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首页枪战射击普恩战争更新时间:2024-07-28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街头,一个名叫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19岁塞尔维亚青年,正在被警察死死地摁在一家名叫席勒熟食的商店门口,在他边上的一辆敞篷轿车上,当时世界八大列强之一,欧洲面积第二大,拥有5200万臣民的奥匈帝国的皇储费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歪在座位上,鲜血从他俩腹部和脖子的伤口中汩汩流出。在轿车的另一边,奥匈帝国驻波黑行省总督波提奥雷克激动地面红耳赤,声嘶力竭地呼叫救护人员。

1914年时的欧洲和萨拉热窝

第一章:引爆巴尔干火药桶的傻瓜们

普林西普向着大公夫妇连开数枪

当医生告诉波提奥雷克总督大公夫妇已经身亡时,他几乎昏了过去。不仅仅是因为在自己的地盘上,帝国的皇储夫妇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暗*,这种玩忽职守的罪行几乎可以让他丢掉饭碗甚至脑袋,更因为死去的费迪南大公是自己的知遇恩人,让自己从一个没落贵族成为一方大员。尤其让人泄气的是,正是他主动向费迪南大公夫妇建议了本次参观,结果却要了大公的命。所以他当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连续发布了N道命令,从全城戒严令到全城大搜捕,整个城市鸡飞狗跳,超过1000户塞尔维亚族人的住宅,街店被愤怒的帝国臣民打砸一空。但是他首要的任务依然是确保大公夫妇的尸体能妥善运回维也纳下葬,而同时审讯刺客的工作也紧锣密鼓的展开。

几乎相同的时间,消息分别传到了巴德伊舍尔和柏林。奥匈帝国的最高统治者,80多岁的老皇帝约瑟夫.弗朗茨,听到消息后,不由得松了口气。他本来就不喜欢作为皇储的费迪南,要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多年前殉情自*,作为侄子的费迪南根本轮不到上位;并且费迪南的进步思想是老皇帝难以接受的,尤其是他那位“卑劣的,下贱的妻子”,每每让老皇帝寝食难安。

在柏林,消息通过无线电传到了正在挪威沿海度假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耳朵里,这位费迪南大公生前的挚友立刻中断度假回国,当然,柏林的外交部没有能够给他提供更多有用的消息。当天稍晚时刻,在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的人们也纷纷知道了刺*的消息,但是各家都有各家要愁的事情:英国人被爱尔兰人的独立闹得分身乏术;法国人则忙于评论一桩谋*案,以法国人浪漫而喜欢八卦的潜质去深挖“大选时一个竞选人的老婆谋*了泄露她老公绯闻的编辑的案件”(好长的关系网。。。。);俄国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刺*反应木讷,甚至有些幸灾乐祸,谁让老毛子是塞尔维亚的大哥呢,而且沙皇的小儿子血友病又犯了,一家老小都在犯愁这个小家伙还能不能活下来,没人真的在乎萨拉热窝的事。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首相尼古拉.帕希奇正在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今年夏天的大选让他焦头烂额。他面临着几个主要的问题。首先,自己的国家在过去的两年里经历了两场战争,虽然每次都打赢了,但是全国近10%的青壮年男性要么战死要么残疾,国家的经济几乎陷入了崩溃。

现在整个国家靠着俄国和法国的经济援助度日;其次,塞尔维亚周围的外交形式暗流涌动,北面是庞大的奥匈帝国,一直和塞尔维亚不对付,不仅吞并了塞尔维亚之前觊觎已久的波黑地区,而且因为奥匈帝国内部有大量的塞族人,两国一直因为民族问题而口齿不断。东南是保加利亚,在上一次战争中,塞尔维亚刚刚从它手里夺取了整个马其顿地区,无疑两个国家现在是死对头。南面是希腊,表面上是塞尔维亚的盟友,但是也垂涎马其顿的领土,更令人头疼的是,希腊的国王是个日耳曼贵族,天然偏向具有日耳曼渊源的奥匈帝国。

塞尔维亚时刻要提防北面的庞然大物和周围的邻居联手,以免招致灭顶之灾;第三点,也是最让帕希奇郁闷的,是国内的反对派们。他们可不是那些仅仅动动嘴皮子的政客,他们是真正动刀动枪的反对派。他们围绕在以情报部老大德拉古廷.迪米特里维奇上校为核心的刺客组织周围,形成了一个官方称呼“誓死统一会”,民间称为“黑手会”的组织。他们鼓吹对奥匈要强硬,要依靠俄国彻底肢解奥匈帝国,实现所谓的大塞尔维亚梦。谁敢表现软弱,那么就用子弹招呼。

帕希奇还记得几年前,上一任国王和王后,就因为表现出对奥匈的一些合作态度,被直接暗*在皇宫,并且扒光衣服丢到了大街上。就在几周前,内务部的人就传来情报,告诉他可能有暗*奥匈帝国皇储的计划。帕希奇很快通知海关要禁止这些可疑的人出境,并让驻维也纳大使通知奥匈政府。不过,他不能做得太明显,至少不能让国内的反对派们认为他是期望和平的,不然,下一个躺在大街上的尸体很可能就是他。

所以帕希奇只是很轻描淡写地通知了这件事,寄希望于奥匈效率低下的政府机构能阻止暗*。几周过去了,今天就是费迪南大公视察的日子,熬过今天,应该就没事了,帕希奇努力地搓了搓手。就在这时,秘书冲进了他的办公室,帕希奇刚要训斥这个冒失的年轻人,可是年轻人嘴里冒出的话立刻让他呆住了:“首相先生,他们干掉了王储!”帕希奇脑子里空白了几秒钟,瞬间就意识到自己之前设想的最坏的情况发生了。“这帮傻瓜,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真的是一点概念都没有!”这个蓄着长长的白胡子的老人骂道。

尼科拉·帕希奇(1845年-1926年),塞尔维亚王国首相(1891年-1892年,1904年-1905年,1906年-1926年有间断)

第二节:“做你们想做的,我们支持你们”

6月29日,星期一,一大早,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前往拜访外交部长利奥波德.贝希托尔德伯爵,他没想到,这一去拜会,就拜会了48个小时,最后不仅见到了贝希托尔德,还拉来了老皇帝,外加匈牙利首相伊斯特万.蒂萨。几个人在皇帝面前吵成一团,贝希托尔德表示同意诉诸战争,但是需要先通过外交渠道把面子做足;康拉德怒斥其胆小的行为,认为应该果断坚决的宣战;蒂萨不同意诉诸战争,他的担心更加离谱:如果塞尔维亚失败,意味着更多斯拉夫人会被并入帝国,那么匈牙利人的权力就会被稀释,如果帝国失败,那么很可能面临解体的危机。他用了各种托词,并且强调没有最终的法律文件,不能贸然断定是塞尔维亚政府在背后捣鬼。80多岁的老皇帝被这么一群人折磨的筋疲力尽,表示需要再等等调查的结果。

奥匈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康拉德陷入了大大的失望中。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古老的奥地利帝国差点分崩离散,要不是俄国人关键时刻派兵帮助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人的叛乱,估计现在就没有什么哈布斯堡王朝了。但是那时候遗留下的问题也不少,作为帝国第二大民族群体的匈牙利提出要分享权力,要拥有自己的议会和自己的财政权,而哈布斯堡王朝保留皇冠,外交权和军事权。

所以1848年后,欧洲诞生了这么一个怪胎:奥匈帝国(全称奥地利-匈牙利帝国)。之后的日子里,帝国议会和匈牙利议会屡屡为外交政策,财政分摊,工业建设等争吵不休。匈牙利人对外高声宣布民族平等,对内却奉行匈牙利至上的“马扎尔主义”,压迫其他民族,所以分权后的这个古老帝国,民族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反而愈演愈烈,连政治上都变成了尾大不掉的趋势,经常一个个议案在开会和修改中无疾而终。本次开战事关重大,匈牙利政府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他们首相的意见老皇帝也要参考一下。

62岁的康拉德在总参谋长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8年。这个身材魁梧,有着山羊般倔强胡须的军人,毕生致力于把自己这个具有16种语言,13个民族,像被胶水拼接起来的衰败的祖国建设的足够强大。在过去的8年里,他总共颁布了上百道致力于加强奥匈军队的命令,40多个作战计划,其中1913年一年,他就提出了25个针对塞尔维亚的计划,“彻底消灭塞尔维亚,是解决帝国巴尔干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如是说道。

但是现在,他面临更多棘手的问题要处理,首先,他要说服那个自己一直讨厌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这个软弱的纨绔子弟在他眼里已经让帝国失去了太多的先发制人的机会;其次,他们要一起说服80多岁的老皇帝,对于这个年龄的老人,早已没有了年轻人的锐气,而且近几年失去儿子,妻子的悲伤已经把老皇帝折磨得愈发虚弱,他能否下定决心开战,是整个计划最为重要的一环;第三,德国人的态度也很重要,康拉德记得,1908年帝国吞并波黑后,和塞尔维亚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当时他就已经打算开战。但是德国人最后退缩了,告诉他不要轻举妄动,而俄国人也适时拉了塞尔维亚一下,外交妥协变成了主旋律。6年过去了,德国人会和上次一样色厉内荏么?康拉德非常怀疑,没有德国人的支持,奥匈自己不可能打赢塞尔维亚和俄国的联盟,所以一切作战计划都是浪费时间。第四点,秋收时节到了,大批的军队被解散回家农忙,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召集已经解散的军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如果选择开战,至少现在就要开始召集工作,而一旦命令发出,就不可能撤回,否则会产生巨大的混乱,同时会让周边的国家警觉。

此外,还有个突发性的问题,7月20-23日,法国总统雷蒙德.普恩加来将访问俄国,这意味着在此期间,一旦奥匈进攻塞尔维亚,法俄将可能立刻协调并对奥匈进行一致行动。再加上召集士兵的时间,导致奥匈最快的行动也要拖到7月的最后一周才能下定论。太多不确定性,太多可变因素,康拉德明白,自己远远不是起到最主要因素的那个人。

奥匈帝国军区分布图,周围被不友好的邻居包围

时间进入7月份,调查结果出来了,各种证据证明塞尔维亚政府牵扯到了暗*计划中。但是奥匈帝国的高层还在看不到尽头的会议中寻求一致的决议,而5号和6号,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外交副部长亚瑟.齐默曼(就是著名的“齐默曼电报”的始作俑者)分别在柏林会见了维也纳来的特使。

奥匈帝国的特使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求德国强有力的支持。在会面开始前的内部会议上,威廉二世已经和内阁的官员们交换了意见,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无法承受再次背叛奥匈帝国的后果。之所以摆在德国面前只剩一条路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作为欧洲新兴的强权,德国在之前的50年内几乎将欧洲的老牌列强得罪了一遍。

首先在普奥战争中教训了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的前身)。接着在普法战争中狠狠蹂躏了一下法国。然后德国拒绝了俄国人关于德奥俄三皇同盟再续约的要求,将俄国一脚踢出了原来的核心圈。最后,新登基的威廉二世,以其近乎偏执态度大肆扩充海军,成功地将英国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所以目前,放眼整个欧洲,能称得上德国最贴心的朋友的,也只剩有1/2日耳曼血缘的奥匈帝国了。

虽然奥匈十分衰弱,但是烂朋友也是朋友,尤其是当你只有这么一个朋友的时候。所以目前的局面是,奥匈帝国虽然以德国的态度马首是瞻,但是德国却也别无选择,只能顺着盟友的方向前进。德国的高层对于今天的外交局面深感悲哀,却又无能为力,与邻国的交恶,犹如百日之寒,非一日能消解。

德国驻奥匈大使亨瑞克.冯.契尔什基就曾在他的外交信件中哀叹道:“有多少次我扪心自问,我们值得逼迫自己继续拖曳那个所有关节都吱吱作响的国家吗?”于是乎,会面的结果顺理成章的十分顺利了。威廉二世对奥匈的特使说道:“塞尔维亚必须得到惩罚。。。行动必须要迅速,果断。。。做你们想做的,我们支持你们!”

这种肯定的言语给奥匈政府造成了极大的错觉,特使在给维也纳的汇报中说道:“德皇要求行动不能推延。俄国毫无疑问将采取敌对态度,但是德皇威廉已经为此准备多年,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战争应该能被避免,我们应该确信我们的老同盟德国将站在我们一边。俄国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打仗,俄国在付诸武力前将三思而行。”德国人的态度被史学家称为“The blank check”,即“空头支票”,奥匈据此判断,德国人将全力支持他们对抗塞尔维亚和俄国。

1914年的欧洲两大阵营,意大利不是德国可靠的盟友,德国只能指望奥匈帝国

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当我们百年以后翻阅历史文件时,才发现这对亲密的盟友其实都没有对对方坦诚相待。奥匈帝国根本没有对德国政府说明他们真正的打算:彻底击败塞尔维亚。因为他们担心德国人知道他们要发起战争后,又会变得犹犹豫豫,德国人在1908年的巴尔干危机,1911-12年两次摩洛哥危机中的表现,已经让奥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有决心正面对抗法国和俄国;德国人则根本没有对奥匈的计划刨根问底。

因为上到威廉二世,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对于奥匈帝国能否真正的硬气一回而感到怀疑,对于这个曾经的欧洲领袖,当下沦落到只能和巴尔*小国打打闹闹的弱鸡盟友,德国政府并不认为奥匈帝国打算认真一次。德国战争大臣埃里希.冯.法金汉事后评论道:“我不认为维也纳已经下定了决心......只有直接的刺激,才能让他们行动起来”。所以德国人决定什么都不过问,让盟友放手去做,以免将来维也纳会将自己的软弱归结于柏林的干涉。此外,柏林和维也纳都低估了俄国的潜在反应。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圣彼得堡的那些斯拉夫人们会和1908,1912,1913年的危机时表现得一样软弱和妥协,事实上,俄国人此刻已经不会再退让。历史的车轮就这样驶进了迷雾之中。

第二章:量变到质变的三周第一节:不安的沉寂

7月7日,星期二,贝希托尔德召集了内阁会议,由于已经拿到了德国人的口头支持,他迫切的希望内阁能尽快批准对塞尔维亚的摊牌行动。康拉德在会上大声疾呼:“动员需要时间,军队开赴战场需要时间,我们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要么不做,要做就现在做!”匈牙利首相蒂萨依然表示不宜动用武力。

结果内阁没有人同意他的观点,但是蒂萨是匈牙利政府的*,在老皇帝度假期间,他代表了一半帝国的政府,他的话没人能否决。于是会议的主题开始讨论如何向塞尔维亚施压,是否提出对方可以接受的条件。结果蒂萨表示:“我们的条件,应该是塞尔维亚能接受的,这样他们接受我们的条款,就可以看成是我国的外交胜利。这种胜利肯定能为我国在巴尔干半岛打开机会”,接着他又补充道:“任何不切实际的条件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造成全欧洲的冲突”。康拉德对此嗤之以鼻,他轻蔑地称之为懦夫的决断。这一次,内阁决定把蒂萨晾在一边,毕竟决定外交先行已经是给了这个老头面子。按照战争大臣的话:“外交胜利对我们毫无意义,有谁会在意外交舞会上的成果?我们会被全欧洲耻笑,我们会变成懦夫的代名词!”所以内阁决定向塞尔维亚提出苛刻的外交要求,塞尔维亚肯定不会接受,然后就开战。

在会议的最后,大家开始讨论打败塞尔维亚后对其的处置。有人主张完全吞并,康拉德就是其中一员,他已经为彻底抹掉塞尔维亚做了N多方案。蒂萨坚决反对将拥有五百万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并入帝国,因为这将彻底削弱匈牙利人的地位,“如果这么做,匈牙利和奥地利之间可能会爆发内战!”他威胁道。康拉德起身驳斥道:“那么我们的军队在教训完塞尔维亚人后,就要回来修理匈牙利人一顿了”。贝希托尔德做了和事老,他也认为吞并塞尔维亚会给帝国增加各种不安定因素,但是他赞成削弱对方,比如把塞尔维亚变成奥匈的卫星国,同时把南方的土地分给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

这次会议的结论是如此的阴暗和偏颇,以至于在我们今天看来,那天会议室里的那群人更像是一群偏执狂和精神病人。他们没有考虑俄国人的反应,更想当然得认为俄国人会相信他们不愿意要塞尔维亚的一寸土地;他们也没有想要事先和德国人通个气;他们疯狂地认为塞尔维亚对帝国的威胁已经近在眼前,对于所有外交的对话完全不再考虑。蒂萨已经筋疲力尽,他不得不让步,道:“我急于让步,我打算同意向塞尔维亚提出极度苛刻的要求,但是切记不能让其他欧洲强国看出我们是在故意刁难。”奥匈帝国自欺欺人而又试图欺骗列强的心态昭然若揭。

会议结束后,匈牙利首相蒂萨和奥匈总参谋长康拉德离开政府大楼

接下来的2周,奥匈帝国的外交部像下潜了的潜水艇般,对外几乎断掉了一切主动交流。按照贝希托尔德的计划,他在此期间拟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同时为了保密,对外不进行任何主动试探。德国人对于奥匈帝国这边的沉默表示不安,他们不断询问奥匈政府的想法。同时,俄国人也来试探他们对塞尔维亚下一步的打算。按照之前的计划,维也纳的官方答复是帝国政府没有在策划什么值得担忧的事情。与此同时,为了掩盖秘密,奥匈帝国内部也是一切如旧,连军队都还散落各地,以免引起俄国等国的警觉。康拉德无数次要求进行适度动员,结果均被内阁拒绝。很难想象,奥匈帝国在决心开战的背景下,竟然会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

贝希托尔德在等待23号法国总统结束对俄访问的时机,然后放出自己的*手锏:对塞最后通牒。这个通牒其中有一条,即要求塞尔维亚允许奥匈政府参与对于费迪南大公暗*案的直接调查以及对塞尔维亚内部反奥派的审查。这在当时几乎100%会被塞尔维亚拒绝。贝希托尔德信心满满的在等着时机的到来。

第二节:转折点

7月23日下午6点,奥匈帝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吉塞.冯.吉塞尔林根准时来到了塞尔维亚政府大楼,结果他吃惊的发现,虽然帕希奇首相早在24小时前就收到了拜访通知,但是这个老头竟然去外地参加夏季竞选造势活动了。结果接待任务落到了塞尔维亚的外交大臣身上。吉塞也是个坚定的主战分子,面对着帕希奇的不经意的怠慢,这位大使竟然用匈牙利语开始宣读起照会内容,要知道,当时奥匈的外交官方用语是德语,而法语也是塞尔维亚官方可以接受的语言。

结果他带来的蹩脚翻译一句一句的将大使的话翻出来,对面的塞尔维亚外交大臣听得云里雾里。双方的交流效率可以用灾难来形容,外交大臣听出来这似乎是很重要的照会,于是宣称自己不应该代首相来承接如此重要的文书。而吉塞已经不耐烦了,他丢一下了文书,以及一句话就闪人了。“塞尔维亚必须无条件接受照会内容,否则后果自负。你们有48小时时间。”塞尔维亚外交大臣孤零零的站在大厅,心中是一片凌乱,他手里拿着一份貌似很严重的照会,而真正该接收照会的那个老头现在却无法用电报联系上,他只能先将照会内容通报内阁其他官员以及摄政的王子。

7月23日下午6点,奥匈大使吉塞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最后通牒

仅仅12小时,奥匈帝国最后通牒的事就传遍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正在忙着处理《爱尔兰自治法案》引发的*乱,他们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仅仅建议给塞尔维亚宽限几天;法国总统正在从俄国回来的路上,信息无法准时传给他,而法国政府还在忙于公关几周前报社编辑被*的危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又在休假。德国外交部得到的最后通牒副本是不完全的,几个关键苛刻的条款被刻意省略,并且奥匈依然没有告诉德国他们已经决定动武。结果德国方面得出的结论是塞尔维亚很可能屈服,而奥匈终于雄起了一次。

最后通牒正本

当时报纸头条的报道

相比其他国家的平静,俄国的反应就激烈得多。俄国外交大臣赛奇.萨索诺夫正在陪沙皇尼古拉二世梳理和法国总统的会见成果,结果消息传来,这位老兄直接就气炸了。一方面,奥匈之前向自己保证并没有谋划什么事情,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欺骗。另一方面,作为塞尔维亚的大哥,自己的小弟再一次被欺负,大哥却没能及时替小弟出头。

就在这时,塞尔维亚方面的求助电报也到了,直接发给了沙皇本人,更让萨索诺夫感觉受到了侮辱。他立刻召见了奥匈大使,一通发火后,他警告说:“你们欺骗了我们,你们也低估了我们,你们正在把整个欧洲放在火上烤!”夜里,萨索诺夫彻夜未眠,并于第二天,也就是7月24日星期五一大早,拜访了陆军总参谋部。他见到总参谋长后,强烈建议俄军开始第一阶段动员。至此,局势的恶化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俄罗斯帝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首相萨索诺夫

7月25日下午6点,塞尔维亚政府正式答复了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接受了10项要求中的9项。唯一拒绝的那一项,就是贝希托尔德他们预料到的那一条。不出意外,奥匈驻塞尔维亚大使吉塞立刻宣布塞尔维亚的答复不可接受,两国外交关系即刻断绝。这位男爵早已把行囊收拾好,宣布完断交后,不到1小时,他就已经离开塞尔维亚的边境。

塞尔维亚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驻俄国大使在24号发回来的一份报告导致的。报告里,这位大使指出,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的态度是可以指望的,而法国人也坚定地支持塞尔维亚和俄国。这份报告,其实存在着N多谬误,它曲解了俄国目前的想法,将俄国政府寻求外交解决的意图掩盖掉了。同时,法国驻俄国大使莫利斯.帕雷奥洛格在其中煽风点火,这位仁兄趁着自家总统还在船上无法回信的机会,擅自向塞尔维亚和俄国传递自己添油加醋了的信息,造成法国强烈支持塞和俄的假象。

煽风点火,满口谎言的法国驻俄国大使帕雷奥洛格

总之,25日奥塞双方断交后,都宣布进行军事总动员。塞尔维亚政府预期奥匈帝国的宣战通告将随之而来,于是开始撤离贝尔格莱德。25号当晚,康拉德组织了参谋部全体的高级军官进行作战计划推演。康拉德明白,目前自己手里的底牌很有限,共计45万正规军,分成6个集团军,他们用来碾碎只有500万人口的塞尔维亚不成问题,但是一旦俄国人加入进来,情况就会变的非常复杂。

他估计,开战后第一时间,奥匈帝国可以动员起超过250万人,但是比起邻居俄国,光正规军就超过了140万,算上动员后的部队,估计会超过700万。“俄国人一旦打过来,我们就会像只虫子一样被压扁!”他想起了一个同僚几年前对他说的这句话。当然,这还仅仅是外部的原因,他手下这只军队最大的问题是内在的。

奥匈帝国的军队里充斥着互相听不懂语言的士兵们,康拉德明白,这支军队在奔赴前线之前没有崩溃的原因,完全取决与军官团对于皇家的忠心,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像胶水一样将这个沙子一般的国家和军队勉强粘在了一起。“参谋长先生,按照我们之前的A计划,如果俄国人不参与的话,我们将动用第4-6集团军进攻塞尔维亚,同时第1-3集团军沿加利西亚边境布置;如果俄国人参与,我们将施行B计划,第4集团军北调,同时开始全面动员。”沙盘演示的军官向康拉德说道。康拉德脑中对于这个计划非常熟悉,他明白,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俄国,所以第4集团军如果北调,南面攻击塞尔维亚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康拉德要求下属密切的关注北面俄国的预备性动员进展。

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俄国的动员虽然也分为2个阶段,但是只有预备动员和总动员的划分(一般欧洲国家却是部分动员和全面动员的划分),目前俄国的预备性动员,更多的是让散布在广袤国土上的士兵集合到集结点,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军队。

俄国的交通状况十分恶劣,很多地区的士兵甚至需要徒步数百公里才能到集合地,所以预备性动员更多的是让俄国的部队进入欧洲国家所谓的正常战备状态。但是一旦沾上“动员”两个字,就足够让身边的国家吓尿了。当天,德国外交部就俄国动员一事向俄政府进行了问询,得到的回复是这只是常规计划的一部分,俄国没有任何针对另一方的作战打算。这是一个拙劣的谎言,尤其是当德国人发现靠近自己的波兰军区也开始有军队集结的迹象后,变得越来越不安。

1913年俄国军区分布图,浅绿色圆圈表示直接威胁奥匈帝国的军区,红色的直接威胁德国

第三节:从暗流到海啸

7月26日,星期天。传媒界一片平静,奥塞两国的战争动员更多的被看作武力的恫吓,就像雄性动物之间的吼叫,一般都以一方的退缩收场。而实际上,欧洲的局势正在向深渊进一步滑去。奥匈帝国的动员令已经散发到各军区,士兵放下手中的农活开始向集结点集合,但是这个过程还需要持续约2周的时间。

奥匈帝国同时也希望能留给法国充足的时间去理解自己的决心,并向俄国施压。奥匈明白,没有法国的支持,俄国肯定会疲软,没了俄国,塞尔维亚就会乖乖的称臣。而法国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将会被俄国拖下水,而直接受到德国攻击的危险。奥匈政府的心思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现在法国政府对于俄国的影响,基本来自法国大使帕雷奥洛格,因为他们的总统普恩加来还在海上,根本无法得知当时大陆上的局势。而帕雷奥洛格又是个坚定的反德反奥分子,他巴不得立刻开战,所以指望他来约束俄国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德国发现俄国正在进行预备性动员,也感到了威胁,柏林正在敏感的关注着自己东西两边的邻居将要做出的反应。

现在唯一可以说置身事外的就是英国了。26日上午,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和德国驻英国大使卡尔·林克瑙斯基亲王进行了交流,他提议召开英法德意参加的国际会议来解决危机。格雷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表面彬彬有礼,其实经常口是心非,答非所问。事实上,很多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英国内阁在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因为内阁已经被爱尔兰的分裂搞得焦头烂额。

而他自己,则更倾向法国,他一直把德国看作是英国全球利益最大的威胁。不过,他从来没有让德国人领会到他的意图。林克瑙斯基在英国呆了很多年,他知道英国人的做事风格,而且他敏锐地意识到格雷和英国内阁对德国的敌意。在当天他发给柏林的电报中提到:“请注意格雷建议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是避免发生大战的唯一机会,我们在世界大战中将丧失一切。”很不巧的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亨瑞克当天在英国参加年度游艇比赛,他和堂兄英王乔治五世共进午餐(欧洲皇族从血统上基本都是亲戚)。事后,他向柏林报告说,乔治给他的印象是英国希望保持中立。事实上,乔治五世在英国外交政策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可惜德国外交部就此忽略了林克瑙斯基的电报,因为他们骨子里更喜欢听自己希望听到的东西。

从左至右: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和德国驻英国大使林克瑙斯基亲王

7月27日,星期一。在公众的眼里,巴尔干发生的事就快要被忘记了。那个年代,暗*政要真的是很平常的事情(在1914年之前的20年里,被刺*的各国领袖有:美国总统、法国总统、墨西哥总统、危地马拉总统,乌拉圭总统,多米尼加总统。被刺*的总理有:俄国,西班牙,希腊,保加利亚,波斯,埃及。被刺*的王室成员:奥地利,意大利,塞尔维亚,葡萄牙,希腊)。以至于那些依然偶尔关心局势的人,也很难记起是因为3周前奥匈皇储被刺*而引发的一系列变故。

可是,当天一早,奥匈帝国的高层聚集在一起,商讨是否对塞尔维亚宣战。康拉德从军事角度质疑现在宣战的必要性,毕竟还有2周军队才能集结完毕,提前宣战而又不发动进攻,宣战就失去了军事上的适当性,白白给塞尔维亚2周名正言顺的准备时间,未免太愚蠢。蒂萨依然想尝试一下拖延,以便再看看欧洲其他列强的提议。

现在最希望宣战的反而变成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他为这件事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努力,撒了足够多的谎,他不愿意冒险再等两周,也许英国会提出更好的提议,也许柏林最终决定妥协,也许塞尔维亚突然决定接受之前的全部条款,那样,他所计划的一切,他希望在奥匈政府中摆脱之前纨绔子弟,软弱无能形象的努力就白费了。他必须要推着自己的政府进入战争大门。

他全力说服了康拉德,反正这位老兄也准备开战,加快集结速度也是可行的,把战争坐实,是两个人共同的目标。于是他们共同向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施压,甚至不惜编造出塞尔维亚军队已经开始进攻的谎言。80多岁的老皇帝颤颤巍巍地在决议上签了字,期间甚至因为紧张和激动而不能戴上眼镜。这份致命的宣战布告将于第二天,也就是1914年7月28日正式传达给塞尔维亚政府。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1830年8月18日-1916年11月21日)

在伦敦,格雷再次和林克瑙斯基见面,重提了国际会议的事,他感到有必要催促一下各国认真对待此事。林克瑙斯基立刻向柏林报告了格雷的提议。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威格认为这个会议即使召开了,也没有任何意义,毕竟参加的4个国家,真正站在奥匈一边的只有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眉来眼去已经很久了,虽然意大利现在还在德奥意三国同盟的阵营里,但是霍尔威格深深地怀疑一旦打起来,意大利会立刻反水(事实证明他的预料无比正确)。英国自身的态度依然很可疑,谁都知道英德两国因为海军的问题口角不断。所以会议的结果很可能是塞尔维亚人又像以前一样逃脱了惩罚。霍尔威格仅仅向伦敦回信,告诉那边自己正在和维也纳沟通此事,就把林克瑙斯基给敷衍了过去。同时他又告诉奥驻柏林大使,不要管英国的提议,德国坚定地站在奥匈背后。

德国首相霍尔威格,外交部长贾高和

1914年停泊在汉堡港的德国公海舰队第1,2战列舰分队

下午,威廉二世结束休假回到了柏林,首相霍尔威格和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贾高连哄带骗让他尽早休息。他们担心威廉二世不沉稳的性格会给整个外交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皇帝如果突然决定改变对奥匈的支持,他俩将手足无措。当晚,当奥匈政府正式通知柏林准备向塞尔维亚宣战后,这二位长出了一口气,毕竟皇帝陛下之前希望的结果已经达到了。

7月28日,星期二。一大早,威廉二世进了办公室。他有一大堆的文件要看,按照时间先后都落在他的办公桌上。他先看到的是林克瑙斯基的电报,里面强调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将引发一连串的恶果,然后又强调塞尔维亚的答复依然有可商量的余地。然后下一份文件是塞尔维亚的外交答复,他读完后果然觉得和林克瑙斯基说得差不多。威廉二世接受信息时有个毛病,他往往倾向于同意他最后接受的信息。

于是,他觉得情况的确得到了改观,他立刻在电报下批注:“非常好,维也纳获得了一次外交的重大胜利;吉塞(奥驻塞大使)应该留在贝尔格莱德;如果是我,绝对不会宣布动员。”然后他立刻通知贾高,希望外交部以他的名义准备一份给维也纳的文件,告诉奥匈应该接受外交调停的尝试,他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同时,威廉二世还提出了一个实质的方案,就是奥匈尽快占领边境上的塞尔维亚首都,然后赖在那不走,直到自己的条件得到满足为止。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贝尔格莱德终点站”方案,恰巧的是,格雷随后也向林克瑙斯基提出了类似的方案,无疑,大家都从1871年普法战争中得到了灵感。当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巴黎后,就是这么做的,一直拖到自己提出的赔款和割地的条件满足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1871年,在获得法国赔款和割地后,普鲁士军队在巴黎阅兵然后撤离

但是贾高再次欺骗了威廉,他没有告诉威廉二世 维也纳将在几个小时后宣战。同时,当德皇让他和霍尔威格向维也纳发出自己的提议时,这两人竟然暗中拖延了12小时才把信件发出去,目的就是让宣战铁板钉钉。今天看来,这两个帝国重臣严重的才位不配,他们错误的认为威廉二世其实想让奥匈彻底的惩罚塞尔维亚,进而挫败俄罗斯在巴尔*影响力。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他们考虑到威廉之前的善变,小孩子脾气,最终做出了尽量不让德皇干扰整个事件的进程的决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威廉,还是他的两位重臣,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步迈出去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上午11:00,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因为塞政府已经迁往内地,贝希托尔德无法通过正式渠道联系上对方。于是,他只能将宣战布告以明码发送给塞尔维亚陆军总指挥部,让他们转达给首相帕希奇。塞尔维亚边防军立刻炸毁了连接两国界河上的桥梁。搞笑的是,贝希托尔德随后觉得不放心,又向塞尔维亚外交部发了另一封电报,通过罗马尼亚中转。于是乎,帕希奇在郊外一前一后收到了两份宣战布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宣战方式,于是乎咨询了德国大使,德国这边回复说不知道此事(是真的不知道),于是帕希奇等到晚上才从各个渠道获知宣战的真实性。奥匈这边,在界河多瑙河上的炮舰博得罗格号在7月29日凌晨1点打响了第一炮,向贝尔格莱德发射了几十枚120毫米炮弹。但是,这也就是奥匈帝国在宣战后仅有的动作了,它的大部分军队要么还在集结的路上,要么就还散落在各地的城镇里。

7月29日凌晨,奥匈帝国多瑙河舰队炮舰开始炮击贝尔格莱德

就在宣战后,康拉德立刻通知了柏林,奥匈军队要到8月12日才能做好战斗准备。这是柏林方面第一次听到盟友正式的通报战备情况,这个消息在德国总参谋部和政府内引起轩然大波,谁都没想到自己的盟友竟然在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就贸然宣战。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建议立刻进行部分动员,以应对俄国的预备性动员。这个提议被霍尔威格否决,他认为必须要等到俄国有更加实质性的动作才能启动部分动员。

周二这一天对于欧洲的大部分政客都是精疲力尽的一天。奥匈帝国的宣战让一个月以来的局势演变成海啸,对于俄国外长萨索诺夫和德国首相霍尔威格尤其如此。对于萨索诺夫,仅仅12小时内,无数信息汇聚到他这,首先他被俄驻维也纳大使误导,认为和奥匈谈判的大门已经关上;法国大使雷奥洛格欺骗他,巴黎希望他要态度坚决;德国大使弗里德里希.冯.普塔莱斯威胁他,如果俄国继续进行战争准备,德国将不得不进行战争动员;塞尔维亚大使求助他,奥地利开始轰炸贝尔格莱德;萨索诺夫就是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对于霍尔威格,则根本没有时间睡觉,德皇了解到奥匈这边最终宣战而自己的信息延误了很久才发给维也纳后,厉声训斥了霍尔威格,并且让他立刻施压维也纳,尽快走到和塞尔维亚谈判的道路上来。霍尔威格晕头转向,之前他认为威廉希望战争爆发,现在才发现领导思路变了,而自己已经把这条船推离了岸边,现在急需要做的是赶紧将其拉回来。

29日,西方各大报纸第一时间报道了宣战事宜,并寄希望于德国的调停

第三章:迈向地狱

第一节:黑暗森林

7月29日,星期三。临晨1点,就在博得罗格号炮舰打响第一炮的时候,沙皇尼古拉二世给德皇威廉发去一份电报。在电报里,尼古拉对威廉说道:“为了咱们的老交情,你能不能阻止你的盟友不要走得太远?”在这之前,二人就已经多次通电报,互相称谓都是小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尼基(尼古拉)和威利(威廉)的通信”。威廉很快给给尼古拉发去了回电:“我正在利用我的影响力促使奥地利人直接与你达成令人满意的谅解。”署名是“你最诚挚的并深爱你的朋友加表兄维利。”

德皇和俄皇其实是表兄弟,私下关系很好。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德国和俄国分别作为本次危机的两方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背后的大哥,所以德俄的态度对于缓解危机十分重要。接下来局势的演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条大船的掌舵人的状态。不幸的是,这二位掌舵人都存在各种性格缺陷,威廉反复无常,尼古拉性格懦弱,他们本质上都是好人,可是好人却当不了称职的政治家。

当天清晨,疲惫的萨索诺夫被俄国战争大臣弗拉基米尔·苏克霍姆利诺夫从被窝里叫醒,苏克霍姆利诺夫宣称俄国必须进入正式动员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恐吓住奥匈帝国;并且一旦奥匈进攻塞尔维亚,俄国也可以立刻作出反应。萨索诺夫受到前一天各种错误信息的影响,很快就同意了战争大臣的观点。二人于是驱车去沙皇消暑的夏宫面见尼古拉,建议尼古拉签署总动员的文件。尼古拉很干脆的拒绝了二人的提议,相反,他提出,他可以签署两份文件,一份是部分动员,即只动员和奥匈接壤的四个军区合计12个军55个师的部队,这样可以直接威胁到奥匈却不刺激到德国;另一份则是全面动员令,继续动员剩下的60个师,包括和德国接壤军区的部队。他明确告诉二人,部分动员立即生效,但是全面动员需要尼古拉亲自批准才行。萨索诺夫和苏克霍姆利诺夫认为这个在技术上也可行,于是就同意了。当天剩下的时间,尼古拉继续和威廉通电,互相保证继续为和平做努力。

俄国战争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上将

与此同时,法国总统普恩加来和总理维维安尼在敦刻尔克登陆,他俩当天赶回巴黎时,发现首都街道人满为患,狂热的人群高呼“战争”,“占领柏林”等口号欢迎普恩加来和维维安尼。而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都发生了群众游行,大众经过40多年的和平后,已经忘记了战争的残酷,纷纷叫嚣最后清算。普恩加来立刻给圣彼得堡发电报要求俄国不要做有可能刺激德国进行战争动员的举动。不过,沙皇那时候已经批准部分战争动员了。

从左至右:法国总统普恩加和总理维维安尼

在柏林,首相霍尔威格忙碌了一天,不断地给维也纳,圣彼得堡,罗马,伦敦的外交官发电报协调。到了午夜,他得到罗马传回来的消息,说塞尔维亚准备打算全盘接受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内容。尽管没有时间核实,但是这仍让他欣喜若狂。

巴黎,柏林,狂热的群众

7月30日,星期四。凌晨零点30分,霍尔威格给维也纳发电:“请把这条消息(指罗马发过来的消息)立刻发给贝希托尔德,我们认为这是塞尔维亚政府屈服的一种姿态,应该以贝尔格莱德终点站计划做为一个切入点立刻进行谈判”。贝希托尔德立刻回电,宣称虽然塞尔维亚已经屈服,但是战端一起,之前的条件也必须进一步修改。与此同时,霍尔威格收到消息,称沙皇已经批准部分动员计划,于是他急忙在2:55给维也纳再次拍电报,称:“维也纳之前一直想避免俄国的介入,现在决绝谈判,一定会招致这样的后果。

我们虽然坚定地站在维也纳一边,但是我们也不能愚昧地被维也纳牵着鼻子拖进战争中,尤其是维也纳不听我们的意见的情况下。”早上,维也纳那边回复,需要和老皇帝商量一下,但是最早答复可能要31号才能给出,因为内阁还需要征求匈牙利总理蒂萨的意见。

这一天,公众开始从狂热中清醒过来,欧洲各大股市开始*,柏林和布鲁塞尔无限期休市。市民开始从银行取钱,奥匈,俄国,德国宣布外汇管制。在圣彼得堡,萨索诺夫被总参谋部告知,部分动员技术上不可行,因为俄国的战争计划一直是以德奥两国来做准备的,没有办法做到只威胁奥匈却放任德国。一旦进行部分军区动员,后勤,交通,军队调配都会出现问题,俄军将陷入巨大的混乱中,只有全面动员才能解决问题。并且,预备性动员令已经下发6天,西部的主要军区已经基本完成集结,军队不可能长时间集结但又不进入战斗状态,会导致士气,凝聚度的下降。萨索诺夫表示同意,但是他还需要说服沙皇。

下午3点,在夏宫,萨索诺夫和战争大臣,以及总参谋长轮番向尼古拉施压。萨索诺夫他们先是强调了不进行全面动员的危害性,然后丢出了最有利的观点:全面动员不意味着战争,因为只要各军区进行克制,完全可以不给德国造成任何威胁。尼古拉表示不同意,然后萨索诺夫就像大妈一样在沙皇耳边继续唠叨。这时,尼古拉性格懦弱的毛病暴露的一览无余。他在压力下过度依赖幕僚们的意见,而这些大臣们的各种夸张的言辞已经让他近于崩溃。他冲萨索诺夫吼道:“想一想你要我担的责任!想一想我要送成千上万的人去死!”这大概是尼古拉内心真实的呼喊吧。

不管怎样,总动员令于当天晚间签发。俄国政府命令其140万正规军进入战备状态,同时开始征召500万第一波后备军。

俄军动员令下发后,*部队开始开赴东普鲁士,波兰和加里西亚前线

当天法国总理维维安尼给俄国政府发了电报,希望俄国政府:“不要用任何急迫的手段去刺激德国,给德国以备战的借口”。同时,他命令驻扎在德法边境上的部队后撤6英里,以显示法国期望和平的姿态。他也命令驻俄大使雷奥洛格继续施压俄政府去同奥匈谈判,可是雷奥洛格没有做任何尝试。同时,普恩加来总统在办公室召见了英国驻法大使。他要求英国表示出更坚决的态度。他解释了自己的要求,如果英国宣布有意愿支持法国,德国就会受到阻碍,于是就防止了战争的爆发。英国大使知道英国政府内部的分歧,他只是简单回答道:“英王的政府难以做出这样的声明。”

德国首相霍尔威格这时已经接近两天没合眼,如果说维也纳迟迟不答复给他的只是焦虑的话,那么德国自己的总参谋部给他的就是直接的压力。晚上9点,战争大臣埃里希.冯.法金汉对霍尔威格表示,他害怕对俄国的战争动员没有任何反制,并且表示俄国很可能很快开始全面动员,一旦俄国全面动员开始,德国将陷于不利境地,所以催促进行部分战争动员,总参谋长毛奇也表示赞同。精疲力尽的霍尔威格表示,他同意部分动员,但是需要在给外交一些时间,到第二天31号中午,不论俄国是否总动员,他都将允许发布“临战公告”,并宣布进行部分动员。然后,疲倦的首相在自己的椅子上眯了一会儿。

7月31日,星期五。上午9点,消息传来,俄国开始总动员,霍尔威格长出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德国进入临战状态的道德阻碍消失了。但是,又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德国人在过去15年制定的作战计划中,从来没有考虑过目前的情况,即:俄国进行了总动员却没有宣战,法国没有进行总动员而且还准备看着德国下一步的行动。德国领导层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如果不进行战备,则德国面对可能的进攻将丧失反击能力;如果进行战备,则没有相应的计划保持军队的动员状态而不进行进攻。

事实上,德国只有一个作战计划,就是总参谋部浸淫十多年的“施利芬计划”。这个计划执行的先决条件在于东西同时和俄法作战,先集中全力在4周内击败法国,然后回头击败俄国。德国人一直认为法俄一定会在未来的战争中占到自己的对立面,而现在法国表现出并不打算主动宣战的态势,而俄国也没有宣战,所以德国的将军们感到自己像出现了bug的程序,手足无措。更加手足无措的是德皇威廉,他感受到了窒息般的压力,将军们在催促自己做出决断,他陷入了和奥皇弗朗茨,沙皇尼古拉一样的境地。

中午,关于俄国动员的消息被坐实,德国高层最终决定进行部分动员,并宣布“临战公告”。与此同时,维也纳方面的回复传到,弗朗茨表示,奥地利已经无法改变目前计划。事实上,奥匈的军队也陷入了自己的计划中无法自拔,任何的改变,任何的停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困难,康拉德和贝希托尔德两人联手,将所有丢过来的外交提议全部挡了回去,推着自己的军队继续前进。

7月31日下午,柏林,群众聚集在一起等候威廉二世宣布“临战公告”

下午1点,霍尔威格向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发了封电报,希望英国能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保持中立,德国则保证冲突结束后,维持比利时和法国的欧洲边界部分不变。格雷很快回信:“英国此时不接受任何把英国的中立与其它条件捆绑在一起的建议。。。。以法国做谈判筹码与德国做这样的交易会使英国颜面尽失,英国的名誉将永远无法恢复。”并且,德国人在这个时候提到比利时,让英国感到了潜在的威胁。

1831年,英法普曾经联合声明维护比利时中立,而现在德国表现出潜在的入侵趋势,让英国感到自己可能无法置身事外。此外,英国因为近10年来德国新建海军的威胁,已经天然倾向法国,所以英国内阁很快向德法双方发出一个号召,要求两国重申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态度。法国很快给了正面的答复,反正法国的作战计划也是围绕着德法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份展开的,英国的需求正好满足了法国北部的安全;而德国的“施利芬”计划,第一步寻求的就是占领卢森堡和比利时,将其作为军队全面展开并包抄法国北翼的基地,所以德国根本没有办法给出类似法国的正面回复。这进一步加深了英国人的疑虑。

德国方面,由于无法得到英国的答复,并且无法控制俄国动员的进度,下午3点,德国向法国和俄国提出了最后通牒,这就是著名的“双重通谍”。德国要求俄国“停止针对奥匈帝国的所有军事措施,否则德国将在12小时后进行战争动员”,同时德国则要求法国立刻宣布中立。很难说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可能是最后一次挽救濒临破碎的和平,也可能是给进攻法国找借口。因为在对法国进行最后通牒的同时,德国人还提出了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为了显示法国中立的诚意,希望法国交出东北部重要的要塞凡尔登和土尔,由德军保管,等到战争结束后再交还给法国。霍尔威格日后承认:“我根本信不过法国,即使他们宣布中立,然后等着我们在东线和俄国人打成一团,自己躲在边界后面充实军队,然后再捅我们一刀。”

黄色和蓝色分别为比利时,德国和法国的边界,红圈是凡尔登和土尔要塞,地理位置重要

德俄两国君主今天依然在做最后的尝试,威廉告诉尼古拉:“我还在努力,如果你也加把劲,停止你国威胁我国和奥匈帝国的军事措施,和平就会回到你手中。”尼古拉回电:“我已经尽力,终止俄国的军事行动在技术上不可行。但是如果维也纳重新和塞尔维亚回到谈判桌上,我保证俄国不会再采取任何刺激局势的行为,我对着仁慈庄严地上帝发誓,我期盼你为了欧洲的和平再向维也纳施压点力。”

威廉表达了对于俄国动员深深地担忧,尼古拉立刻回电说:“我理解你对我国动员的担忧,但是我向你保证,动员不意味着战争。我希望你能给我保证,就像我刚才给你的一样。所有的军事措施并不意味着最后的冲突。为了和平和各国的利益,让我们继续进行协商。有上帝的帮助,也为了避免屠*,我们之间刻骨铭心般的友谊必须延续下去。我焦急地,充满信心地等待你的答复。”这是两国君主之间最后一份电报。

可以看出,这三天,欧洲的主要国家都被恐惧所左右着。奥匈帝国害怕外交的任何妥协带来的民族分裂,俄国害怕任何的退缩造成自己在巴尔干势力的垮台,法国害怕任何言语上的软弱导致俄国从俄法联盟中分离出去,德国即害怕被奥匈拖下水,也害怕被俄法东西夹击。各国的将军们更是恐惧到了极点,生怕自己花费毕生制定的计划因为政治因素而拖后,在那个年代,动员就意味着军事机器的转动,一旦拖后,就意味着自己在第一波交锋时落于下风。所以,各国的军事首脑几乎都以技术原因为理由阻止任何形式的拖延。外交的沟通是如此的不充分,因为各国的外交官都心思重重而又受到各方的压力。这再次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一旦陷入了“三体”里面“黑暗森林”的猜忌链,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最坏的。

第二节:地狱之门

8月1日,星期六。整个上午,德国的内阁都在焦急的气氛中等待。毛奇和法金汉在密切的关注自己军队的动员进度,按照计划表,德国的军队将在48小时内集结完毕,并且开始“施利芬计划”,先头部队已经开始向比利时和卢森堡边境集结。“施利芬计划”的精髓就在速度,一旦开动起来,所有的单元必须像齿轮一样紧密地咬合。但是完成整个计划,还需要施行总动员,不然动员不充分的部队将不足以打败西面的敌人。所以总参谋部希望越快总动员越好。

下午3点很快地到来,俄国和法国没有任何的消息传来。威廉意识到,他的表兄尼基选择了对抗。在毛奇等人力促下,威廉签署了声明:“由于彼得堡当局继续进行战争动员,德国和俄国处于交战状态。”这项声明通过电报传给了德国驻俄国大使弗雷德里克.冯.普塔莱斯,并指示他必须在下午6点钟时向俄国方面提交。同时,德国询问法国对最后通牒的反馈,法国当局表示拒绝接受,下午4点,法国宣布进行战争总动员。下午4点15分,德国宣布进入总动员。

德国的“施利芬计划”

就在德国宣布动员不久,下午4点23分,外交大臣贾高闯入屋内,通知大家驻伦敦大使林克瑙斯基送来一份非常重要的电报。由于电报需要解码,所以需要再等几分钟。大家屏息等在屋子里,毛奇等军人对于每一分钟的拖延都很不耐烦。电报译出来后,内容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据林克瑙斯基描述,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刚给他打来电话,表示德国是否可以保证,如果法国在俄国与德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德国将不攻击法国。格雷将在今天召开的英国内阁会议上向英国内阁提出正式方案。

德皇威廉欣喜若狂,霍尔威格也非常高兴,在这个紧要关头,这种消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威廉立刻命令毛奇,停止部队向西集结,将所有部队调往东部边境。毛奇面色惨白,不得不依靠在桌子上,他很坚定地告诉威廉:陛下的计划技术上不可行。一边的法金汉耐心的告诉威廉,目前德国正在有140万军队前往西部边境,尤其是卢森堡和比利时边界地区,集中了110万部队,所有这些部队,都依靠军列运输,每趟军列的行进,停留时间精确到了分钟。现在如果将这些部队全部调到东部,则原来的计划将会全部被打乱,在后勤上将是一场灾难。“陛下,如果坚持调部队东进,军队将变成一大群持枪的暴民。而且我们背后就是法军62个已经准备好的师,他们正按照早已详细安排好的计划准备攻击德国。英国怎么有可能保证法国不打算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毛奇补充道。

威廉差点从地上跳起来,他指着毛奇吼道:“如果现在你叔叔在这,他一定会给我一个不同的答案!”(毛奇的叔叔老毛奇是德国著名的军事家,1870年中指挥普鲁士军队2个月击败法国。)毛奇像被重重打了一棍子,懵在当场。霍尔威格借口道:“英国的提议十分重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论怎样,我们应该做出外交回应。”法金汉提议,暂缓军事集结速度,让先头部队在边境停留一下,留出政府决策的时间。但是考虑到“施利芬计划”的精密性,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混乱,延迟只能是短暂的,4-5个小时而已,所以,德国最终发动进攻的时间确定为8月3日星期一的下午7点。

2个小时后,戏剧性的一幕降临。正当德国的高层们为格雷的提议而或欢喜或忧愁时,来自伦敦的最新电报让所有的幻想破灭了。电报里的内容和上一封一样令人难以置信:英国内阁会议否决了格雷的建议,因为德国无法保证比利时的中立,英国无法信任德国。并且,法国和德国之间是否会爆发战争,是德国和俄国,法国之间协调的问题。就此英国无法给出中立承诺。

我不知道各位如何解读格雷的这一番话,反正我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的英国人,按照自己对欧洲大陆关系的理解,不断地抛出虚假的,自己都敢相信的允诺。此外英国还极力推脱自己的责任,极力将自己塑造成被迫卷入冲突的无辜的角色。难怪听完电报内容,威廉愤怒的骂道:“格雷先生是一个虚伪的卑鄙小人,他不敢直接面对自己的自私和错误路线,也不敢公开地面对我们,故意制造假象好像是我们逼迫他去做的。”随即,威廉命令德军按照计划展开进攻。

威廉二世的总动员命令

铺天盖地的德军开始席卷卢森堡和比利时

8月1号下午7点,德国军队进入卢森堡。于此同时,德国驻俄大使普塔莱斯被带进外交大臣萨索诺夫的办公室。这两个多年的好友沉默的面对着对方,双方都已经在过去的5周里筋疲力尽,严重睡眠不足。普塔莱斯用极为平静的口吻询问萨索诺夫俄国是否同意德国的最后通牒。萨索诺夫缓缓地说道:“尽管俄国已经无法停止战争动员,但俄国希望继续谈判。俄国认为避免战争还是有希望的。”

普塔莱斯从口袋中拿出德国的最后通牒,大声读了一遍,读完后他又补充说不同意德国最后通牒的后果极其严重。“我还是那个回答,”萨索诺夫说道。

“如果是这样,先生,我的政府的指示我向你提出这份照会。” 普塔莱斯手中多了两份东西,都是宣战书。不过,第一份用于俄国不回答德国的最后通牒;第二份用于俄国给予否定回答。也许是过于激动,或许是筋疲力尽,他把两份照会一起交给了萨索诺夫。然后,他哭了。

萨索诺夫也哭了起来。两个头发花白的男人拥抱在一起痛哭流涕。然而,相互推开对方。接着,开始相互指责。

“你们是在犯罪,”萨索诺夫说,“所有国家都会诅咒你们。”

“我们不过是为名誉战。”普塔莱斯回敬道。

“你们根本没有名誉。”

8月3日 德国向法国宣战。英国命令进行战争总动员。

8月4日 德国向比利时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

8月5日 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8月6日 塞尔维亚向德国宣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