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材料呢?
写一个人的材料,比如《我的妈妈》、《我的老师》、《一个最敬佩的人》这些题。
写一处景的材料,比如《难忘的风景》、《美丽的小兴安岭》、《最美我的家乡》等等。
写一物的材料,比如《我家的小鹦鹉》、《一只可爱的小狗》、《两只鹅》等等。
这些材料,是写作材料库的基础素材。把这些材料写出高级感,既能避免缺素材的烦恼,还不那么费劲,毕竟这些材料从小学就开始写了。
01 叠加法
叠加是指同质的材料或者不同质的材料叠在一起写。比如,人和人,人和物,或者人和景,或者物和景一起写。通过叠加,基础材料就能够复杂起来,杂而不乱就有高级感。
比如,同样是人和景的叠加,人和景有主次之分。屠格涅夫的《乡村》以景为主,人为辅。写乡村里的人淳朴、宁静、自由、快乐,主要是为了突出故乡如梦幻般的静谧与美丽。而阿•马•高尔基的《乌米》也把大段的景物描写和人放在一个片段里,但景是为了衬托人而写,人为主。例如这段: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纤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山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再如,按本类活动的规律安排内容。比如,由远到近,由近到远。但这样的安排从小学就开始用了。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太拘泥于人类活动的规律。拿插花做比喻吧。比如你要插一大束玫瑰花,你先插哪一朵,后插哪一朵,每一朵安排在什么位置,其实都是可以随意的。例如下面这篇文章,都是把写植物的内容叠加在一起,顺序如果调换了也并不影响文章。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02 点缀法
点缀是指在一个基础材料的大面积的内容里加入细节突出个性,使内容富有神韵。可以插花做比喻。我们通常都能见到一大束的玫瑰花,里面总有一些草花插在里面,这就是点缀。比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段:
他也很奇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套子里的。
所谓细节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只属于这个人或者物的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在这个文段里,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的穿着,最明显的跟其它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别里科夫总是把什么“都装在一个套子里”。加上了这样的一个细节,读者一下子就记住了别里科夫这个人。
03 交错法
交错是指基础材料有规律地呈现。例如,文章第一部分(段):人 景 物;第二部分(段),人 景 物……以此类推。比如《河西走廊的月亮》里的文段:
在这空旷里,曾经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 正是他这首煌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赢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规见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每个文段的基本层次都是景 人,即景中之人。不过,这是作者想象的历史上的、曾经的景象,不是眼前的。三个有规律的文段交错,使文章带上节奏感,使读者感到一种韵律之美。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