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还击戴布帽,付出血的代价,两山轮战配发国产钢盔,表现优异

对越还击戴布帽,付出血的代价,两山轮战配发国产钢盔,表现优异

首页游戏大全元气陆战队官网更新时间:2024-06-05

作者:风千里

现代化的军用制式钢盔是从何时引进到中国的,今天已经很难考证,不过有记录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役期间。直系军阀吴佩孚麾下的直军第三师所属的“钢盔旅”,成建制地装备了法式亚德里安式头盔,面对张作霖所部奉军由九门口突入山海关,凭借机枪迫击炮占据有利地势的不利形势,直军将这种经典钢盔和德制MP-18式冲锋枪集中配发给一个旅的士兵,作为战场尖刀力量使用,意图啃下奉军构筑的防御工事。

这种思路,非常类似于一战期间德国面对英法的铜墙壁垒组织的暴风突击队,而在直军内的美军观察员,更是将其形象的称为“铁帽子旅”(Tin-Hat Brigade),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支成建制装备制式钢盔的部队。不过这种钢盔旅实际作战效果却不佳,由于没有经过像德国暴风突击队那样高强度训练,面对奉军密集的枪林弹雨,钢盔旅根本无法招架,加上缺少后方火力支援,该旅付出了惨重伤亡后仍没有取得显著战果,无力扭转直军的颓势。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佩戴亚德里安钢盔的直军“钢盔旅”

凡尔登战役期间,堑壕里一名佩戴亚德里安钢盔的法军士兵

有记录显示,吴佩孚是从意大利购入的这批亚德里安式钢盔,这种钢盔诞生于一战期间的法国。在西线战场上,威力巨大的榴弹炮、加农炮、臼炮等火炮炮弹爆炸时四散的弹片,给头部没有任何防护的士兵带来了巨大威胁。当时的法国将军路易斯-亚德里安就根据战局的发展,提出设计一种单兵防护头盔的想法,后方的工程师又根据这一设想在1915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军用制式钢盔——M1915型“亚德里安”钢盔。这款钢盔根据人体工学原理,创造性地在盔内使用一个简单的悬挂装置,有效降低了弹药破片作用在钢盔外壁时产生的冲击力,对人体重要的头颈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亚德里安钢盔的成功设计颇具开创意义,其他各交战国根据该钢盔的特点推出了本国的制式钢盔,比如英国的布洛迪型钢盔(即著名的飞碟型头盔),德国的M-16型钢盔等。而因种种原因暂时无法自行研制钢盔的国家便纷纷解囊向法国购买亚德里安钢盔。毫不夸张地说,亚德里安钢盔几乎定义了至今为止所有军用钢盔的设计要素。

一战后,亚德里安钢盔曾出口到多个国家,苏俄在国内战争期间也曾大量使用

一战结束后,各交战国元气大伤,同时又坐拥着海量的剩余战备物资,于是包括亚德里安钢盔在内的各种轻重武器,便被倾销到当时世界上还在局部进行热战的区域,尚处于军阀混战的中国便是理想的武器倾销地。吴佩孚本人对新式装备异常敏感,因此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就火速购买了一批亚德里安式头盔,开创了中国军队装备钢盔的先河。虽然战果不佳,但也让旧军阀们认识到了钢盔存在的意义。他的老对手张作霖在1927年也曾向法国购买过一批亚德里安钢盔,不过没有留下使用记录。

1935年上海日租界内的日军宪兵,分别佩戴了90式钢盔和亚德里安钢盔,表现出新老钢盔交替使用的状态

侵华战争时期佩戴90式钢盔的日军机枪手,吸取诺门罕战役的教训,90式钢盔原有的红色五星被涂成了暗色。

张的老东家日本人,则早在1920年就开始仿制这种钢盔并配发给普通士兵。不过在实际训练中,日本人很快发现:这种基于欧洲人身形特点设计的钢盔,并不适合东方人佩戴,其过重的体量让长途行军的士兵非常容易疲劳。为此在20世纪末,日本陆军根据亚德里亚钢盔的设计特点,结合日本武士传统头盔的内衬,推出了90式钢盔,并于1932年正式配发给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使用。

这种头盔充分考虑了东亚士兵的身形特点,对头部做了比较全面的防护,佩戴起来要比亚德里安钢盔舒适一些。到了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90式钢盔已经成为陆军的制式装备,半圆形的头盔加上后脑勺露出的遮阳布,这就构成了侵华战争时期日本陆军士兵的基本形象。不过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深入,这种头盔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钢盔内衬设计不良,导致士兵戴起来非常不稳,必须将其特有的帽绳(不同于其他型号钢盔使用扣环固定)紧紧勒住下巴才能保证在剧烈行进中不左摇右晃。而这样以来,一旦钢盔被枪弹破片打中,对头盔产生的冲击力会给士兵的脖颈带来连带伤害。

为了增加稳固性,士兵往往直接将钢盔扣在军帽上,利用军帽产生的摩擦力固定住钢盔。同时90式的内衬设计遇到中国华南一带闷热潮湿的作战环境时,非常不利于士兵头部散热与排汗。加上日本炼钢技术所限,导致这种钢盔防护力有限。总体而言,这种日本国产钢盔并不如中国军队装备的其他型号钢盔好用。对90式钢盔不甚满意的日本陆军又在此基础上,于1939年推出了98式钢盔,有效地提高了对枪弹和破片的防御能力,不过也使得头盔生产成本飙升,只能有限提供给机枪组或者炮兵与防空部队这些专业性部队使用。

1937年,誓师出滇北上抗日的滇军60军官兵,全体佩戴亚德里安钢盔

在抗战前后,真正大规模装备亚德里安头盔的部队是龙云所属的云南滇系军阀部队。由于云南本身靠近法属殖民地,清末以来又深受法国势力的影响,法军的装备自然而然地被引进到了云南地方军队里,包括亚德里安钢盔,勒贝尔M1886步枪,甚至法式绑腿与军靴都被充实进了滇军军火库。1937年9月,滇军的6个旅12个团组成第60军,正式出滇抗战,从这时起,一批又一批头戴亚德里安头盔,端着法式步枪的云南兵奔赴抗日前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台儿庄血战,到武汉保卫战,再到后来的赣东、常德会战,滇军历经重大战役20余场,为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淞沪会战前驻防上海的国军士兵,分别佩戴了德式M35钢盔和英式布洛迪式钢盔

国军第18军官兵佩戴德M35钢盔

亚德里安钢盔行销云南的同时,英式的布洛迪头盔也出现在各新旧军阀士兵的头顶上,早期使用低碳钢的布洛迪钢盔主要为川军,桂军,西北军和部分东北军所使用。由于结构简单,佩戴轻便,一度成为在中国战场上最为普遍使用的钢盔,到1942年中国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时,英国殖民当局又提供了使用锰钢的改进型布洛迪钢盔供中方使用。而在南京聘请德国教官编练德械师时,德国在M16钢盔基础上研制的经典的M35型钢盔又被引进到中国大批生产,成为蒋军及其派系军阀使用的制式头盔,一时间各种类型的钢盔几乎同时在中国战场上亮相,使得抗战初期的中国俨然成为一个钢盔博物馆。

抗战时期,视察战场的周希汉(左)与陈赓(右),他们身后的士兵佩戴着缴获的90式钢盔

抗战末期一名站岗放哨的八路军士兵,他背后挂着的是一顶90式钢盔

对于长期缺乏现代军事装备,缺少弹药补充的中共武装部队来说,钢盔这种需要大规模工业生产体系支持才能批量装备的物品显得过于奢侈。在土地革命时期,各地的红军部队在反围剿作战中曾屡次缴获过数量不菲的钢盔,但由于特殊的游击战作战地域和敌军火力所限,钢盔的作用并不明显,工农红军并没有对这种现代护具产生过多的兴趣。

到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官兵在直面无论是作战素质还是火力输出都远强于蒋军的日军主力时,开始意识到对士兵头部防护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搞来不少日本士兵的90式钢盔。这种钢盔虽然存在种种缺陷,但对于无力制造钢盔的八路军来说,已经算是不可多得的先进防具了。与是在历次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各军分区部队将这些钢盔集中配发给突击部队使用,以类似德军一战时期训练暴风突击队的方式训练他们。在敌后作战时作为拳头部队,以快速突破敌军火力网,向敌军纵深渗透。实战证明,这种日式钢盔有效地降低了一线士兵的伤亡率,八路军和后来的解放军对90式钢盔的偏爱由此开始。

【1944年,在冀中平原行进的八路军普遍佩戴着90式钢盔,相比于传统的八路军形象,这时的八路军一线装备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1945年,成功解放县城的八路军官兵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他们普遍佩戴90式钢盔

抗战末期,八路军拥有的钢盔数量已经相当可观,特别是在对日最后作战阶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放沦陷区大小县城时,晋察冀、晋冀鲁豫和鲁中军区所属部队已经可以成建制地装备90式钢盔。这一时期,八路军士兵头顶的钢盔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所见之人无不振奋。抗战结束后,东北地区的苏军将大批缴获的日式装备移交给东北民主联军,又有海量的90式和改进的98式钢盔充实进我军队伍里。解放战争时期,从东北的雪国,到南方的沼泽,西南的山地,佩戴着日式钢盔的解放军士兵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

渡江战役发起前,佩戴90式头盔的解放军战士

上世纪50年代,两名训练中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佩戴着装有我军帽徽的90式钢盔

上世纪60年代,曾经配发伞兵部队使用的65式伞兵钢盔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陆军作战思维的影响,我军对于制式钢盔的研制工作一开始并不重视,而90式和98式钢盔又基本满足了我军对士兵防具的需求,因此这种日式钢盔就长期存在于一线部队。虽然在60年代,曾专门为伞兵研制过65式专用钢盔,但钢盔在建国后很长一段岁月里都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这一情况,在1979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充分显示出了恶果,我军开赴越南的部队中大多数士兵只是佩戴简单的绿色军帽,少量配发的日式钢盔和65式伞兵盔在面对越军的冷枪冷炮时常常陷入被动,官兵们遭受到了不小的伤亡。鉴于越南的作战经验,我军在80年代推出了全新的GK80型国产钢盔,这种钢盔参照日式钢盔的风格,结合美军与苏军钢盔的特点,在此后两山轮战中表现优异。至此,我军才逐步摆脱了军用钢盔杂乱无序的状态,真正走上了制式化之路。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