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研究所,为什么总是被人质疑?盘点五大争议事件

武汉病毒研究所,为什么总是被人质疑?盘点五大争议事件

首页休闲益智病毒研究所游戏更新时间:2024-04-27

如果要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时间线上划重点,2019年12月31日一定需要标注。

这一天,民间关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猜测与恐慌开始发酵;

这一天,武汉卫健委公开通报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同时指出“未发现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这一天,微博大V发布了一条微博:

注:目前该微博已被作者删除

一句“如果武汉搞不定,没人搞得定”,在当时给广大网友打了一剂“强心针”,把拥有P4实验室的武汉病毒研究所捧上“神坛”,但同时也把它丢入舆论的风暴中心……

“疫情前期屁都不放一个,真指望不上!”

随着疫情蔓延,这条微博的评论区陆续出现质疑声:

“从一开始的上报到现在的正面研究成果,都是上海的P3在搞。”

“疫情刚开始那会,病毒研究所屁都不放一个,真指望不上!”

让我们先回看疫情前期的科研成果:

1月5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从武汉感染患者标本中检测出类SARS冠状病毒,并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1月1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中心医院、武汉市疾控中心等机构与悉尼大学一同成功破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

1月21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论文,分析阐述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来源,并揭示病毒是通过S-蛋白与人ACE2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

该研究成果背后的团队由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及广州医科大学等单位组成。

不难看出,武汉病毒所的存在感的确非常弱。

直到1月23日,它才有了“动静”。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该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发表题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的文章,提出新型肺炎病毒或来源于蝙蝠。

亚洲第一、全国唯一,坐拥若干头衔的武汉病毒研究所,在疫情出现后真的“反应迟钝”吗?

并不是。

2月19日,武汉病毒所发表了《致全所职工和研究生的一封信》,回顾了在过去一个多月的工作:

图源:武汉病毒研究所官网

12月30日、1月2日、1月5日……从工作的时间点看,武汉病毒所的响应速度仍然可圈可点,而没有发声的原因,是专注于学术论文的撰写,还是疾控、医疗等部门各自为战、使其无法参与到一线防疫工作中?

主动沉默还是被动消音,我们仍没有答案。

“是石正丽团队的实验泄漏了病毒!”

对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质疑没有停止,而该所的石正丽团队是另一个对象。

首先是2015年石正丽参与的一篇论文被扒出:

图源:Nature Medicine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使用SARS-CoV反向遗传系统,生成并鉴别出一种类SARS嵌合病毒,体内实验证明该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呼吸道细胞,并使小鼠患上肺炎。

该研究的结论是,冠状病毒可能无需经过中间宿主便感染人类细胞,并引起像SARS一样的疾病传播。

据此有人笃定,这一次新冠肺炎正是5年前实验中的病毒泄漏导致。

但这一说法很快被打脸。在回顾论文后国内学者认为,该研究实际上是改造了一个自然界原有的病毒毒株,并不是在实验室内制造“超级病毒”,事实上,人类也还不具备创造病毒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该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都是美国学者,石正丽仅提供SHC014棘突蛋白序列,而实验的进行地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作者贡献及排序/图源:论文截图

石正丽也“用生命担保”此次新冠病毒与实验室无关:

石正丽朋友圈/图源网络

这还没完。有网友翻出2年前“科学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旧闻,怀疑“2018年发现的病毒就是如今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

图源:央视网

这一研究还被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研究发现,2016-2017年在我国造成2万多头猪死亡的流行性腹泻,其实是一种起源于蝙蝠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科学家将其命名为“SADS冠状病毒”,而研究团队正是武汉病毒研究所。

图源:Nature

中青报记者曾参与此次报道。当时石正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SADS冠状病毒只限定在猪致病,并没有证据显示可进一步感染人类。

如今,这一论文再次被翻出引起热议,石正丽也明确回应: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2018年报道的SADS冠状病毒“在分类学上不是一个‘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总会迫切寻找一个解释,而阴谋论等负面消息能够迅速填补人们这一需求,这或许也是真相未明前,“人造病毒论”被传播开的原因吧。

“做了一晚上实验,就说双黄连有用?”

“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1月31日晚,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了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的这一初步发现。

在之后几小时内,双黄连口服液走上“药”生巅峰。

线上医药电商渠道全面断货:

线下药店门口全是排队抢购的市民,“不聚集、少出门”的防疫措施,哪里比买到“救命药”重要?

图源网络

在抗疫的关键阶段,双黄连口服液真是“大救星”吗?很快,各大主流媒体和科普平台发表辟谣观点: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目前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不要抢购和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

同时,短短一夜的实验就得出理想测试结果,这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上海药物所与武汉病毒所公布“双黄连口服液有抑制新冠病毒”的信息,需要交代清楚检验流程和结果,针对一个药品的检验时间不会这么快。

那么两大机构又是怎么论证这一研究的?2月1日凌晨上海药物所接受@国是直通车 的访问内容如下:

同日,上海药物所发布声明,称提供给媒体的文章“内容是准确无误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室体外试验证明,双黄连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作用,下一步还需通过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图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初步发现”、“还要做实验”、“科学的事我们不想说的太过”……只进行一夜的实验,便“胸有成竹”地将结果公之于众,不仅是对群众安全的不负责,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如今,上海药物所仍然执着地坚持着,而武汉病毒所至今没有针对这一事件发声。

“抢注美国的药,也太不厚道了吧?”

2月4日晚,武汉病毒研究所官网发布《我国学者在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文章指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究,于1月21日对药物瑞德西韦申报了中国发明专利(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

图源:武汉病毒研究所官网

这看似一个好消息,却又引发新一轮热议。

首先,瑞得西韦(Remdesivir)是由美国吉利德制药公司开发,并在此前被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的一种抗病毒药物,网友质疑:美国制药公司开发的药物,却被我国机构申报专利,是否属于“侵权”行为?

其实这是误读。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此次武汉病毒所申报的是“用途”,意思是“发现了该药的一种新用途”,并非药物结构,所以申报专利没问题,而且申报专利后,知识产权局也会做后续审查,不符合也可能驳回。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际红也表示,美国有药品本身的专利,而我方申请的是适应症专利,专利法上是可以操作的。

另一个疑点在于,据公开报道,美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于1月20日确诊,在入院发热一周后症状恶化,使用了未上市的药物瑞德西韦,却发现有明显疗效,1月31日相关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图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但武汉病毒研究所于1月21日就对瑞德西韦申报了中国发明专利,是怎么做到对其疗效“未卜先知”的?

微博网友发长文质疑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网采访了武汉病毒研究所副所长肖庚富。他表示,在前期科学攻关后,国内多家药物研发单位开始了下一步的药物筛选工作。

这些被筛选药物的选择标准是基于多年研究抗病毒药物的基础和知识,其中就包括瑞德西韦。在研究所开展抗病毒药物筛选研究过程中,发现瑞德西韦在细胞水平上对抑制新冠病毒感染有效。

此外,在2019新冠病毒发现前,武汉病毒所合作单位就已经从FDA批准的上市药物库和临床药物库中,筛选过对冠状病毒 HCoV-229E(一种致病性较低的病毒,通常仅引起普通感冒症状)有效的药物,并为病毒所提供了优先筛选名录,瑞德西韦就在这批药物名单中。

因此,肖庚富表示这并非“未卜先知”,而是基于前期大量研究工作的结果。

“新冠肺炎零号病人来自武汉病毒研究所!”

2月15日,一则关于“武汉病毒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黄燕玲是新冠肺炎零号病人”的消息在网络流传。

图源:网络

传闻称,新冠肺炎“零号病人”(第一个患传染病,并开始散播病毒的病人)是武汉病毒所科研人员黄燕玲,她是病毒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甚至“已经因病去世”

根据2011年11月4日武汉病毒所发布的《2012年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黄燕玲系西南交大推荐的学术性硕士。

2月16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黄燕玲在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导师危宏平。他表示,网上的谣言真是太不靠谱了,黄燕玲自毕业之后就去了企业从事生物工作,早已不在学术圈。

他也在朋友圈发文回应:

不久后,黄燕玲本人也在校友群中亲自回应称:“还健在。”

图源:红星新闻

2月16日中午,武汉病毒研究所官网亦发文辟谣。

图源:武汉病毒研究所官网

至此,又一个关于病毒研究所的谣言匆匆落幕。


2 月19日,武汉病毒所发表了《致全所职工和研究生的一封信》,称疫情发生以来,网络流传若干谣言,对坚守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造成极大伤害,但回首过去一个多月的艰辛付出,“我们问心无愧”。

尽管诸多谣言已经被证实不成立,但在此次疫情中,武汉病毒研究所似乎已将大众的期待与信任消耗殆尽。

另一方面,武汉病毒所的舆论风波,也促成了一些新变化:

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同时,科技部近期强调要加强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并出台《关于加强新冠病毒高等级病毒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强调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

无论这期间是受各方掣肘,还是如坊间各类传言猜测,武汉病毒所想重塑公信力,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一段日子,武汉病毒研究所仍将处于风暴眼中。

参考资料:

[1] 双黄连之惑:药品检验是否有经过充分论证?.新京报,2020-02-02.

[2] “漩涡”中的武汉病毒研究所. 每日经济新闻,2020-02-19.

[3] 武汉病毒所将“瑞德西韦”申报专利是否侵权?答案来了!.环球网,2020-02-05.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