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袭,搅动国内市场,引领互联网科技智能迭代。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或许颠覆了过往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如今,手机逐渐成为人们肢体的延伸,并通过数据“分身”在微信、微博世界社交。在互联网平台一键购物,刷着“抖快腾爱优”视频娱乐,点开滴滴、高德出行……智慧生活正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二十年,中国智慧生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能烙下时代传奇的印记。
回望二十余年发展,智慧生活记录的都是创新故事:互联网、5G、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的催化剂;产业互联网变身数字经济主战场,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数字鸿沟进一步弥合,全民数字素养稳步提升。
站在新京报创刊二十周年时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通信、AI、消费、传媒互联网、大出行等五个细分领域回望中国智慧生活的发展历程,试图全景展示技术、商业模式和文化上的创新,并前瞻未来,把脉行业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
研究照进现实,AI大模型开启黄金时代
2017年5月,世界围棋冠军、中国围棋史上最年轻的八冠王柯洁被人工智能AlphaGo以3:0的成绩轻松击败后,人们不禁回想起了20年前:1997年5月,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被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一切宛如历史重演。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跨越式发展,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动手”。
二十年前,机器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尚处萌芽状态,但随着计算能力提升和数据的大量积累,深度学习成了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神经网络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彻底改变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领域。
2006年,多伦多大学的杰弗里·辛顿提出了深度信念网络(DBN),标志着深度学习的崛起。次年,Facebook(脸书)和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入战局,竞相研发AI技术。2012年,lexNet在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中一举夺冠,将深度学习的热潮推向高潮。此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层出不穷,犹如晨曦中的曙光,照亮整个世界。
与此同时,大模型行业也迎来了黄金时代。从2008年谷歌推出万亿级参数的神经网络,到2018年OpenAI推出拥有1.75万亿参数的GPT,大模型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支柱。
在此期间,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在语言理解、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遍地开花,人们日常用到的机器翻译以及人脸识别系统等,背后都是人工智能算法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2022年,ChatGPT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大模型“破圈”的同时,也将这股风吹到了中国。从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义千问”到科大讯飞“讯飞星火”,国内大模型总数已经突破200个,企业开启“百模大战”。而截至今年11月,上述三家国内大模型均表示,在性能上超越了GPT-3.5。
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从小规模实验到大规模部署,二十年时间,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迸发出活力。而未来,人工智能被赋予更多意义——加速改变生活。
关键词·通信
从2G到5G,手机打开花样生活
二十年前,手机是纯粹的功能机和通讯工具,2G当道,人们实现与他人实时连接。二十年后,通信技术已发展成一个囊括万千的多彩世界,5G普及、6G正在研发,物联网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前沿通信技术,为人们打开视野。
如今,手机所承载的作用已从单纯的通信和短信收发,发展为具备即时通信、网络视频、在线购物、在线娱乐、手机导航等诸多功能的社交工具,并成为“个人信息终端”乃至“身体的延伸”。
通信技术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普惠。1978年,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总数只有192.54万户。到了2017年末,规模已达16.11亿户,跃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为18.63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83亿户,普及率为119.2部/百人。
二十年时间,我国信息通信业规模不断壮大。电信业务收入从2003年的461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58万亿元,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成为电信业务重要增长极。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比2003年增长12.5倍。
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发展,离不开基础底座的夯实,其中以千兆网络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建设成果尤为显著。2019年,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达42%。
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新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卫星通信服务技术让“天地一体”的全方位通信保障有了实现可能。新一代星闪技术则让无线短距离通信正在向超宽带、低时延高可靠和通感融合发展。以ChatGPT为契机,通信行业也开始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多个场景的应用和赋能。
通信技术突飞猛进,智能手机产品同样快速迭代。二十年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主导手机市场,直板机、翻盖机是主流形态。2009年,iPhone进入中国,拉开了智能机时代的大幕。如今,智能手机早已普及,国产品牌大放异彩。手机厂商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较量”之中,带来了材质、摄像、屏幕、续航、价格、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等配置不断升级。
市场竞争中,消费者以更优质价格享受最新智能科技产品。手机也逐渐成为万物互联中核心一环,与智能手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泛连接、信息互通共享。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火热的当下,手机厂商也尝试为产品注入更多智能科技元素。业内人士认为,“智能体”将是智能手机与大模型结合的下一个新形态,用户可以用一些模糊化的表达执行操作,就能实现极其智能化的效果。
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继续演进以及人工智能和算力建设快速推进,未来的通信技术场景同样令人期待。工信部表示,将推动6G、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发力度。
关键词·新消费
“鸡毛换糖”升级,电商崛起接棒
摇着拨浪鼓的老汉们一进村,村头的孩子便知道这又是一个吃糖的日子。
小孩们赶紧回家掏出珍藏已久的鸡毛,远远望着那个推糖车的爷爷,等待着把手里的鸡毛换成美味的糖果,爷爷也会把收来的鸡毛分类,卖给做掸子的、沤肥的……这便是浙江义乌地区最古老的商品经济。
“鸡毛换糖”是中国商业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意象,它代表着一种勤劳、节俭和创新的商业精神。经过二十年沉淀,电子商务(下称电商)背靠“鸡毛换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奔向未来。
二十年前的中国电商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电商行业崛起。一如“鸡毛换糖”,中国电商企业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商业模式,共建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之一。
商品经济不再是传统的以物换物,而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商业流转。
二十年来,电商模式不断创新,从最初的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到现在的O2O(线上到线下)、M2C(工厂对消费者)、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型模式,电商行业正在不断颠覆传统商业思维,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中国消费市场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需求从最初的简单商品购买,逐渐演变为对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的追求。从家电、数码产品到生鲜食品、奢侈品,消费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也更注重品牌、服务、口碑等因素,而非仅仅关注价格。
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动了中国零售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催生新型消费业态的出现。
中国电商走入新时代,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之一。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各大电商平台努力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至于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显,移动电商的崛起、社交电商的盛行、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等,这些都为中国电商、消费市场的未来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中国沃土上不断涌现机遇与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巨轮沉稳远航。展望未来,中国电商、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和便利。
关键词·传媒互联网
“内容为王”扶摇,技术迭代乘风
二十多年时间,我国传媒互联网领域极速蝶变,令人眼花缭乱——内容社区、门户网站、网络文学/音乐/游戏、直播、长短视频、社交网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商业化也衍生出广告、会员、打赏、内容付费及电商带货等多元化变现方法。
1998年前后,网易、搜狐、新浪、腾讯等四大门户相继成立,这改变了中国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而由搜狐引入的风险投资、职业经理人团队,也让中国百姓了解了互联网的产业内核。
几乎在同一时间,包括西祠胡同、天涯社区、虎扑、豆瓣等我国第一批图文类社区逐渐形成,此后随着快手、哔哩哔哩的成立,社区内容形式向视频化拓展。
踏入千禧年,网易、搜狐、新浪虽都已于纳斯达克上市,却苦于变现无门。不过,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商机悄悄浮现,2001年中国出现国产手机热,IT厂商联想、家电厂商海尔、电话座机厂商步步高(Vivo和Oppo的母公司)纷纷介入。彼时,诺基亚市值已经逼近2500亿美元。在基础设施、移动网络和硬件都齐备的2002年,彩铃、短信报、移动梦网等为四大内容门户带来了“第一桶金”。
几年时间,传媒互联网领域从图文迈入视频时代。2005年,土豆网、迅雷、VeryCD(电驴下载)等公司先后成立,次年则迎来了六间房、酷六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谷歌也在这一年完成了对Youtube的并购。这一切都源于网速、带宽的提升,也同样受益于网络视频的普及,让原来只能依赖图文做“钻展广告”的公司,跟着视频热潮做起了贴片广告。
迈入视频化时代,并不代表文字的式微。2006年,天下霸唱开始写《鬼吹灯》,引爆盗墓类小说,当年明月推出的《明朝那些事儿》则点燃写史类小说,这也开启了内容付费模式。
中国三大运营商均获得3G牌照的两年后(2011年),真正的移动时代到来了——这一年乔布斯以“父系视角”将五花八门的手机外观和功能设计统一成了类似iPhone的模样,而“微信之父”张小龙则创造出了属于移动时代的原生应用,并以狂飙之姿迅速将社交网络“复制”到了微信中。
2013年,素有“劳模之称”的雷军感慨:“现在就连睡觉都觉得是浪费”,可见当年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快。微信在这一年相继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和游戏流量入口,开始了它向超级应用程序迈进的步伐,BAT们(百度、阿里、腾讯)也都押宝在自己的超级应用程序上,发展Open API(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成为一时风口。
一时间,各大巨头争相施展拳脚,发挥资源禀赋,投入战略投资领域,合纵连横、投资并购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旋律。
2016年被称为“千播大战”,这时的直播早已不是9158时代的PC网络秀场,而是结合了美颜、AR(增强现实)、CDN(内容分发网络)技术的移动直播,斗鱼、虎牙、映客等在其中脱颖而出,并在后期成功上市。移动直播的成功,让脱胎于线下文艺演出的“打赏”成为传媒互联网领域又一被认可的变现方式,而移动直播从娱乐向电商的扩展,也让其商业模式很快从线上打赏走向带货分成。
2018年在直播技术、打赏模式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快手、抖音带动了短视频发展。移动短视频除了具备长视频的内容属性,还叠加了网络高速、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社区互动等新技能,甚至比基于熟人的微信社交更具有超级应用的想象空间。
2019至2022年,成为传媒互联网行业的调整期和转折点,移动互联网用户见顶,新技术、新模式尚未形成规模,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也加剧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年来,传媒互联网行业不断自我审视、创新升级、结构优化,也为产业发展迎来了更多可能性。据《2023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互联网、5G、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
回望二十年来,艰难与险阻时有,机遇与惊喜常在,中国传媒互联网行业守正创新,在复杂多变环境中不断优化、调试、实践,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出行
出行遇上数字化:巨头的博弈游戏
当出行遇上数字化,为这一市场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2013年前后,网约车攻城略地,激活出行市场的同时,通过“烧钱”补贴培养了用户习惯与认知。随之,市场开始整合,滴滴、快的、优步中国归于一家,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易到用车等平台加入博弈,行业玩家格局悄然生变。
2018年,网约车行业资本竞赛再次加码,曹操出行、T3出行、哈啰出行先后获得融资,易到用车计划“卷土重来”。与此同时,网约车聚合模式兴起,哈啰、美团打车、滴滴出行,甚至高德地图等导航平台摩拳擦掌,下场试图分一杯羹。
尽管不时有企业出局,但2022年以来,网约车行业“聚合模式”热度仍不断回升。当年7月,华为聚合打车平台Petal出行上线,微信内测腾讯出行。目前,网约车聚合模式已经聚集百度、美团、高德等平台,随着华为、腾讯等巨头入局,聚合模式更加活跃。
网约车带动共享出行浪潮,共享单车2016年加入战局,ofo小黄车与摩拜单车成为行业双子星。资本的参与为行业发展按下快进键,最终ofo小黄车黯然退场,摩拜单车改弦更张为“美团单车”,行业黑马哈啰单车跻身行业前三。
如今,共享单车已从野蛮生长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并衍生出共享电单车。滴滴青桔、哈啰出行、美团单车成为主要运营商,让共享出行短交通领域有了更多新业态与新选择,填补了最后一公里出行空白。
出行的互联网化改造始于出租车,不过出租车的数字化来得最晚。除了网约车新业态冲击,出租车行业在巡游效率、司机收入、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同样面临很大挑战。
2019年以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加速促进新老业态融合发展,推进巡游车“ 互联网”服务,全国各地加快了出租车融合的步伐。与此同时,嘀嗒出行、滴滴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T3出行、高德地图等平台,也挤进出租车融合的赛道。
出租车的数字化,从最初为出租车司机引流,通过抢单、派单模式增加网约订单,到如今通过物联网、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交通,出租车巡网融合正在路上。
如果说,网约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则将出行数字化推向高潮,巡网融合也令传统出租车行业焕发新的生机。出行领域走向未来,正朝着数智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阔步前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蕾 陈维城 程子姣 罗亦丹 孙文轩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