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思维定式,无论正确与否,是我们的态度与行为的根本,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根本。——史蒂芬·柯维
人生下来就要与人合作,小时候与父母合作,求学时与同学和老师合作,成人后与配偶、同事合作,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世界上独立生存。
有人合作的地方,就有关系,能否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决定了你能爬多高、走多远。
Paradigm(思维定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它的广义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是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经验教训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定式”,然后再用这个“思维定式”去看待周遭事物,殊不知,很多人际关系就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思维定式”搞砸的。
推理阶梯: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动——《关键冲突》
看见或听见一件事,从“主观臆断”到“形成感受”再到“展开行动”,每个人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推理阶梯”,在这个阶梯中,“主观臆断”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
我是东北人,举个东北人的例子:
一个人看你(所见所闻),你觉得TA对自己有意见(主观臆断),然后心里产生“我很不爽、生气、愤怒”(形成感受)的感觉,进而导致你十分生气地问对方:“你瞅啥?”(展开行动)
此时,对方看到了你的愤怒和不友好(所见所闻),他觉得你人品有问题(主观臆断),然后心理产生“我憋屈、愤怒、不服”(形成感受)的感觉,进而回怼你:“瞅你咋的?”
如此,两个人几番较量,最终大打出手。
从上面的案例中不难看出,想要拥有好的态度,首先要解决“主观臆断”的部分,而“主观臆断”其实就是源于我们与生俱来和后天习得的“思维定式”。
错的“思维定式”导致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情绪再支配我们展开错误的行动。
那么,影响人际关系的“思维定式”主要有哪些呢?
思维定式一:由外而内看待问题——“问题都在你,我是被逼的、我是受害者、我无能为力”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埃莉诺·罗斯福
小A工作不顺心,想要辞职。TA生气地说:“都怪那个该死的主管,TA总是挑剔我,什么事都和我对着干,我受不了了!”
所以,小A想辞职,问题在主管。最后,小A灰头土脸的离开了公司,与同事不欢而散。
小B每次与人交流都会莫名的说不出话或是口吃,TA解释说:“没办法,谁让我天生就语言系统不发达。”
所以,小B不会交流,问题在基因。慢慢的,没有人愿意与小B交流,因为他总是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找借口。
小C想读书,可是室友总是吵闹,TA认为:“我没法读书,是因为有一群烦人的室友。”
所以,小C无法学习,问题在室友。后来,气愤之下,小C与室友大吵一架,毕业答辩也因无法与室友组队而不及格。
三个案例,三个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为,问题来自外部,而自己是被逼的、无奈的、受害的,似乎只有别人改,问题才能解决。
这时,我不禁想问:难道小A换一个主管,TA就能在工作中所向披靡了?
难道修改了小B的基因,TA与人沟通就顺畅了?难道室友都消失了,小C就能好好学习了?
“思维定式一”的关键在于:它让一个人全身心都充满负能量,而它给人际关系造成的最大影响是:每个人都想远离你,不愿靠近你。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抱怨、遇事就找借口推脱的人,更别谈与这样的人合作了。
想要破解“思维定式一”,秘籍就是: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并相信我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案例中:
小A想要化解与主管的矛盾,首先要分清“主管看不上我”和“在工作上,我与主管有不同意见”的区别。
然后把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上。即使小A要辞职,TA也不该为了主管辞职,应该是为了自己的新目标、新规划而选择辞职。
小B,与其整天抱怨上天不公,不如想想自己在提升口才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
小C,室友的吵闹是事实,TA可以选择与室友恳谈,或是去图书馆、自习室学习。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主动意味着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主动意味着我可以,我选择。
而拥有“思维定式一”的人,永远都生活在被动中,他们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却忘记了这也是自己选择的。
思维定式二:只问获取,不谈付出——“我和你在一起,有什么好处?”正如身体经常要食物以保持健康一样,人际关系也同样经常需要营养。——史蒂芬·柯维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多年未见的昔日挚友,突然打电话来约你吃饭,你欣然前往,结果,在饭桌上TA向你借钱。
老朋友相约,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择赴约,赴约的理由通常是:顾念彼此曾经深厚的友情。可老朋友借钱,借与不借,就见仁见智了。
在决定是否借钱之前,相信很多人会在心里算一笔账:TA与我的交情,是否足以让我借钱?如果借,TA和我的交情能借多少?如果TA不还,我能否冲着交情就不要了。
总结下来,是否借钱?借多少?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交情的深厚,而如何衡量交情深厚?就要看二人之间的“情感账户”存款如何了。
不仅是朋友之间,夫妻、情侣、亲人、同事、合作伙伴、上下级,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存在“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与“银行账户”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存的是感情,后者存的是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思维定式二”在作祟。
他们总想着能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却从不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我需要医生朋友,这样看病才方便”、“我需要教师朋友,这样孩子教育才方便”、“我需要认识有钱有势的人,借力于他们,会事半功倍”。
他们交朋友的目的是为了“为己所用”,可“有效社交”是建立在互利互助之上的。
“思维定式二”的关键在于:它会让人带着功利心去交朋友,它给人际关系造成的最大影响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谁与你的关系都不会长久。
“只问获取,不谈付出”的思维定式,就等同于只会从“情感账户”中取款,却从不存款,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关系透支,无法挽回。
想要破解“思维定式二”,秘籍就是:要时刻向关系中的“情感账户”里存款,而非取款。
存款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理解认同、待人以诚等等。
一对父母,想要顺利度过孩子的青春期,那么在此之前,就要向孩子的“情感账户”中储存足够的陪伴、倾听与尊重。
一对夫妻,想要顺利度过“七年之痒”,就要在对方的“情感账户”中储存足够的爱、信任与理解。
一对友人,想要关系不会“渐行渐远”,就要向彼此的“情感账户”里储存足够的关注、关心以及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账户”,是抵消、对冲一切已经发生或是即将发生的意外的最佳方法。
秉持着“思维定式二”的人,永远生活在算计和被算计中,到头来终是一场空。
思维定式三:凡事都“以己度人”——“我需要的,就该是你需要的”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你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人与人沟通,最重要的是倾听与理解,可很多人在与人交谈时,却不懂得倾听,不会理解,总是做“自传式回应”,彻底把天聊死。
“自传式回应”有四种,分别是:价值判断、归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举个例子,A与B聊天:
A:我老公说他不能把工资卡给我,怕我存不住钱,我们各花各的。
B:他怎么能这样?他就是对你不信任。(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你必须把工资卡要来,你看我家,财政大权就都在我手里。(好为人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A:还好吧,其实也无所谓啦,谁管钱还不是一样的。
B:那怎么能一样,两口子钱分心就分,男人有钱就变坏,得把钱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对!(好为人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A:我这人就这样,算了吧!
B:不能算,我跟你说,你就是从小被你爸妈压抑惯了,什么事都不知道反抗。(归根究底: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A:……
B:你记住我说的话没有,你那样做不行,回家赶紧把工资卡要来。(价值判断:对别人的意见做出判断)
A:……
A与B的对话,最终止于A的沉默。A沉默是因为认同了B吗?显然不是,她是懒得再继续聊了。
一个凡事都“以己度人”的人,是无法与人交流的。
“思维定式三”的关键在于:它会让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自觉高人一等。
它给人际关系造成的最大影响是:让人觉得你太自以为是,与你无话可说。
没有人愿意去了解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想要寻求理解,首先要理解他人。
想要破解“思维定式三”,秘籍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用同理心认真的倾听对方的真实需求,并尊重彼此的差异。
B如果想要获得A的友谊,她应该说:“从你的话里,我感觉到你是一个不愿意计较太多的人,或许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不同,但我依然支持你,相信你可以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因为重视你,所以重视你看重的一切,爱屋及乌。
思维定式四:非己及彼的“零和博弈”——“我得赢过你,不蒸馒头争口气”当你培育自己的双赢心态的时候,你将发现一件美妙的事:人际关系变得更容易了。——乔治·埃里奥特
在社会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零和博弈”,它讲的是在严格的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为“零”。
石油的开采,就是一种“零和博弈”。资源只有这么多,你开采了,我就没得开采,你赚钱就意味着我损失。
在很多人眼里,人与人之间,就是一场“零和博弈”,只有输赢论成败。
“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曾用“掰手腕”的例子,来演示“输赢”与“双赢”的区别。
他请来两个人与自己共同做实验,其中一个人负责与自己掰手腕,而另一个人负责给掰手腕赢的一方一美元。
刚开始,两个人都用“思维定式四”来互相较量,双方都想赢过对方,获得胜利。可是,这种较量的结果是双方都拼尽全力,却半天也赚不到钱。
后来,两个人改变了一定要赢对方的“思维定式”,双方商量着一人赢一局,如此,毫不费力的赚到了更多的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要长久的维系,唯一正确的交往模式就是“双赢”。
“思维定式四”的关键在于:它会让人处处争强好胜。它给人际关系造成的最大影响是:让每一个与你相处的人都极度不适、倍感压力。
在任何关系中,如果一方只追求赢,那么输的一方就会被压制,感到压抑与不满,长此以往,关系必定破裂。
想要破解“思维定式四”,秘籍就是:跳出输赢的模式,双方一起创造“第三种选择”。
史蒂芬·柯维与实验者商量“一人赢一局”的做法,就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第三种选择”。
如果我们珍惜彼此的关系,想要从中获得长久的滋养,那我们就不要争输赢、对错、成败,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
思维定式五: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你罪大恶极,我情有可原”我们喜欢把别人归因为品质,把自己归因为环境。——心理学现象
与朋友约好一起逛街,TA迟到了,我心想:“TA就是这么不靠谱,习惯性迟到。”
可如果我迟到了,我会说:“堵车太严重、家里事太多、孩子太磨人”。
与家人一起自驾游,前方司机窗外抛物,我会说TA:“没素质,没教养!”
可如果是我窗外抛物,我会说:“实在没垃圾桶,我不过扔这一次而已”。
与陌生人在公共场所,别人的孩子吵闹,我会说TA:“没家教,人品有问题,居然不约束孩子。”
可如果是我的孩子吵闹,我会说:“我管了,可是孩子不听,孩子天性而已。”
事件发生,“思维定式五”的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指责别人。
这样的人特别容易对别人进行品质上的评判,可对自己却永远都是从环境角度进行分析、解释和开脱。
当我们轻易用品质去评判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就被我们贴上了“罪大恶极”的标签,我们的态度是恶劣的、不友好的,行为是过激的、充满攻击性的。
“思维定式五”的关键在于:它会让人感觉自己永远是对的,永远自说自话,固步自封。
它给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是:你会成为一座孤岛,所有的人和事都站在了你的对立面。
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深陷冲突而不能自拔,最终发现,周围全都是自己的敌人。
想要破解“思维定式五”,秘籍就是:要学会用环境分析他人,用品质约束自己。
前面的三个案例中,对于迟到、抛物、约束孩子,如果我能将对自己的宽容与对他人的严苛对调,那么我的态度和行为将会完全不一样,人际交往也就变得简单了。
保持冷静,警惕你的本能反应——它会使你成为最糟的那个你,而非状态最好的那个你。——《人性的弱点》
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
“思维定式”,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眼中世界的本能反应。
请警惕它、识别它、破解它,如此我们才能善待整个世界,善待身边每一个人,进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左手抱娃,右手执笔,看别人掉进的坑,警惕自己走的路。我是蚊子,欢迎关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