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读素书(5)|怎样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逍遥读素书(5)|怎样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首页游戏大全无尽解结更新时间:2024-06-06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谋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上篇说到《素书》第三章求人之志。“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这是个人素质的范畴。要除累,去掉多余的杂念;禳过,对错误的不合适的进行修改,把过给“禳”掉,消除掉;无污,不被一些负能量,混乱的能量影响了心灵的清明度。

接下来一句“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也是偏个人素质的角度

避嫌远疑。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

有时候这个嫌疑之事并不像瓜田里提提鞋果树下整整帽那么原始天真。修正《开皇律》的刘文静,本来和裴寂关系不错,两人一起为元谋开唐起了不少作用,一起得到“恕二死”(免两次死罪的铁券)特权。

但随着时势渐渐安定,他却轻躁起来,经常和裴寂过不去,酒后出怨言扬言要*了裴寂。当他被个不受宠的姬妾告发谋反,他只有一句话“不服”。

谋反是没有的。太原起兵时,刘文静与裴寂官职相当,功劳谋略也相当。而现在身为仆射的裴寂比刘文静待遇好太多,他心里不平衡。说起来这事不复杂,有点不满情绪而已。

但刘文静一案是裴寂审的,裴寂说刘文静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丑颜怪节。”而且他谋略才能都在众人之上,言下之意刘文静有才无德风险加倍,在外有劲敌内有不安定因素的时候,留着有后患。还是肯定“必贻后患”。

那么,和李世民关系密切的刘文静,就因为情绪管理的性格问题,被李渊除掉了

当然,不能仅从,总从历史的只言片语进行一些“血酬”的揣摩。人性是一个多面体。在比较复杂的环境里,不谨慎的“昏大胆子”,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概率比较大。

《素书》提倡一种“明智”,凡事多方面考虑考虑,与其事后忿忿不平,不如事先避免避免,不让自己卷入一些莫名其妙的漩涡,耽误事情也影响心情。“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话好理解,博学广闻,还要处处留心,不懂多问,“切”问的意思,是要带着一颗“空心”去问。

所谓“空心”,就是要“虚”掉自己的主观经验和看法,恳切地问。不然得到答案,自己理解的结果,还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过滤的看法,不但无法“广智”,还会坚固执拗自己本来的主观。

唐中宗、玄宗、代宗时期的三代国师,南阳惠忠禅师。

有一次他的侍者紫磷想为《思益梵天所问经》做批注。惠忠禅师提醒他:“批注经典,必须契会佛心,所谓上其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方能胜任。”

紫磷不服,说您说得不错,不然我怎么会下笔?惠忠禅师看出他的傲慢之意,叫他拿来一碗清水,放七粒米摆一双筷子,问他我这是何意?紫磷茫然。惠忠禅师就棒喝了,连我意尚不知,你怎能说“契会”?

禅师的米粒,成为禅宗著名的公案。引起不少对禅有兴趣的修者,都要来参一参。甚至还参出为什么是七粒米而不是六粒八粒。

在文化灿烂,儒释道融合,禅风炽盛的唐宋,学者们频繁往来于江西马祖道一和湖南石头希迁的著名道场之间,甚至成为“江湖”一词的来源说法之一。

南阳惠忠国师的事迹和贡献,对佛理的探询,《景德传灯录》、《祖堂集》、《五灯会元》、《宋高僧传》等都有记载,公案也很多。

他观机逗教,当下的接引之法,不是靠故弄玄虚的浪得虚名。

《素书》的立足点,就在于“博”学,还要“切”问。才能“广知”。

这里的广,是一个动态而不是静态

“人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知圆周越大,圆周切割的模糊也越多。这并不是一句鸡汤。

不但要学会往里装,还要学会往外扔,大浪淘沙始见金。实际的情况,总是变数大于固定。有句话叫“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与其面对不同的情况瞠目结舌,不如坦然接受这个现实。“广”之而不停。

很难。

但有一条可以抓住——提醒自己保持“谦虚”

《周易》以易为不易,就是“不停的变化”本身,才是不变的真理。六十四卦有“吉凶悔吝”,几乎 卜到哪一卦,都是福与祸之间的消长变化。唯一卦除外。第十五卦“地山谦”。上艮下坤,由下至上的爻辞,都是“吉”“无不利”。

谦:亨。君子有终。

一件事所度亨通,有始有终,非常符合期待。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释道,“利用谦虚,万事可达。”

智者之言,互相契合,都指向一个万变中的不变立足点:记得要多闻多见多问,虚怀若谷,才能尽可能贴近天地消长无尽的圆。

然后,还要“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检谦约,所以自守。

有时读到经典,真的会感叹古文字的魅力。

第三章前两句偏重个人素养到中间两句偏重待人接物,用前后十六个字环环相扣,彼此有重点又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前两句的后八个字“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眼光要长远,做事要踏实不惮琐碎,废话还不能太多,“微言”。鹰立如眠,虎行似病。鹰站在岩头似睡非睡而极目千里,一只小老鼠的悉悉索索,都能在风声叶声丛林水声,杂乱的声音里分辨出来。

老虎不发威你当是病猫,一发威就山摧林黯。当然也不是随便发威,这个力量不能在无聊的小事情上消耗。(古人喜欢师法自然,从动物的动态能悟出“五禽戏”,猴拳蛇拳鹤拳等等强身健体的方法。)

接下来中间两句开头的八个字“恭检谦约,所以自守”。又回过头来,说明为什么能做到“高行微言”,呼应前篇。就是能用“恭检谦约”的态度,磨砺世事,待人接物

基础打牢了,才敢说自己有能力“谋计远虑,所以不穷。”谋划一件事,布署什么战略战术也好,日常生活也罢,有意识地看一步想三步。

围棋里只看到一角输赢,只能计算五步的人,是升不了级的。这样才“不穷”,不会黔驴技穷,几板斧就挥完了。

那么一个人的智量心量,毕竟有限。总得布置和团结一点助力。怎么办呢?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身边的亲密关系,得仁,不能太丧太阴暗,要能给出一种情感上的包容扶持,在逆境时感受到一种比较正的能量。不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专门放大你的灰心丧气。

友更严格,要“直”。这个直不是简单的嘴欠,唉呀你应该这么搞那么做,瞧你那损色。当然在一起随意打趣的朋友,感情自然不同。

这个“直”,给人的感受,不能让人天天烦恼,“你不是嘴太直,你是心里自私。”就图说个爽,不管你感受。

这种“直”,是真的能和你在某方面心智平等,不相上下,心里还对你真正的天赋,真正的目标,有种旁观者清,同路者亲的适当距离, 适当亲密

目的只有一种,“扶颠”。免得你得意忘形昏头昏脑,免得你困顿无聊就此沉沦。

回头说到“博学切问”,附一则关于孔子下问的小故事。

说孔子有个小老师才七岁。名字叫项橐(音tuó)。《史记》:“大项托生七岁为孔子师。”据说这故事来源《战国策》。

项橐和小伙伴玩泥巴筑城,挡住了路过的孔子,孔子要求他让道,他大模大样回答,只见车避城,哪有城避车?孔子觉得有理又有趣,接着问他会不会玩“双陆”(一种博弈游戏)?项橐又板起相貌堂堂的小脸教训孔子,怎么玩这种玩物丧志的游戏,小爷不屑。于是孔子留下一句“后生可畏”跑了,项橐“孔子师”的名声也传开了。

这故事感觉水分很大。最起码孔子问项橐的一系列问题“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口气太像民俗田间地头的劳动对歌“赵州桥是什么人修?玉石的栏杆是什么人留……”之类。民俗趣味性质很浓。

这位神童去得也早,十岁就夭亡了。明《广博物志》“项托,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

可能在漫长的造神运动里,正史野史交互综合,留下了这么一位长不大的神祗,也给孔子不耻下问的形象加了佐料。

言归。

下篇继续。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