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民营航空博物馆的10大商业启发

国内首家民营航空博物馆的10大商业启发

首页体育竞技机擂游戏更新时间:2024-05-11

可能很多老通航人不知道, 最早我国的通用航空被叫作“专业航空”,非常贴切描述了我国长期以来通航产业的特点:为其他“有钱”产业提供“专业”服务获得生存资源,典型的依靠“出口”获得发展的“外需型”经济模式,与欧美通航依靠众多飞行爱好者通过飞行主题本身的消费行为撬动整个产业链的“内需型”经济模式有天壤之别。

但近年来,中国通航逐步开始出现从“专业级”市场向“消费级”市场拓展的现象,包括空中游览、飞行体验、短途运输等直接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服务在涌现,甚至航空文化成为众多企业重点挖掘的市场,包括航空主题衍生品开发、飞行体验馆、航空VR体验馆、航空主题亲子活动、青少年航空夏令营等,而将这些细分服务集合起来的典型模式就是“航空博物馆”,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航空博物馆目前更多的是政府项目,主要功能是青少年航空科普,比较少看到纯商业化的航空博物馆。如果要启动通航的消费级市场,除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外,更多需要市场化主体的参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真正亲身去“消费”,也只有更多人认可了航空文化和通航服务是民众可以“消费”的,才能借助市场最广大的力量去启动通航“消费级市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入行十几年我也没碰到这样的航空博物馆。但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花明又一村:居然这样的航空博物馆在一次偶然中被我碰见,而且颇有惊喜。不久前,我跟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高远洋主任去四川考察项目,过程中需要到成都的新世纪环球中心(亚洲最大单体建筑)跑一趟,很惊讶发现在这个可谓“寸土寸金”的商业综合体里居然藏着一个颇具规模和逼格的航空博物馆,其整体展出和使用面积居然高达5000平米以上,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博物馆居然是民营的,而且是纯商业化的。经高远洋主任引荐,我见到了这家名为立巢航空博物馆的负责人陈总,他带着我参观了整个博物馆,并跟我交流很多关于航空博物馆开发和运营的思路,颇有启发,在此跟大家一一分享。

做消费级市场跨界真的很重要

我参观过不少航空博物馆,但多数看到的材质比较普通,跟一般航展的木质结构展台用料是差不多的,欠缺高级感,而我在立巢看到的设计风格和用料满满的高级感,而且风格结合了美国航空博物馆那种从二战延伸而来的复古感与中国大陆对“高级”的审美特点,巧妙使用了玻璃、灯箱、亚克力、金属、符合材料、画布、高清写真纸等材质,加上各种灯带布置结合很多珍贵的真飞机、航空大部件、零部件、设备以及类似上世纪科幻黄金时代画风的挂画,呈现出一种复古的高科技感。

除了用料讲究外,各种航空知识点不是简单用图文视频呈现,而是尽可能做成各种精美模型,比如热气球、莱特兄弟飞机以及各种飞行原理展示器等。

当我参观完了这5000多平米的博物馆,我心里预估,按照这种规格的“装修”以及大量珍贵真机藏品,不算运营费用,这首期投资估计不下1亿元。当我告诉陈总这个想法时,他微笑着说:“在你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跟我这么说了,但实际上,我们的首期投资远远低于这个数。”他说了一个让我颇为惊讶的数,刷新我的认知,也让我看到做航空博物馆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

整个博物馆的建设方案历经了3年的反复讨论和修改才敲定,首先或许是因为立巢的创始团队全部来自航空以外的行业,他们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其次跟他们创始人之前的建材从业背景有关,对于选材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风格;第三,创始团队来自不同的行业,带来不同的认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由于他们对航空博物馆的喜爱,使得他们对设计、选材和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一种执拗的程度。正是这种团队组合与工作风格使得整个建设方案和选材用料的科学性达到了最大化。

做消费级市场,很多时候,跨界反而具有意想不到的优势,他们往往更能站在用户角度去设计产品和体验场景,搞出航空专业出身的人搞不出的特点来。

航空知识和素材的梳理特费劲,但特重要

航空的知识量太庞大,太专业,而且历史上同期的各种发明创造交织在一起,要说清楚特别不容易。博物馆是做知识普及,就要对知识进行难度降低,但又要保证准确性,同时还要有趣味性,这个度非常难拿捏。立巢的切入角度很有意思,其选择的知识点更多的是从可以做成模型和互动展示(很多可以手动操作)的,就算是航空史,也是选择那种既能从中小学课本上找到熟悉感,但很多知识点教科书上又没有的素材,并进行高度提炼,尽可能用较少的篇幅和图片、模型以及视频一起展出,既熟悉又有获得新知的惊喜感。光这些文案和知识点的梳理就耗费了数年的时间,这其中还有大量航空专业人士的支持与付出。

航空器不能用模型充数,必须来真的

我在现场居然看到了传说中的Bell47直升机,而且陈总告诉我,那还是适航的,博物馆里不少展出飞机也是处于适航状态。对于飞机展品的“真”追求,是这个博物馆的一个挺有意思的特点。当然,也有一些“老爷”级别的退役飞机,包括一些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战斗机等。看着这些传奇飞机,想想它们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如今我们有幸能零距离触摸,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一比一模型做不到的。

保持开放性虽然很痛苦,但坚持也很可贵

我在参观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飞机都不怎么设防,伸手就能摸到,而且有些还能爬到座舱去体验,这个跟我去其他博物馆的体验完全不一样,其他馆里的飞机那可是文物啊,不能随便碰,类似目前各地的航展,必须用铁马把航空器围得离观众远远的,至少要保证手伸过去摸不到。这个在立巢团队看来不是做航空科普的好理念,既然做博物馆,就要让参观者能零距离触摸和体验,但代价同样巨大。陈总介绍,要是在以前,航空器展品的开放程度更高,没有任何隔离,所有参观者,每一架飞机都可以触摸,甚至到客舱或驾驶舱去体验,但无奈观众的破坏力太强,在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机体损坏后,只好做成了如今的半隔离状态。但是陈总认为再隔离,还是要坚持一定的开放性,航空不能是高高在上和触不可及的,如果是,那就不是航空精神本身了。

能够动手的绝不站着看

一进馆我就看到一架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成功的那架飞机都模型,神奇的是,博物馆居然给这架飞机做了一个模拟器,我爬上去居然能操作,还“飞”了一会儿。类似这样的神操作类的互动展品在展馆里比比皆是,总之能让你动手的绝不让你傻傻站着看,这点非常像宜家,看不到禁止触碰的警示牌,取而代之的是“请试着掰一下”或“请试着坐下来体验一下”的各种欢迎牌,当然航空博物馆做不到宜家这种开放性,但是在立巢,我能感受到这种努力。就连无线电设备都有模拟手动的体验场景,还有基于各种知识点的简易科普器具,比如火箭升空、热气球起飞、风动实验之类的,都可以手动去操作,体验其工作原理。这个感觉比那种专业的模拟飞行器还要好玩,而且寓教于乐。我还特地问了,如果我下一个策划的航展或活动,想要弄几台这样的机器去现场做航空科普,可不可以租?陈总说类似这样的设备和器具都是博物馆自己开发的,自有版权,而且可以搬运,没问题。这个对我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策划的丰富性又可以进一步提升。

博物馆光收门票不行,得有自己“专利”级别的衍生品开发

稍微了解电影产业的人都知道,很多电影往往周边产品销售收入是票房的好几倍,商业博物馆也可以是如此:门票收入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各种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是更有“前景”的业务。

刚才说到那些可手动的寓教于乐的器具是博物馆自己开发的,其实博物馆自己开发的可以称得上“专利”级别的东西还真不少,包括我在二楼看到的模拟机场塔台系统的大型展示场景设备,有一个仿真塔台,可以进去模拟真塔台操作,然后在塔台外有很大的投影设备可以模拟飞机接受塔台指挥后进出空港的状态,3D建模,非常逼真;类似的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自己开发的各种航空文化科普教育课的教具,比如机场简易演示图,材质类似瑜伽垫,很很厚实,在上面印上简化后的机场功能布局图,有各种建筑和标识,每个细节都是严格按照机场的规定进行的缩微简化,确保知识点的准确性,铺设在地上就是一个缩小的沙盘的感觉,可以直接放可动飞机小模型来模拟飞机滑行,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这些自己开发,自有版权的专业教具将来可以卖向全国的航空科普机构,包括前面说的各种自主研发的设备器具,是商业价值增值的好工具。

除了这种专业级别的,博物馆还有自己的衍生品门店,里面的各种售卖品多数也是自己开发的,而且颇有那种美国航空衍生品店的风格,但更现代化,更符合国人审美。

博物馆要商业化,配套服务链很关键

很多人是因为喜欢宜家的餐厅才去逛宜家的,一旦去逛了,自然不会空手而归。航空博物馆当然不至于开成宜家那样,但是一个5000平米的博物馆,如果不能一站式解决各种问题,那么要留住观众或增加观众是非常难的。我曾幻想将来有机会了,要开一个航空主题咖啡厅,一楼卖咖啡饮料,二楼可以办公,开会,搞讲座,卖衍生品或者给航空人举办各种高逼格活动,没想到立巢博物馆完全满足我这种想象,而且还做了出来。

立巢的二楼有餐厅,餐厅很现代化,有各种餐食,很像宜家,半自助,口味很好,价格不贵,当然也有咖啡饮料,逼格比星巴克高;餐厅隔壁就是衍生品售卖店,旁边是博物馆的办公室,设备研发制作实验室,会议室,航空文化科普教室和亲子活动空间等;博物馆一楼还有一个精装修的学术报告厅,堪称影院级的,而且还真的在放电影,我去的那天,正好放映的是《萨利机长》。如果是一个中学,要组织学生做航空科普活动,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呆上一整天都会很有意思。

玩转“多元可变空间”,用“航空 ”释放博物馆无限潜能

之前我在讲通航机场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机场的物业化”,不要把通航机场当做一个机场,而是一种可以百变出租的物业,即可以给培训机构当训练场,又可以给车企开新车试驾会,还能给酒厂做品酒会,抑或是给高科技企业当发布会现场等等。博物馆也是可以这样的,正如筹建和运营负责人杨培萌说的那样:“航空”是核心元素,但不是唯一元素,用“航空”加上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玩出新的花样。“甚至把整个博物馆当做一个棋盘,来一场真人版的飞行棋,也不是不可以”,这是我在逛立巢的微信公众号看到的一句话,非常有启发。

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久前,他们借助博物馆开阔的中厅空间与整体墙面巨幕的场地特点,办了一场名为“归航”的高端晚宴,一时间大咖云集,以后说不定还能接音乐酒会、小型车展或企业团建的业务呢;还有博物馆门口的运五飞机广场搞过网红蹦迪表演,将来办个露天航空音乐酒会也不是不可能;甚至立巢还把博物馆的前厅开发成品牌产品的展示厅,先后有VIPKID、AVIREX飞行服装、星巴克等知名品牌在这里做过活动;前面我说到博物馆一楼有个学术报告厅,除了放映航空主题电影外,博物馆把它的“物业”功能发挥到极致,类似学术演讲、发布会、企业年会、公司活动、培训会、读书会等都可以接待,我去的那一天,就看到一个团队正在那里为一个活动看场地;博物馆还把餐厅用来给孩子组织一次“硬核航空主题”生日派对;甚至吃个饭都能与大飞机肩并肩(二楼塔台区域可容纳100余人共进晚餐,旁边有巨大的“波音737”作伴);至于博物馆的读书角、培训教室等自然成为航空文化科普教学、航空科普活动、航空主题亲子活动和航空主题研讨会的必选场所。

做航空文化,抓住航空这个核心要素,然后与尽可能多的跨界消费节点链接,既把航空元素的内容价值发挥出来,又把其他行业的市场价值挖掘出来。

一个博物馆也是一个“城市候机厅”

目前,博物馆于今年六月中旬已经结束试运营,恢复了定价。陈总很有信心:正式运营后,不出1年即可盈利。按照我理解,要做消费级市场,就得去人多又爱玩的城市。你猜对了,四川就是,成都更有这个经济条件,而且选择在亚洲最大单体建筑新世纪环球中心这个消费人群集中(五星级酒店、大型商场和各种大型展会聚集地)的地方,比选择放在机场可能更合适。如果放在机场,那无非就是机场里多了一个点,但是放在市区,就是一个“城市候机厅”。立巢博物馆每天有大量的不同领域的消费者来参观,其中不乏有体验飞行、学习飞行和参与飞行活动等各种需求,因此他们计划与外场的各个通航公司、培训机构、俱乐部展开合作,只要观众有需求,买了票之后可以专车送去通用机场体验,或将他们的需求与各合作伙伴无缝对接,实现更好的商业价值,陈总透露,今年他们将参加四川国际航展。

跨界不跳界,与航空业内的深厚关系是保持专业的根本

立巢的各种航空文化科普活动都很讲究,我去的那天就碰上一个活动,非常惊讶于博物馆居然专门请了《航空知识》杂志的主编王亚男来作为嘉宾讲师。我也因此有幸见到王主编本人,他可不仅仅是航空杂志主编,他还是一位科幻作家,跟刘慈欣是老朋友,我记得2017年四川国际航展的飞行表演全程解说就是他。立巢跟航空专业领域关系很深,像王亚男这样的咖级人物,博物馆深交的可不少,因此,虽然是跨界人物搞的航空博物馆,但专业程度不亚于任何其他航空博物馆。说到这,还有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博物馆方居然能找到国内一位高仿真飞机模型收藏家,通过努力,最终将其十余年间收集的1657架比例均为1:400的高仿真飞机模型在博物馆展出,其品类齐全、品相完好,规模可谓国内首屈一指。这些模型的机型和涂装大多对应现实真机,包括波音、空客、麦道、庞巴迪、中国商飞、安东诺夫等厂商研制的210种机型,有客机、货机、验证机、特殊运载机、军用运输机和预警机等,且其机型和涂装涵盖了101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家航司、厂商、政府、军队、私人所属等。

在跟陈总沟通的过程中,我听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位上海的教授因为来过一次博物馆被深深吸引,然后自发多次带朋友过来参观,还自行给朋友讲解,那专业程度让博物馆的讲解员都佩服。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来水”,对于自己认可的东西,不需要谁来提醒,自发传播。我虽然也就来一次,但我也做了这个博物馆的“自来水”,而且毫无违和感。进入通航十几年,我最佩服那些商业嗅觉敏锐,在看到前面有一点曙光,别人还在由于是否前行时,他们就敢奔跑向前拥抱希望,而且没有废话,想到就做,实干兴业,不吹不擂,低调前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