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六十年 一代人的老去与一代人的成长

密云水库六十年 一代人的老去与一代人的成长

首页体育竞技水下自行车模拟器更新时间:2024-06-30

2020年的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北京密云水库今年的水位也比往年高一点儿。潮河和白河的水,自群山峡谷中奔腾而下,在密云水库汇聚,喧嚣的大河,在这里变为宁静的湖泊。山水相接,碧波荡漾,一群洁白的鸭子在绿色的湖水上往来游戏,周边的山坡上树木成荫。

62年前,来自京津冀28个县的20万军民,集结密云水库建筑工地,挖隧道筑大坝。仅仅两年,到1960年9月1日,密云水库全部竣工,交付使用。这个速度,在那个缺乏大工业机器的年代,可谓奇迹。60年来,密云水库逐渐成为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综合利用、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如今,60年以后,密云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已经成为首都北京最重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库还在防汛和储水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此外,随着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整个水库流域,也逐渐形成了人与水库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这里不仅是北京供水保水的关键区域,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典型。

2020年9月1日,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这座已经使用60年的老水库,这个所有北京人的“大水盆”,正变得越发重要。

密云水库。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20万军民,历时两年的愚公移山

8月末的中午时分,在密云穆家峪镇前栗园村,金权刚刚吃完午饭,拿起喷壶浇灌院子里正在盛开的盆花。数十盆鲜花随意摆在院子中间,顶上的木架上,几根近一米长的倭瓜垂落。妻子坐在鲜花旁,看老伴儿浇花,她比金权小五岁,但身体不如金权。今年已经83岁的金权,还能时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20多里外的密云水库上看看,那是他当年奋斗过的地方。

金权曾经参与过水库的建设。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潮河与白河,是京北最重要的两条河,从河北一直流到北京,在密云东南部汇合,成为潮白河。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两河交汇的地方,受河水滋养,渐成鱼米之乡,但另一方面,河水又常年给这里的人们带来难以承受的灾害。尤其是两河下游,河道偏浅,又缺乏堤坝,洪涝灾害频发。1949年,又一次洪水泛滥,600万亩土地被淹,受灾人口达100多万。

为解决洪涝灾害、供水京津冀,密云水库应运而生。1958年9月,20万军民汇集建设工地,密云水库动工兴建。

那时候,金权还只是穆家峪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他报名参加了水库修建工程,和几个工友一起,背着铺盖,走了50多里路,来到建设工地。那里会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

在密云水库展览馆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怀柔支队拿着旗帜前来报到。当时正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时期,怀柔、密云、平谷、宝坻支队先参加了怀柔水库的建设,随后又支援建设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展览馆展出的资料。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密云支队主要负责潮白河隧道的修建工程,其他支队负责大坝的修建,金权被编入“火速风钻突击队”,负责挖掘隧道、搬运石渣。因物资匮乏,建水库的工具多数是村民自带的。那一年,金权21岁,每天背着荆条筐装上百斤石渣进进出出。

“可以说是一场愚公移山,”金权说“当时,施工队要打混凝土,但由于混凝土怕冻,石子需要加温。我又被分配洗石子,三九天儿,棉裤和鞋都是湿的,没有替换的衣服。下班回去,班长叫上队里的小病号,帮我烤棉裤,至今我都记着这事。”

如今,83岁的金权,还会经常想起那段岁月,“那是一场奇迹啊,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工程进度很快,274米的潮河隧道,76天打通。这么大一个密云水库建成,也只用了两年”。

有人离开水库,有人还留在那里

当时修水库的地方并非荒野,事实上,两河交汇的地方,当时居住着大批村民。密云水库周边有穆家峪、冯家峪、溪翁庄、太师屯、不老屯、石城镇等七个乡镇,在修建密云水库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移民,总计迁出6.9万余村民,其中前两次为区内安置,第三次搬迁到通州和顺义。

今年70岁的赵洪德,就是当年从水库中搬出来的人之一。他所在的村子叫赶河厂,原址就在水库北域,1958年搬迁时,他刚8岁。他们从原来的村子里迁出来,一直往北,迁到了水库规划区域外的一个山沟里。旧房子拆除后,木材、石材等运到新址重新盖房。原地只留下地基,淹没在水底,赵洪德说,“直到现在,水位低的时候,还能清楚地看到那些老房子的基座。”

赵洪德回忆之前搬迁的过往。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1995年,密云水库周边村民再一次搬迁到通州、顺义等地,但仍有一些村民没有搬迁,留在原地。赵洪德就是其中之一。

赵洪德如今的家,就是水库边上,紧挨着水库周边防护网的外侧。房子依山而建,小院收拾得整整齐齐,院子中间,还有一小块木栅栏围起来的菜地。

就在家门口一小块谷子地边上,赵洪德一个人坐在地边,脚下放着一把铁锹。他在看着谷子,以防小鸟来啄食。地里的谷子快要成熟了,长长的谷穗低垂,再有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割了。这时候最怕就是小鸟来吃,“扎红布条、稻草人都不管用,必须要有人专门看管,要不然没几天就吃光了,啥也不剩”。

赵洪德家的谷子地。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赵洪德一生搬过三次家,小时候从水库到山沟里,后来重新选址盖房,又搬了一次家。村里人大部分都搬走了,但赵洪德搬来搬去,仍在这一小块地方打转。

六十年功能变化,从供水灌溉到保水涵养

尽管在水库周边生活一辈子了,像赵洪德一样的周边村民也说不清楚,密云水库究竟能有多大。

前一段时间北京一场暴雨过后,报道称密云水库一口气喝下121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6个昆明湖水量大小。过去很多年中,“多少个昆明湖”一直被用来形容密云水库水量的变化,村民们有时候也会引用这样的说法。

不过,对密云水库的管理者来说,这个形容有点儿“小气”。昆明湖才多大?密云水库水位随便有点儿变化,就远超过昆明湖的总水量。

1960年,密云水库建成时,总库容达到43.75亿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5788平方公里。截至目前,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90多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市供水280亿立方米,累计减淹土地面积近200万公顷,共拦蓄大于1000立方米/秒的入库洪峰30余次。

航拍密云水库。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密云水库建成以来,功能经过多次变化,但保水供水和防汛,一直都是不变的主题。”密云水库管理处主任刘大根说,“从供水这方面讲,蓄水肯定是越多越好;但从防汛角度来看,又不能超过边界,二者得权衡才能实现双赢”。

密云水库建成之时,不仅承担着为北京市供水的任务,也承担着京津冀部分地区的农田灌溉任务,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农田灌溉任务才逐渐减少,防洪的任务也逐渐转变为蓄水。刘大根介绍,1991年工作目标从“以防为主”向“多蓄水”进行转变,1992年起,密云水库汛限水位提高至150米。在上游来水和南水北调水入库等作用下,2019年水库蓄水量26.8亿立方米,达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高值。

江水进京之后,密云水库的功能出现了微小的转变。刘大根介绍,2015年9月南水入库,密云水库蓄水量逐步增加,已成为城市战略储备水源,现向北京城市供水量仅为过去的64%。不过,刘长根告诉记者,在未来,密云水库供水和防汛这条主线不会改变。

新的水库人正在成长,防汛从不敢掉以轻心

当年的水库见证人正在逐渐老去,但还有一代新的“水库人”不断加入进来。

2004年,张丽娟大学毕业后就从内蒙古赤峰来到密云水库,从事防汛工作。每到雨季,张丽娟都要和同事们一起,雨前检查、雨中巡视、雨后核查,特别是在雨中,需要做到一小时一监测、一上报。只要一下雨,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守在河边。

密云水库上游有漫长的天然河道,水势较急。河底乱石水草遍布,最深的地方有一米多深,河水冰凉刺骨。河道上没有专门用于测量的测桥,需要水文人员自己横穿河道进行水深、流速等的测量。所以在巡测时,工作人员穿着救生衣,拿着流速仪蹚水前进。

工作人员进行测量。图片来源:宜居密云微信公号

密云对家河附近的河道里,水文测验人员赵红国走进第一处测量断面中央时,发现了一处暗流。水流湍急,很难站稳,不利于读取数据。于是他又逆着水流向上走了十多米,重新选定了测量断面。

今年雨水较多,密云水库当前水位约146.62米,蓄水量达到22.4亿立方米。因此,要进行更频繁的区间河流巡测,及时掌握河水的变化,给防汛提供信息。

“今年也做了大量的防汛工作,比如如何防御历史上来过的最大洪水,如果超过了历史最大洪水,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如今已经是密云水库管理处防汛办公室副主任的张丽娟表示,“水库有五条区间河流,通过巡测掌握河道的来水情况。虽然近几年没有太大的洪峰,但仍不能放松,尤其在雨季。”

张丽娟介绍,密云水库建成以后,拦蓄了全部的洪峰,没有为下游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我虽然不是密云人,但越来越有归属感了,在网上看到密云水库的消息时,总是特别关注。”张丽娟说,在未来的不久,密云的新城地表水厂将正式运营,每天供应密云区5万立方水,到时候,“密云人就可以喝上密云水库的水了”。

告别打鱼种地,水库边的人越来越少了

今天,密云水库的水质,可以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这不仅是水库工作人员的功绩,也离不开周边的保水人。

上午9点左右,郭孝生骑着摩托车,一直开到水库边上。沿着一条紧靠着水库围栏的小道,登上半山腰,环库而行,巡查水库的情况。郭孝生今年57岁,做水库保水员,值班两天休息一天,每个月有1500元的补助。

小路蜿蜒,杂草丛生,路边的野枣树上,指甲盖大小的野枣已经红了许多。小路下方,就是绿色的水面,一群白色的鸭子正在水面上嬉戏。郭孝生指着一处水面说,“那里就是曾经的赶河厂村”。

郭孝生在他家老房子门前。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对郭孝生来说,这里既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从小长大的故乡。他出生时,父亲就从原来的村子里迁到水库外面了,也就是赵洪德住的老村。

郭孝生还记着,小时候,一个沟里20多个孩子都来这里玩,在库里游泳、洗澡。那时候一下雨,周边几十里地的水都汇集到密云水库,水涨得很快,“正在地里干着活呢,一下子雨水就涨起来了,很快就能淹到脚脖子”。

赶河厂曾经是方圆十几里有名的大镇子,如今赶河厂村却是密云人不太熟悉的村子。郭孝生记忆中,旧时赶河厂村很繁华,织袜厂、造纸厂都在这。那时候人口多,周边村子办事都得来赶河厂。那时候的赶河厂村,分西峪和北峪,全村共有四个生产大队,搬迁的时候,有1500村民从库区搬了上来,郭孝生家是其中之一。

1989年,26岁的郭孝生花1600元办了打鱼的营业执照,开始了打鱼生活。如今,郭孝生家有七口人,儿子成家有了孩子,闺女还未出嫁。儿子成年后,接过了郭孝生的打鱼营生,父子俩驾着小船,每年能打半年的鱼。不过,密云水库的打鱼人,正在慢慢减少。

郭孝生说,目前,密云水库还有200多条打鱼船只,赶河厂就剩2条船了,“整个河北村大队有7条船,以前最多的时候,一个大队就有十多条船。”

今年春天的打鱼季中,因为疫情,他们基本上没有打鱼。不过,郭孝生受雇于水库,这让他有了一份新的收入。

和水库共生,从排斥保水到主动保水

在密云水库周边,像郭孝生一样的保水人有2150名村民,他们中曾经有的是搞网箱养鱼的,有的是开车拉游客进库区的,还有的是务农的农民。

密云水库管理处水政科科长梁勇介绍,水库周边设置岗哨卡子,聘用村民做保水员进行巡查,保水员的工资还会定期上涨。保水员的工作与农业生产并不冲突,相当于是给村民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21世纪初,密云水库管理处组建70余人水政执法队伍,设立水政监察科和水政监察大队建制。水政执法大队在水库地区,执行的行政处罚有73项内容,执法队对库区的非法放生、对湿地的破坏等行为进行处罚。密云水库管理处水政科科长梁勇表示,以前就水库保水而言,执法的力度还不够。

从村镇级保水员,到密云区级综合执法大队,如今的密云水库形成了从“神经末梢”到“神经中枢”的完备保水护水体系。

周边村民对保水这件事,也从原来的排斥反感到主动保护。之前的违建、养殖都不见了,库北的押宝地呈现季节性黄土裸露,现在通过退耕,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森林。梁勇介绍,这些年来,密云水库的生态涵养功能日渐凸显,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周边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好。

在保水的过程中,这里生活的人们也感受到了好处。人们从原来的靠水吃水,到依靠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梁勇告诉记者,对于水库周边的村民,有很多政策扶持,村民可以选择参加免费的专业技能培训;还可以在本村担任保水员,参与绿色岗位;为了减少污水排放,7个乡镇43个村,村村都建立了污水处理设备。

不过,如何更好处理密云水库和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终究还是个长久课题。密云水库管理处刘大根表示,后续将综合水库管理和区域保水护水工作,确保保水机制落到实处,确保密云水库这个战略水源地的绝对安全。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周怀宗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