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像素大战》之前,你需要知道这些

去看《像素大战》之前,你需要知道这些

首页枪战射击像素大战更新时间:2024-04-22

独立电影制作人帕特里克•让(Patrick Jean)于2010年发布了一段名为《像素大战》(Pixel)的视频短片。电子游戏中的经典角色们组成的像素军团从一台老旧的电视机中穿越而出,通过各自被玩家熟知的攻击方式迅速同化现实世界,并最终攻占地球。今日,帕特里克导演,亚当桑德勒主演的同名电影正式登录国内院线。

▲《Pixel》 by Patrick Jean 2010

像素文化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是伴随电子游戏成长一代的集体记忆。作为电子游戏早期重要载体的街机如日中天,雅达利2600和任天堂FC等家用主机也步步紧追厚积薄发,早期电子游戏巨擘们通过极其简陋的画面表现给玩家创造出了无尽的快乐。当时,主流游戏主机使用8Bit芯片作为中央处理器,可渲染的游戏画面分辨率和颜色极其有限,由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像素方块组成的角色和场景棱角清晰,而正是这些简单的像素图形构成了一代人对一个时代的文化情结。



■ 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1978


▲「 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

1978年发售的《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是最早在短片中登场的游戏作品。电子游戏起源美国,但令其飞速发展的却是日本厂商,《太空侵略者》便是日本游戏逆袭的先驱之一。这款几乎由西角友宏独自完成开发的作品初登美国街机市场便俘获众多玩家,眼见阵地即将失守的雅达利只能与游戏发行商TAITO商洽并买下《太空侵略者》家用机版的版权,登录Atari2600主机后,凭借在美国本土的装机量和影响力,《太空侵略者》最终成为电子游戏史上的代表作品。而游戏中像素化的外星人形象,更成为电视游戏的文化标识。

▲「 电子游戏音乐盛典VGL的logo设计取材《太空侵略者》」

对于这样一款传奇的作品,《太空侵略者》的创作过程反倒显得平常甚至随意,据说西角友宏在设计本作时原本打算做一款坦克对战题材的游戏,但限于机能和画面不大适合表现坦克的陆战场景,遂改为太空侵略题材。相较原版《太空侵略者》,FC平台上由南梦宫开发的竞品模仿作品《小蜜蜂》(Galaxian,1979)因为声画效果更佳,更为国内玩家所熟知。

▲「 经常被国内玩家错认为是《太空侵略者》的小蜜蜂,权当是南梦宫致敬吧 」



■ 吃豆人(Pac-Man)1980


南梦宫当然不会止步模仿。1980年,任职南梦宫的游戏制作人岩谷彻设计开发的《吃豆人》(Pac-Man)在街机平台发行。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全球玩过吃豆人的玩家已经超过10亿。在《像素大战》电影中,《吃豆人》有着很大的戏份,导演还邀请了游戏制作人岩谷彻一同出演。

在《吃豆人》的游戏中,玩家控制嘴巴半开半合的黄色圆形角色Pac-Man,一边躲避场景中的幽灵敌人,一边吞吃场景中的小黄豆,并收集随机生成的水果以挑战高分。当吃到大黄豆时,能在有限时间内逆袭吞吃精灵的设定更让游戏玩法多变刺激。游戏一改市面其他游戏多为射击题材的趋同玩法,吸引了包括女性在内的各年龄层玩家。吃豆人是第一款让电子游戏全民化的经典佳作。

▲「《吃豆人》之父岩谷彻 」

《Pac-Man》最早的名字叫Pakkuman,Pakku是日语パクパク表示嘴巴一张一合形象生动的音译词汇,后为迎合市场,游戏更名Puckman,但因单词与某不雅词汇相近,于是最终敲定Pac-Man这个名称。而据制作人岩谷彻表示,游戏角色的原型是某天就餐时,看到已经缺了一角的披萨时的突发奇想。

▲「 吃豆人大获成功,Pac-Man也成为了南梦宫的企业标志 」


■ 俄罗斯方块(Tetris)1984


从天而降的《俄罗斯方块》(Tetris)恐怕是电影中出现的游戏作品里认知度最高的一个。作为风靡全球的益智休闲游戏——《俄罗斯方块》原本是一款用来测试电脑性能的小程序,由莫斯科计算机中心的研究员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在业余时间完成。后来游戏被移植到个人电脑才逐渐被人熟知,当然真正令这款游戏风靡全球的,还要说任天堂和其传奇掌机GameBoy。

时任任天堂北美分部社长的荒川实眼光犀利,判断《俄罗斯方块》这种简单却易沉迷的游戏非常适合在即将推出的GB掌机上游玩,一方面《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内容并不过分依赖彩色的画面表现,另一方面,GB的便携性又让玩家随时可以游玩。主机和游戏内容可以说非常互补。于是,在GB发售前夕,在荒川运作下,任天堂几经波折终于买下游戏版权,并在主机发售时进行捆绑销售,最终GB版的《俄罗斯方块》取得了3000万份的惊人销量,同时成就了GameBoy的业界传奇,并为任天堂游戏帝国夯实了根基。

▲「 GB版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 」

▲「 国内的玩家对这个才倍感亲切 」

关于《俄罗斯方块》和任天堂GB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因俄罗斯方块的风靡和GB的便携性,用GB来游玩《俄罗斯方块》曾是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官兵最爱的消遣之一,在北美任天堂本部收藏有一台饱受战火洗礼的GB主机,至今仍能正常运行并作为企业最佳宣传向大众展出,据称这台GB自废墟中翻出来时,除了外壳损毁,主机依旧能正常开机游玩。战时恶劣的使用环境不仅成就了莱卡相机,同时也为任天堂这一传奇掌机和《俄罗斯方块》的成就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出征海湾战争的GB主机,依旧运行着俄罗斯方块 」


■ 大金刚(Donkey Kong)1981


由任天堂殿堂级制作人宫本茂一手打造的《大金刚》(Donkey Kong)是《像素大战》中的另一个游戏主角,同时也是任天堂在电子游戏历史上的另一段传奇。1979年任天堂北美分部刚刚设立,公司开发的新作市场反响平平,开发进度过半的《大力水手》新作又因版权问题恐将流产,宫本茂临危受命,将开发中的《大力水手》游戏略作修改,大力水手化身头戴红帽子身穿背带裤的Jumpman,通过躲避大金刚的重重阻挠,营救女主角宝琳。

▲「 大金刚系列此后成为任天堂优秀的动作游戏之一 」

这款没有了人气动画背景支持的作品在发售前并不被任天堂看好,结果《大金刚》于1981年登录街机平台后却大获成功。游戏由4个不同的关卡场景组成,并且首次在游戏中加入跳跃动作。这款被宫本茂戏称为“跑跳爬”的游戏奠定了平台动作游戏的基础,而主角Jumpman也在日后的游戏作品中再度登场,成为电玩史上最知名的游戏角色——马里奥(Mario)。

▲「 当然,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Mario!」


■ 青蛙过河(Frogger)1981


而在《像素大战》短片中一闪而过的经典游戏《青蛙过河》(Frogger)则是由知名日本游戏开发商KONAMI在1981年开发的一款街机游戏,玩家需要控制青蛙安全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或满布危机的河流。基于此游戏的改编版本甚众,早期的手机甚至电子词典的内置游戏中通常都有本作的身影。

2014年底,由澳大利亚开发商Hipster Whale打造的手游佳作《天天过马路》(Crossy Road)是向《青蛙过河》致敬的复古作品,游戏沿用了《青蛙过河》的核心玩法,画面采用3D化的卡通像素风格,稍有倾斜的2.5D视角让游戏颇具立体感。游戏整体的美术基调有着既复古又不失现代的协调。30年前的简单操作加上全新的画面表现,丰富的角色解锁要素让这款游戏在上架仅三月时便迅速实现了千万美元的收入,下载量超过7000万次。

▲「 高人气手游天天过马路实则是次世代版的青蛙过河 」

近日,《天天过马路》更是与吃豆人新作合作,推出了吃豆人主题的版本更新。并作为全新AppleTV布局电视游戏娱乐的首发作品亮相苹果发布会。从《青蛙过河》到《天天过马路》,恰是对复古像素文化的最好诠释。


■ 尾声


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电子游戏花了20年才渐渐在街机平台上流行,直到雅达利和任天堂推出的家用电视游戏主机,才让这个前卫有趣的全新交互娱乐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并成就了关于电子游戏像素文化的黄金时代。复古的像素画面代表了这一代人对童年和青春的集体回忆,和我们脑海中关于童年的所有美好回忆一样,像小时候妈妈的那道拿手菜,朴素的毫无特点,但却最让人怀念。

细细想来,历史上总有些意外不断影响着时代的轨迹,倘若任天堂为首的日本游戏开发商没能成功切入北美电玩市场并成功救市,在1982年的电子游戏大萧条时期刚具雏形的电玩市场怕是岌岌可危,丧失了良性发展的契机,加之适逢矢量游戏机粉墨登场,完全不同的图像输出技术与像素这一概念不再有丝毫关联,真若如此,我们恐怕也就见不到像素文化诞生,更不用说在今天看到《像素大战》了罢。文毕后的胡思乱想,莫认真。【完】

注:Vectrex(光速船,由General Cusumer Electronics开发,日本地区的发行商为万代)矢量游戏机,不同于其他游戏主机采用栅格像素输出图像,该主机使用矢量图技术,游戏画面平滑,游戏画面是以线为单位构建,共推出28款游戏,但缺乏第三方厂商支持,导致主机在发售后两年停产(1982-1984)。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