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两天内从菜鸟新兵进阶为上甘岭战神?

怎样在两天内从菜鸟新兵进阶为上甘岭战神?

首页枪战射击枪械生存战更新时间:2024-05-11

话说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朝鲜政府为了感谢在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12名官兵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这可以说是朝鲜的最高荣誉。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星奖章

12人里,打头的就是司令员彭德怀,还有黄继光、邱少云、杨育才等不少咱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其中还有一位则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在上甘岭战场中,这个21岁的新兵,凭一己之力竟然打退敌人进攻四十余次,*死敌军283人,创下了单兵*敌最高纪录,美军甚至称他为“黄泉判官”,意思是见着他就跟见阎王差不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菜鸟新兵怎么就在短短几天内成了战神?从青铜到王者的速通秘籍您想知道吗?

集火猛攻 抢占上甘岭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1952年10月初,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表明,地面作战的主动权已经逐渐来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边。驻守韩国的所谓“联合国军”司令范弗里特当然也发现了这码事,他不能容忍敌人占先手,于是开始绞尽脑汁想办法扭转局势。

10月6日,他给远东美军司令、也就是自己的领导写信提出一个新项目。项目计划书的大纲就是:以攻代守,说原先咱们都是等着人家来打了才开始应付,结果伤亡惨重,形势也越来越不妙了。这不行,咱得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那怎样才能成功夺回主动权呢?简单!我们主动出击,让他们头疼防守去不就行了?听起来是不是挺有道理的?

为了让领导批准这个项目,范弗里特还制定了一个实际的计划,有幸被选中的实验基地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那里的战略位置非常关键,双方都建立了军事工事,距离还很近。

范弗里特

巧的是,这地儿的志愿军正好卡住了美军的咽喉,所以美军在这里吃了不少亏,这让范弗里特别提有多心疼了。借着这个新计划的东风,先把这颗钉子拔了也不错。

于是他开始给领导画饼:咱们要是成功把敌人赶出这些山头,他们就得远远地后撤走人,这样打起仗来不就顺手多了?他还顺便整了个可行性报告,点了点自家弹药库存,又算了算空中支援力量,觉得这事准能成。

领导虽说以前觉得这么干有点冒险,但看着手里这份详细的计划申请书和属下真诚的双眼,最终还是写下了“准予执行”。范弗里特给这个亲生的计划取名为“摊牌行动”。

行动最开始有俩中心地段,一个是597.9高地,一个是537.7高地,因为这俩高地都是没取名字的山头,所以只能用海拔高度命名。根据志愿军作战条令规定,军以下规模的作战称为战斗,所以这场战斗一开始被叫做“597.9和537.7高地战斗”。

当时,就在这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一年多前,志愿军还在这个小村子里召开过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第五次战役到底该怎么打。不过经历了双方好几番拉锯战,村庄已经成了一片废墟,村民也早就疏散去了其他地方,这个小村庄只是作为一个地名躺在了地图上。

直到“摊牌行动”开始二十多天后,战斗发展到了战役规模,才用这个小村庄的名字为这次战役命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打到了11月25日,持续了43天。

范弗里特是典型的唯火力制胜论者,极力主张以猛烈火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减少己方的损失,在他的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在头一年8月的夏季攻势中,在对983高地的攻击时,短短九天中消耗的炮弹就高达36万发,平均每门炮每天350发,也就使得以后如此高的弹药消耗量都被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而在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使出了吃奶的劲对志愿军两个连的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发起猛攻,总计扔了炮弹190多万发,炸弹5000多枚,阵地山头都被削低了2米。

就这么点大的阵地,四十多天里被反复争夺了59次,一会儿你占领了、一会儿我的人又上去了,双方又是加人马又是加火力,炮兵火力密度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平均每秒6发,这个数据可以说是相当恐怖了。

而刚刚上战场的21岁新兵胡修道,面对的就是这样猛烈的炮火,以及当时工业化程度最高、装备极其精良的敌人。

新兵上战场 真枪实弹

1931年10月,胡修道出生于四川金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在他出生的前一个月,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略中国的序幕,底层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越发艰难。胡修道一家全指着几亩薄田过活,勉强算是饿不死。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胡修道6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本来攒下的三五闲钱也因为给父亲治病而用光了。母亲种完地还得做些零散活计维持家用,小小年纪的胡修道也只能去给地主家放牛,就这么饥一顿饱一顿地勉强长大了。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胡修道本以为日子会慢慢变好,没想到还有国共内战。四川作为国民党的大本营,当然也没逃过被吸血的命运。美国来到四川打算建飞机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农田被占用,不少人还被抓去当了劳工,刚满15岁的胡修道不幸就成了其中一员。

为了加快工事进程,美国人要求这些中国劳工天不亮就起来做事,天黑了才能回去休息。劳动高强度,伙食还特别差,胡修道经常得饿着肚子干活,要是稍微偷个懒想歇一会儿,监工的鞭子可不是吃素的,那简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啊。

还好解放战争胜利了,什么美国人、国民党全成了历史。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6月胡修道报名应征,成为了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一团第五连的一名战士。

胡修道

就在胡修道报名参军一个月后,也就是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不过这可不代表小胡同志从此没事干了、可以直接打道回府了,因为这还只是“开始谈判”而已。双方一边打一边谈,打打停停、以打促谈。

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曾经回忆说,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整个朝鲜战场其他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兵团、志司、军委乃至*主席,都密切关注上甘岭的一得一失。

一时间,上甘岭两个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高地受到了朝鲜、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

11月5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弗里特和韩国总统李承晚发动了上甘岭战役中最猛烈的进攻,攻击的重点就是上甘岭左侧的597.9高地。

志愿军利用597.9高地周围的大小山头构筑了12个阵地,主峰附近的3号、9号和10号阵地是美韩军队的主要目标。而胡修道和班长李锋、新战士滕土生负责坚守的,正是3号阵地。

这时候双方已经打了好几个来回,3号阵地上原先的工事也被炮火摧毁,山头被炮弹犁过了不知多少次,地面都是一层几尺厚的松土。幸好山头上还有一块青色巨石,上半截被炮弹削飞了,中间留了一道豁口,人好歹能钻进去躲一躲。这种情况下的防御作战,主要任务就是往下扔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

头回和敌人真刀实枪地见真章,年轻的胡修道刚开始还有点紧张。当敌人第一次向阵地冲来时,他紧握爆破筒的手都渗出了汗。

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没命地往敌群中扔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直到班长抓住他的手腕,他才知道敌人早已被打退了。

后来,胡修道还一直十分后悔自己当时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弹药。毕竟当时志愿军供给艰难,弹药可是个金贵东西。

没过多久,在炮火的掩护下,两个排以上的敌人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这次,班长命令先集中火力打两边分散的敌群,用炮弹把他们赶到中间,再往前面猛打一阵,让前面的敌人爬不起来,再等着后面的敌人往前涌,等敌人挤到一块了,再突然向敌群投手榴弹,这就是所谓的“包饺子”战术。别说,还真挺管用,敌人被打得丢盔卸甲到处逃命。

当时,为了让新战士尽快适应战场,志愿军带新兵用的是“一看、二打、三带”的方法,也就是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上阵地,第一次老兵打,新兵看;第二次新兵打,老兵在一边指导;第三次让新兵自己打。于是,打退了敌人两次冲锋后,胡修道和滕土生就这样迅速成了“老兵”。

孤身歼敌军 誓死守阵地

战事正酣,附近的9号阵地告急了,班长李锋被调去支援9号阵地。看着眼前这俩“刚过实习期”的兵,李锋也不大放心,可是军令如山,9号阵地那边确实情况紧急。胡修道就说:班长你去,放心,保证人在阵地在。

班长被调走后,胡修道和滕土生两个年轻人就成了3号阵地的全部守卫军。好在跟着班长打过两回,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俩人多少也算有点经验了。

滕土生在一旁负责递弹药,把揭开盖子的手榴弹摆在胡修道身后,胡修道负责扔,这对黄金搭档配合也挺默契,连续击退了敌军许多次疯狂反扑。后来,滕土生手臂受伤了,就用头顶着弹药箱,为战友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弹药。

直到多年后接受采访时,滕土生还记得战友胡修道歼灭敌人的巧妙办法:“爆破筒这么长,这么粗,用绳子吊了起来,吊了两根,从岩石上,到这里,我们往回拉,这个炸弹它就响了。我们就甩了两根,他下面就来不了了。

什么意思呢?您可以想象这么一个画面:胡修道他们站在高处,为了防止敌人从下面往高处爬,他们就用绳子把爆破筒悬吊到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敌人一来,他们就从上面一拉,爆破筒就炸了。这确实是一个阻挡敌人的好办法。

这么打了一阵,俩人刚想停下来喘口气,紧急战报又传了过来——10号阵地告急,于是他们转战10号阵地。排长郭三旦也一路打过来支援,可是就在进入掩蔽工事猫耳洞的瞬间,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郭三旦牺牲,临死前只留给他们一句话:“死也要守住阵地!”

此时,滕土生也受了重伤,被送下战场,阵地上只剩下了胡修道。靠着操纵轻重机枪、爆破筒和手榴弹,他一个人在3号和10号阵地之间来回奔波,竟然奇迹般地打退了敌人的十几次进攻。

而在远处观战的美国通讯社的记者肯德拉,在后续的报道中写道:“南朝鲜军冲上山顶,但见一个中国士兵起来挥舞着手臂,向南朝鲜军不停地投掷手榴弹,他几乎独自击破了这次进攻。”

而在将近黄昏时,阵地上的弹药几乎都耗尽了。面对潮水般逼近阵地的敌军,胡修道拿起了最后一根爆破筒,准备冲向敌人,与他们同归于尽。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身后响起震天的喊*声,援军终于到了。

志愿军冲上反斜面支援胡修道

当战友抵达时,胡修道的胳膊已经因为抡手榴弹抡肿了,甚至没法抬手敬礼。战场也是惨不忍睹,一面战旗上竟有381个焦糊的弹孔,一截焦黑的树干上竟然密密麻麻插着一百多枚弹片。

胡修道后来回忆说:“两个阵地,来回打,哪个阵地敌人上来得多,就在哪个地方。我从拂晓开始打到下午黄昏,激烈的战斗结束,我们那一天,敌人集中五个多营的兵力进攻,先后打退敌人41次的进攻。就是光是我一个人,就消灭了280余名敌人。

战况如此激烈,可在谈到自己的坚守时,胡修道却不以为意:“一身都是伤,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上,也没有吃饭,没有东西吃,都没有什么感觉一样。那时候基本上一心就是要守这个阵地,消灭敌人,为了上甘岭的胜利。

一生奉献 名垂青史

一个入伍不久的新兵,孤身坚守两个阵地,打退敌人41次的冲锋,歼灭敌军280余人。这样的单兵战绩实在是牛到离谱,以至于上级都不敢相信,打回重审了好几次。战后团里特地去阵地清点尸体、拿回缴获的武器,最终确认了胡修道的战绩。

可是上报到师里,师部照样“怀疑”,又一次确认后才报到军里,一直报到了志愿军政治部。后来,我军展开联合调查,经过多方核实,才总算坐实了这位“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朝鲜在平壤举行全国战斗英雄大会,胡修道同志报告他在上甘岭战斗中的英雄事迹

当时“金星英雄”胡修道的英雄事迹,是第12军31师一位名叫任红举的文工队成员撰写的。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任红举已经白发苍苍,却还记得当年在战场上采访胡修道的情景。

当时,敌人的炮火照得半边天都红了,一个参谋走进指挥所说:“报告,李副军长,山上下来一个小孩,我们的侦查员说他消灭了280个敌人!”

这种事当然得派人去瞧瞧啊,任红举便接过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他见到胡修道时,人家刚从战场往下走,满脸的灰尘,帽子衣服都是破的,两人说话的工夫炮弹就没停过。任红举想把胡修道的经历记录下来,可是战地上哪来的纸啊?他只好一路捡别人的香烟盒,在坑道里把英雄的事迹一片一片写在烟盒子上。

因为太过传奇,任红举后来还把胡修道的故事改编成了山东快书《金星英雄》,几乎演遍了全军,胡修道也出了名。

战争结束后,胡修道一直在军队中工作,从大头兵一路当到十二军副参谋长。可是部队精简整编时,他二话没说就服从军队建设需要退居二线,不过还是退而不休,大伙都说:“他的位置在二线,但工作岗位始终在第一线!”

他是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前退的休,因此很多战友为他感到惋惜,他却坦然说:“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几次转折的关口,一次转折就是一次考验,次次考验都能过硬,才称得上共产党人。

退休后,胡修道经常深入基层连队为官兵作传统报告,还担任了多所中、小学的名誉校长或校外辅导员。2002年3月,胡修道病逝。葬礼上的这样一副挽联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上甘岭上建奇功,英名垂青史;一生奉献忠于党,风范成千古。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