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世界杯之后,勒夫带领着德国队继续走向了失败的深渊。自然而然的,勒夫从一个几年前的“冠军教头”变成了“战术蠢才”,有不少球迷们认为勒夫在2014年只是赶上了“好时代”,被克洛泽、拉姆用“最后一口气”带来了一个冠军。但是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事物都要具有两面性,勒夫的战术水平不是“非黑即白”,虽然他在过去的一年中接连遭遇失败,但他的战术仍旧有他的优势。勒夫在战术方面的造诣,是克林斯曼执教德国队的时期就显而易见的。
其实德国队在2004年遭遇的状况和2018年很像,都是在大赛上小组出局,不同的是那一年的德国队主帅沃勒尔引咎辞职,而2018年的勒夫带领着德国队继续“活在梦想中”。04年欧锦赛小组赛之后,克林斯曼带着他开放的思维为德国足球带来了改革。但是克林斯曼在当时并没有考取国际A级教练执照,他的执教经验在那个时候是零!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德国足协也是挺有魄力的,居然敢让毫无执教经验的克林斯曼直接来执教德国队这样一个传统强队,可能也是迫于当年没有资深教练来接受德国队这个“烂摊子”,才不得不启用克林斯曼的。
既然克林斯曼“不懂球”,那么德国队的教练组就是个智囊团,里面“懂球”的那个人就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勒夫。德国队在备战在本土世界杯的那两年,克林斯曼负责鼓舞士气、调节球员们的情绪,而负责战术制定、技术训练的就是他的助手勒夫了。为了解决当时德国足球人才短缺的问题,勒夫针对德国队制定的“闪击战”在06年世界杯之前的一系列热身赛上还是收到奇效的。所谓的“闪击战”就是即在比赛一开始阶段,趁对方尚未进入比赛状态而先发制人,在对方阵型都还没站稳时就摧毁对方,从而早早就锁定了胜局,下半场领先的球队只需要“摆大巴”就行了。
德国队将勒夫的“闪电战”应用得最到位的还是在2006年世界杯上:德国队在小组赛4-2战胜哥斯达黎加的这场比赛中,德国队在第6和第17分钟,也就是9分钟内连入2球(平均4.5分钟/球),其中第17分钟的入球更是在对方扳平比分后短短5分钟内就实现了再度反超比分,由此可见“闪电战”的威力。也是在那届世界杯的16强淘汰赛,德国队以2-0淘汰瑞典的那场比赛中,德国队又是在第4和第12分钟,也就是8分钟内连入两球(平均4分钟/球),在比赛的开始阶段就基本锁定了胜局。在克林斯曼将德国队主帅的位置交到了勒夫手上的时候,德国队仍旧将“闪电战”发挥得淋漓尽致,08年欧锦赛上淘汰葡萄牙、土耳其均是用的这种战术,14年世界杯上大比分战胜巴西队的那场比赛是这个战术的巅峰。
综上所述,这就是勒夫战术的高明之处了,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德国队无法执行了呢?是勒夫变得保守了吗?不,因为现在的德国队没有克洛泽了!纵观那几场比赛,克洛泽在那些进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换成戈麦斯的话,德国队的进攻就要大打折扣(比如说12年欧洲杯对阵意大利的那场比赛),但是有戈麦斯总比没有中锋强很多。德国队拥有速度、突破能力的队员很多,但是少了克洛泽这个威胁点,“闪电战”就没有一个方向。所以说勒夫是“战术天才”还是“战术蠢才”,取决于德国队能否拥有克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