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妩媚,则世间妩媚。这句话非常有意思,我这次在西津渡考察调研中,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式文保建筑,是整个镇江市传统建筑遗产,中式建筑保护与整治最精彩的一个典型范例。
整个街区自唐以来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中,虽然其中许多原历史建筑早已经在岁月的长河里慢慢消失了,但记忆还在、历代毁佚重建的建筑风格和语境还在,就算用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规范来考证,这些建筑仍是各有出典且传承有序。它们被丰盈的感受包裹的内核属于历史和现实中精神层面的内容,也经由具体的存在而得到了较为清晰的表达。在丰沛的浮雕般美丽中,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语境的魅力之中。它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历史片段中,用自己的历史故事和独特的展示形式,谱写出穿越时空隧道的璀璨瑰丽和建筑乐章。
复建后小山楼大门全景 黄良清 摄
小码头街道北侧根据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诗意复建的小山楼 伯筠 摄
其实近几年来,中国的遗产专家、古建筑传承人和相关媒体都在关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话题。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舆论氛围。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界的一个老兵,这么多年跟随恩师罗哲文、谢辰生等诸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一些重大活动,就是因为我早已经从骨子里喜欢、景仰这些古老、传统的建筑艺术和建筑元素。我这个人一生都是在追求完美,因此在业务上要求总是精益求精,故而多次同相关专家在验收各种建筑遗迹保护修复中,和施工单位发生争执是家常便饭。
我始终觉得,保护修缮的对象,应该是真实的,整修后的街道应该符合历史。其次,应该是完整的,很多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如果遭到破坏,就是不完善的。像小码头这样街道整修风格统一、完整。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我又何必和别人过不去呢?特别是还有大量居民生活着的老街坊整治,要想办法,让居民自觉参与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建筑,活着的历史建筑保护,不能损害居民原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要设法增加人气,引进新型业态。这一点做好了,能够解决许多烦恼。
镇江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环境构成了独具韵味的宜居文化,这种文化,应对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人文精神,在城市山林中生活让你深切体会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感觉。而我过去却对这座城市总是存在文化上的偏见,拿它和苏州一比,文化氛围差了几个档次,这也许是自己在青春期时,在这座城市短暂的人生轨迹上,曾受到过太多不公待遇,而产生的心灵阴影太重的原因吧!这次来考察、调研西津渡古街的历史文化传承,确实改变了我许多不公正的看法!其实想开了又有什么呢?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特定时代文化传承者,都会最终成为历史的一个截面。唯有让心灵始终保持“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你才能从飘忽的情感烟云中,由零碎断片的感悟里,让一股清流贯通始终,整体释放和传递出的才是铺满字面的爱意、美意、善意和诚意。
西津渡民居和云台阁 伯筠 摄
这次镇江调研,也许是季节选对了,我国大部分领土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划分,而春是四季之始。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大自然新一轮的生命循环的开始,《淮南子》“春气发而百草生”所说的是这一自然现象。在开启新一轮的生命循环过程需要的各种气候要素中,春雨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在古代农耕社会,春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从听雨、踏雨来看看古街细雨蒙蒙的感受吧。
踏雨寻渡 谢荷生 摄
小雨中的西津渡是最美的。从五十三坡拾级而上,湿漉漉的石阶、湿漉漉的空气,伴随着深深的青砖巷道,清新、幽静,仿佛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潜游。深巷的尽头,是镶嵌有“同登觉路”匾额的券门,它与三四丈开外的“共渡慈航”的券门,与观音洞、救生会的砖墙,围合成一座佛龛一般的天井,昭关石塔矗立在街道上空,塔下的通途令人安心:观音菩萨的慈悲、救生船的慈航,护佑行人商贾的旅途平安。再往前走,铁柱宫(江西会馆)、小山楼在街道南侧的山坡上,被雕刻在门券上方的额石上的“飞阁流丹”、“层峦耸翠”,这是出自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显然是江西老表的杰作。一出券门,便是待渡亭,繁华的小码头街,熙熙攘攘的游人徜徉其间,感受着春风、春雨,更有那身着古装彩衣的丽人,飘然而来,与建筑的古韵、古意融合一体,依稀不知今日是何年。
西津渡传统建筑艺术语言中心词有:石塔、坛庙、道观、券门、楼阁、亭台、会馆、祠堂、码头石阶、钱庄、园林、民居、牌坊及戏台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这其中的每一个词组,又包含了诸多魅力四射的内涵与元素而构成,这些元素与传统建筑的内涵,从不同侧面彰显了西津渡街区的渡口文化、救生文化和特定的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建筑特色。
西津渡街区建筑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街区建筑依山而建,滨水而行,小码头街自西向东,逐步向北伸向淤涨的江滩,再向东南环云台山麓走向原英租界,一下被一组组西洋建筑短暂割裂,再向伯先路、京畿路,形成与西洋建筑相融合的趋势而成就镇江独特的民国建筑风格,从而构成街区建筑文化的主要脉络。这算人为,也是无语的天造。
昭关石塔始建于元代,经过明代和世纪之初两次大修;京口救生会馆则自1702年建成以来六毁六修,是世界最早、保存最好的救生组织旧址 伯筠 摄
我们今天从此街区的制高点来看,这里才是最核心的区域,而此区域集中了街区最让人叹服的所有建筑经典:如昭关石塔、救生会、观音洞、铁柱宫、小山楼、待渡亭、以及贯穿这些建筑的小码头街上的五十三坡和六道神韵未减的劵门,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囊括了唐、宋、元、明、清五个历史朝代的建筑技艺与精湛的技术传承,还寄托渡口之思、商贾之执、慈善之德与平安之求等优秀津渡文化理念。这建筑的屡毁(坏)屡建(修)的历史,反复向我们证明,文化的不朽力量才是建筑物生命力(毁而复生)的源泉。
自层峦耸翠起四道券门 谢戎 摄
其实城市和人一样,它不仅有记忆,而且还有超越人类记忆之上的诸多元素融入时空之中。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寸肌理,甚至每一座小桥、每一条小巷,都凝聚着你肉眼不可见的信息传递,这些元素在时空的碰撞中显得格外珍贵。保护好历史和文明的延续性,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城市发展最重要的灵魂。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所言: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摆脱模仿雷同、千城一面的发展怪圈,才能让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文化潮流有机相融。正如我国著名文物法规、文物学大家谢辰生先生当年考察西津渡时曾说:“西津渡整片区域的有机更新与充分合理利用的整治工程,应该称得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样板范例与经典。”至今还记得老人家说这句话时,我当场用速记记录下来。当天晚上喝茶闲聊时,我还开玩笑地问他:“您老说这句话,是不是心里话?将来我可是要写在文章里的呀,要改现在改还来得及!”他扭头瞪了我一眼说:“此言不虚,就是我谢辰生说的怎么样?我说的都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谁不服就冲我来!”老人家的牛脾气又上来了。不能再逗,再逗下去,他又要张口骂我了!我跟随他三十余年的岁月里,这样的情节太多了,老人比孩童更要面子,你不给他面子,他会让你连里子都留不住。
西津渡传统建筑的审美实体存在于空间,同时也存在于时间的流逝之中,就说那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绵延不绝的醇厚,低调而又奢华,简约而又不失优雅,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建筑的生动气韵:可观、可品、可鉴、可叹,除了神韵天成,更不缺气势恢弘的大气。你如果从上云台那一段山坡上朝下看,这一组组瓦面组合的建筑造型,无不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时间序列与温馨和谐的视觉盛宴。就连朴素典雅的清水砖墙,都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明亮与优雅。就如同一篇文章高手发至内心深处的赞叹,在沧桑叙事中,规划设计师们借助工匠之手,用建筑工艺书写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记忆,以其深厚的人性基础,让这些建筑于平静中感受岁月在大美环境中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西津烟雨 杨宪华 摄
伯筠先生这次几乎是全程陪同一起考察,先生告诉我,这些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始于20世纪末,一直延续到2014年,差不多15个年头。在此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和吸收西津渡的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努力全面把握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始终坚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护理念,坚持将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津渡文化紧密结合,促其相互转化、互为补充,使西津渡传统建筑艺术语言的虚与实、功能与寓意、结构与装饰、简约与华丽的丰富语汇,在我们修复实践中*、重现,重写津渡文化的新篇章。
实践证明,自本世纪初年开始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极大地提升了街区建筑的文物文化价值,是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一。今天的西津渡街区已经有昭关石塔、原英国领事馆建筑群、西津渡古街(建筑群)等三处共十座建筑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这些文物建筑已经成为提升和延续古街活力的重要保障。保护与利用好这些建筑遗产,不仅能够优化街区的空间和环境,提升街区的整体形象,在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社会之魂。传承本土历史,弘扬地域文化,是建设特色城市的明智之举,是显现城市个性的必由之路。当今城市竞争的手段、方式、内容和形式日益趋同的情况下,城市文脉的延续,城市文化的建构,是在创造差异化的城市识别系统,创造“城市注意力经济”,是张扬城市个性,彰显城市特色的有效途径,能极大地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健康、可持续性地发展。因此,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回望历史、重拾记忆、积极探索,才能创新发展,这一当今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富有科学思辨的意义了。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看你怎样理解与包容了。(丹青)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