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上海的博物馆,你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吗?
今天,“第四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正式启动。作为“第四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名人讲坛”分会场活动,上海科普大讲坛年度特别活动“奇妙博物馆”今天下午在上海科技馆拉开帷幕。
本次大讲坛特别邀请了加拿大国家科技博物馆馆长克里斯蒂娜•特西尔(Christina Tessier)、俄罗斯动物学博物馆馆长米哈伊尔•卡尔亚金(Mikhail Kalyakin)与国际天文馆协会主席、阿德勒天文博物馆空间可视化实验室主任马克•萨布拉奥(Mark Subbarao)这三位国际顶尖博物馆的专家,为大家展示博物馆的纵深奇妙和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主讲嘉宾分别来自科技、自然、天文三个不同领域的国际一流场馆,这也正与上海科技馆“三馆”的主题相呼应。
“博物”的英文原意为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奥秘,但同时传递的是人类对于整个宇宙的认识与发现。
加拿大国家科技博物馆
加拿大国家科技博物馆馆长克里斯蒂娜•特西尔(Christina Tessier)的演讲聚焦于加拿大三大国家科技博物馆是如何为加拿大树立起创新精神的。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关键因素,而博物馆需要在培养公众的创新思维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克里斯蒂娜馆长介绍,如今现代科技化的手段被运用到博物馆的展示中。每个博物馆都设计了互动式多媒体平台,通过3D扫描把藏品进行数字化呈现,让大家通过网站可虚拟观展,知道展品背后的故事。
“我们还在手机上设计了互动游戏,通过游戏把访客和展品更好地联系在一起,给玩游戏者更多的沉浸式体验。比如有一款游戏,还原重建真实的一战场景,把玩游戏的访客设定为飞行员,让他们去做一些任务,比如操控飞机降落在指定地点。通过这样的游戏来更好地介绍一战故事。在农业展区,还有游戏,把访客设定为小蜜蜂,让他们去体验花粉授粉等过程,了解蜜蜂如何在自然气候下生活等知识。”
此外,还会组织一些访客活动,比如将小朋友带到农场,观察奶牛如何挤奶,或者带小朋友去看飞机,了解航空航天知识等。
俄罗斯动物学博物馆
俄罗斯动物学博物馆馆长米哈伊尔•卡尔亚金(Mikhail Kalyakin)的演讲内容则更聚焦于自然类博物馆在当下的发展之道。
俄罗斯动物学博物馆具有公共教育、科学活动、保存并研究动物学收藏的功能,而更特别是,它有在大城市生态环境中实施公民科学项目实践的独特探索,这为国内的许多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米哈伊尔馆长介绍了俄罗斯的一些“很有年头”的生物博物馆,并提出“动物博物馆:城市中的自然之岛”这个主题。
作为莫斯科大学的一部分,俄罗斯动物学博物馆是莫斯科历史最悠久的的博物馆。它向公众开放的主要有三个展厅:一个展览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个展览除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外的其他现代动物;还有一个是历史展厅,展览一些数百年前的历史动物的遗骸标本等,受到公众欢迎。
所有开放的藏品总数大约是1万件,很多动物爱好者会来来回回参观3-4次,“吃透”展品。
如果参观时需要导览,可以提前两周进行预约,就会有一个导览员在你参观时向你介绍展品背后的故事。
在俄罗斯动物学博物馆里还有些小区,展览一些像蜥蜴这样的活体小型动物。米哈伊尔馆长说,他们发现小朋友还有年轻访客们倾向于更喜欢有生命的动物,因此如何平衡这些活体动物展品和静态展品间的关系还值得思考。
此外,博物馆还会组织一些俱乐部活动。比如日常会有公众给博物馆打电话,求助辨别生活中偶遇的鸟的种类和名称。博物馆将对鸟类感兴趣的人们发展为俱乐部成员,为大家提供观察鸟类、交流相关知识的平台,并发放小册子、特别文献等进行科普。
除了向公众开放,俄罗斯动物学博物馆还承担相当数量的科研教研任务。科研人员在博物馆里发表学术论文、出书、召开学术会议等。馆内还建立了非常特别的“历史DNA分析实验室”,使用DNA来分析百年前的历史藏品,研究结果可以和近代生物学研究相互映射。此外莫斯科大学还有建立“生物银行”的想法,近年来开始将所有的藏品录入生物库,以便更好地管理各种数据和生物样本,供科研使用。
阿德勒天文博物馆
最后,国际天文馆协会主席、阿德勒天文博物馆空间可视化实验室主任马克•萨布拉奥(Mark Subbarao)在演讲中介绍了天文学家用于绘制宇宙历史的方法,包括他们在将这些图纸可视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
随着天文学的进步,这些图纸的可视范围也逐渐增大,从夜空中的可见恒星来到了可观测宇宙的边缘。
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支持。目前已举办111场,邀请到两百余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累计约三万名听众到现场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