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浙博士生追忆:第一次见面,第一个问题就让他笑了

金庸在浙博士生追忆:第一次见面,第一个问题就让他笑了

首页游戏大全异域英雄Otherworld Heroes更新时间:2024-05-09

2018-10-31 07:34 | 钱江晚报

(200秒看完金庸的传奇一生)

金庸先生在浙江的博士:

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

右一卢敦基

尽管先生的身体不好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对此噩耗仍然没有心理准备。

一直来心想,年逾百岁,当今似乎也不是特别稀罕的事吧。所以当报社朋友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我在电脑面前傻坐着,不知道应该做点啥。等到放下电话,决定还是遵嘱追忆一下旧事吧。

1、第一次知晓先生小说

第一次知道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在一个非常意外的场合。那是1981年的9月底,我与几位大学同学乘坐费时一天的长途汽车前往黄山旅游。前座有一对年轻夫妻,男的向女伴另一方向的邻座拿了一册书,顿时低头苦读,浑不理旁边女伴的拉、扯、嗔、怒。

当时我虽年轻不谙情事,但也觉得此男人有些过分,于是好奇心起,立身张望,见书中有“陈家洛”三字。当时内地出版的文学书籍并不算太多,我又性喜阅读,绝大多数书一看内容即能知晓书名,但此书确实未见,所以仍不明所以。待到黄山归来,有同学神秘兮兮地给我一册书,让我不要声张,悄悄地看。这部《书剑恩仇录》上册,作者为金庸,纸张粗糙,装帧简单,当时也没在意。读了两三页,真好比林黛玉读《西厢》,直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七八十页后,“陈家洛”赫然出现,此时想起那个男人,也觉并非过分了。

第二天拿到下册读完。当时在想:我也是读中文系的大学生,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只要是有中文版的,也算大致有些知晓。为何这么好的一本书,从未有师友提起,也从未见有文学史讲述?难道是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力完全失灵?又抑或是众人皆盲,浑不知该小说为何物?一时懵懵懂懂,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青年金庸(浙江档案馆藏)

2、第一次与先生见面

同样,第一次见到先生,也是一个意外的场合。

那是1997年的一个春天。当时浙江大学尚未与杭州三座高校合并,金庸先生当时为浙江大学中文系设立了一个奖学金,该系要举行一个仪式。由于我素喜金庸,名声在外,我的大学同学、系主任徐岱让我代表他们做一个发言。记得那天是4月4日,上午在浙大一个会堂举行了仪式,我写了一页A4纸的发言,读了。下午是安排在杭州植物园的某处草地上座谈。那天气氛特别轻松,参加者皆以青年教师为主,所以毫无忌惮,我记得我熬不住提了两个久思不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先生的武侠小说,情节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但又合情合理,极为吸引读者。那么这些情节是怎样写出来的?有小报说:先生写作,碰到写不下去的难关,便召集众友,让大家谈情节发展的设想。夜深人散,先生方才下笔,方法是避开所有人的建议。请问先生是真的这样吗?

作者:张浚生主编,应忠良、卢敦基、何春晖著

金庸先生听罢大笑:“那怎么可能?哈哈哈哈-----”。

我也顿时明白,不由惭愧地笑了。当然,真实情况我是很晚才知道的:当时先生办报,经营、写作均亲自为之,写作也只能每天在忙完诸多杂事后匆匆动笔,很多时候是排字工人候在门外的,哪来这许多的悠闲?好事者揣测之词,也是意料中事,但本不应该成为吾辈粗通文学之人的问题啊!事后反思,还是爱之太甚,转为迷惘所致。

至于第二个问题,问的虽较内行,没有弄出笑话,但也是人云亦云,不值一提,尽管他的回答对我启示尤深。

两年后的同一天,我的《金庸小说论》初稿写完。

联初1939届毕业纪念照,第三排右一为金庸。(嘉兴一中档案馆提供)

3、最后一次会面

2003年,我有幸成为金庸先生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在职读博。其间先生多次来杭,经常在中午休息过后,在下榻的酒店咖啡厅找一张桌子,与我们聊上几个小时。或问学业,或评时贤,抑或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当时闻即喜者,也有思考许久方悟者。至于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先生阅后,更加写下长篇批语,指出研究方法方向。在先生的指导下,在就职单位的支持下,我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1年的元月,我与一友人专程赴香港拜见先生。先生在中环一酒店设宴。那天我也觉得先生的身体已不如往昔,证据是初次见面时先生打招呼有些迟钝,全不似原先的轻快灵动。但饭吃到一半,先生重焕光辉,有问即答,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那天在场的还有先生家乡海宁市的领导,皆为共同见证。先生座中为我博士论文题字。日后付印,就是用的此题签。

先生在我眼中为何许人物?借用一下晚清吴汝纶谈其恩师曾国藩的一段话吧:

文正公之为人,非一世之人,千载不常遇之人也。吾生乎千载之后,而遥望千载之前有若人焉,吾不能与之周旋也,吾心戚焉。吾生乎百载数十载之后,而近在百载数十载之前有若人焉,吾亦不能与之周旋也,犹之戚焉。并吾世而生而有若人焉,无千载百载数十载之相望,乃或限于形势,或间阻于千里百里之远,吾仍不能与之周旋也,吾心滋戚焉。若乃并吾世而生,无千载百载数十载之相望,又且不限于形势,不间阻乎千里百里之远,而获亲接其人,朝夕其左右而与之周旋,则其为幸也至矣。

2011年元月卢敦基与金庸吃饭

我虽远未朝夕左右,也深知自己之幸运。因为当我写完金庸小说论著之后,我对先生有了自己的体认。简截说来,先生已经进入中国文化的伟人之列,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地放射异彩。他不仅创造了中国武侠小说的高峰,而且他的武侠小说完全以现代思想为内核,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人!他的文化成就,将长久为后人学习记取!

社会上不时有人非议先生的武侠小说。对此问题我专门做过思考。确有一部分读者看武侠小说就头晕,以为它脱离现实、胡编乱造。但这实在仅仅出于他个人的兴趣、习惯和爱好。

事实上《西游记》也有许多人不喜欢,今天还有不少人宣称看不懂《红楼梦》,这种言论作为个人的批评也不甚妥,作为负责任的评论则更是远其甚也。如果按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雅俗共赏,先生的小说毫无疑问已在杰作之列。试问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又有哪一人能够以他笔下的人物、故事、词汇、场景等等如此直接、如此频繁地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然走红一时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可见,文学史家的办法是再引入一个时间的坐标,俗称“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先生作品,自1955年乍现人间,至今已有一甲子之久,足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整体轮回。大浪淘沙之下,其余武侠作品大都已经淡出,赢者通吃其实不仅限于商业领域。先生小说之伟大于此可见。呜呼!世运推移兮,哲人其萎。先生之风兮,山高水远!

2018年10月30日匆匆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社科院学者、金庸先生的博士生)

【浙江新闻 】

金庸如此深远地影响了每个人

为他刷屏,我们有一千个理由

“在浙江,武侠小说的销量,没有人能超过金庸。”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说。

金庸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正如金庸除了作家外,还是新闻记者、文学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六神磊磊说,青春期读金庸,奠定了他的三观底色。胡歌说,在他最难的时候,是先生鼓励并帮助他渡过难关。而来自瑞典的翻译郝玉青,这十多年间就一心想把金庸引介到西方世界。

“金学”更是成为一门显学,研究者众多,关于金庸的文章、书籍等十分多。

从书到影视作品到自媒体,金庸的足迹在现代传播的几乎每个领域显现。

浙江人有多爱他的书

“在浙江,武侠小说的销量,没有人能超过金庸。”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确实如此。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向记者提供了一份销售数据,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7年,浙江省每年通过新华书店系统销售的金庸小说,稳定在1万册左右。而今年1~9月,在售的与金庸相关的图书,多达80余种,总计销售近8000册,码洋也已超过100万元。

“金庸的书一直是店里的常销书,每年要卖出300~400套。” 杭州晓风书屋的老板姜爱军说。

而图书馆的出借率,也印证了浙江读者对这位老乡的偏爱。

浙江图书馆目前存有金庸著作179种,总计878册。自2012年至今,总共出借过8424册次。而来自杭州图书馆的统计,自2016年1月1日截止到昨天,金庸著作是所有武侠小说中出借率最高的,占比11.34%。

杭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图书馆把玄幻与武侠小说划分在一起,变成了“玄幻武侠小说”的类别,但即使是热门的网络玄幻小说,“出借率也都无法与金庸的作品相提并论。”

英文版《射雕》里的爱、忠诚、荣耀

今年2月22日,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正式向全球发行金庸的经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的英译本。

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沃特斯通在其网站上这样介绍这本书:“如果你喜欢《魔戒》,那一定不要错过《英雄诞生》(《射雕英雄传》英译本)……跟着郭靖和黄蓉踏上探险之路,看他们坠入爱河,和他们一起经历各种战争与打斗。一部交织着中国功夫、历史和爱情的小说,保证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小说的译者是瑞典姑娘安娜·霍姆伍德,她有个很好听的中文名:郝玉青。

她还是在杭州为这部译本写了序。

十多年前,郝玉青独自到中国游学,很快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回英国后,她便入学牛津攻读当代中国研究硕士,金庸是她一直想引介到西方的作家。

在书中,她在普及背景知识、解释武侠意境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做了很多注解来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

书中的诸多翻译也挺有意思,例如黄蓉翻成“黄莲花(Lotus Huang)”、陈玄风翻成“飓风陈(Hurricane Chen)”、“九阴白骨爪”翻成“九阴骷髅爪(Nine Yin Skeleton Claw)”。郝玉青说,她的翻译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希望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

对于自己的翻译,郝玉青不止一次对媒体表示“尽力了”,还笑称自己是“无知者无畏”,开始时并不知道翻译金庸作品这么难,等知道的时候却已没有退路了。不过,她在译者序言中的话或许能让人感受到她坚持的原因所在:

“许多人认为,对于英文读者来说,金庸的世界太中国,充满异域风情,难以翻译。然而,这个故事里的爱、忠诚、荣耀以及个人对腐败官僚的抗争、对入侵者的抵御,却是任何一个故事所普遍想表达的。在翻译这项工作里,不翻译才是最大的损失。”

自媒体人六神磊磊

昨晚推出《我再也没有后台了》

提到金庸的读者,人们不免想到“六神磊磊”王晓磊,他可能是全中国最有知名度的“金庸读者”之一。

这位曾经的媒体人,在2014年开设微信公众号,以独特视角和幽默风格,解读金庸小说中的有趣细节,借武侠人物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成为了自媒体崛起时代的典型。

昨晚,他的微信公号更新,推文标题是:《我再也没有后台了》。他从一名读者、一个粉丝的视角,回忆自己与金庸先生的文字邂逅的青春,以及对金庸先生点点滴滴的关注。

昨晚,钱报记者拨通了王晓磊的电话。他的声音很低,有些沙哑,还不止一次跟记者致歉:“现在心绪有点乱。”

王晓磊说自己是从中学时开始看金庸的,“我三观的底色,是他奠定的。先生其实有两句话,有一句大家都很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有一句是‘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王晓磊说,在他眼中,金庸在书写笔下人物时,都是带着怜惜的。“不光是怜悯那些战乱中的人,对那些被蹂躏、被扭曲的人,亦然。被复仇扭曲的林平之,被爱情扭曲的阿紫,被权力扭曲的东方不败,先生都是悲悯的。”

“一是有家国情怀,二是人道与人性。这是金庸高于很多人的地方。”在王晓磊眼中,金庸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不偏激、不极端,而是务实的。他的社论、散文都是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事情,不做作、不掉书袋、不花里胡哨。

“在长大有了社会阅历和经历之后,再回头读金庸的书,会发现过去我没有读懂的,现在终于读懂了。”王晓磊说。

演郭靖

改变了胡歌一生的命运

金庸先生逝世后,刘德华、李若彤、陈小春、许晴、苏有朋、黄晓明、胡军、林志颖、高虎等都发了微博,悼念先生。

胡军发了当年他和黄晓明、李亚鹏、张纪中去金庸老先生家,给他过90岁生日的合影以及先生挥手送别的照片,“临走,金老先生非要送我们上电梯。在门口的这一挥手竟成了永别……金老先生,您一路走好。”

昨晚,钱报记者也第一时间联系上了2008年扮演过“郭靖”的胡歌(林依晨扮演黄蓉)。

演“郭靖”,也改变了胡歌这一生的命运。

“我一定不是最好的郭靖,但我这版郭靖的命,是老爷子续上的。当年车祸,拍摄中断,版权面临到期,老爷子免费续了一年延长版权,并鼓励我渡过难关,很遗憾没有亲眼见老爷子一面。”胡歌说。

(原标题《金庸如此深远地影响了每个人 为他刷屏,我们有一千个理由》,原作者裘晟佳、陈淡宁、庄小蕾 。编辑 高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