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分十二道”—— 六博棋行棋之法(一) 作 者:张 步 华

“局分十二道”—— 六博棋行棋之法(一) 作 者:张 步 华

首页游戏大全六博棋牌斗十四更新时间:2024-04-14

“局分十二道”—— 六博棋行棋之法(一)

作 者:张 步 华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群第十一号、第十三号墓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它的发现,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非常大的轰动。许多人认为,困惑已久的六博棋迷团,有望得到解决。然而,到现在四十年过去了,六博棋依然还是个迷。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解决六博棋的办法。

那么,六博棋是否真的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了吗?难道我们面对六博棋的迷团真的无能为力?当然不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六博棋的解决方法的。

根据现有的资料以及这几年出土文物的发现,我们知道了六博棋的基本情况。

《楚辞•招魂》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关于六博棋描写:“菎蔽象棋,有六博兮。分曹并进,遒相迫兮。成枭而牟,呼五白兮。晋制犀比,费白日兮”。

晋人张湛在《列子•说符》中为六博棋作注时有一段文字:“博法:二人相对而坐。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锐其头,钻刻四面为眼,亦名为凿。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道被称作曲道,棋子就在曲道上行棋。当然棋盘上还有水。张湛在这里作注的博棋是汉时的六博棋,与先秦时的略有不同。先秦投的是箸,汉时投的是琼。而且先秦时的六博棋是以*枭决胜负的,汉时的六博棋是以食鱼定输赢的。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还是需要事先说明一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这里的“竖之”是六枚棋子全部“竖之”呢?还是只有一枚棋子“竖之”?应该只有一枚棋子“竖之”。因为“名为骁棋”的棋子只有一枚。“入水食鱼”也只需要一枚棋子就够了。没必要六枚棋子一窝蜂地一起下水食鱼。

六博棋由棋盘、棋子和箸组成。

双方各有六颗棋子,都凃上黑漆。棋子分为方形和长方形,用以区别对博双方的棋子。说是方形和长方形,但实际上都是长条形的。只是宽度有所不同。将棋子竖起时,就可以看出方形和长方形了。六颗棋子中,有一颗稍大一些,称作枭棋。其余五颗稍小些,称作散棋。这就是“一枭五散”。后世的演变则将枭棋瘦身。瘦成枭散一样大小。只是在枭棋上做了记号,以示枭散的区别。列如《史记•魏世家》在“便则食,不便则止矣”的后面有一个正义,也就是注释:“博头有刻为枭形者。”当然,这是贵族家庭所用比较高级的博具。而普通百姓使用的博棋就没这么考究。在枭棋的顶端点上一点红漆什么的,也可以起到区分枭散的作用。当然这时候的棋子也已经演变成以颜色(黑白)来区分了。

箸就是竹片。共有六根。一般来讲,和筷子差不多长,比筷子宽。竹子外皮的那一面称作黑,竹子里面的另一面称着白。下棋时先投箸。每一根竹片投下来不是竹皮的一面朝上(黑),就是竹里的那一面朝上(白)。根据所投六箸的白有多少,然后移动棋子。

六博棋是根据《周易》的乾卦六爻而创设的棋戏。每一次投箸的结果只有七种可能,即无白、一白、二白、三白、四白、五白和六白。而投箸所得的某一白,就相对应六爻中的某一爻,然后根据这一爻爻辞的辞意决定如何行棋(无白由于没有相对应的爻辞,所以无法行棋,只能轮空)。当投箸得五白时,所对应的是六爻中的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根据辞意,就可以将己方的枭棋竖起“成枭”而取胜。

(关于六博棋的投箸问题,请见我在 “煮酒论史”中的文章《周易乾坤两卦的爻辞换位与六博棋的投箸之法》及该文的《续一》、《续三》《续四》。)

但是到目前为止,六博棋最关键的“局分十二道”怎么个分法,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虽然有人根据《西京杂记》里许博昌的那一套口诀,作了关于博棋棋位的推测。但这样的推测出来的“道”远远超出了“十二道”。差错究竟在哪里?是古人的记载有误?还是我们今人的理解出了偏差?

(一)

一九九一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叫《五朝小说大观》的书。是根据上海扫叶山房1926年石印本影印的。书中选编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传奇、志怪经典百十篇。其中有一篇题名为《儒棋格》的文章。文章不长,现摘录如下:

“投二。智一礼二位三义四信五。棋下白黑半。方五分,长寸。善六敬七德八忠九顺十。方局尺五。周道四十,其用三十六,四维之道通数。而棋谦退为尚。故高彩者先投。彼此二位谓之净;左右二道谓之中。其净中四道,彼此左右牙有二,不得相干。行棋之法,始附净起,转牙相顺,经因净中出。通生为务,不存塞*。彩越净中者,休则立枭。枭者不伏。会净者枭折为伏。伏者不枭。若彩虽会,而于彼拟过之。非于彼者,则自居矣。行伏棋者,得以彩依数而行。两彩同者唯行一。一谦者停。两谦退一等。行枭棋者得异彩,亦候数而行。两彩同者,尽行棋数,一谦一行道,两谦者停行。伏不得衍。枭不得行。伏折枭伏者,(原文断句我认为有误,应为“枭不得行伏,折枭伏者”)皆从后定。因彩而闷者,屋而申之。缘行致累者,阅而通足。皆不限道数。枭伏而阅者,但行于枭。行棋之礼,不相凌触,所蹈皆灵,孤明自出。绝于跪巧,而顺消息。悉遇中道,胜负乃分。先枭后伏,验之于净道。枭若从不尽二彩者,则全行伏枭。伏两少者行于枭。彼既出尽,此有不出者,即许以为胜者之筭。若全未出,则为之露投。次句负仍先得。十筭立一爵。十爵立则成胜矣”。

这篇文章的署名是“魏侍中肇”。有人认为这个“魏侍中肇”是北魏的游肇。《魏书•游肇传》确实写了游肇“谦廉不竟,曾撰儒棋,以表其志”的句子。 但我并不认为《儒棋格》是游肇写的,是三国曹魏时一个光有名而没有留下姓的人写的。而且还不是他的原创。他只是辑抄而已。这个人的名叫作“肇”。此人做过侍中。侍中是个官名。不过我们暂且不要管是谁写的,重要的是这篇文章里究竟写了些什么?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能不能解开六博棋“局分十二道”之谜?若能解开“局分十二道”之谜,再来讨论作者是谁也不迟。

《儒棋格》给我的感觉就是:儒棋和六博棋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文中多次提到枭棋,六博棋的主要棋子也是枭棋。两棋的枭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竖起的。而且还有“不存塞*”的句子。既然如此,儒棋、六博棋是不是同一种棋具的两种不同的下法呢?如果是,那么就可以把《儒棋格》当作六博棋的注释,从而解开六博棋的“局分十二道”之谜。

这篇文章的起首“投二”。投,也就是琼。有两枚,用骨或玉制成。这个琼,就是张湛在《列子•说符》中为六博棋作注时写的:“锐其头,钻刻四面为眼,亦名为凿”。“锐其头”,就是将一个长方体的两头削尖。琼投下以后,总有一面朝上。琼是替代箸的。既然琼“钻刻四面为眼”,那四个面上究竟钻刻了些什么?据鲍宏《博经》说:“所掷头谓之琼。琼有五彩,刻一划者谓之塞,刻为两划者谓之白,刻为三划者谓之黑。一边不刻者,五塞之间谓之五塞。”。这里,我们不去考虑塞、白、黑及五塞之说(这可能是作用于另外的棋戏),单就琼面上的划来看,两琼投的结果也只有七种可能。即无划、一划、二划、三划、四划、五划和六划。和投箸得到的白完全一样。

“棋下白黑半”。这个时候双方棋子已经由先秦时期的方形和长方形、并且都凃上黑漆演变成以黑白颜色来区分了。既然是以黑白来区分,那么棋子的形状就没有必要分成方形和长方形。考虑到棋子还要竖起,所以棋子的形状应该是长方体比较合适。

“方局尺五”。就是说棋盘是正方形的,边长一尺五寸。不过汉时的一尺只有0.23米。一尺五寸也就是0.35米。比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寸要小。

“周道四十,其用三十六,四维之道通数”。 在这里“周道四十”的“周”,不能作周围、周边来解释,而应该是指全部。“周”这个字的意思我们今天仍在使用。例如“周而复始”、“考虑欠周”的“周”,是指全部全面的。《儒棋格》里的“周道四十”,是说儒棋一共有四十道,和四维棋是一样的。但只用了三十六道,还有四道是不用的。而这不用的四道四维棋是用的。四维也是一种棋戏。《艺文类聚》收录了东晋李秀的一篇文章,叫做《四维赋》。在后面我还会讲到它。

“彼此二位谓之净;左右二道谓之中”。彼位,对方;此位,己方。位也是道。所以“彼此二位”其实就是“彼此二道”。当然,这图是六博棋的棋盘。但六博棋的棋盘也是儒棋的棋盘。因为儒棋是根据六博棋演变过来的。我们看下去就知道了。图中的阴影就是彼此(净)左右(中)四道(棋盘上是没有阴影的,我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是自己涂上去的)。六博棋的每一道是一块区域。只是区域的划分不那么明显。棋子就放在区域内(见图)。

“其净中四道,彼此左右牙有二,不得相干”。所谓的“牙有二”,就应该是净中四道阴影中的“┐”和“丄”。但牙“┐”和牙“丄”是不同的。不同的牙自然有不同的含义。而“不得相干” 则是说牙和牙之间是没有边界接触的。从图中的阴影来看,净中四道在道与道之间有四个圆圈隔开。它们确实是“不得相干”的。

下面这段文字非常重要。是解开儒棋,也是六博棋的关键。

“行棋之法:始附净起,转牙相顺,经因净中出”。

“始附净起”。开局之前,双方把己方的棋子放在净道彼此二位的牙内(“此”为己方,“彼”为对方)。按照常理,应该放在牙“┐”内,而不是放在牙“丄”内。“转牙相顺”,有两层意思。一是“转牙”,二是“相顺”。

先说“转牙”。由于棋子是放在牙内的。棋子要运行,当是从上一道牙进入下一道牙。而牙是分布在棋盘中央大方块四周的,那么棋子的运行路线就应该是围着棋盘中央的方块打转。这样看来,应该是棋子从己方“此”位的牙“┓”斜向进入下一道“左”位的牙“┓”,然后再斜向进入再下一道“彼”位的牙,再接着仍然是斜向进入“右”位的牙。这样棋子就围着中央的方块转了一圈(见图1—4)。

当棋子走完了牙“┓”后,就该进入牙“丄”了。但牙“┓”和牙“丄”是不同的。不过既然要进入牙“丄”,那就必须考虑棋子放在牙“丄”的什么位置上。放在中间那一竖上,肯定是不行的。只有放在一竖的左边或者右边。我们先将棋子放在右边。其顺序同样是“此、左、彼、右”(见图5—8)。

然后再将棋子放在左边。顺序也是“此、左、彼、右”(见图9—12)。终于,我们完成了六博棋的“局分十二道”划分!

原来“局分十二道”是这么分的。难怪许多人弄不清楚。六博棋不是象围棋和象棋那样在点线上行棋的。棋盘上的每一道其实是一块区域。只是这区域的划分不那么明显。而且每一块区域内可以同时置放己方和对方的多枚棋子。当然多枚棋子在一道的牙内还可以叠起来的。

事实上,牙“丄”是在彼此二位看的。假如站在棋盘中央那个方块里看面前的牙“丄”的话,牙“丄”就变成了牙“┬”。但是牙“┬”是可以看成是牙“┓”和牙“┏”的。把这两个牙相互靠拢,把一竖重叠起来,那么“┓”和“┏”就变成了“┳”。因此实际上彼此左右不是“牙有二”,而应该是“牙有三”。 既然是“牙有三”,那为什么还要说成“牙有二”呢?那是因为有人把牙“丄”看作是一个牙了。这应该是后世的演变。在后面说四维棋的时候,我还会讲原因的。

再来说相顺。就是说双方的棋子顺着同一方向作顺时针旋转。当然也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就要看牙的指向了。有的棋盘上牙上面那一横不是朝左的,而是朝右的(┏)。双方棋子的运行就像是两只猫围着中间那个方块互相追逐着去咬对方的尾巴。追逐对方的同时也被对方追逐着。就看谁跑的快能先追上对方。

图中的1~12是己方(此)的行棋路线;(一)~(十二)是对方(彼)的行棋的路线。双

方的棋子分成两队,在同一条道上行棋,互相追逐,互相压迫。这就是《楚此•招魂》中所写的“分曹并进,遒相迫兮”。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局分十二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棋盘上一共分为净(彼此)、中(左右)四道。每道有三牙,共有十二牙。每一牙也是一道。所以一共有十二道。

“经因净中出”。经,经过;因,沿袭;出,出局。“经因净中出”的意思是说,所有的棋子都在净中四道(十二牙)内行走。当一枚棋子走完了所有净中十二道后,就必须从棋盘上拿掉(出)。当对方(彼)所有的棋子全都拿掉以后,己方(此)还有棋子留在棋盘上,就算取得了一局的胜利。 “彼既出尽,此有不出者,即许以为胜者之筭”就是这个意思。“胜者之筭”许给谁?是许给“既出尽”的“彼”,还是许给“有不出”的“此”?当然是给“有不出”的“此”。实际上,儒棋不是一种争先的棋,而是比慢的棋。棋走得越慢,留在棋盘上的时间越长,取得胜利的机会就越大。对方的棋子既然是“出尽”,而己方还有棋子留在棋盘上,自然是己方得胜了。

( 二 )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弄清楚了“局分十二道”是怎么回事,也弄清楚了儒棋棋子的行棋路线。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现了:儒棋的棋盘是不是和六博棋的棋盘是同一棋盘。如果是,又如何证实呢?

文章中有五个地方可以证明,儒棋的棋盘就是六博棋的棋盘。

需要说明的是,儒棋和先秦时期的六博棋是有些不一样的。先秦时期的六博棋在创设时候是每投一次箸,只能行一步棋。是根据《周易》乾卦六爻的某一爻的辞意决定如何行棋的。后世则演变成依彩而行,即根据投箸所得的白决定行棋的步数。儒棋当然也是依彩而行的。

第一:“通生为务,不存塞*”。通,全部;生,生存;务,追求。意思是说,全部下棋的过程以追求生存作为目标。不能像塞棋那样阻碍对方行棋,更不能像博棋那样*死对方的枭棋。塞棋和博棋是用同一种棋具,两种不同的下法。塞棋不用箸,全凭智力行棋,以阻挡对方行棋为目的。*就是*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六博棋。既然是“不存塞*”,那就说明儒棋是在六博棋的棋盘上行棋的。假如儒棋是和塞棋六博棋不相*另外的一种棋戏,棋盘肯定不同,《儒棋格》的作者就不用担心下棋的人会将儒棋和塞棋六博棋混淆起来,也就没有必要特地作出“不存塞*”的说明了。

第二:“彩越净中者,休则立枭”。净中只有四道。当投琼得到的齿数(彩)超过净中四道(四划以上),即五和六,就可以将自己的枭棋竖起,而且不用行棋。六博棋是根据《周易》的乾卦而创设的。乾卦的第五爻是“九五:飞龙在天”;第六爻是“九六:亢龙有悔”。这两爻都与天有关。当投箸得五白时,就可以把自己的枭棋竖起。而儒棋设定投琼得“彩越净中者”(投琼得五和六),就可以“休则立枭”。这其实就是保留了六博棋与天有关的两条爻辞的行棋规则。《儒棋格》多次提到枭棋。枭棋是六博棋的主要棋子,儒棋也把枭棋当作主要棋子。由此可以肯定,儒棋就是从六博棋演变过来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