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凌元珍回乡种柚引发不小“轰动”,闲言碎语也随之而来:“村里一穷二白,好不容易出个大学生,怎么又回来了?”“种柚子还能比领工资好?肯定不长久。”
可大家意想不到,这名学习电气自动化的大学生偏偏就“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柚园里一扎根就是23个春秋,最终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热心建设者。
逐梦:不要高薪要柚子石角村在长田最偏远的一隅,比邻梅县区大坪镇,距圩镇还有8公里。中途一段盘山陡坡,山崖悬空,急弯频现,处处惊心。山峦之巅,是凌元珍新绿湖家庭农场的所在。
走进新绿湖家庭农场,穿过百香果绿廊,几座崭新的民居映入眼帘。屋后几排柚树矗立山腰,壮实参天,看来“年纪不小”。
丰收在即,凌元珍在查看柚子生长情况。(朱双玲 摄)
“这是园里最老的一批树,一共115棵。父亲就是靠着它们撑起整个家,供我读书成长。”凌元珍说,小时候,是柚子为苦日子带来了鲜有的“甜蜜”。
1988年,寒窗苦读的凌元珍考上广东工学院(现广东工业大学),读了当时“时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一跃成为全村的骄傲。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山市某国有公司就业,很快与妻子孙兰香喜结连理,小两口在20世纪90年代就领着千元高薪。
“儿子总算是走出大山了。”正当凌家父母这般认为时,却事与愿违。
“导火索”在1997年,因为年迈少力,父亲将经营多年的百来棵柚树卖了出去。不想这一举动,却触到远在中山的凌元珍的“火线”。他急匆匆地赶回家,把已经卖出去的柚园又“追”了回来,并当下作出惊人决定:我要辞职回家,把柚子种下去。
其实,凌元珍当时已瞄准20世纪末平远县实施“南柚北橙”的农业发展战略,梦想响应政府号召、乘上惠农政策的东风,在绿水青山中耕耘财富、收获幸福。“在外面打工始终不是自己的事业。国家重视‘三农’,农村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认为更适合我。”
1998年,凌元珍在政策的支持下,从农村信用社获得9000元贷款,白手起家。从技术工到“泥腿子”,夫妇俩耕山种柚,添苗、培土、浇灌,很快将原先10多亩柚园扩大到100多亩。是年,凌元珍被评为平远县劳动模范,农场也获评县级优质金柚园。
满目葱茏,1500多株柚树苗向阳生长,凌元珍坐在树下,想象着丰收美景,似乎一切尽如人意。然而,意外却悄然而至。
耕耘:打工还债救果园2001年,天公不作美。那年,上半年旱得厉害,下半年却雨水不停。起初凌元珍并未察觉到这对柚子意味着什么,还沉浸在“柚树四年打果”的期待中……
直到有一天,凌元珍照例上山看柚,才发现事情不对:逢旱已久的柚子突然吸足雨水,果肉增大过快,纷纷在树上“开了瓢”,成了一文不值的“裂果”,只能按垃圾处理。他亲手将一车车烂柚滚进山沟,眼泪也滚了出来。
四载耕耘付之一炬。夫妇俩算了一笔账:这一年亏损60万元,欠债15万元。这一下,凌元珍真的不知该怎么办了,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关键时刻,还是妻子孙兰香稳了“军心”:“大不了,我们回去打工。债慢慢还,柚子慢慢养。还年轻,哪有过不去的坎。”这一劝,令凌元珍重拾了信心。
那段日子苦得很。凌元珍带着年迈的父母、刚出襁褓的儿女,举家辗转到梅城谋生,又干起电力工程师的老行当,甚至还当了两个月的搬运工,孙兰香则独自回到中山打工。就这样,夫妻俩异地两隔,一条扁担两头挑,重新撑起了生活。即便如此,凌元珍从没忘记“山上”的梦想。“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把柚园卖掉。每月工资一发,我一边还债,一边雇着工人管理果园,绝不让柚树荒废掉。”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后,凌元珍又回到石角村。这一回,他长了经验,把准柚子的生长结果习性,让柚园重现生机。之后,他又发挥专业知识,先人一步为百亩柚园配套了农耕机械化、水肥一体化设备,用现代农业为果园减成本、降风险。
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凌元珍年收入100多万元,成为当地柚果产业带头人,新注册的新绿湖家庭农场也获评广东省示范家庭农场。
奉献:为民发声馈家乡日子慢慢好了,凌元珍没忘记回馈家乡。这几年,他的“身份”多起来,责任也重起来:党员、镇人大代表、石角村民理事会会长……
“元珍叔,大家平日进出的乡道,全程10公里,九曲八弯,大家运柚子、进出不方便,更不安全。你能不能帮忙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2018年,凌元珍发挥人大代表桥梁作用,根据群众意见,积极向上争取,促成156乡道裁弯取直项目落地。
今年,为连接梅平乡间通道,方便两地群众往来,促进柚果产业交流发展,他又带头垂范,发动村民捐资20余万元,筹备建设平远长田镇石角松树塘至梅县大坪镇莲塘段两公里县际公路。众志成城下,石角村愈发“路通财通”。
乡村振兴春潮涌动,身为村民理事会会长的凌元珍跑遍全村108户,宣传“三清三拆三整治”、新农村建设政策,组织村民走进田头巷陌,带头清理村庄的脏乱差环境。此外,他还主动帮助村内蓝新概等困难群众买鸡苗、饲料,帮助他们脱贫奔小康……
眼下,在党建引领的旗帜下,原本偏僻落后的石角村悄然变化:泥泞弯曲的村道变得笔直,村溪上的“木板桥”筑上了水泥,村里多了公厕和垃圾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美丽乡村蝶变的背后,少不了凌元珍这只带动家乡发展的“头雁”。
每个人对小康生活的理解各有不同。在凌元珍看来,日子就像柚子,总归有酸有甜,外皮甚至于苦,但幸福要在耕耘中收获。“人活着,自己解决了温饱,还得乐于回馈社会、帮助他人。”聊着聊着,凌元珍夫妇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转眼二十载,石角村那名年轻固执的“大学生”,已经被时光磨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元珍叔”。山巅,蜜柚初熟,商贾、游人闻讯而集,一家人耕耘的幸福也结出硕果。
梅州日报记者:傅思林
特约记者:朱双玲
通讯员:陈耀宗
编辑:李舒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