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肉都烂在了我的锅里
1
腾讯发布三季报。
三季度营收1401亿,同比下降1.6%;
归母净利399亿,同比增长1.1%;
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323亿,同比增长1.58%。
相比二季报,营业收入的降幅收缩(vs -3.06%),归母净利和非国际标准归母净利增长率由负转正(vs -56.28%,vs-17.33%)。
上述数据显示公司业绩触底回升的态势。这里面既有去年三季度对应基数较低的原因,也有公司降本增效的贡献,当然也有来自投资收益的贡献。
营收的亮点有,增值服务中,国外游戏收入同比增加3%;网络广告收入同比下降4.68%(vs 半年报-18.37%),降幅收窄,管理层称,疫情稳定后,广告投放亿元有所回升,游戏电子商务及快消需求改善;金科及企业服务同比增长3.53%。
降本增效的措施有,增值服务、网络广告,金融科技的成本分别下降1%、5%、3%;销售及市场费用同比下降31.8%,雇员人数相比Q2继续减少1879人。
不足的地方是,在营收增长遇到问题时,降本增效的力度不够。比如,相比半年报人员的裁减5498人,Q3力度明显变小;管理费用同比仍增长11%,管理费用率为18.9%,相比去年同期15.74%,仍居高位。
对净利润的投资收益贡献主要来自于SEA。通过将SEA从“联营公司”重新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资产分类改变产生的“视同处置收益”为412.99亿元。
逻辑上,如果没有SEA的大笔视同处置收益,三季报的归母净利大概在±50亿左右。
2
这就牵扯到另外的话题——腾讯将持有的美团股份按照10:1分给*。
这件事早有端倪,只不过我没有重视起来。
第一、去年12月23日,腾讯宣布将持有的京东股票分给投资者,已经开了先例;
第二、我从月初就发现了,腾讯和美团股价波动的诡异之处,将这个问题发在了雪球上。
我当时的理解就如昨天投资日志所讲的,是确定性问题。
实际上,在15号就有朋友回帖讲,市场担心腾讯会分美团股票的愿意。
整个事件串起来看的话,市场提前半个月甚至更早获得信息(泄露信息)或者猜到了这个动作,所以才有两只股票的最近的诡异走势。
从逻辑上,我既是美团的*,也是腾讯的*,反正肉都烂在了我的锅里,没啥区别。
但是,这里还是有需要检讨的地方,自己看到很多信息只是让他成为信息,没有敏感性,而且没有借此深入思考,形成观点,并辅之以操作。
3
如前所述,腾讯三季度靠SEA的股权处置收益,贡献了很多净利润。
同样道理,四季度美团也会从联营公司,转变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并会产生巨额投资收益。
这既是腾讯过往投资的结果,也是腾讯的财技展现。以前靠主营业务赚钱来做投资,现在用投资的结果来弥补主营业务利润的下降。
对此,有朋友(@顿牛)认为这是一种利空,因为这种处理方式意味着:
“巨无霸级互联网公司向外扩张受到某种力量的压制,这可能也意味着对其业务规模和边界的压制,基于这个理由,所以当时我还说了,如果腾讯要卖美团,我很可能也会卖腾讯。”
我的回复如下:
有没有可能,在主营业务低潮期,出售以前的股权,通过财务处理,从而使利润的下降并不那么离谱呢。比如三季报,如果没有冬海的金融资产处置收益,净利润就有可能是负的。
如果这种出售符合了监管的预期,也限制腾讯的扩展边界,对于腾讯的伤害和改变到底有多大,对于其核心竞争力有无致命的影响呢?这才是做出买卖决策的依据吧。
不过,后面的问题,我还没有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
不过,从腾讯最近两年来的投资来看,除了加强自己的游戏业务优势外,更多投资倾向于实体的制造业,这似乎是对原来赋能互联网的纠偏。
不过,这是否在腾讯投资的能力圈内,未来结果如何,仍然未知。
但是,这是每一个腾讯的投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
关于腾讯将持有的美团股票分给投资者的具体细节,总结如下,以作备忘。
股权登记日:2023年1月10日。
股票分派日:2023年3月24日前后。
分配比例:10股腾讯股票分配1股美团。以11月16日,两者的收盘价计,股息率约为162.3/(294.4*10)=5.5%
美团的总股本为61.89亿股,腾讯共持有其105,458.10万股,持股占比为17.05%。
本次共分配958,121,562股,占美团股份的15.5%,此次分配完成后,腾讯仍持有美团的9669万股,持股比例约为1.55%。
5
这两天,在读霍华德-马克斯的《周期》,他在书中谈到了次贷危机的成因和发展。
因此,我重新复习了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同时也看了一部与此相关的电影《商海通牒》(margin call)。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并非是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热促成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
逻辑的开头,是小布什所宣扬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
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被华尔街打包*成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DO)",因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过去的信用历史数据良好,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各个金融机构固收部门的欢迎。
发行这些CDO的金融机构,通过销售这些证券获得了大量销售佣金收入。但是,由此也导致了生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DO)”的原材料——房产抵押贷款——不够了。
而正常的房产需求不会突然增多,除非降低贷款购房者的资质要求,不去管贷款购房者的信用状况,这样才可能增加更多的房地产销售,才能产生更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
这就是电影中所展示的讽刺画面,某购房人竟然以自己宠物狗的名义贷款,这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简称次贷。
刺激贷款机构发放次贷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完全不用担心这些人是否能够有能力还款,因为这些房产抵押贷款一经签订,就会被金融机构买走,然后*打包为CDO销售出去。
另外,贷款机构为了制作更多的CDO的原材料——房地产递延贷款,创造了可变利率房地产贷款。主要特点是,这些贷款的前几年利率很低,后面利率会升高。
电影中那个脱衣舞女能够同时贷款购买6套房产,就是这个原因,前期还款压力很小,而且还可以重复循环贷款。
当然,这也是电影中迈克尔·贝瑞 (Michael Burry)进过大量原始数据分析之后,认为很多房地产抵押贷款会在2007年出现违约的主要原因。
另外,华尔街的信用评级机构为了避免生意被竞争对手抢去,随意给大量的CDO发出了A评级,这更坚定了购买这些证券的机构的信心。
即使是很多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固收部门,也购买了大量劣后级的CDO。
因为他们风险控制体系中,可以参考的历史数据的过往很短,而且在过去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不高,同时又有评级机构的高评级,所以导致了他们风险价格模型(VaR)失效了,并不能识别这些“狗屎包裹这猫屎的垃圾”。
而这正是电影《商海通牒》的故事背景。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要发生在颇为紧张的一个夜晚和一个白天。
不过,在《商海通牒》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情节是,在电影一开始,公司直接把唯一的发现了这个风险的风险管理部门主管给解雇了,甚至连工作交接都不用做。
而这个主管好心的把分析结果给到一个下属后,并汇报给公司高层后,公司为了提前抛售这些即将暴雷的证券时不会泄露秘密,派人彻夜寻找这个主管,并最终以两百万美金一天的封口费,将其又请回公司,直至公司抛售完成。
正如上面的电影海报所示,这家公司的大老板在会议上讲,在华尔街生存主要依靠三点,要么快,要么聪明,要么去出老千。
这家公司最终摆脱风险,依靠的就是快。实际上,这三点也对应了股市上的三种不同的投资风格。
6
天气渐冷,在闲鱼上买了一个二手的迈金T200骑行台。
迈金自己开发了一个骑行软件“顽鹿竞技”,可以模拟各种路线的骑行。
所以,今后不管刮风下雨,又增加了一个新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