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孤独的*手以剥夺他人的生命为职业,却喜欢摆弄植物,喝牛奶;一个12岁青春靓丽的女孩,却心里怀着险被灭门的复仇怒火。这样两个角色的定位,到最后*手为女孩复仇身死,女孩替*手照顾植物,这种反差叙事下的同质化,就是豆瓣9.4的经典影片——《这个*手不太冷》。
《这个*手不太冷》
每一个导演,在其成功的作品上必有一个独到的手法,可以让同样的剧本在他的手上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故事既是人生,吕克·贝松为何能缔造出这样一部经典,我想与他自身也有关系。
《这个*手不太冷》上映于1994年的法国,在当时吕克·贝松与他17岁的女友麦温·勒·贝斯柯有一段美好的恋情并孕育了一个女儿莎娜,没有这样跨越年龄的爱恋经历,是无法真切理解影片中里昂与玛蒂尔达之间的感情的,《这个*手不太冷》里的角色,本就有吕克·贝松的一些意识渗透在其中,让人为其中低开高起的悲鸣结局而惋惜。
导演吕克·贝松与玛蒂尔达
在我看来,《这个*手不太冷》为何成为经典,固然有他们所说的台词、角色、演技等等客观的因素,可是我觉得解读一部经典不应该仅从作品本身解读,应该联系吕克·贝松,从他的角度来思考这部影片,吕克·贝松是怎么组合的这部影片,核心是什么?
这就是本文的主题,我将从《这个*手不太冷》最核心的基点——反差叙事的应用,来为你们解读吕克·贝松的《这个*手不太冷》。
玛蒂尔达与里昂的盆栽
角色塑造暴露的反差隔膜带着老夫少妻味道的中年人与小萝莉的爱情故事,本就是对社会大众认知的挑战,这就将一层透明的隔膜挤压了出来。一部分人会认为爱情至高无上,年龄不是问题,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吕克·贝松这是在宣扬一种变态的爱恋,是在助长社会上阴暗的某种不可言状的畸恋。
吕克·贝松在当时和小他18岁的未成年女友就饱受非议,在这种情况下,影片一出来就更是引起轩然大波,如果这种非议是另一种黑点,对影片而言会是一种灾难,可是这种黑点是爱情与年龄这种问题,谁又能说的清呢?
所以从这部电影的角色设定上,就带有一种对观众情绪的激化效果,并且能让观众们还未观看影片就产生问题或兴趣,这就是《这个*手不太冷》作为一部经典影片的特点之一,光是看简介或是片段就能让人引起无限遐想和许多问题。
对还是错这种问题,让观众立场形成对立,天然的隔膜就此产生,而原因不过是吕克·贝松对人物角色的一个身份塑造,轻轻地一个撩拨,却又产生巨大的反差和争议,这就是大师的四两拨千斤。
跨越了年龄的爱
庞大的反差叙事一部经典,必有其特点,而《这个*手不太冷》的特点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里昂与玛蒂尔达之间干净纯粹而又温暖的爱,也有人会说是里昂人物心境的矛盾,与最终选择以自我牺牲对玛蒂尔达的救赎。可是无论是怎样解读《这个*手不太冷》,都离不开“反差”两个字,我将从两个角色的各种对比来突出这种反差叙事带来的质感。
人物的心理反差
一个是外冷内热的*手,一个是外表阳光内心成熟的萝莉,这种设定就存在一个巨大的反差。就像影片中玛蒂尔达照顾里昂的生活起居像个小妻子,而里昂戴着小猪手套逗玛蒂尔达笑,两个人的身体与灵魂就有成熟与幼稚的对比效果。
叛逆的玛蒂尔达
作为成年人的里昂,内心反而非常的干净和纯粹,或许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手,但是你无法拒绝里昂,这就是吕克·贝松的高明之处。
而玛蒂尔达的可爱、活泼背后,拥有着超乎成年人的大胆和机智,这种早慧的孩子形象在多部影片都有运用,而且很受观众喜欢。可以借鉴释小龙和谢苗,有人喜欢孩子的天真活泼,更有人喜欢看孩子的早慧早熟,因为这存在与他们年龄相异的反差。
思考时候静美的玛蒂尔达
人物的形象反差
玛蒂尔达穿着有着成年人般的大胆,反而里昂总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两个人待在一起有一种两个世界的既视感,对于里昂和玛蒂尔达而言,他们两人确实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彼此接触,所以彼此模仿、改变。
里昂与玛蒂尔达搬家
玛蒂尔达的穿着大胆而暴露,有时仅仅穿着一个裹胸就在家里乱跑,晚上抱着自己的玩具入睡。而里昂总喜欢穿着风衣或背带裤,永远的白底色黑外套,外出的时候袜子高高提起,戴个墨镜,严肃而又滑稽。
玛蒂尔达模仿里昂
玛蒂尔达有着一个问题少女所有的特质,而里昂也有着一个不成熟成年人的特质,如吕克·贝松所说这是两个孩子的故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一个活泼一个古板,一个任性一个矛盾,一个勇敢一个谨慎,这就是两个具有极大反差的人物形象。
里昂教玛蒂尔达使用枪械
影片情节的大量反差运用
吕克·贝松不仅塑造了两个互异的主角形象,在相关的角色背景上一样有运用反差对比的手法,不过不仅是影片中的对比,还有将影片中反常规的社会状况和人性道德,与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的真善美进行的对比。
①法国警局形象
将警司与毒贩的身份混淆,将高、大、上的高阶级人物与最低的罪犯形象相结合,反而将负面的*手里昂塑造成了一个英雄一样的角色,这种正义与非正义的思辨,边缘人物与中心人物的位置渐变,让里昂这个人物的悲怆结局就多了一种光辉的正义感。
影片中的毒贩警长
这种设定让人们自然而然的会结合现实中的某些冤屈和受迫害,进而有一种代入感,里昂的身不由己,如果自己真的面对这样的事,又能怎么样呢?我没有里昂的本领,可是我的世界或许比里昂更加阴暗。
②生死边缘游离
无论是玛蒂尔达一家在贝多芬的序曲中,从安静平淡到突然惊恐地死去,还是玛蒂尔达逃入里昂家中险些被生疑的探员发现,又或是深夜中里昂拿着枪指着玛蒂尔达的头反复纠结,这种转折、逃离或迅速坠落的过程,就让观众的心绪紧紧牵动。
玛蒂尔达回到家里找到自己的毛绒玩具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非常多这种手法的运用,比如里昂教玛蒂尔达做*手,结果打的是空包弹;接任务后里昂教玛蒂尔达开枪吓得小混混直哆嗦。这种黑色幽默下的反差运用让剧情更具起伏,人物心境变化更具逻辑性。
无数的反差最后形成的就是庞大的《这个*手不太冷》,在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身上你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这种反差点,无论是身份、行为、台词,这种庞大的反差叙事手法为《这个*手不太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特别是在里昂与玛蒂尔达这两个最大的反差点将观众的情绪进行同质化时,产生了巨大的烘托效果。
里昂细心的教玛蒂尔达自己唯一会的东西
意识同质化的回归过程反差讲究一个先后的不同,与许多电影的人物性格或形象大变形成反差不同,《这个*手不太冷》的反差,最明显的一个过程叫做“回归”,在这个过程中吕克·贝松将观众们的意识进行同质化,从尖锐的大叔到底该不该爱萝莉这个问题,以一个牺牲式的结尾来回复——该不该爱我不知道,但被里昂所爱的玛蒂尔达,必然是幸福的。
暖男里昂贴心的递给玛蒂尔达手帕
这种手法的处理类似于《廊桥遗梦》,将违背了社会伦理的该不该出轨这个问题,用主角的自我牺牲来撕开观众的心理,从“该不该”转变为“如果没有会不会可惜”。
如果你觉得可惜,那么你就等于在认可这一种爱的存在,如果你觉得不可惜,那么你觉得里昂就该死?或者说里昂就不该放玛蒂尔达进屋子,应该看着这个12岁的小姑娘去死?那么心理也太过阴暗了些。
正是这样一种避重就轻的手法处理,让观众们的意识从正确与否的对立中抽取出来,对里昂的死都报以惋惜,这就是吕克·贝松的目的。
小手牵大手
从不同的分歧统一到惋惜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过程。电影作为一种第七艺术,所需要的感知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如果你理性的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不过是一点油彩,凭什么价值几个亿?齐白石的《虾》不过是几点墨水一张宣纸,凭什么值得这么多褒奖?
吕克·贝松的目的就是要让观众从观看一部影片的角度,转化为观看一部艺术品的角度,而如何才能调动观众最大的情绪,亚里士多德早以有言,那就是悲剧。将美好高高抛起,再重重的摔碎,在血液与爆炸的火焰中,将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全力宣泄出去,以达到对玛蒂尔达复仇执念的救赎,这就是里昂给他小妻子的答案:“我爱你,胜过我爱自己,我愿意为你付出生命。”
里昂的责任心
写在最后这部1994年在法国上映的影片,距今已经过了26年,却再也没有一个那么有灵性的玛蒂尔达和那样温暖、单纯而又深情的里昂出现。如果让我试图找寻一部真正年轻人应该看的经典影片,我认为《这个*手不太冷》会是我唯一的选择。
代表了里昂的盆栽
不过历经多少年,里昂与玛蒂尔达永远是12岁的男孩女孩,无论过了多少年,再回过头时依然会被那样真挚、干净、温暖、勇敢的恋爱所感动,越是成长,越是会怀念过去的干净。龙舌兰扎根在了大地,可是最怀念的,依旧是阳光下里昂粗糙而温暖的手,玛蒂尔达一样如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