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仁和小野田宽郎,一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两者都因为战争的牵涉而成为野外生存的传奇人物。前者被日军抓为劳工,出逃后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艰难环境中坚持了13年;后者作为遗留日本兵,在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中打了30年游击战。这两个人在中国和日本,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尤其是他们的野外生存经历被后人们广为研究。那么,这两名荒野求生的达人,谁的综合生存实力更技高一筹呢?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气候对比
刘连仁1944年9月被日军抓走后,经青岛坐船被押送到北海道的煤矿挖煤。1945年7月,不堪折磨的刘连仁逃进山林,开始了长达13年的野外逃生生涯。众所周知,北海道位于日本列岛最北部,纬度介于北纬40度33分至45度33分之间,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由于地处纬度较高的地带,加上洋流的原因,该地冬夏间气温相差非常大:盛夏8月的平均气温在28度左右,而隆冬的1月平均气温可低至零下20度。北海道的夏季非常短暂,但冬季很长,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严寒的冬天,11月至次年4月有积雪,最深可超过4米。
北海道的冬季长达半年以上,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30度以下,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野外生存而言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漫长的冬季和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应的食物来源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刘连仁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生存十几年,实属相当不易。
■北海道冬季景色,该岛纬度较高,每年大半时间为冬季,积雪期可长达6个月,对野外生存具有诸多非常不利的限制。
反观小野田宽郎,他所处的菲律宾地区气候环境则要优越得多。小野田在1945年2月美军登陆卢邦岛之后就退入岛上的丛林中,直到1974年3月才缴械投降。该岛位于北纬12度左右,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8℃,一年只有两个季节:6-10月的雨季和11月-次年5月的非雨季。当地气候湿热,植被茂盛,物产丰富,具有相当便利的野外生存条件。
■卢邦岛鸟瞰图,该岛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西南115公里,面积192平方公里。该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植被茂盛,物产丰富。
对比之下,刘连仁所处的北海道和小野田所处的卢邦岛具有完全不同的气候特征,导致两地的野外生存条件有着天渊之别。在气候方面刘连仁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明显远大于小野田,所以在这一点的对比上刘连仁完胜。
二、装备对比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野外生存很重要的一点是装备要到位。刘连仁作为一名逃亡的劳工,据他回忆当时逃跑之前只在日本人的厨房抓了点干粮,除了随身穿着的衣服鞋子外根本没有机会携带任何的其它装备和器具。在北海道十几年的时间里,刘连仁的生活用具和衣着都相当简陋,基本上全部来自于日本人的破烂:衣服是捡来的,只要能御寒,不管是女人的衣服还是破烂的布条一律来者不拒;吃喝的用具和烤火的炉子都是捡自当地人遗弃的废品,挖洞(刘连仁度过严冬的诀窍,后文会提到)的旧铁锹也是捡自日本人的工棚。
■博物馆中保存的刘连仁在逃亡期间所使用的衣服、鞋子和烧水壶,相当破旧和简陋,全是日本人遗弃的破烂货。
而小野田宽郎在卢邦岛期间的装备用具,和刘连仁比较简直是另一个极端,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小野田作为一名专门遗留在卢邦岛上进行游击作战的军人,他的各种装备一应俱全,无论是军装、鞋袜、水壶,还是雨具、帐篷、餐具,最为重要的是他随身拥有多款武器,而且弹药还非常充足。有了这些东西,小野田在野外生存时便掌握了极大的主动性,这是刘连仁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974年3月回到日本国内后,小野田宽郎在卢邦岛上的所有私人物品,共计86件(约46公斤重),包括一把指挥刀、两支步枪、砍刀、剔骨刀、刺刀等武器和装备,全部成为展示品向公众展出。
在装备对比上,刘连仁对比小野田宽郎具有绝对的劣势,因此前者在进行野外生存时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毫无疑问是远远大于后者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刘连仁依旧完胜小野田。
三、体格对比
人的体质和健壮程度在野外生存时占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所谓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严酷的大自然只会让更为强健的人存活下来。1913年出生的刘连仁作为一名山东汉子,身高超过1米8,1944年被日本人抓捕当劳工时年龄处于壮年期的31岁,体重约为180斤,在当时的国人当中绝对算得上是身高体壮。据刘连仁回忆,在北海道煤矿的半年多时间内,同行的200多名中国劳工因为疾病、劳累、冻饿和日本人的折磨*害仅剩下70来人,死亡率超过70%,他不仅能幸存下来且还能成功逃跑,其体格确实有过人之处。
在接下来的13年中,刘连仁能在北海道的恶劣生存环境里坚持到获救,虽然体重下降到120斤左右,但期间没有留下残疾,回国之后活到2000年以87岁高龄才去世,可见他的内体和外体都是非常健硕的。
■1958年回到国内的刘连仁,照片中他的身高和块头都明显比周边的人更为出众,可见他在经过十几年的严酷野外生活之后依旧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其本身体格的优秀健壮程度可见一斑。
出生于1922年的小野田宽郎在1944年登陆菲律宾时22岁,体检结果为体重121斤,身高约1米63,这样的身材比例可谓矮小精壮。1974年他投降时刚好52岁,在过去的30年中身体始终非常健康,几乎没有生过病,体检结果显示其身高为159.8厘米,体重97斤,比1944年时轻了24斤,但血压、心肺等指标与30来岁的年轻人差不多,也没有缺乏维生素的症状。
■1974年3月9日上午,小野田宽郎的原上司谷口义美少佐向他当面宣读投降命令的场景,当时52岁的小野田每天能背负着超过40公斤的随身装备在热带雨林中健步如飞地巡逻、侦察和作战。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刘连仁和小野田宽郎的体质都非常优秀,前者身高体壮足以熬过北海道缺衣少食的严寒环境,后者矮小精干更为适应卢邦岛热带丛林的游击战生涯,因此在体格对比方面两者可谓棋逢对手、伯仲之间。
四、生存意志对比
野外生存的环境十分恶劣,一旦身处绝境,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容易放弃,最终被困难所压垮。刘连仁在生存意志方面可以算是一位求生欲特别强烈的人,从煤矿出逃的行为就表明他不想死在日本人手中的决心,而十多年的荒野生活中其一直抱有活着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的信念,这也是支撑他坚持到获救的最大动力。刘连仁在北海道期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日本已经投降,他的心中充斥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日本人的痛恨,这都赋予了他坚定活下去的信心。
■1958年被北海道的猎户所发现的刘连仁(左),这是一张摆拍的照片,图中日本人已经给他穿上了保暖的翻皮上衣,须发也已修剪。
小野田宽郎也具有十分强烈的求生*,但支撑他这种*的源泉不是家乡和亲人,而是狂热的武士道精神和绝对执行命令的服从力。他从一开始就接到潜伏在卢邦岛执行游击战的命令,而且除了向他直接下达这道任务的上级之外,他不相信也不接受其他任何人解除这道命令的行为。在此期间他也曾想到自*,但他压抑住了个人的一切*,他的生存意志也是全部建立在为了继续执行任务的基础之上,简直是顽固到了极点。
小野田30年的野外经历与其说是求生欲顽强,不如说是偏执狂加主观臆断的结果,在坚信“日本不可能战败”这一先入为主的观念下,他拒绝承认日本投降的事实而选择继续在丛林中生存并顽抗到底,其执迷不悟的程度令人惊叹。
■1974年3月11日在菲律宾空军基地举行的投降仪式上,小野田宽郎面对各大媒体镜头致以标准的军礼,其生存意志的顽强主要建立在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之上。
刘连仁和小野田宽郎两人的生存意志都顽强到超乎常人的地步,足以支撑他们在危险丛生的野外长年坚持生存,即使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在这一项对比上,二人可算是难分胜负、各有千秋。
五、生存技巧对比
刘连仁被日本人虏走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野外生存技巧训练。在北海道期间,他主要依靠本能在生存:夏天昼伏夜出,在树林里收集各种野果野菜,也偷偷到日本农民的地里田间采集农作物;冬季大雪封山,身上的单薄衣物无法御寒,野外也几乎找不到食物,刘连仁就用铁锹在山上打洞,然后用积雪把洞口封闭只留一个小小的通气口,他就窝在洞中学动物冬眠来熬过漫长而寒冷的时光。“冬眠”时就得靠吃储存的食物,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他躺着几乎不动弹,每天的食物需求量很少,一天甚至几天才吃一顿饭,有时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才吃一口。
小野田宽郎则在日本陆军中野学校(专门培养间谍的学校)接受过特训,系统学习过野外生存的各种技巧,加上他随身带有各种装备和武器,以及地处热带地区的卢邦岛物产丰富便于隐蔽,因此在衣食住行等问题上均没有遇到太大困难。正因为不会受到生存问题的困挠,小野田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继续执行游击战的任务上面——*扰当地的美国驻军和菲律宾军警,开展展示其存在的“狼烟作战”(恐吓当地岛民、焚烧稻谷堆)。
■1974年3月9日投降当天,小野田宽郎利用随身装备制作早餐,图为早餐完毕后他回到帐篷内休息。因为接受过系统的生存技能培训,加上当地物产丰富,装备齐全的小野田在卢邦岛30年中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没有遇到太大问题。
老实巴交的农民刘连仁和接受过系统特训的小野田宽郎,在生存技巧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可以说两者完全不在一个层级,因此这项对比的结果是小野田在该领域的专业能力占据明显的优势。
六、周边威胁对比
北海道地广人稀,冬季漫长且大雪封山,刘连仁害怕日本人的追捕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因此在很长时间内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威胁之外他很少会遭遇险境。13年间刘连仁偶遇的日本人多为当地的老弱农民,周边具有威胁的野生动植物也相对较少,他曾有吃野果食物中毒的经历,也遭遇过黑熊,不过这都是罕见的个案。此外,气候因素也决定了当地的蚊虫和传染病源较少。
小野田宽郎所在的卢邦岛的情况则全然不同,可以形容为危机四伏:蛇蝎虫蚁肆虐,各种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动植物随处可见,另外还有一点最大的区别是小野田一直与当地的武装力量处于交战状态。自从美军1945年2月登陆之后,卢邦岛上的战斗就从没有停息。在其他日军陆续投降之后,小野田指挥的四人小分队坚持游击战——先是与岛上的美国驻军,然后美军撤走之后他们的主要敌人变为了当地的菲律宾军警。岛上的武装力量在此期间曾组织了无数次的清剿行动和反游击作战,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小野田的两名同伴分别在1954年和1972年被打死,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作战,他本人在常年的战斗中也多次受伤。
■卢邦岛上的菲律宾军警在进行搜索小野田宽郎的行动,照片中可见他们随身携带有武器,随时可以将小野田置于死地。
就所处的大环境危险程度而言,刘连仁和小野田宽郎双方区别很大:前者是在危险指数较小的地域过着隐居的野人生活,坚持13年后还是被当地猎户发现并轻易地抓住;后者是在危险指数较大的地区主动出击彰显其存在,30年间躲过了无数次危险,最后在上级指挥官亲自前来宣读投降命令后才主动缴械。因此在这一项对比的结果中,小野田可谓是完胜刘连仁。
结语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刘连仁和小野田宽郎二人分别在两个指标上占优、两个指标持平、两个指标告负,要分出高下确实比较难以判断。两者都是野外生存方面的牛人,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之高,以上的考量也不一定完全科学,其中还存在许多运气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将双方某一方面的位置对调,比如将刘连仁放到热带岛屿将小野田放到冰雪覆盖的地区,或者给予刘连仁生存技巧培训而将小野田转为农民,抑或将小野田的装备收回发放给刘连仁……结果又会怎样呢?假设的事情谁也说不清,也许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局。
■刘连仁(左)和小野田宽郎(右),前者在北海道冰天雪地的艰难环境中坚持了13年,后者在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中打了30年游击战。同样都是世界著名的野外生存牛人,两人的生存能力综合指数可谓是旗鼓相当、难分胜负。
最后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刘连仁和小野田宽郎二人的经历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之下发生的。前者作为被强征的劳工,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直接受害者,差点命丧北海道尸骨无存,时至今日日本政府依旧拒绝刘连仁及遗属的索赔请求;后者则是思想受日本军国主义荼毒的执行者,在日本投降后不仅将自身30年的光阴耗费于菲律宾丛林中,还造成当地130名军民的伤亡,回国后反而受到日本民众的热烈欢迎,这其中留给后人们的反思远比单单比较两人的生存能力更值得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