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创作于两百年前,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就像没玩过塞尔达系列的人可能不知道主人公其实并不叫塞尔达一样,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这本书里的怪物并不叫弗兰肯斯坦。然而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弗兰肯斯坦跟怪物其实是一体的,弗兰肯斯坦就是怪物,而怪物也就是弗兰肯斯坦,就像书中怪物对弗兰肯斯坦所说的那样:“我可是你创造出来的,你我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除非毁了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否则,我们之间就不可能一刀两断”。弗兰肯斯坦外表光明伟岸,内心虚伪自私;而怪物虽然凶残暴戾,但内心其实也向往着善良与温暖。不过再一想,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姓,虽然弗兰肯斯坦并没有给自己创造的怪物命名,但是被创造者冠以创造者的姓也无可厚非,所以用弗兰肯斯坦来称呼怪物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本书的形式和内容跟我的“想当然耳”完全不一样。形式上,本书采用了“多重套娃”的叙事方式。“正文”一开始,我就有点懵,一上来就是四封信,是一个男性船员写给他姐姐的。因为之前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女性作者有可能会化名为男性发表自己的作品(如艾米莉·勃朗特),所以我也以为这个男性船员是作者玛丽·雪莱的化身呢,直到第三封信,我才意识到,原来已经进入正文了。于是故事就是这个船员向姐姐转述他所救的弗兰肯斯坦向他(船员)转述他(弗兰肯斯坦)创造并因被抛弃而报复他(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诉说他(怪物)的经历并转述了他(怪物)在心智初萌阶段所遇到的一家人家的故事(啊,好喜欢写这种长句子)。最后船员也参与到了两者的纠缠之中,目睹了弗兰肯斯坦的死亡和怪物的离去。内容上,很大程度的篇幅其实是游记,充斥着风景的描绘和看到风景后的心理描写。甚至小说的内容已经接近一半了,怪物才正式登场。因过于丑陋而被创造者抛弃的怪物,有着跟任何正常人一样的心理需求,在几次三番求之而不得的情况下,他开始报复他的创造者,而且非常聪明的选择了*害仇人所爱之人而不是直接*死仇人的方式。弗兰肯斯坦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向他人寻求帮助,自己创造了怪物的事情就会暴露;而不去寻求帮助,自己身边的亲人就会一个一个命丧敌手,然而他终于一边歌颂着自己的高尚与美德,一边实施着自己的虚伪与自私。弗兰肯斯坦与怪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一个是伪君子,一个是真恶人,当这两者进行对比的时候,可能后者反而会略胜一筹,就好像血刀老祖比岳不群更讨喜一样。
我颇能理解怪物的心理,在他做出极端行为之前,他所要求的完全不过分,而且也是满怀着被理解为恶意的幸福与柔情,只不过弗兰肯斯坦的逃避与先给予希望再让人失望(先承诺后不履行),慢慢地把原本的幸福与柔情,真的变成了弗兰肯斯坦所认为的恶意。这不就是我当初跟前女友分手后的真实写照吗?在一方只想逃避而另一方尚有所求的关系中,这种转变会不会是普遍的?如果是的话,我觉得可以将它命名为“弗兰肯斯坦效应”。
最后,在自己小说里引用自己爱人的诗,这种体验,一定很棒吧:
“我们就寝,一个梦却能毒害睡眠,
我们起身,一缕飘忽的思绪就毁了一天。
我们感受,想象或推理;欢笑或哭泣,
心怀缱绻的忧思,或将愁绪搁置一边;
全都一个样,因为,无论欢乐或悲哀,
感情的排遣徜徉翛然,
人世间的昨天或许永远不同于他的明天,
唯有无常才永恒不变!”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