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乡村振兴:舞好产业“指挥棒”奏响发展“奋进曲”

黔西南乡村振兴:舞好产业“指挥棒”奏响发展“奋进曲”

首页游戏大全众鑫棋牌娱乐2022更新时间:2024-06-13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今年8月,黔西南州出台2022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按照“一县一业”发展思路,着力提升农业特色产业质量和效益,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的发展格局。

【主文】

十月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沿着一条柏油路走进村落,楼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侧,家家户户的院落前干净整洁,村民们或在基地种植着铁皮石斛,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照看蛋鸡,或在养殖厂忙着饲养肉牛,或在果林里采摘着百香果。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还是“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坡石头无粮收”的国家级一类贫困村,严重的石漠化使这一带曾一度成为不宜人居的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西南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由2012年的455.37亿元、15939元,增长至2021年的1506.37亿元、50070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今年8月,黔西南州出台2022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按照“一县一业”发展思路,着力提升农业特色产业质量和效益,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的发展格局。

片片茶青变“金叶”

“大家来闻闻,这茶特别香,单丛茶产自广东,在乌龙茶中做工最为精细,有红茶的浓郁、绿茶的香气……”庄菊花端着茶盏,笑盈盈地请村民品鉴。

这是黔西南贞丰县长田镇长田村“茶园共话”讲堂上的情景。庄菊花是长田镇茶产业发展顾问、长田村驻村第一*,她还有另一个身份——贵州大学茶学院教师。

庄菊花回忆,作为贵州省“乡村振兴博士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去年5月初,她和15名同事一起被派至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小屯镇等乡镇,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初来乍到,她白天忙着熟悉村子的茶产业发展优势和现状,晚上带着农户试制绿茶、红茶和白茶。

“地处北纬25度黄金生态气候带的黔西南州,种植茶叶有着天然优势,而长田早春茶比同纬度地区还要早15-45天,更有着上千亩老茶林,689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庄菊花介绍,为了让茶农们变得更专业,去年6月起,她开启“茶园共话”讲座,每周五都会如期开讲。课堂有时设在村委会议室,有时走进农户家,有时搬到山上的茶园。

26节理论课包括茶园提质增效管理技术、茶叶加工技术等知识,另设5讲实践课。截至目前,线下线上听课人数已达2000余人次。

贞丰县白层镇“龙之果”基地火龙果喜获丰收。受访者供图

在庄菊花的带动和各方努力下,去年7月,长田村成功入选“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依托上千亩于1973年种下的老茶林为主体,长田村还建起了“高山低产茶园管理提质增效”73茶园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我家有10多亩茶园,其中5亩是老茶林。”长田村茶农王绥超说,他一年多前返乡开始种植茶叶,得益于专家手把手“教学”,自家荒废20多年的老茶林如今变成“宝地”,“今年卖春茶净赚4万多元,等明年加种秋茶,赚六七万没问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黔西南州全面提高茶产业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化水平,在适宜发展茶叶的区域推广种植生态茶。借助普安县“中国茶文化之乡”、望谟县“中国紫茶之乡”等区域现有品牌,黔西南州以“普安红”“八步紫茶”等为品牌引领,做强早春茶、做大夏秋茶、做特新型茶,以打造百亿级产业为目标,发展订单茶叶、搭建产销平台、培育新兴业态,走出了一条茶产业经济、社会、生态多赢之路。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累计建设茶园60余万亩,注册茶叶企业及合作社457家,其中:企业229家,合作社228家。省级龙头企业21家、州级龙头企业38家,获“SC”质量生产安全许可认证茶叶加工企业36家,通过IS09001、HACCP等质量认证体系认证企业9家。主要种植品种:云南大叶种、黔茶系列品种(黔湄601、黔湄809、黔茶1号、黔茶10号)、福建系列品种(福鼎大白、梅占、金观音)、江浙系列品种(龙井长叶、龙井43、乌牛早、安吉白茶、黄茶、黄金芽)、本地品种(四球古茶、八步紫茶)。春茶名优茶以“龙井、毛峰、毛尖、翠芽、碧螺春”为主,茶叶加工类型变化不大,夏、秋主要生产大宗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全州茶产业有效带动6.1万户21.9万人增收。

小小薏米“走全球”

和长田村一样,黔西南兴仁市大山镇老里旗村也是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深秋时节,步入老里旗村,青瓦石屋、飞檐花窗、石板小道、鸟语花香。“十年前,我们村还是市里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环境差、收入低,如今靠着产业振兴,大伙日子越过越好。”村民龙守琴告诉记者,她家种了8亩多薏仁米,去年收入增加了1万余元。

“薏仁米是贵州省特色产业之一,而兴仁市是著名的‘中国薏仁米之乡’。”大山镇党委委员杨国兴介绍,经过数年培育,老里旗村已初步形成“一主(薏仁米)一辅(乌金鸡)一拓展(大山包谷饭)”的产业布局。其中,薏仁米产业种植历史最悠久、覆盖群众最广阔、带动群众最直接,基本覆盖全村900余户村民,种植面积达1700亩。

“依托公安部帮扶,老里旗村建起薏仁米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了收购、初加工及销售一体化,并注册了‘薏生有礼’薏仁米商标。”杨国兴说,政府还引进市级龙头企业,对村民种植的薏仁米进行保底收购。据统计,2021年,全村薏仁米销售额达300余万元,带动当地村民户均实现2700元收入增长。

记者了解到,因为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作为全世界薏仁米种质起源地之一的兴仁市,薏仁米种植历史近2000年,成为全国薏仁米主产区也已逾400年。今年,兴仁市共种植薏仁米近30万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30%左右,而从事薏仁米种植的农户,覆盖全市17个乡镇(街道)136个村(居)5万余户20余万人。

目前,兴仁市薏仁米及深加工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大中城市,还出口至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综合年产值达50亿元,占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70%以上,已形成全球最大的薏仁米种植基地和集散、加工、研发、信息交换中心。兴仁市还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让小小“一粒米”变成了薏仁精米、薏仁精油、薏仁即食速溶粉、薏仁化妆品等产品,走向全国以及全球消费市场。

时下,薏仁米的收割已接近尾声。走进兴仁市下山镇茅坪村绿色食品原料(薏仁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收割机在金色田野里忙碌穿梭,密密麻麻的薏谷穗被收割机瞬时“收入囊中”。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农业生产中,黔西南以兴仁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兴安线、兴晴线、兴兴线、兴贞线四条薏仁米产业带,建设以贵薏仁1号、兴仁小白壳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在兴仁市实施1万亩薏仁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加快推进薏仁米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提高薏仁米种植附加值,增加“薏农”收益。

新鲜鱼儿“上岸”养

一水连三省(区),湖在万峰中。除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位于南盘江干流中游的黔西南州,自古以来以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而闻名,全州水域面积达296平方公里。仅一个地处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的万峰湖,2017年前每年要出产水产品10万吨以上。

“然而,受网箱养殖、钓鱼棚等影响,湖面污染源增多,万峰湖水体水质曾一度恶化。”黔西南州生态渔业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回忆,2017年,黔西南州打响万峰湖整治“第一枪”,集中开展“清源”“清网”“清岸”“清违”专项整治,湖水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以上。在天然水体不能进行人工养殖的政策背景下,黔西南州因地制宜发展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在保护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间找到平衡点,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兴义市万峰湖“万峰生态鱼”捕捞现场。受访者供图

11月,黔西南的风已略带寒意,但位于兴义市义龙新区郑屯镇的陆基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却热闹非凡,这里也是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建设银行黔西南州分行、民族村共同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出鱼喽……”循声走去,只见几百个巨大的黑色大圆桶里养着鲈鱼、鲤鱼等。成品鱼桶边,工人们正忙着捕捞、抬筐、过秤。转眼间,新鲜的鱼儿就被转入货车。

桶还能养鱼?黔方有渔公司总经理李攀介绍,这是德国进口的食用级PE桶,采取一种高密度的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此种养殖模式采用无公害水产养殖生产方式,不受季节限制,既节水节地又生态环保,“传统池塘养鱼,一亩水面只能养3000-6000斤,现在一亩地可以放8个直径8米、深度2米的养殖池,每个池能养约10000斤鱼,效能为传统池塘养鱼的10多倍。”

李攀说,去年下半年投产,截至今年8月底,公司已有280余万斤鱼热销全国各地。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公司采取“以工代训”“返租倒包”方式,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展。比如,将活鱼、饲料的装车卸货工作承包给合作社,合作社劳务派遣用工722人次,迄今已支出劳务费累计约10.5万元,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期及运营期间累计吸纳民族村及周边村民务工累计2973人次,带动务工群众增收285.4万元;开展内部养殖技术培训9期,开展“短平快”养殖技术培训1期,覆盖人员约200人次,真正实现“授之以渔”。

“我是自己找上门来学技术的,目前月薪3000元,主要负责饲养及管理规格鲈鱼苗。”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村民蒋春丽说,等学会养殖技术,她打算从公司租几个桶自己养。

黔西南州生态渔业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黔西南州将围绕高效循环水养殖、“稻 ”种养等产业模式,在各县(市、新区)打造1个以上亮点,带动生态渔业提质增效。同时,提升渔业品牌建设、休闲渔业工程等,引进具有一定经济和技术实力的渔业企业,通过“龙头企业 村集体 农户”等组织方式,增加群众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收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林下“掘金”好“钱景”

山多水多的黔西南州,森林资源亦是得天独厚。政府公开数据显示,黔西南州森林覆盖率达61.17%,林地面积1542万亩,这也促使当地坚定地将发展林下经济当作推进林业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

在黔西南安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福小镇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空气中菌香弥漫,香菇等食用菌采摘正当时。家住五福小镇的杨正昌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七口以前居住在普坪镇科发村的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非常拮据。2017年底,他们全家搬出大山,搬进了五福小镇的新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杨正昌回忆,2018年,他在居住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承包了2个大棚种植香菇,一年赚了5万元。尝到发展产业的“甜头”,他第二年种了4个大棚,收入翻番,还添置了面包车作为交通工具。近两年,他又在五福小镇纳汪村林下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承包了30多亩林地,发展林下香菇种植。通过富民鑫公司技术挂联,带动种植了3万棒香菇。时下,已采摘的香菇销售额就超过7万元。

义龙新区陆基高效循环水养殖基地。受访者供图

安龙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方伟介绍,安龙县地处滇、桂、黔三省(区)接合部,水陆交通发达,且气候温和、农耕条件优越、劳动力充足,发展林菌产业优势明显。目前,安龙县涵盖食用菌菌种生产、菌材抚育、种植、精深加工、销售流通企业共20余家,建有生产车间36万平方米、冷库4.8万立方米。满负荷生产香菇和黑木耳,年产能可分别达到2亿棒和6000万棒。今年,安龙县规划发展林下菌1.2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林下菌种植1.09万亩,可单年挂联带动38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

围绕五福小镇新市民就业产业需求,安龙县已就近在五福安置区、纳汪村、陆家寨等地,规划配套林菌产业种植区,引入龙菇源公司、众鑫公司、煜森公司等企业挂联合作,以黑木耳、红托竹荪、羊肚菌为主导品种,单年可直接辐射带动五福小镇新市民种植林菌1200亩。

林下食用菌种植是黔西南发展林下经济的缩影。在培育扩大野生菌类、竹笋等林下产品采集业发展的同时,黔西南还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花、林草等林下种植。全州现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个、省级“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基地5个,已发展艾纳香、白及、何首乌、天麻、灵芝等产地初加工企业24家。同时,根据生态承载力,在林下适度放养鸡、鸭、鹅等禽类,适度发展牛、羊等畜类;并推进森林体验、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林家乐、林产品采摘园等,拓宽林农增收渠道。

据统计,近年来,为盘活林下资源,黔西南州探索实施“林下 种植业”“林下 养殖业”“林下 康养业”等“林下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全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已达227.4万亩,产值59.27亿元。

【同题问答】

兴义市冷洞村村支书 朱昌国

新京报:这十年你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朱昌国:我所在的兴义市冷洞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十年前,我们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公路、没有电,甚至吃的都是“望天水”,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000多元。十年间,冷洞村做成了过去祖祖辈辈想做但未做成的事。从传统的金银花产业开始,我们村形成了铁皮石斛、蛋鸡养殖、肉牛养殖等多元化的主导产业,村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去年人均收入已增至18000多元。通过产业带动,村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住楼房、开轿车,村民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网络知晓天下事,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

新京报记者 揭明玥

编辑 胡杰 校对 刘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