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堂的读书笔记:生存艰难的日本明治社会(三)

义堂的读书笔记:生存艰难的日本明治社会(三)

首页游戏大全绝海求生最新版更新时间:2024-06-15

关于日本明治时期历史的讨论,实际上在国内并不算是一个小众的话题,但是其目光往往着眼于战争史,比如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抑或是文学史,毕竟明治时期可谓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开端。相对来说,社会与经济的变化由于时间久远,所留资料散乱,寻典困难之缘故,相对来说在国内探讨较少。

但实际上日本明治时期作为在19世纪第一个从封建社会直接跳跃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在那个时代所实现的政策和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的,俗话说的好,步子迈太大,肯定没有好结果。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军国主义巢窟的,在笔者看来,从明治时期就已经为其埋下了隐患。

笔者在日本读研时,在学习唐宋史和日本史之余,曾在研究室中偶然接触到日本庆应大学松泽裕作教授所著《生きづらい明治社会——不安と競争の時代》(生存艰难的明治社会——不安和竞争并存的时代)一书,对于书中所记录的明治时期的经济社会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本系列文章通过对松泽裕作教授著作的整理、转译与总结,旨在向广大历史爱好者传达我对于这段历史时期理解及个人感悟。

下面,开始今天的正文。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三部分:

投向贫困者的冷淡目光——恤救规则

在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先让我们将目光转回现代。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依法治国,宪法是一个国家不可动摇的根基。而在如今的日本宪法第二十五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所有国民都享有在健康与文化上,最低限度维持生活的权利。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出现了过于贫困或者没有接受教育等情况的日本国民,日本政府是有义务去进行救助,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求的。

那么根据这条宪法,自然也延申出了很多相关的法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生活保护法案】

介绍生活保护法案的相关书籍

这个法案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低保,但也包含了一些医疗保障。具体来讲,就是对于经济状态在一定基准以下的人们,饮食费、衣服费用、生活费还有房租等金额由政府来支付,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免费看医生,由国家来报销。

但是,上述法案看似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现在的日本还是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就和生活保护法案的申请机制有关系了,虽然你想得到生活保护只需要去当地政府办事窗口递交申请书,但是其申请书的审查却是异常严苛,不光是自己和家人无工作或极低收入,甚至连亲族中也不能有有钱人。严苛的审核机制导致日本有资格申请生活保护的群体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并没有真正的享受到这项法案带来的保护。这是一个日本社会的长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当的解决方案,在如今的东京大阪等地仍有贫民窟与流浪汉的存在,过着贫者愈贫的日子。

生活保护的相关禁止条件

恤救规则

如果我们追溯生活保护法案的历史,可以发现其最早是源于1874年12月8日所制定的【恤救规则】

但是,恤救规则通过的时间是1874年,而日本宪法建立的时间是在1889年,而且当时的日本宪法中并没有类似于现在日本宪法第二十五条这种相关条款。换而言之,恤救规则在当时更像是一个议案,是没有宪法为其背书的。

恤救规则的【恤】,指的是【怜悯、施舍】的意思。也就是说,恤救规则实际上是对于生活陷入困难的民众,因为感到很可怜所以对你进行一定的施舍帮助,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这种视角的不同其实也是明治时期法律和现代社会法律之间的根本差异。

恤救规则的内容中,对于贫困者的救济行为,是救济者自发的行为。政府本身对于生活困难者并没有直接的救助义务,而是倡导救济应由家属和亲属、邻居提供,只有完全无亲属的无家可归者,才经由国库为其支付一定的【米代】(饮食费用)。

而在这些无家可归者中,其救济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必须要满足:①残障者、②七十岁以上高龄者、③患病者、④十三岁以下儿童这四个条件中的一个,同时要一人居住,无亲属照顾,无法工作,在这个前提下才会实施救济。

恤救规则原文

这其中最为严苛的部分,很多人会以为是工作问题。但实际上【一人居住】这个部分才是最严苛的。所谓的一人居住,并非你一个人生活就算是一人居住,而是指户籍上的一人,你的户籍上不能有任何亲属关系,即使你可能与家人失散多年,只要户籍册上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就无法享受救济政策。

在笔者看来,恤救规则并非是国家为了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而建立,更多的是在延续了封建社会的一种施舍法度的同时,又加入了带有资本主义特色的严苛规则,所以起到的成效很是有限。但就算是这样的恤救规则,其指定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恤救规则的制定过程

江户时期,对于贫困者的救济,往往是由大名、幕府的代官、奉行、亦或是地方的富裕住民来承担。而在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将地方政府权力收归中央之后,这种救济行为也自然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调度了。

负责贫困者救助的部门叫做内务省,这是明治政府在1873年设置的部门,主管交通、民生、国内治安等方面。1874年,内务省向当时明治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太政官(相当于现在的内阁)提交了关于恤救规则制定的提案。

在内务省的考虑中,这个恤救规则是内务省内部的规则,是不需要公之于众的。这样的话,当地方政府因为贫困者救助事宜向内务省询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判断。可是由于大藏省(财务部)的反对,最终此法案还是作为正式的法案公之于众了。

为何大藏省要坚持将此规则立为正式法案,并且在法案颁布之际为法案套上各种严格的限制,其实还是因为明治政府的财政问题。实际上,就算是如此严苛的法案,颁布后地方政府关联恤救规则的财政申请仍是如雪片般飞来。由于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资金匮乏成为当时明治政府的最大问题,这也是后来明治政府为何走上侵略扩张道路的原因之一了。

穷民救助法案的挫折

1889年二月十一日,日本宪法颁布,标志着日本走向法制社会时代。转年的1890年十一月,政府代表在议会上提出了以恤救规则为基准的法案【穷民救助法案】,这是由于恤救规则实施十六年,政府也发现了其包含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穷民救助法案却被议员们否决了,其原因是缘于民间越来越强的抵制救助穷人的声音。

首先来介绍一下穷民救助法案,这个法案的实施范围其实和恤救规则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放宽了所谓【一人居住】这个最严苛的条件,就算户籍上并非只有自己一个人,只要是实际存在贫困、饥饿等问题,也属于穷民救助法案的救济范围。

还有一点就是,对于生活贫困者的救济,不光光是由中央政府拨款,也倡导地方政府担任其贫民救助的义务。

在议会上,法案的说明人,内务省代表白根专一阐述了政府的观点:依据调查,明治时期生活穷困的人,实际上更依赖于地方的自主救济。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有钱人多的地方穷困者能得到救助,没钱人多的地方穷困者得不到救助,这种地域不均衡带来的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修改法案,由法律来制定新的救济基准是很有必要的。

明治时期日本议会

不过,针对政府方面的说明,议员们却发出了大量反对的声音。多数议员都认为穷民救助法案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其理由大致有三点:

第一点理由是,如果把地方政府自治体救助贫困者变成【义务】,那么贫困者就享有了受救济的【权利】。这与当时日本的社会风气有关,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你穷就是因为你没有努力的工作、储蓄;贫困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议员们担心穷民救助法案会增加怠惰者,使得国民的工作、储蓄意愿降低,所以反对这项法案。

第二点理由是,议员们认为明治初期建立的恤救规则已经足够,没有设立新法案的必要。在当时的议员们看来,贫困者们并没有因为贫困而走向犯罪、暴动的道路,这说明贫困问题还在政府的控制范围之内,说明恤救规则已经足够应对日本国内的贫困问题,也就不需要新的法案了。

第三点理由是,日本本来就很穷,假如各地政府使用财政对穷困者进行救助,这对于缴纳税金的其他民众来说也是一种负担,所以反对这项法案。

少量的赞成穷民救助法案的议员当中,有一名本职是医生的议员——铃木万次郎,在铃木的统计中,1883年到1887年的五年间,日本每年都有超过四千人因为贫困而饿死、自*。但是,铃木的数据并不能打动多少派的议员们,在他们看来,日本有四千万国民(明治时期),这些人并不是很多,并不会影响整体大局。

最终,政府提出的穷民救助法案在议会上被否决了,在这之后,代替恤救规则的法案曾多次在议会上被提出,但是每一次都是以否决告终。结果就是,内容薄弱而又严苛的恤救规则一直实施到1929年救护法的设立才得到废止,而救护法虽然规定了地方市町村政府对贫困者有救助的义务,但是由于财政不足等种种理由,一直拖到1932年才算是正式施行了。

尾声

综上所述,为何穷民救助法案受到挫折,议员们对于贫困者漠不关心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是两点,一方面是当时的日本众议院选举是由财产限制的,只要纳税额到达一定程度以上才有竞选的权利,而满足这个基准的候选人只占日本国民的百分之一。这些人可以说是妥妥的上层阶级,对于下层贫困人民的生活并无关心。

另一方面就是上文所提到明治时期社会风气的问题了,当时普遍认为你穷就是因为你没有努力;困难全是因为你自己等等。这种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当时整个社会对贫困民众的感官,多数人并不抱有同情的态度。当然这种风气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在后面两期我们也会讲到这一点。下期笔者将从【通俗道德】的方面来讲述明治时期政府的政策与社会的情绪的变化,期待您的观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