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也分三六九等,从明代如何记录一个人的去世,分辨其中的奥妙

死亡也分三六九等,从明代如何记录一个人的去世,分辨其中的奥妙

首页游戏大全1378捕鱼3d更新时间:2024-06-21

前言:死亡是公平,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天。然而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所言,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换句话说,存在于史书之中的许多人物,其实依然还“活着”,因为他们并没有被遗忘。

这样一来,如何记录一个人的去世,有时候就成了一门技术活。因为你要考虑这个人的身份地位是否特殊,是否是本朝的敌人,其死亡是否有不能为人道的隐情。作为一个合格的史官,你要在既不违抗朝廷的意思,又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将一些历史真相用曲笔透露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帝王将相的去世

根据我国古代传统的认识,皇帝是“天子”,皇后是国母,代表上天来人世间统治万民。至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因为诞育了先帝,都有功于江山社稷。所以他们一旦去世,就要使用最高级别的敬语: “崩”,表示天下臣民对此的悲伤之情。

朱元璋去世剧照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明朝第一位皇后马氏去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仁宗皇后张氏成为第一位去世的太皇太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宣宗皇后孙氏成为第一位去世的皇太后。史书中对她们的记载毫无例外,都是“崩”。

到了明朝中后期,许多皇帝的生母并非中宫皇后,但只要她们能够成为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去世之时都可以用“崩”来记载。比如宪宗生母,去世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的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周氏(英宗周贵妃)。又比如世宗祖母,去世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的寿安皇太后邵氏(宪宗邵贵妃)。

特例一:建文朝皇太后吕氏、宣宗原配皇后胡氏、景皇帝原配皇后汪氏。

吕氏是懿文皇太子朱标的继妃,在朱允炆继位之后被尊为皇太后,也是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太后。胡氏从皇太孙妃、皇太子妃再到皇后,是宣宗朱瞻基的元后。汪氏原本是郕王妃,在景皇帝朱祁钰登基之后被册立为皇后。

建文朝皇太后吕氏剧照

三人一个在小叔子靖难后被剥夺皇太后尊号,称为“皇嫂懿文皇太子妃”。一个因为无子,被生育了英宗的孙贵妃夺嫡成功,称为“静慈仙师”。一个在大伯哥英宗南宫复辟之后,仍被称为“郕王妃”。三人何时去世,《明实录》中都避而不记,笔者分析史官也有难处。如果用崩来记录,显然会得罪当朝皇帝。但是不用崩,史官的良心又过不去,干脆不记。

特例二:宪宗废后吴氏、世宗废后张氏

二人都是皇帝在世之时就被直接废黜,失去了皇后的身份,不配再使用“崩”字。故而当她们分别在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和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去世之时,史官直接用了一个“薨”字以示最大的尊重。

薨字得名于象声词“轰”,为诸侯王之死的专用词。宗室之死虽然比不上天子,但也如小山塌陷一样有轰轰之声,必须予以足够的尊重。那么在明代有哪些人可以享受这个“薨”字呢?其实还不少: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妃、皇子、皇孙、亲王、王妃、世子、世子妃、郡王、郡王妃、公主、郡主,这些都可以。

皇太子朱标剧照

笔者看了一下,以上这些的代表人物(第一个去世)大致如下:皇太子朱标、皇太子妃常氏、成穆贵妃孙氏、英宗第三子朱见湜、赵王朱杞、晋王妃谢氏、皇嫡长孙朱雄英、楚王庶长子朱孟熜、蜀世子朱悦熑、周世子妃吕氏、宜都王朱贵燯、通山王妃程氏、寿春公主、江都郡主等等,都以“薨”字来记录他们的去世。

特例一:郕王朱祁钰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称帝,并率领军民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是其兄太上皇帝朱祁镇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发动政变,将朱祁钰仍废为郕王。而在朱祁钰去世后,朝廷不但称之为“薨”,还赐以恶谥“戾”,并以亲王礼葬于金山。

癸丑,郕王薨。上命礼部议葬祭礼。礼部议如亲王例辍视朝二日,至发引复辍朝一日。上从之,命谥曰戾。—《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郕王朱祁钰剧照

特例二:部分皇帝生母

上文说过如果庶出的皇子做了皇帝,他的生母都会被尊为皇太后,那么在她们死后可以用“崩”字来记录。但如果这些皇子还是皇太子或者亲王之时,其母的去世只能被记录为“薨”。

比如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去世的孝宗生母纪氏,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去世的穆宗生母康妃杜氏,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去世的光宗生母皇贵妃王氏。而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的熹宗生母太子才人王氏,因为并非妃嫔,甚至只能用一个“卒”字。

根据《礼记·曲礼上》的说法, “大夫死曰卒”。唐朝之时士大夫地位高,三品以上可以称“薨”,五品以上称“卒”,五品以下称“死”。到了明朝,对于“薨”字的使用极为严格,宗室之中男性自镇国将军至奉国中尉,女性自县主至乡君,包括世孙及宗室庶人,去世皆称为“卒”。此外老朱家的女婿们,无论是公主驸马,还是郡主仪宾或者乡君仪宾,去世也只称为卒。

己巳,庶人允熥卒,赐祭。允熥,懿文太子第三子。母妃常氏,开平忠武王遇春之女。允熥建文中封吴王。上嗣位之初正封号,改广泽王,以罪免为庶人。至是卒,上闻讣叹曰: “吾既往不咎矣,于亲亲宁过厚也。”命以礼葬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二》

普通宗室都只能称“卒”,官员们无论是公爵、侯爵,或者二品大员,自然也用不了“薨”字。比如第一位去世的开国公爵卫国公邓愈,虽然被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依然只能称为卒。而文官们虽然自正统朝开始地位大幅度上升,但即使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样的大人物,去世之时也只能称“卒”。

魏国公徐达剧照

特例一:曹国公李文忠、魏国公徐达

二人分别去世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和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实录》中的记载都是“薨”,这里有何特别之处?笔者猜测李文忠因为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而徐达则是朱棣老岳父的关系。

特例二: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

二人分别去世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和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史官为了透露他们去世的隐情,也算是绞尽了脑汁。

先看傅友德,对于他的去世,《实录》只记了一句: “颍国公傅友德卒”,没有任何生平经历的介绍。这里透露出两条线索,其一去世用“卒”,说明傅友德无罪。其二不写生平,暗示其死因成谜。

再看冯胜,和傅友德不同,史官记录了他的生平,但是其中还是有蹊跷之处,就是没有记录朱元璋的反应。当年邓愈去世之后,老朱辍朝三日同时追封王爵。而资历和地位更高的冯胜去世,老朱却毫无反应,无疑也是暗示我们其死因成谜。

颖国公傅友德剧照

敌人之死如何记载?

本朝天子去世称崩,那么敌国的君主呢?自然不能同等待遇,必须有对应的贬义词,我们不妨也来看一看。

殂,音[cú],等同于“崩”,用来指代敌国君主之死,典型代表就是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伐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之时,妥懽帖睦尔已经带着皇太子以及后宫妃嫔、王公大臣提前溜之乎也。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妥懽帖睦尔曾经组织了几次反攻,意图恢复元朝天下,不过均以失败而告终。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尔在应昌(今属内蒙古赤峰克什腾旗)去世,享年五十一岁。北元小朝廷为其上庙号曰“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则赐其谥号为“顺帝”。妥懽帖睦尔很幸运,因为十多天后明军大将李文忠就攻克了应昌,险些让他成为亡国俘虏。至于他的死,在《实录》中被记为“殂”

辛丑,左副将军李文忠师趋应昌,未至百余里获一胡骑,问之曰: “四月二十八日,元主已殂。今自应昌往开平报国丧。”文忠即督兵兼程以进。—《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剧照

比殂下一等,和“薨”字接近的就是“殁”,用来指代敌国王侯之死。

元顺帝殂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即北元昭宗。这位新汗为了中兴元朝做了不少努力,包括和王保保联手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挫败了明军的三路北伐,保住了小朝廷的法统。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四月,爱猷识理达腊去世,享年四十岁。朱元璋在六月派使臣前去祭奠,但这回既不赐谥号,又仅以“殁”字来记录,表明了明朝的态度:不承认你这个北元小朝廷的所谓皇帝。

壬子,遣使致祭故元幼主于沙漠。上命礼部臣曰:“曩者元运既终,其末帝能知天命,遁归沙漠。今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殁,可遣使吊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九》

庶人(即平民)的去世,在周礼中被称为死。而对于不受尊重的敌对势力首领人物的去世,明朝史官一般都直呼为“死”。

爱猷识理达腊殁后十年,永昌侯蓝玉在捕鱼儿海击破北元王廷,大汗脱古思帖木儿也在不久之后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所*。阿里不哥当年和元世祖忽必烈争位失败,现在其后裔也算是为祖先报仇雪恨。

袭*阿鲁台的脱脱不花汗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蒙古高原上出现了无数权臣,阿苏特部首领阿鲁台就是其中一位。其人颇具才干,甚至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的时候打败了淇国公丘福率领的北伐明军。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之时,阿鲁台被瓦剌部击败并被*。听闻这个消息,老对头明朝慷慨地送上了一个“死”字。

北虏降者言阿鲁台已死,其子及部属皆离散,有东南来者。上命行在兵部出榜于塞外谕之: “凡来归附者悉与官职俸赐,处之善地。”—《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二》

结语:对于某著名相声宗师来说,仇人死了叫“噢耶”,其实和古人用“死”来记录敌人的去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于对方的鄙视。从今天本文的梳理来看,人活着的时候分为三六九等,死后依然不能摆脱阶层的划分。

明朝士大夫的地位明显受到了皇权的压制,以至于连个“薨”字都混不上。而有良心的史官通过一个“卒”字及巧妙的笔法,揭示了傅友德和冯胜之死的隐情,是非常难能可贵和了不起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