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

孩子爱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

首页休闲益智爱玩乐拼更新时间:2024-04-16

飞飞喜欢用玩具小人玩打仗游戏,玩的时候会把小人排成一排,用皮球“轰炸”他们,把小人砸得到处乱飞,有时候还会把小人的胳膊腿拆下来。

这些情况让妈妈很担心:“这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啊?我是不是应该没收玩具,阻止他玩这种游戏?”

丁丁最近总喜欢“招惹”爸爸妈妈,常常冷不丁跳出来,用力拍妈妈背一下,或者捅爸爸一拳。为此,他没少挨说。

“你就不能安安静静坐着看会儿书吗?”妈妈常这样要求他。妈妈觉得儿子太淘,再不学学规矩,以后上学准得天天被老师批评。

小鹿最爱做的事就是拿根棍子敲敲打打,在家里用玩具金箍棒打毛绒小熊,出门也总要捡根树枝,一路抽打路旁的小树。

奶奶为此常跟小鹿爸妈告状:“能不能教孩子玩点儿正经游戏?别老打打**的。”

当看到孩子的游戏中带有打仗、攻击的情节,或者拆毁玩具,欺负毛绒小熊,家长就容易担心——这样是不是太暴力?孩子为什么要这样玩呢?

“暴力”被认为是一个负面词汇,传递给大家的感受通常是不好的。不过,绝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表现,远未达到“暴力”的程度,更合适的词是“攻击性”。

“攻击性”的含义其实是中性的,而且,攻击性对人类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捕猎是获得生存资源的重要方式,而捕猎,就是攻击。

此外,大家都知道,当自身遭遇危险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打”,或者“跑”。“打”,也是攻击。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谈“攻击”而色变。正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在他的著作中所说——

“人人都有攻击性,孩子只不过展现了这种普遍的人性。”

其实,回想我们自己小时候,这种假想的攻击游戏,很多人(尤其是男孩)也都玩过。

在类似的例子中,我们首先要看到:孩子是在游戏中,在假想的场景中表现出攻击的。对此,应该明确两个认识:

  1. 绝大部分孩子能清楚地区分游戏和现实生活。
  2. 游戏中的攻击行为与真实生活中的攻击行为有本质的不同——

在游戏中,孩子的目的是“游戏”,而不是“伤害他人”。这种游戏式的攻击,就像我们大人玩“真人CS”游戏,或者一些搏击类的游戏一样,对真实生活中的攻击冲动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的。

所以,严格限制孩子的攻击行为,或者一味要求孩子“安静点儿”,“守规矩”,是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的。

我们的建议是:不如主动跟孩子玩打闹游戏,在游戏中帮助孩子释放攻击冲动。

心理学家安东尼·佩列格里尼致力于研究儿童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意义。他发现,经常玩打闹游戏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少有暴力冲动,更善于结交朋友,学业表现也更加出色。

这是因为,健康的打闹游戏会教给孩子:

我有力量,不是因为我能压制他人,而是因为我的身体能做非常棒的事(比如小孩子学会翻跟头,大孩子练习跑酷),也因为我能和别人合作,一起做很棒的事(比如小孩子一起玩骑马游戏,大孩子一起练习双人瑜伽)。

推荐大家两个简单好玩的打闹游戏。它们都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也没有太多的场地要求,在家里就可以跟孩子玩起来。

玩之前请留意——

安全须知——

  1. 最好在软的地垫或者地毯上玩,注意清理地面杂物。
  2. 如果是在床上玩,注意床离地面的高度,不要摔伤。
  3. 有必要的话,可以戴护膝和护掌。

基本原则——

  1. 孩子是否能开心大笑,是检验游戏效果的唯一标准。不必过多计较规则。
  2. 尽量让孩子赢,同时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调整游戏的强度。
  3. 大人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滑稽的自吹自擂,或者失败后搞笑的沮丧表情,是让游戏更好玩的关键。(具体可以参考视频中游戏老师的做法。)

游戏:驯马王

基本玩法:

  1. 大人扮演马,跪在床上,手和膝盖着地,孩子骑在大人的背上。
  2. 马来回晃动,企图把孩子甩掉。孩子努力抓住不被甩掉。
  3. 固定时间内(15秒/30秒,可以用相应长度的音乐来计时,也更能增加欢乐气氛),孩子不掉下来视为马被驯服。

注意:一定不让孩子掉下来,如果孩子快要掉下来,大人要扶一下。

游戏:战车攻城

基本玩法:

  1. 在开阔空间,双方各自用瑜伽砖或空纸箱搭起自己的城堡,双方城堡相隔2-3米以上。
  2. 双方手膝爬行,作为战车,用身体挤开对方,一边保护自己的城堡,一边努力撞倒对方城堡。
  3. 先撞倒对方城堡者胜。

还要讨论的一种情况是——

当孩子反复地玩“打”或“*”的游戏,或者在游戏中频繁出现攻击性的行为,一定是折射了内心的很多需求,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很可能,孩子是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某种原因,积累了很多愤怒的情绪。

如果是这样,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把这些情绪发泄出来。不然在心中越积越多,就像一个不断被填塞火药的炸弹,搞不好真的会爆炸。让孩子能够安全地发泄愤怒情绪的最好方法,也是游戏。

我们建议——

不要阻止孩子的游戏。而且,父母最好能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只有先加入孩子,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契机,进一步帮助和支持孩子。

“在一起”首先向孩子传递的是我们的关注和支持。其次,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才能有机会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也才有机会适时调整游戏的节奏,加入轻松有趣的环节,引导孩子用安全、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轻松,欢乐的感受。

那么,怎么玩呢?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长的状态和对游戏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我们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方向一:我们来扮演“受虐者”的角色。

配合孩子的动作大喊:“啊呀!我的手!我的手不能动了?我的腿,腿也不行了!”然后用滑稽的,跌跌撞撞的动作,“抓狂”地走来走去。

方向二: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

比如,可以在一旁当解说员,用轻松好玩的方式描述游戏场面和孩子的行为。“今天玩具小兵真倒霉,遇到了超级飞飞……”

总之,用什么方式玩没关系,关键是让孩子感觉到,他可以用这种游戏的方式来跟我们沟通,我们也能听懂他的表达。这是最重要的。


欢迎关注

为家长提供游戏化的育儿指导

为孩子提供游戏化的心理支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