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英雄》:9.7,机密画面首次曝光,这片值得所有人刷10遍

《太空英雄》:9.7,机密画面首次曝光,这片值得所有人刷10遍

首页枪战射击太空英雄射手更新时间:2024-04-27

没想到,时隔18年,杨利伟又一次震撼了全国人民。

2003年10月15日,他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他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杨利伟

人们为他的壮举欢呼叫好,却对整个过程的艰辛和危险,知之甚少。

直到前不久,他的一篇被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太空一日》在网上传开,大家才得以一窥,当年神舟五号发射升空、返回落地的种种细节。

《太空一日》全文

(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

特别是其中几个“意外”,堪称惊心动魄,引得网友争相跟评转赞,评价杨利伟“过于伟大”。

比如,在飞船发射上升阶段,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

再加上大约6G的负荷,这种叠加的压力,是杨利伟从来没有承受过的。

他写道: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这种不适,普通人可能一秒都承受不了,而杨利伟,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硬是挺了26秒。

直到振动突然消失,他感觉重获新生…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找到当时的影像资料,可以看到,这26秒,飞船起初传回来的画面出了点问题,是定格的,地面根本无法知晓当时杨利伟的真实情况。

指挥大厅里,人们焦急万分,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直到几秒之后,眼尖的人忽然看到,他的眼睛眨了一下…

于是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所有的人这才如释重负,鼓掌欢呼起来,由于太紧张,“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直接哭了出来。

还有,在返程中,杨利伟突然发现,右边的舷窗出现了裂纹。

要知道,此时窗外,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烧得一片通红,温度高达1600-1800℃。

一贯淡定的杨利伟,也瞬间吓出了汗。

他忍不住想起国外一些飞行失败案例,航天器如何因为高温而解体,心想,这下要完了…

直到他转头看到,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这时候,身为航天员的机警让他迅速做出判断: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之后他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

中国第一次载人飞船上天,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成功得顺理成章…

可通过杨利伟朴实而生动的文字,我们惊觉,这个过程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如果不是航天员胆大心细、意志坚定,如果没有众多航天工作者们的通力合作…探索太空,不过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成功,从来都没有那么容易。

2004年,央视播出了纪录片《太空英雄》,向我们展示了我国首批航天员从选拔、训练到乘坐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全过程。

影片拍摄历时七年,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真实的画面。豆瓣评分高达9.7。

有网友激情评论:它记录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珍贵的、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历史。看得人热泪盈眶,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们啊,你们会在历史画卷上熠熠生辉。

这部纪录片虽然年代久远,画质感人,但现在看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它真实、质朴,细节满满,让普通中国观众,有机会了解神秘又神圣的航天领域,和几代航天人的不易。

1996年,中国空军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从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

要求很严格:年龄25-35岁,身高160-172cm,体重55-70公斤,飞行时长600小时以上。

还要五官端正,语言清晰,甚至对打呼噜也有限制。

1500多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参加了选拔,最后20名飞行员脱颖而出,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接受了特殊项目的检查。

而与此同时,这些飞行员的妻子和孩子,也被接到北京,接受详细的体检。

因为一旦家人身患疾病,也会影响航天员的身体心理状况。

不久,14名航天员组成的中国航天员大队诞生了。

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的集中训练…

首先,控制体型和体重。

航天员的伙食完全由营养师来搭配,饭前要称重,吃剩下的也要称重,以此来判断每天的摄入量。

每天都是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训练。

光是学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就有十几门课程,1600多个课时…

杨利伟说:那段时间,天天学到深夜,晚上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

网友弹幕:我也没有在12点前睡过…但我是在上网打游戏。

而体能训练,更是到了严苛的地步。

有飞行训练,跳伞训练、野外生存与救生训练…

是的,你没看错,航天员还要练跳伞,而跳伞的目的简单粗暴:练胆。

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超重、失重、噪声、振动、缺氧等。

需要在飞行模拟器、离心机、冲击塔等设备中,进行多次模拟训练…

比如,冲击体验,落地瞬间航天员承受的重力是15个G,真·跳楼机。

比如,上离心机,光是看这个画面,我就晕了。

待在里面的航天员,因为压力过大,脸都变形了,流眼泪,呼吸困难都是常有的。

但承受压力的同时,还必须完成一系列操作。

因为进入飞行模拟器的机会有限,当时杨利伟还特意买了台挺贵的摄像机,把模拟器拍了个遍。

回到宿舍,就看着视频,模拟练习…

练到闭上眼睛,各个开关在什么位置,都能在脑海里出现。

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失重训练的条件,航天员要到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搭乘失重飞机,模拟训练。

训练细致到何种程度?

你可能想不到,连看起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出舱,他们都需要反复练习。

事实上,返回舱落到地面,舱内的航天员很可能是头朝下,脚朝上的情况 ,这时,身穿厚重宇航服出舱,就非常困难,必须不断练习,熟练到成为下意识的反应…

而后来,杨利伟的返回舱正是这样的状态…

网友评论:真·学的都考,考的都会。

艰苦的训练,持续数年之久…

直到2003年,神舟5号上天前的几个月,经过100多项科目的考核,考评组从14名航天员中,选出了5名,进行强化训练。

两个月后,最终确定3名航天员,作为中国第一次飞天的首飞梯队。

他们是: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

杨利伟

翟志刚

聂海胜

后来的事,就成了历史。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载人飞船,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在太空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而在他的背后,是翟志刚、聂海胜,更是14名航天员的共同努力。

他们同样优秀、刻苦,甚至同样抱着赴死的决心。

我们更能看到,一次成功的飞天,背后有多少无名英雄在默默付出。

且不说航天员身后提供技术支持的团队,以及研发飞船、火箭的科研人员…

就说几个,你可能想不到的环节:

比如,航天员的失重训练,其实还需要工作人员辅助。

他们不仅一起上失重飞机,还要在飞机飞出抛物线时,配合航天员完成动作。

有人实在承受不住,直接吐了…

但他们都克服了恐惧和不适,坚持了下来…

比如,返回舱回到地球,如果降落到海上,航天员要待在返回舱内,等待救援。

但舱内可以待多久,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数据。

所以,要先做海上漂浮实验。

航天员医生亲自下场,在返回舱里忍受30多度的高温,将近100%的湿度,以及海上颠簸,坚持了20小时…为实验留下了宝贵的数据。

也正是他,在后来杨利伟出舱前,第一个冲进去,检查杨利伟的身体状况,并为他做医学护理,擦拭嘴角被麦克风磕破的伤口。

还有,返回舱安全回到地面,对天气的要求极高。

那天是不是晴天,风速多少,都需要气象部门精确预测,有半点差错,就可能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

网友评论:责任重大,瑟瑟发抖。

有意思的是,有些部门做得不到位,被上级训斥的画面,也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这让我们看到,整个飞天过程,我们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不允许半点差错…

事实上,在杨利伟飞天之前,世界上已经有22名航天员为太空事业献出了生命。

就在神舟五号上天前的几个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太空飞行,在返回途中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而整个航天史,就是充满了失败和危险的历史。

临行前7名宇航员的合影(图片源于网络)

哥伦比亚号残骸碎片(图片源于网络) 哥伦比亚号残骸碎片(图片源于网络)

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个年代,中国自力更生,一步步从无到有,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

国产纪录片《撼天记》,曾披露了大量火箭发射失败的画面。

“成功发射”这四个字,重如泰山。

航天员,绝对是高风险职业。

把他们平安送上天,再平安接回来,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理所当然。

在杨利伟顺利完成航天任务之后,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

2005年,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

2008年,神舟七号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地实施了出舱活动,五星红旗首次在太空飘扬。

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直到今年,6月17日18时48分,在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可以说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工作者们默默付出,稳扎稳打,创造的伟大奇迹。

刻苦奋战多年,他们的脸上,长出了皱纹,长出了老年斑…

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这一次出征的航天员队伍,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

聂海胜登上神舟十二号之前,还特意去把两鬓的白发染黑了…

我们差点忘了,他今年已经57岁了。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说:外国人能搞,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中国人要矮一截?

到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前仆后继,付出青春和生命,孜孜以求…

前路千难万苦,我们不曾停下脚步。

只因,生命不息,追梦不止。

只因,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