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战争观
《孙子兵法》重战而又慎战的思想,是从春秋大国争霸的多极战略环境中产生的。春秋时期总的战略形势始终处于多极相对平衡的格局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止一个对手,而且既有现实的对手,又有潜在的敌人,敌、我、友的关系,不断因时因地变化着。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在战略上措施失当,都有失去霸主地位或亡国的危险。客观形势迫使各国既重视战争,更强调慎战。
《孙子兵法》根据当时的实际,并继承了子罕“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的思想,客观地指出了战争的地位与作用,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告诫各国统治者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更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贯穿于整个战争过程。
首先要求战前必须对道(政治状况,民心向背)、天(寒暑、气象、昼夜等)、地(地理环境、地形、水文)、将(德、才素质等)、法(法律、制度、纪律)五项制胜基本因素,从七个方面进行敌我对比计算,预测战争胜败的概率,然后考虑战争的利害得失,认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只有在既有胜利把握,又有利益可图时,才能定下发动战争的决心,坚决反对感情用事,轻率出兵。
它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所以“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为了慎重,它还继承了魏绛和楚庄王“有备无患”和臧文仲“国虽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的思想,要求在精神、物质各方面,都要有充分的战争准备。
它说:“无恃其不来攻,恃吾有所不能攻”,强调“以虞待不虞”,“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目的是“安国全军”,保证达到这一目的作法是重战而不穷兵黩武,慎战而不偃兵忘战!
孙子兵法的战争观是重战、慎战、备战。《孙子兵法》根据当时的实际,告诫各国统治者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更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要求战前必须备战,对道、天、地、将、法五项制胜基本因素充分理解,他指出只有在既有胜利把握,又有利益可图时,才能定下发动战争的决心,坚决反对感情用事,轻率出兵。
孙子兵法的战争观的现实意义:
1、《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2、《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