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噩梦,却惧怕步兵袭击?坦克外的爆破手还能打开坦克的盖子?

步兵噩梦,却惧怕步兵袭击?坦克外的爆破手还能打开坦克的盖子?

首页游戏大全机械爆破手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1

20世纪初,被西方称为第1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不少崭新的战争形式,算是揭开了热兵器时代新的一页,坦克的出现和使用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1916年英国研发了第一辆坦克,并在当年的9月15日,正式投入于索姆河战役——坦克在人类战争史上的序幕由此拉开。虽然由于早期的技术限制,坦克的性能差,弱点多,甚至经常出现技术故障;但其还是在战场上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

这种钢铁巨兽在战场上的威力,引发其他国家争相的仿效建造。在战争结束前,光是英国,就已拥有26个坦克营,2636辆坦克。

可以说坦克在战场上的出现,对于步兵而言有如噩梦一般。它庞大的体型和坚固的金属外壳,给步兵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纷纷落荒而逃。为了应对这个钢铁巨兽,反坦克战术也就应运而生了。其中人们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攀爬上坦克,打开炮塔顶部的盖子往里面扔手雷,是步兵对付坦克的方式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本文我们将探讨一下,在真实的战场上是否存在这种反坦克战术,常规的反坦克战术又是如何的?

一、坦克的弱点

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在它恐怖的火力、防护力和越野机动性面前,步兵似乎只有逃命的份。但实际上,坦克强悍的同时自身有着致命的弱点,其中火力和视野的盲区,也就是所谓的“死亡空间”,是陆战之王最受人诟病的地方。也让更先进的反坦克武器还没出现前,步兵籍此得以与其对抗。

通常,坦克内的驾驶员的观察范围仅限于正前方和两侧有限的角度,机枪手只能观察到主炮所朝向的方向,此外便是盲区。这让胆量大的步兵能够潜伏到坦克的盲区当中。只要在距离坦克18米以内,主炮无法对其进行炮击;9米以内,驾驶员无法通过驾驶舱内的射击孔对其进行射击。而其中在背面,更是攻击坦克的最有利部位。一个步兵从后方潜伏接近坦克,并朝发动机和履带上投掷炸药,便能够让坦克失去行动力。(直到2战为止,只有极少数的坦克,在背面也架设了机枪,以防止步兵的偷袭。)

除了以上的主要弱点外,坦克还有发动机、驾驶舱外壳薄弱,履带暴露在外等弱点。这么算下来,看似强大的陆战之王,便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步兵之所以能攻克坦克,便是藉由这些缺陷的存在。所以自坦克投入战争以来,在发挥好的战场上,可以形成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在表现不好的战场上,被对手的战术制肘又会威力大减,形同鸡肋。

二、步兵的非常规进攻

当然,尽管坦克有上述的弱点,步兵爆破手打开炮塔盖子的可行性依然不大。

原因有两个,

首先,炮塔上的盖子可以进行反锁,只要不从里面打开,爆破手便无法从此通道进行攻击。直到2战为止,由于技术条件的落后,坦克内部的过滤通风技术较差,一旦机器启动,驾驶舱内将会温度上升。所以有的时候士兵们为了给驾驶舱内通通风,便会打开盖子。或者由于观察条件的限制,车长为了拥有最好的视野,便会打开顶上的盖子,将身体露出舱外进行观察。

而这两者就给伏击的步兵偶尔提供了偷袭的机会。但是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坦克,过滤通风和观察装置在不断的进步,这种偷袭的机会也就更为减少。

其次,由于坦克的这些弱点人尽皆知,在战斗的时候,往往坦克不会单独行动,而是和己方的步兵步坦协同作战。因此步兵在潜伏接近敌方坦克的时候,主要的阻碍来自于敌方的步兵。所以如果不是在战斗中,先以火力将敌方的步兵驱散,便无法接近对方的坦克,爆破手从顶盖上的袭击也就无从说起了。

综上两点,一个爆破手如果要成功地从顶盖上对坦克进行袭击,需要对方的坦克驾驶员偶然将顶盖打开,并且其时坦克周围没有协同步兵存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施。而这两者加在一起的概率可以说只是小概率现象。虽然这种进击手段确实在战场上存在过,但我们只能称其是一种非常规的进攻手段。在战场上面对坦克的挑战,步兵另有真正具可操作性的反坦克战斗方式。

三、步兵的常规进攻

坦克是热兵器时代的高科技产品,对付它们的最好方式,当然是使用另一种高科技产品。在坦克驰骋沙场的日子里,反坦克技术也在马不停蹄地发展。

起初在战场上,德军率先使用了可以击穿早期坦克装甲的反坦克步枪和步枪发射枪榴弹,形成步兵可以与坦克对抗的能力;让步兵能够行进到坦克的近处,然后用炸药摧毁坦克。但是这种小口径武器的穿甲能力不足,随着坦克装甲厚度的不断增加,越来越难以适应战场。而且近距离进攻坦克,常会造成过多的人员伤亡,所以此种战术最终在2战时期退出历史舞台。

其次,拥有更强穿甲能力和可作中距离攻击的反坦克火箭,逐渐成为战场的主流。美国巴祖卡反坦克火箭是一标志性武器,它的出现改变了反坦克战术的形式,让步兵从过去冒着重大伤亡的近距离进攻,往较远距离伏击战模式转变。但是由于早期的反坦克火箭射程距离只有不到100米(如美国M6A3型高爆反坦克火箭弹,飞行距离为91米。)。步兵需要在中等距离中伏击,而这依然在坦克火力的覆盖范围内。在这种范围内的战斗掩护物必不可少,所以步兵通常只有在山地、丘陵或城市等复杂地形,才会和敌军的坦克作战。这是2战时期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战术。

最后,随着军工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反坦克武器的射程也在不断的升级。最终出现了使步兵能真正克制坦克的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虽然有足够的破坏力,却没有射程优势,而反坦克导弹则在破坏力和射程上两者兼具。(比如,俄罗斯研发的“旋风-1“型反坦克导弹,射程超过了10公里。)在这种形势下,步兵可以避免跟武装到牙齿的钢铁巨兽硬碰硬,而在敌方视野之外的远距离位置,通过计算机控制导弹,对目标坦克进行打击。反坦克技术发展至此可以说才达到成熟,对步兵而言更是顿时舒畅。

在坦克被投入战场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步兵都是处于被压制的处境下,之所以出现通过掀开坦克顶盖进行攻击的行为,我们说它是一种非常规的进攻方式,也是无奈的体现。而从反坦克火箭到反坦克导弹,则体现了步兵从被动抵抗到占据战场主动的过程。

文/大飞

参考资料:

1、《陆战之王的克星:简述步兵反坦克武器发展史》,夏唯

2、《从外面打开坦克舱盖扔手雷?》

3、《二战步兵反坦克战术》作者:Gordon L. Rottman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