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上朝时闹肚子想上厕所,是向皇帝打报告,还是该憋着

大臣上朝时闹肚子想上厕所,是向皇帝打报告,还是该憋着

首页休闲益智报告皇上更新时间:2024-05-11

“官家(宋朝称呼皇帝)啊,今日上朝,可不要忘了俺拜托你的事。”

宋朝仁宗年间,皇帝将要上朝的时候,张贵妃躺在他的怀中,娇滴滴地说。

仁宗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又在她翘臀上捏了一把说:“宝贝,你放心好了,朕不会忘记的。”

仁宗充满自信地上朝,没想到事没办成,反而弄了一肚子气。

张贵妃给仁宗说的是什么事,为何没有办成?

仁宗当时宠爱的女人都是大家闺秀,温柔娴淑,一本正经,这让他不免感到乏味。

张贵妃是百姓的子女,野性十足,天真活泼,很有女人味,就像灰色的底布上,出现了一道靓丽的彩色,让仁宗眼前一亮,为之痴迷,为之倾倒,为之疯狂。

从此之后,仁宗便日日相陪,夜夜临幸,陶醉爱河,无法自拔。

张贵妃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像唐朝的杨贵妃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娘家人也占了便宜,都被授予各种职务。

张贵妃让自己的娘家人当了官还不算,还想让自己的堂伯父张尧佐进入朝廷当官。

按说张贵妃的要求并不过分,她的生身父亲张尧封去世很早,当时她才8岁,是被这个伯父抚养大的。

也就是说,张尧佐既是张姑娘的伯父,也是养父。

张姑娘后来被选到宫里,成为贵妃娘娘,让养父当个官,再正常不过了。

既然合乎情理,仁宗也宠爱张贵妃,愿意提拔其伯父,这事不是水到渠成了吗?
可是当时的大臣比较强势,仁宗说这事我做不了主,要在上朝的时候,和大臣商量。

到了御前会议上,仁宗诚惶诚恐地对大臣说:“朕想跟众爱卿商量个事,让张尧佐当宣徽使,刚一出口,立即遭到包拯的反对。包拯情绪激动,“反复数百言”,唾沫星儿都溅到了仁宗脸上!
  回到后宫,贵妃马上前来慰问谢罪。仁宗一面用袖子擦脸,一面抱怨:“殿丞(指包拯)你们看可不可以?”

其实宣徽使也不是什么大官,是管理宦官的,也不需要什么高学历和业务水平。

没想到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包拯的强烈反对。

“皇上你不能这样,这是任人唯亲,走后门;都这样的话,大宋江山就完了,这还了得?不行,坚决不行。”。

包拯说这话的时候,情绪特别激动,“反复数百言”,唾沫星儿都溅在了仁宗脸上!

不就是让岳父当个官吗?一个皇帝还做不了主,让大臣如此数落,把仁宗给气得浑身发抖。

回到宫里,仁宗仍然没有消气。

张贵妃一看皇上脸色不对,赶紧上前拥抱安慰:“怎么了这是?”

仁宗长叹一声说:“小宝贝啊,你不知道,我一开口,包拯就一顿怒怼唾沫星都溅到我脸上去了,你只管说让你伯父当官,忘了包拯这小子不是个东西。”

原话是:“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为御史乎?”

这故事可不是虚构,北宋朝皇帝确实很怕大臣,还有大臣强拉硬拽皇帝的。

宋太宗(宋朝第二个皇帝,赵匡胤弟弟赵光义)又一次上朝,跟大臣寇准发生争执,他起身要走,寇准一把拉住他说“事情没有说完,皇上你不能走”,《宋史》记载”令其复坐“。

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宋徽宗时,监察御史陈禾当着徽宗的面批评皇上宠信奸佞,语气强硬,言辞激烈。

宋徽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非常生气,站起来就要走,这次陈禾的力度比寇准还要大,直接把宋徽宗的袖子给撕破了。

宋徽宗大声喊内侍说:“来人呢,将朕的破衣服赶紧保存起来,谁要是再敢这样,朕一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把龙袍赏赐给他。”

北宋皇帝之所以个个如此“窝囊”,主要是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比较仁慈,他当皇帝之后没有*功臣,杯酒释兵权,带了一个“不好”的头,此后的皇帝继承了这一传统,把大臣惯得很不像样子。

其他朝代的皇帝可就不是这样了,他们绝大多数都非常有权威,凛然不可侵犯,招惹了皇上可不是好玩的。

也许你不以为然,拿出朱元璋的例子反驳。

洪武年间,有个叫范从文的大臣,是大明朝的监察御史,因为上朝的时候发言不注意方式,惹怒了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强势的皇帝,冒犯不得,谁敢对他不敬,不是丢官就是被流放,严重的还会斩首。

可是这一次,朱元璋却没有那么做;不但没有*他,而且还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你如果犯了死罪,可以免你五次不受惩罚。

乍一听,洪武皇帝确实宽容,大度,是个好皇帝,其实不然。

朱元璋没有*范从文,是有缘故的。

在宣布处死这个官员的时候,朱元璋看了一眼档案,发现他的籍贯是苏州吴县,就随口问道:“你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人?”

范从文回答说:“微臣确实是范仲淹的后人,而且还是十二世孙。”

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既然你是范老先生的后人,那我就绕了你。”

他赶忙让人去除范从文身上的镣铐囚衣,然后他拿起御笔,在一张纸上刷刷刷挥笔写了五张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之后送给范从文,说道:“每当你犯了死罪的时候,拿出一张,就可以豁免。”

这事并不说明朱元璋就可以冒犯,因为历史上的名人很少,大多数官员没有这样一个好祖宗。

一旦惹恼了皇帝,可不是好玩的。

朱棣的时候,就有一个倒霉蛋,名叫黄观。

黄观是安徽池州(贵池市)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连续不中断的“六首状元”。

也就是说,他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六次大考中都得了第一名,可谓是“逢考必过”,“逢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考神”, 时人说他是“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据张廷玉主编的《明史·黄观传》中,也这样记载:"二十四年,会试、廷试皆第一"

由此可见,此人的能力不一般,是国家栋梁,罕见的人才。

既然如此,黄观的战略眼光也不不差。

在最后一关殿试的时候,朱元璋曾经给他出了一道很难的题:如何加强边疆防卫?

明朝初期,最头痛的就是北部边境的安全,蒙古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明军来了他们就跑,明军走了他们再来,侵犯边疆,劫掠百姓,让明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这个问题别说是考生,就是满朝文武都没有拿出什么好办法。

黄观回答说:“皇上可以屯兵塞上,平时的时候让士兵拿起锄头种地,有了敌情的时候拿起枪打仗。”

这样的话,就可以保“中国无扰,边境无虞。”

也就是实行“兵农合一”,大力贯彻和巩固推行已经初见成效的“卫所制度”,从而抵御蒙古入侵,维护边境安全。

这样的回答,让朱元璋非常满意,于是取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这职位看起来不高,也就是六品左右,但是前途无量。

他可以经常接触、陪伴太子左右,为自己将来升迁铺路,历史上很多名臣,如王安石、司马光,方孝孺、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都是从翰林院做起,最后功成名就的。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黄观升任侍中(三品),参与内政外交的决策,进入国家权力核心。

不过,黄观在此期间冒犯了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后果相当严重。

建文帝刚即位的时候,燕王朱棣按照规定到南京觐见,他身为皇叔,功勋卓著,老爸没有让他继位,却让小侄子登基,他心怀不满,态度十分傲慢。

黄观看不过去了,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对燕王朱棣说:“你是皇叔不假,但是也只能在私下里摆谱,现在是公开场合,你应该给皇上面子,守君臣之礼,不可以乱了规矩。”

史书上这样记载的:“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

一番话说得朱棣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觉得很没面子,因此他怀恨在心,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收拾你这个不识抬举的家伙。

后来,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打到了南京,建文帝失踪。

黄观知道朱棣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事实上朱棣已经将其列入黑名单,要求打下南京就将其处死),于是他在大军到来之前,就跑到安庆,在那里投江自尽。

按说*人不过头点地,死了死了,一了百了。

但是朱棣怒气未消,下令继续算账,“诛九族”。

由此可见,朝堂上不能乱说话,开口之前要仔细考虑,一不小心就会把吃饭家伙给丢了。

别说一句话,就是一个称呼说得不当,也不可以。

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河东之学的领军人物薛瑄曾担任国子监祭酒,一次上朝在皇帝面前奏对,一时慌张,竟然自称为“学生”。

此言一出,薛瑄就后悔了,幸亏他的声音不大,皇上没有听见,纠察御史也没有发觉。

即便这样,他也后怕不已,明白自己闯祸了,回家之后也心惊肉跳,受不了这样的煎熬,自己主动引咎辞职。

还是在明英宗时期,一位老臣说话时,一不小心把唾沫星子喷到了皇上的龙袍上,不仅遭到万岁爷的一顿臭骂,还削职为民。

要知道,相对朱元璋和朱棣,英宗还是个脾气不错的皇帝。

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可见,皇帝的尊严不可冒犯,在朝堂上更要谨言慎行。

那么,如果大臣在上朝的时候,出现内急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置?

有人会说,“管天管地管不住拉粑粑放屁”,皇帝老儿也不能禁止大臣上厕所吧。

因为历朝历代,上朝的时间很早,所以有“早朝”之说。

古代上朝时间不同朝代规定不同,清朝的时候是是五更上朝,即卯时,(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

而大臣要要洗漱,然后吃早点,再穿上工装,坐上轿子奔皇宫。

到了皇宫,还要午门外等候等待一个小时,皇上才会到场。

因此,大臣三点钟就要起床,四点钟到紫禁城,最早七点钟才下朝,期间大臣内急的情况无法避免。

按照常人的思维,有大臣在朝堂之上,想方便的话,直接向皇帝或者管事的大臣打个招呼不就行了?

要知道,这是在朝堂,不是在课堂;面对的是九五之尊的皇上,不是老师。

在朝堂上,全国军政要人在场,决不能跟在教师一样随便。

既然不能打招呼,那该如何处置?总不能当场解决,那样的话更糟糕。

如果是小便,还好说,大不了尿湿裤裆,反正大家都在站着,真解决了也没有人发觉。

如果是大便,那一定会让你的前后同僚闻到不同的味道,如果那人是你的好哥们还好说,如果是你的宿敌,他打一个小报告,你就吃不清兜着走。

纠察御史会当场弹劾,说你“上奏失仪”,小则降职,大则直接免职。

不要说是大便,即使在朝堂上没有控制好放个屁出了声,在寂静的朝堂上也会地动山摇,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也会惹祸上身。

所以说,在上朝之时内急,万万不可当场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再控制,坚持到下朝。

哪怕你是忍不住想放屁,那一定要放得艺术些,缓慢释放,尽量做到闷声不响。

这样的话,你前后左右的同僚即使闻到了,也抓不住你的把柄,无法确定就是你放的,来个死不认账就是了。

皇帝再不是东西,还是要讲证据的。

总之,在朝堂之上,什么声音也不要发出,哪怕你是气管炎,也要忍住别咳嗽。

如果违规了,最轻的处理是罚薪俸,再重一点就是杖责,最倒霉的就是降职。

那么,如果官员非主观原因大小便失禁(就像老年人或者三岁前的婴儿那样)又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这事发生在明英宗天顺四年,刑科给事中曾瑄参加早朝,大概是早起喝了不少汤,在殿堂外就忍不住在裤裆里小便。

偏巧一个官员眼尖,偏巧跟他有过节,随即向纠察御史打了小报告。

倒霉的曾瑄这泡尿成为史上代价最高的,被“赎杖还职”,降了五级处理,一撸到底,到福建连江县去当了一个县的主簿。

参考史料: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明英宗实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