗力孱弱的*师(步兵师)的基础。最终,诞生了著名的“赫尔曼•戈林”装甲师(从确切的意义上来说,该师算是一个“装甲伞兵师”,不过其并不具备一个装甲师的战斗力),外加一些其他的各类地面战斗单位,他们几乎和航空方面的战斗力没有任何关系。
现将东线战场上纳粹德国空军主要的飞行部队简介如下:
(1)第1航空队:该航空队最初组建于1939年,参加过波兰战役。在“巴巴罗萨行动”中,该航空队被配属给北方集团军群。在战争剩下的时间里,该航空队一直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1945年,该航空队被重新编组为“库尔兰”空军司令部。(2)第2航空队:该航空队组建于1939年,参加过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不列颠之战”。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该航空队最初被分配至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内作战,但在1941年12月份被撤至地中海战区(缺第8航空军),并由“东部”空军司令部取代了该航空队。(3)第4航空队:该航空队组建于1939年,参加过波兰和巴尔干战役。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该航空队一直在南方集团军群麾下作战。(4)第5航空队:该航空队于1940年在挪威组建,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支援过在芬兰和苏联北部开展的行动。该航空队在1944年被重新编组为“挪威”空军司令部。(5)第6航空队:该航空队于1943年在东线组建,在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内作战,直到战争结束。(6)“顿河”空军司令部:该司令部组建于1942年,是为了在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北部开展行动而组建的。(7)“东部”空军司令部:该司令部组建于1942年,是为了接替原先在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内活动的第2航空队的任务而组建的。该司令部在1943年被重新编组为第6航空队。(8)第4航空军:该航空军是东线德国空军麾下的独立战略轰炸兵力,其活动时间为1943年年底到1944年中期。(9)第8航空军:该航空军是冯•里希特霍芬上将指挥的一支精锐的战术空中打击兵力,其于1941年被集结至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域内,还在列宁格勒前线短暂地执行过任务。1942年,该航空军参加了夺取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之后又支援了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势。
原文所附材料三:1941至1945年间苏德两军的代表机型
在下面的表格中,速度的单位为英里每小时,而且取的是飞机在最佳飞行高度上的值;航程的单位为英里;升限的单位为英尺;爬升率的单位为英尺每秒。
表7. 纳粹德国空军的代表机型
注:He 177A轰炸机有些可挂载“弗里茨X”制导炸弹或Hs 293制导炸弹
表8. 意大利、罗马尼亚和芬兰空军的代表机型
注:匈牙利空军使用的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机型
表9. 苏联空军的代表机型
表10. 苏联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代表机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