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决战法拉利是大家一直期待的大电影吗?可能阁下已经从某些渠道看过了。国内上映前,TG造访了该片的大明星,只是剧透了那么一点点而已......
这个故事与好莱坞堪称绝配。故事发生于热剧《广告狂人》、披头士乐队和詹姆斯邦德声名鹊起的1963年。时值底特律车坛巨擘福特也急于对其形象进行大刀阔斧地革新。尽管公司即将推出Mustang,但叱咤赛道显然是迅速打响国际声誉的不二法门。
为此,福特英明神武的副总裁Lee Iacocca极力游说人称Hank the Deuce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推行Total Performance Programme,于是一条妙计由此而生——福特买下法拉利。因为意大利人有的是魅力和现成赛车,最重要的是对方在世界第一耐力赛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屡战屡胜、四度夺魁。
于是福特重臣Don Frey率领代表团远赴Maranello(马拉内罗)实地视察情况,亲自向人称Il Commendatore(团长大人)的Enzo Ferrari示好。Frey是工程师出身,Enzo这个身份很有好感且十分尊重,对蓝色楕圆派来的财务人员却嗤之以鼻。Enzo甚至亲自开车带Frey去山区兜风,结果收了一张超速罚单,这种勾引手段果然很有Enzo的风格。既然是对方有求于己,法拉利自然占了上风,当时Enzo的公司其实也急于获取资金。就这样,双方同台飚戏、讨价还价了一个星期,Enzo在1963年5月20日终于有此一问:“工程师阁下,假设我想派车去印第安纳波利斯,你却不想我派车去印第安纳波利斯,我可以派还是不可以派?”
这是一个既定观点问题,当中包含着65岁Enzo Ferrari一向很容易受伤的自尊。Frey的答案是“你不可以”。Enzo当场大发雷霆,交易磋商遂告终止。不过怎样,买卖不在人情在,双方还是友好地共进了晚餐。
于是Frey返回底特律“面圣”,向好胜心一点不逊于Enzo的亨利福特二世汇报使团战果。结果二世作出了一个直接促使其汽车王国踏上传奇之路的回应:“去勒芒打败他。”后来GT40横扫60年代赛车坛的故事无疑为人津津乐道,为新片《福特决战法拉利》(国内译名:极速车王)提供的材料,却比福特和法拉利单纯在赛道上刀光剑影更加复杂入微(无巧不成书,这出电影在美国所用片名就是Ford vs Ferrari)。
“据我多年拍片经验,动作场面其实很容易,一切事前计划好,与一流人员和资金配合好就没问题。”该片导演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告诉我,“钱可以帮你买到动作场面所需的道具,但无法买到戏味。”
“好多场面恢弘的动作片讲求痛快淋漓、速战速决,实质上都是为十三岁的观众而拍。”他进一步解释,“当然,这些动作场面对成年人也有吸引力,但它们始终有点流于卡通化。其实动作电影也可以感人肺腑,发人深省,成年观众也可以从角色身上发现自我,而不是单纯视之为榜样或动画人物。有血有肉的男女,既要交税又要伺候混蛋老板的饮食男女,这一切该如何融入英雄角色呢?”
《福特决战法拉利》仅用几个剪接画面简单交代了福特誓师报复意大利新贵的前因,因非主体,实属无可避免的必需手段。毫无疑问,这也会惹得纯粹主义者气愤难平。另一方面,把故事重点放在Carroll Shelby和无名英雄Ken Miles身上,并且邀请到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两位动作大明星饰演这两个角色,就演员阵容、野心和声势而言,堪比《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征空先锋The Right Stuff》和《阿波罗13号Apollo 13》,这是不管用多少换挡和胎响场面也无法盖过的事实。
着手开发GT40的罗伊·伦恩(Roy Lunn)是移居美国的英国人,本身曾经参与Aston Martin问鼎1949年勒芒的计划,受命开发GT之前是福特高级汽车部门负责人。1963年6月12日,他与Frey一起向福特高层呈交了一份机密参赛计划,建议制作一款叫GT40的中置引擎赛车(代表车身高度只有40英寸,约1米),并以赛车为蓝本推出GT46公路版。“我们想把科尔维特Corvette解决掉。”Lunn打趣地说。计划书显然花了五分钟便获得高层拍板通过,另外五十五分钟则花在推广策略的讨论上,总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土剧情……
Lunn于是回到赛车文化非常兴盛的老家英国,时间紧任务重,很快Lunn找到了Lola。当时Lola手上正好有一款使用铝合金车身和福特V8的合用赛车,撇开车名不同,实质上就是现成的原型GT40。于是Lunn买了两部Lola赛车,从Dearborn(福特环球总部)的掌柜手中抽走170万美元,再聘请前Aston Martin车队领队John Wyer加盟,开始正式制作GT40。不过Lola老板埃里克·布罗德利(Eric Broadley)很快便与他发生冲突。布罗德利的代理人托尼·索斯盖特(TonySouthgate,设计了众多F1赛车,包括勒芒王者捷豹XJR-9)回忆当时福特的做法有些让人束手束脚,“他们绝不允许偏离原设计方案,要知道,赛车运动却需要尽你所能突破局限”。
1964年的试车结果显示,GT40在高速稳定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极速虽然可达320 km/h,可是当它高于270km/h便想飞离地面。事实上GT40最初三次出场(纽博格林1000km、勒芒24小时和兰斯12小时),皆以未能跑完全程而饮恨。连番大败的灾难性战果很快便逼迫福特另请高明,最终把参赛和赛车开发工作交托给那位帮助Aston Martin在1959年勒芒阻止法拉利囊括三甲的功臣。这位功臣,就是人所共知的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Shelby原本是德萨斯州鸡农,后来由于心脏健康问题不得不提前放弃大好车手生涯。不过在赛车之外,他也是一个天生的营销高手和推销员,凭着创立AC Cobra这个令人闻心丧胆的品牌而为广为人知。
他的Shelby American车队和敢于赴汤蹈火的武者精神,为GT40计划注入了标签化的个性和提升性能的助燃剂,也为《福特决战法拉利》提供了编剧口中的“煽情事件”,得以用Shelby与另一英国侨民之间的关系大做文章。这位英国人叫肯·迈尔斯(KenMiles),既是鼓舞人心的车手,又是工程师,脾气却非常火爆。这个人物在戏中第一次出现时正深陷财务困境,在街上双方破口大骂、大打出手……但很显然,这两个人臭味极其相投。难怪喜欢西部片的詹姆斯·曼高德把这对拍档比作《神枪手与智多星》中的Butch和Sundance。不过电影故事虽然始于亨利福特二世(Tracy Letts演得维肖维妙)下令Shelby向法拉利“开战”,《福特决战法拉利》其实以忠心耿耿但口甜舌滑的福特副总裁Leo Beebe(由演技精湛的Josh Lucas饰演)与独行侠Ken Miles之间两败俱伤的龙虎斗作为剧情骨干。
画面一转,来到Shelby占地12.5英亩(约5万平米),设于洛杉矶国际机场附近军用喷射机生产基地旧址的美国总部。为了达成任务,Shelby决定放弃GT40原有的4.5升255立方英寸小缸体V8,用Cobra非常见效的7.0升427立方英寸引擎顶替,再为它准备一款新型ZF变速箱。剧情由此顺着Shelby一帮兄弟的工作发展下去(当中包括了一个名叫Charles Agapiou的英国机械师,以及孜孜不倦的Phil Remington),交代了GT40怎样从一个非常昂贵的尴尬笑话,变成刀枪不入的巨人。不过这段剧情也是一个有关爱的故事,一段关于父子情的轶事,藉此探索人类能够发挥多大毅力,在遇上人生难关时如何重新发现自我。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一起接受TG独家访问时便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对此其实一无所知。”贝尔大笑道,“所有人在整个浴血人生中都在努力重新发现自我。”
“我们所做的只是重新发掘自己。”达蒙说,“你看,这件事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一大转折点。对Miles来说,这是一个最后的机会;对Shelby来说则是一个彻底重新界定自我的机会,他也没有浪费这个良机。两个人的相遇揭开了一段传奇,于是奠定了未来四十年的人生路。”几年前我在Fiorano曾经与贝尔碰面,当时他正为饰演Enzo Ferrari一事做准备工作,后来好事却告吹,所以我怀疑赛车电影是他非挠不可的痒处。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选择用这一出电影解痒呢?这个剧本最初根据AJ Baime的名作《Go Like Hell》撰写,过去十年曾经交给多家制作公司审阅,日后其实大有可能拍成长篇电视剧。
“这个故事是关于执念、友情和志同道合的梦想。”贝尔说,“你说剧本吗?就像看电影,很大程度上其实要看你观看时的心情,最近日子过得怎么样,诸如此类。读剧本也是一样……通常我会说看不明白,完全看不明白。这个剧本却令我马上着了迷,欲罢不能。我与导演曾经合作过(他所指的是2007年的《3:10 to Yuma》,港译《决斗犹马镇》),也很有兴趣跟马特·达蒙合作。这是我俩第一次合作,结果相当轻松。因为这期间我没有其他事情要做,不用苦苦迁就档期。”他说罢哈哈大笑。
克里斯蒂安·贝尔本身也是赛车迷。“与父亲去布兰兹哈奇赛道(Brands Hatch),是我一生中的大日子。我记得当年经常观看塞纳的比赛,也记得塞纳出事故的那一天。我带太太去看了那部电影(2010年的精彩纪录片),从未看过F1赛事的她简直看得如痴如醉。詹姆斯·曼高德导演在这出电影中便造出了同一效果,对赛车世界一无所知的人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贝尔与性格反叛的Miles同样可圈可点。有多叛逆?车队老总亲自下令放慢速度时,这个车手竟敢对着Shelby竖起中指!随着GT40开始实现久候多时的称霸目标,电影终于进入高潮阶段。1966年2月,GT40在Daytona囊括冠亚季军。这时7.0升V8的动力输出已提升至463匹马力,足以在Daytona的锅形赛道直逼320km/h。籍此,Ken Miles和Lloyd Ruby彻底蹂躏了法拉利和保时捷大军。七个星期后,十三部福特赛车在Sebring大开*戒,最终英国火爆车手于最后一圈乘着Dan Gurney在最后一个弯抛锚、不得不推车越过终点时绝尘而去,与队友Ruby再次夺魁。战况发展至此,年满48岁的Miles看来大机会成为三冠王,福特夺得1966年勒芒冠军的赢面也十分大,前提是Dearborn那边的金主真心喜欢这个车手……
当年福特集合了一支大军远征勒芒,总共动用了100人、9部赛车(包括后备车)、7副后备引擎和21吨零件,全部用一辆体积大到无法通过法国部分街道的巨型起重车送往赛车场。Henry Manney为《Road & Track》撰文时甚至形容“比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所用的物资还要多”。福特的备战功夫包括用测功机48小时不停测试一副开发用的引擎,其间仿真La Sarthe的比赛过程进行换挡等等操作,此外还进一步准备了12副可以随时下场的引擎。亨利福特二世在比赛当天也亲临现场,意大利籍的太太更为大会担任起跑发令员。大老板本人显然预期这一仗必胜无疑,事实上他曾经把一张名片交给当时已晋升为福特赛车事务总监的Leo Beebe,名片上简简单单写了一句“你最好赢得比赛”(Beebe在余生中一直把这张名片放在钱包内)。
结果是他们做到了,不过正如电影进一步展示,单单获得冠军并不够。福特的确如愿以偿打败了法拉利,更希望让全世界都知道美国战队大获全胜,毕竟擦亮蓝色楕圆招牌才是最重要的事。法拉利大军在一夜雨战中全军覆没,GT40的领先地位又稳如泰山,Beebe指示Shelby下令一马当先的GT40减慢速度,以便拍摄一张气势磅礴的冲线照片。Miles听从了命令,不过Chris Amon和Bruce McLaren当时位于终点前直线的大后方,必须冲过一段较长的距离才能与Miles并肩冲线。
“这些材料随时够我们另拍一部片。”马特·达蒙说,“这件事背后牵涉许多政治,与福特投资的金钱密不可分。那就像眼看着这个人即将成为三冠王,但你绝对不能任其发生,因为整件事的最终目的在于卖车。‘这可是一场重大宣传活动,风头万万不能被这个车手的才华盖过’。”
“事情最终演变成罗生门(黑泽明用四个角度讲述同一故事的1950年电影作品),每一个人都有一套不同说法。”克里斯蒂安·贝尔补充道,“McLaren在最后关头是否把油门踩到底了呢?Ken Miles虽然觉得十分讨厌,但最终基于友情而执行了车队命令,因为他知道Shelby为自己冒了多大风险。要不是Shelby,他根本没有可能得到这些机会。不过正如Charlie〔Agapiou〕所坚称,Miles当时毕竟领先了一个圈,所以冲线次序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赛会方面居然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记录’,我的意思是他们当时到底在看比赛么?”
谈到好莱坞风格的结局,马特·达蒙有点咬牙切齿地说:“其他人在之后都创出一番事业。既然世有McLaren,不是好应该也有Miles一派吗?Ken Miles是杰出工程师,Carroll Shelby也说Miles是他遇见的最出色的。”
克里斯蒂安·贝尔补充道:“厂方说服他们下一年会再度出击,在不必听从垃圾命令的情况下卫冕。结果承诺是兑现了,阵中却少了一个Ken Miles。”1966年8月,Ken Miles在南加州Riverside International Raceway测试福特J-car期间失事,当场死亡。
福特后来连续夺得1967、68和69年勒芒冠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