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珠、金锁和通灵玉之间的影射关系

贾珠、金锁和通灵玉之间的影射关系

首页游戏大全树灵之命运游戏更新时间:2024-06-07

作者:至真斋主

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小说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一般来说次要人物要么为情节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要么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有些作家还喜欢用各种道具。《红楼梦》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一些人物的道具本身也有影射作用。例如,薛宝钗佩戴的金锁和贾宝玉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玉,它们不仅仅是作为塑造人物的道具,它们本身也在影射历史上的特殊物件。贾宝玉的兄长贾珠,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说他“一病死了”;贾珠作为“道具”式的人物,书中多次提到他。贾珠是不是闲笔呢?当然不是,他是为衬托贾宝玉而设置的。薛宝钗有个金锁,上面錾着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黄金莺和贾宝玉看了都说跟通灵玉上面的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儿。要破解贾珠这个道具式人物和薛宝钗的金锁有什么特别寓意,就要首先知道贾珠和金锁的影射对象都是什么?而要知道它们的影射对象就要首先知道贾宝玉和通灵玉的影射对象,贾珠和金锁都是为塑造贾宝玉和通灵玉服务的。

金锁上面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其表面意思是:“不分离不抛弃,就会永葆青春”。通灵玉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其表面意思是:“不丢失不遗忘,就会生命永存”。这两幅字的字数相同,意义相近,真正是一对儿。从通灵玉上的字,人们自然会想到国之重器、皇权的象征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段话的意思是:“皇权由天相授,既永久也昌盛”。通灵玉和传国玉玺上的字都是八个字,从含义上说是递进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一对儿。其实,贾宝玉和黄金莺都说金锁上的字跟通灵玉是一对儿,也是在提醒我们去联想传国玉玺,通灵玉上的字和传国玉玺上的字也是一对儿。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有人可能觉得这种影射关系有些牵强,《红楼梦》作者似乎也预见到了有些读者会觉得牵强,又用一些情节来调动读者的联想。

开篇写甄士隐睡午觉,在梦幻中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仙要让通灵玉随神瑛侍者一起下世造历。甄士隐想一睹通灵玉真容,茫茫大士说他跟这块通灵玉倒是有一面之缘,就取出来递给他。甄士隐只看了正面镌着“通灵宝玉”四字,正想看后面镌刻的小字时,茫茫大士便一把夺过去了。由此看来,这块神秘的通灵玉也不是人人都能大饱眼福地随便看的。

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一听,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书人看了贾母说通灵玉是“命根子”,提醒读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见这个通灵玉很不一般,事关贾家的命运。宝玉当然不理解通灵玉对他和全家意味着什么,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说通灵玉是个好东西,正如黛玉所说:“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这说明通灵玉是特殊身份地位的象征。那么贾宝玉说通灵玉不是个好东西这又为何?第八回通灵玉讽刺诗给出了答案: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首诗看上去通俗易懂,但是由于对一些关键字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有很多红迷并不能通透地理解这首诗。现将这首诗的表面意思翻译成白话文: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已经很荒诞,

如今又把这个荒诞的故事演绎成大灾荒。

补天石失去了沉静灵性的真境界,

幻化成通灵玉去亲近人的臭皮囊。

我们都知道走了败运金子就失去光彩,

可叹时运乖违美玉也不再有光泽。

白骨堆积如山分辨不出都是谁,

他们无非就是那些公子和美女。

在这里“大荒”是“大凶之年”的意思。例如,《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

《红楼梦》一书是作者假托下世造历的通灵玉亲身经历的故事,这首讽刺诗向我们说明了通灵玉记载的是“大凶之年”的故事,其悲惨场面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样的惨景是通灵玉所影射的传国玉玺造成的,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历史上为了争夺江山统治权,发生过无数次血腥的厮*。批书人也在此处提醒道:“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

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楚文王得到了美玉奉为至宝珍藏起来。又过了四百余年,楚威王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和氏璧供人观赏,不料宴席散场时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到了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这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后将和氏璧据为己有。这件事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这就发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制造御玺,宰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从此玉玺又回到秦皇宫。

秦灭亡后,秦三世子婴将玉玺献给了刘邦。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崩碎一角,王莽命人用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天下豪强在袁绍、袁术的率领下讨伐董卓,洛阳城内一片混乱,董卓弃城逃往长安。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一天突然发现宫殿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之光,孙坚感觉奇怪,于是命人下井探望,捞出一具宫女的尸体,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打开一看,内有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启开小匣,里面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将玉玺秘藏于妻子吴氏处。袁术得知孙坚有传国玉玺,便拘孙坚妻子,夺取玉玺称帝。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玉玺至许昌,正值曹操挟汉献帝在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汉,逼汉献帝禅让,传国玉玺归魏。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晋武帝,传国玉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玉玺归了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公元350年,玉玺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玉玺被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这样,传国玉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到了南朝,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的更迭。杨坚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李唐。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玉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传国玉玺也随之归了后唐。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

如果说贾宝玉的“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那么薛宝钗的金锁就影射锁住玉玺盒子的金锁。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向王夫人等人宣传什么“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于是为了得到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明争暗斗,薛宝钗全然不顾林黛玉和贾宝玉有“木石前盟”在先,她也要成就“金玉良缘”。即便是贾宝玉在梦中大叫:“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薛宝钗对贾宝玉也是“不离不弃”。

关于贾宝玉和通灵玉的影射作用,潘重规先生做过深入研究。潘重规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明清交际时一位大明遗民假借言情外衣,用隐语写成的巨作。他认为宝玉是玉玺,爱吃胭脂是玺印要配朱泥;黛玉影明朝,而宝钗射清朝,二人的宝玉争夺战实则是江山皇统的争夺。通灵宝玉上的字与传国玉玺的字有相通之处。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了当今很多民间红学研究者的赞同。

在中国古代有两件宝物天下齐名,是历代帝王必争之物,那就是“和氏璧”和“随侯珠”。在古代典籍中“和氏璧”往往和“随侯珠”并称。《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壁,得之者富,失之者贫。”意思是:“这就好比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富裕,失去随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贫穷一样。”《墨子·耕柱》:“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意思是:“墨子说:‘和氏璧、随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这是诸侯所说的良宝。它们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吗?人们回答说:不能。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人得到利益。而和氏璧、随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不能给人利益,所以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宝。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意思是:“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随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意思是:“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随侯珠的故事在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中有详细记载:“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意思是:“隋县溠水河畔,有个地方名叫断蛇丘。先前,隋国国君随侯出宫巡游,看见一条大蛇被砍伤断成两截。随侯疑心这条蛇有神灵附体,就叫人用药给它医治,经过医治后,蛇又能行走了。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断蛇丘’。一年之后,大蛇衔着一颗巨大的明珠来报答随侯。这颗明珠的直径有一寸多,通体纯白,夜晚可以发光,发出的光像月亮一样的明亮,可以照亮屋子。这颗明珠就叫‘随侯珠’,也叫‘灵蛇珠’或‘明月珠’。”

随侯珠后来随着隋国的灭亡落入楚王之手,这在刘向编纂的《新序》中有记载。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观看楚国的宝器,便召令尹子西问道:“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后来楚国被秦所灭,随侯珠落入秦始皇手中,这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得到了印证。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了汉朝帝王的“汉传国玺”,可随侯珠却下落不明。有人考证,因为秦始皇太过喜爱随侯珠,很可能作为陪葬品,在秦始皇陵墓室中“以代膏烛”。

《红楼梦》作者设计贾珠这个人物来影射“随侯珠”,进一步引导读者联想贾宝玉和通灵玉共同影射传国玉玺。随侯珠先于和氏璧问世,在《红楼梦》中贾珠是贾宝玉的长兄。随侯珠在秦朝不知所终,贾珠在《红楼梦》的开篇就写他已经死亡。《红楼梦》作者还用李纨的《文采风流》匾额诗,暗示了“珠玉”的影射寓意: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