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理论上要为由天行者家族衍生的故事画上句号。前后创作跨度40年的史诗式太空歌剧暂告一段落,本应让星战迷充满唏嘘和感怀。然而海外三大评分网站IMDB、烂番茄和Metacritic评分悉数崩盘,意味着即使在富有星战情怀的国外,《天行者崛起》都堪称口碑毒药。《星球大战》系列似乎不幸遭遇末段崩盘。
两年前,笔者评价《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时,已指出自2015年起上映的“后传三部曲”,存在严重的创作规划问题。原本新的“后传”分别由J.J·艾布拉姆斯、莱恩·约翰逊和科林·特雷沃罗执导。然而《最后的绝地武士》将《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设置的全新悬念粗暴掐断,引发巨大争议。之后传出特雷沃罗跟星战出品方迪士尼及卢卡斯影业势成水火的消息。最终迪士尼“重召”艾布拉姆斯,但艾布拉姆斯未能完成给星战“光明尾巴”的任务。
纵观后传三部曲,一种“导演斗气”的感觉扑面而来。约翰逊掐掉的悬念,包括新主角蕾伊以及新反派斯诺克的身份。蕾伊作为“原力觉醒”的代表,影迷以为她有了不得的身世,然而《最后的绝地武士》揭露她只是一个被父母卖给奴隶主的可怜孤儿;斯诺克是银河全新邪恶力量第一军团的“最高领袖”,影迷以为他是三部曲中最难缠的角色,最后却被属下凯洛·伦在电影中段一剑腰斩。
此外,《最后的绝地武士》还讲述了正传主角卢克·天行者隐居的原因,以及另一名新反派凯洛·伦为何堕入黑暗面。然而相关的桥段也饱受批评,例如影迷反对约翰逊把卢克塑造成一个自暴自弃的老人。
《最后的绝地武士》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后传三部曲制作的早期,外界号称迪士尼给予导演极高的创作自由度,而三位导演也通力合作交流故事大纲。《最后的绝地武士》说明后者并不属实。艾布拉姆斯苦心勾勒的悬念,约翰逊根本不屑解释。从三部曲创作而言,中间一部电影起到承前继后作用,但约翰逊却似乎想另一炉灶,炮制新的故事线。
尽管艾布拉姆斯回归执导《天行者崛起》后,声称约翰逊的创作并没有真正干扰原本的创作思路,但艾布拉姆斯实际“报复”了约翰逊。约翰逊声称蕾伊只是普通人,《天行者崛起》却揭露蕾伊是正传大反派帕尔帕廷的孙女;斯诺克死后凯洛·伦俨然成为大结局的终极恶人,艾布拉姆斯却“复活”了帕尔帕廷,令他回归担当最大坏蛋。
即使假设每部电影时长3小时,三部曲加起来全场也不过是540分钟。两位导演的互相否定,相当于浪费了宝贵的片长。这样的创作心态,往往难以交付出好作品。《天行者崛起》前半部分就凸显了“斗气”的毛病。为了把约翰逊设定的故事走向“扭回来”,艾布拉姆斯把角色们不断从一个场景驱赶到另一个场景。他们在四颗不同的星球逗留,在歼星舰上完成了一次越狱。令人喘不过气的换镜快速交代剧情,观众容易心力交瘁。因为来不及消化上一场景提供的信息量,下一波内容已经排山倒海地侵袭而来。
在蕾伊和凯洛·伦决战恩多后,故事走向才终于清晰——结局的大决战将是抵抗组织向帕尔帕廷的西斯舰队反动总攻,蕾伊和凯洛·伦则将作为原力二元双生体的存在,挑战帕尔帕廷本人。
从星战想象力格局拓宽的维度来说,蕾伊与凯洛·伦的互动是《天行者崛起》为数不多的亮点。“双生体”的概念首次引入到电影,意味着蕾伊和凯洛·伦的原力潜能达到新的层次。《天行者崛起》中的原力表现场景,因此相比起正传和前传将有更多新意。
《天行者崛起》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正传和前传电影当中的原力技能,主要是隔空御物、心灵控制、释放闪电、死后显灵、预知未来和光剑挡子弹。而现在,蕾伊和凯洛·伦则可以创造出一个只限他们两人的互动的空间。互动不仅存在于精神层面,还可以在物质层面上实现。尽管两人身处不同的方位,但他们可以互相传递物件,甚至进行光剑格斗。
这恐怕是艾布拉姆斯对约翰逊创意为数不多的“继承”。约翰逊首先在《最后的绝地武士》中,设定了蕾伊与凯洛·伦能跨银河交流。对于习惯正传、前传的原力表现风格的影迷来说,蕾伊和凯洛·伦的技能也许过于“神棍”。但艾布拉姆斯通过升华这两人在原力运作体系中的意义,将这技能合理化,从而使《天行者崛起》的原力场景有了一些新意。
后传三部曲中,《原力觉醒》的创意最稀薄。毕竟是十年后星战IP在新主人家的重新启航,外界对其期望值很高,投资方和主创都压力巨大。艾布拉姆斯走了一条取巧路线。他几乎直接复制首部星战电影《星球大战4:新希望》的框架,《原力觉醒》的主线无非是处于弱势的正派方在横空出世的英雄帮助下,取得对邪恶的初战告捷。其中高潮战与《新希望》一样,都是对抗毁坏力惊人的超级武器。
艾布拉姆斯还加入大量致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正传三部曲的桥段和场景,为《原力觉醒》营造出富有情怀的氛围。多少年没看过卢克、莱娅·奥加纳和汉·索罗正传三人组故事的影迷,一看到老人们出现,恐怕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但是享受情怀过后,开始有人批评《原力觉醒》照搬40年前的桥段,实在欠缺突破。其实艾布拉姆斯个人想象力并不差,无论是监制的美剧《迷失》《危机边缘》,抑或执导的电影《星际迷航》新版,从场景、设定到故事都有不少花样。如今在《天行者崛起》创作出新风格的原力对抗场面,艾布拉姆斯算是有所自我正名。
可惜,这种正名非常残缺。在更宏观的创作观念上,艾布拉姆斯始终没有突破。正如《原力觉醒》照搬了《新希望》框架,《天行者崛起》也在决战部分,照搬了正传大结局《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的框架。
空战、地面战、光剑战三线并行;起义军陷入被歼灭边缘;大反派引诱英雄进入黑暗面……除了基本布局走线与《绝地归来》类似,连部分细节都接近“还原”前作。帕尔帕廷引诱卢克进黑暗面时,向他展示义军“飞蛾扑火”的惨状;几十年后引诱蕾伊,还是同样的套路,告诉她只有投入黑暗面才能挽救一败涂地的朋友。甚至两部电影都从卢克/蕾伊的视角展示了空战中起义者陷入困境的局面。
更大的问题在于,《天行者崛起》的决战细节非常粗糙。艾布拉姆斯大量堆砌飞船和士兵,但所有交战场面都采用单调的“开火-命中”模式,看着热闹,实则枯燥。战局的变化只通过双方兵力变化来推动,也显得非常死板。战斗场景基本没切换,空战就是在战舰环绕的空中,地面战就是在战舰的外层甲板上。
《天行者崛起》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之下,《星球大战1:幽灵的威胁》的纳布地面战中,以冈根人能量盾的状态作为战局变化的标志。能量盾生效时,冈根人与贸易联盟机器人以阵地对轰的方式交战;机器人军队闯进能量盾范围内时,战斗进入到混战模式。前后两种战斗状态呈现出不同的质感。
《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的吉奥诺西斯之战,也是用兵力变化来推动战役进程,但胜在兵种丰富。一开始,是绝地武士用光剑这种冷兵器对抗吉奥诺西斯人与机器人军队;之后共和国克隆人军队强势降临,战场开始以热兵器对抗为主,期间普通枪支型武器的对战、大型载具的对轰、空中载具对地面战的支持等不同场景,大大丰富了战斗的层次感。
《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的斯卡里夫之战,地面战中包含了潜入、正面交锋和夺宝等元素,空战则有太空战、大气层战和近地战三种场景,最后还有一段令粉丝尖叫连连的达斯·维达登舰屠*场面,其跌宕起伏堪称所有星战电影战争之最。
即使与《绝地归来》相比,《天行者崛起》也是过于苍白。前者的恩多森林卫星之战中,装备原始的伊沃克用巧妙的战略和主场之地,给全副武装的帝国冲锋队制造大量麻烦。尽管不少影迷吐槽这样的桥段过于“幻想”,但至少用陷阱克敌的战斗场景,比单纯两军互轰多一点姿彩。
《天行者崛起》的高潮战,仿佛只是在摆弄的天平的游码,游码往哪边托盘移动,哪边托盘就占上风。其他星战电影的大战,则会通过在托盘上放置不同的物件、砝码,令天平变化的决定因素更为丰富。
照搬前作框架已经有偷工减料之嫌,细节欠打磨更加体现了《天行者崛起》决战的创作惰性明显。一场配不起星战“史诗终结”的大战,成为了整个后传三部曲创作统筹混乱的缩影。迪士尼和卢卡斯影业还在规划新的星战三部曲电影,但愿它们能打破固有窠臼,重现星战想象力走在前沿的传奇风采。
□freelee(星球大战中文网副站长)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柳宝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