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 Trigger 推出新作的时候,总会在动画观众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从今年 4 月开始,Trigger 新作《BNA》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动画迷的目光,动画通过三大平台 Netflix、富士电视台的 Ultra 和哔哩哔哩分别锁定欧美、日本和中国大陆的观众,并以“6 6”分割的形式进行放送。而明星动画人吉成曜也在继《小魔女学园》之后,第二次担任了 TV 动画的监督。
那么,这部动画究竟值不值得一看呢?
熟悉 Trigger 的观众很清楚,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今石洋之已经把个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这家公司的基因以及其出品的动画里。这导致了其产出的作品拥有一种让观众难以忘怀的独特风格,并且不断在新作中延续了下去,《BNA》当然也是如此。
《BNA》启用了芳垣祐介作为人物设计,而芳垣偏“幼”的人设也和同样以他做人设的《宇宙巡警露露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系列构成则是 Trigger 的老伙伴中岛一基,中岛也是《Promare》的脚本。同样沿袭《Promare》的还有《BNA》鲜艳的色彩运用。
在《BNA》中,吉成曜作为监督的熟练程度显然提升了不少。相比《小魔女学园》,他在本作中技术层面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把工作重心过多地放在作监和原画工作上。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是投入在管理层面,把技术工作交给了他信得过的同事们,这些人包括了 Trigger 三大创始人大冢雅彦、今石洋之和舛本和也。
由此可见,与 Netflix 的合作,Trigger 显然是不敢怠慢的。《BNA》的人员班底几乎是 Trigger 社内最高规格,除了雨宫哲可能忙于“圆谷宇宙”第二部作品《SSSS.DYNAZENON》的工作之外,Trigger 全社的知名动画人几乎全员参与到了《BNA》的制作之中。
三大创始人要么负责单回的分镜、要么直接参与作监甚至是原画的工作,而像寿司、坂本胜、芳垣祐介等人设级别的动画人也承担了作画监督的工作,“小魔女军团”中目前还在社内的金子雄人、五十岚海也都负责了动作作画。外援还有同样参与《小魔女学园》最初版本的国人画师邓佳湄。由此看来,整个《BNA》的制作阵容可谓是兵强马壮。
在这个顶级动画人汇聚的作品中,本作继承了 Trigger 的既有风格——动作场面非常精彩,夸张且流畅;角色特点鲜明,浮夸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愈发强调人物作画精细程度的日本动画中很罕见;前期单元剧的结构也让每一个单回负责人都能展现出个人的特色。今石洋之的个人回(第五话)十分突出,而大冢与小松田大全各自的个人回也与今石回做出了鲜明的区别,这也与强调“越来越强调绘柄统一、风格统一”的日本动画形成对比。
总之,《BNA》是无论是参与的制作人员,还是作品表现出来的特质,都在表明,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 Trigger 作品。
Trigger 成为欧美最喜欢的日本动画公司,不是没有原因的。今石洋之和吉成曜所负责监督的 TV 动画,都有一种极为复古的坚持:
与日本动画如今趋势反其道而行之,人设层面不能过于复杂,让原画师们没有太大的负担,尽可能释放自己的动作作画天赋,也让作画监督修正的压力也随之变小;故事层面以单元剧为基础,并把剧情的主要线索与矛盾埋在单元剧之中;单元剧要充分发挥单回分镜、演出与作监的个人风格。
这些内容与美国当年手绘动画的特征很相近,审美上向欧美观众靠拢。这也让今石洋之高度参与的《FLCL》,与他负责的《落叶》《天元突破》《吊带袜天使》《斩服少女》,以及吉成曜负责的《小魔女学园》等诸多原创 TV 动画得到了大量欧美观众的追捧与喜爱。《BNA》也把这样的风格继承了下来。
芳垣祐介延续了个人风格的人设,在突出人物特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角色的线条,有意地让人设非常贴近欧美观众的审美。这也能看出来 Trigger 不同监督的作品,在人设层面有不同的观众导向。今石洋之、吉成曜所监督的作品,其选择的人设都是偏美式的、简单化的,代表作品就是《吊带袜天使》和《小魔女学园》。像《羁绊者》《SSSS.古利特》则是针对日本宅向观众,更贴近插画,让人设的线条尽可能的复杂化。
《BNA》显然是前者,无论是主角小满、士郎,还是诸多配角,都尽可能限制线条,并对角色表情没有太多的禁锢,任凭画师自由发挥,因此作品总也有很多截图可以当做表情包。同时作品还迎合欧美动画宅所喜欢的“Furry”来完成动画创作,其野心可见一斑。
作品在美术层面也保持了 Trigger 以往的优势,Trigger 非常喜欢用大的色块,来强化作品所想要传递的氛围。像《斩服少女》使用红色,《Promare》用黄色,而这一次在《BNA》中使用大量的蓝色,还有粉色。这两个颜色组合实际上代表黑夜与霓虹的组合,因此作品中出现大量的夜景来展示这两个主色调。而引申意义则是代表作品中两个观点的对立。
作画作为 Trigger 的强项自然不用多说,今石洋之、吉成曜、寿司等人相继贡献了出色的作画,动作流畅且夸张,不少动作场面想象力还相当丰富。更难得的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所带来的变化——Trigger 不再一味追求打斗场面,角色的日常动作刻画、演技等也成为这部动画重点描绘的对象;而在吉成曜、今石洋之在原画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下,Trigger 社内、社外的大量新人也顶了上来。
美术与作画,对于 Trigger 来说从来不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吉成曜在《小魔女学园》就被观众诟病的“叙事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Trigger 选择“种族问题”和“群体意识”这样宏大的题目,是否有能力把这件事情本身讲明白?
《BNA》有进步,但依旧不够理想。
下一页:更多内容
《BNA》的故事结构是 Trigger 擅长的单元剧为主,后期开始叙述主线。在前期的单元剧过程中,作品一方面展现角色小满与士郎理念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另一方面则以这种分割的方式来分门别类地展现作品的诸多背景设定,像作品主舞台“动物都市”的生态、区域划分、重要场景等,并为主线提供了大量的伏笔。直到小满的朋友小荠出现,作品开始直奔主线。
做为 Trigger 的叙事强项,单元剧的质量似乎从来不需要担心。
单元剧的构造也让单回的负责人没有过多的负担,可以单纯地讲好一个故事,把个人风格体现出来。实际上,这也侧面引导了观众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除了重视整体之外,也开始重视每一话的“个体”,比如今石洋之的第五话,得到了动画粉丝的高度评价。
同时单元剧的存在也让作品能够讨论的内容得以扩大化,除了展现动物都市的生态和趣味之外,作品还涉及到了“男女平权”“贫富差距”“竞技赌博化”等诸多内容。
黑帮回、棒球回这些单回都表现出了 Trigger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他们用戏谑的态度来表现问题,以消解问题所带来的沉重感的能力。最典型的就是,第五回结尾、第六回开场,与小满一起打棒球的贫民窟队友用“终身分期”和“高利贷”来购买产品,导致自己越来越“穷”。作品既没有对这个问题发表明确的态度,也没有占据太大的篇幅,一闪而过,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 Trigger 一直以来所擅长的——作品的信息量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但单元剧也不是没有问题。《BNA》进入主线后开始加速,在最后两话疯狂展开,尽管它契合了 Trigger 偏电波的叙事风格,可是反过来也让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觉得后期展开太快、需要时间来消化。最后的矛盾也用一种几乎“降神”的方式化解。
实际上本作在最后六话放出之后,整体剧情评价喜与参半的原因也是源于此。
作品一反常态地探讨当今世界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议题:种族问题,乃至单一文化价值观取向与多元文化如何和谐共存的问题。显然,制作组不止步于在形式上契合欧美观众的审美,更希望在立意上进一步实现对欧美观众的笼络。
这个宏大议题显然不能用一个多小时、四话左右篇幅能够解决的。的确,系列构成中岛给了自己的态度或者说解决方案,可反转缺少铺垫让这个作品想表达的内容,有些过于武断而理想了。
尽管我们已经熟悉 Trigger 的电波,以及风格层面对作品剧情的消解。但无奈的是,既然抛出这样宏大议题,《BNA》所讨论的内容以及所提供所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处理得过于仓促了。这也让作品前期单元剧所形成的、对观众良性的激励与刺激机制,变成了一种“负担”或者“拖累”,冲淡了作品最核心的观点表达。
显然,监督吉成曜显然又陷入了“小魔女”式的怪圈——单回非常出色,可是整体依旧出现参差不齐的波动感。究竟是吉成曜刻意为之、想要实现的风格化,还是在这方面有决策上的问题,作为观众肯定不得而知了。至少这方面,今石洋之处理得要平顺许多。
Netflix 所投资的日本动画,在外在表现和题材上都有相似之处:《恶魔人》输出暴力与血腥的 Cult 风;Bones、Production I.G 等大厂的手绘动画是欧美观众喜闻乐见的科幻题材;而像《奥特曼》《圣斗士星矢》《攻壳机动队》等衍生外传,都使用欧美接受度更高的 3D 动画。
Trigger 作为在欧美最受欢迎的动画公司,明星动画人今石洋之、吉成曜贴近欧美观众趣味的作画与美术风格就已经在欧美已经有足够的号召力了。《BNA》还在主题的选取上,还把欧美观众关注的种族问题作为剧情切入点,并发表了自身的看法。在角色设计上,也采用了 Furry 这个收到欧美宅极为喜爱的 tag 作为设计原型,虽说狸猫、狐狸、狼这仨动物都是与日本神话息息相关的动物,有着很明确的寓意指向性。
这一切都显示了,《BNA》正是为欧美观众量身定制的作品,是创造出《吊带袜天使》《天元突破》等作品的 Trigger 再一次试图迎合欧美地区观众的动画欣赏口味。回过头来说,如今 Trigger 的体量、知名度早已经达到了一线水准,在欧美市场更是一骑绝尘,这是风格化所带来的红利。
但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电影、动画,其创作者选择鲜明的风格化的同时,反过来也会割伤了自己。
Trigger 的一切作品,或许都是披着“鲜明、直接”的外衣,来讲述需要观众有一定积累才能够了解的内核,即便是雨宫哲监督很“逗比”的《忍者*手》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看起来那么“友好”,却是那么“不友好”。
只看《宇宙巡警露露子》的观众无法看到在《羁绊者》中有个联动,看《吊带袜天使》的观众对结尾都颇有微词,看《天元突破红莲螺岩》的观众总喊着“钻头是男人的浪漫”,看《斩服少女》的观众很多都是冲着单纯的感官刺激而选择观看的。而观众往往忽略的是,作品所要真正表达的核心。
《BNA》也是如此,狸猫、狐狸和狼在日本神话的语境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所指向的是一个理念;而反派变身刻耳柏洛斯则是代表着截然相反的理念。这两方明面上的战斗,正是代表着两种理念的冲突。它就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可就像 Trigger 以往的作品一样, 这种“先包观众看爽,往不往深刻了想那是观众的事情”的“傲慢”一直都是无药可救的。
但我们也欣然看到《BNA》从未如此直白地把想要表达的议题端到台面上,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种族问题、群体意识、多元文化,并引发思考,并用最后的结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这个结尾比西蒙独身一人、露露子静静等待、一位少女梦醒的结局直白了太多,或许 Trigger 也在谋求一种转变,只不过还需要时间。
至少我认为,《BNA》代表着 Trigger 的光荣与梦想,值得一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