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刺26刀死亡。行凶者是鲍方所带实验班的学生罗某,16岁的罗某平时成绩不错,曾经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根据湖南省沅江市通报,发生在沅江三中的这起案件,系因两人在办公室发生争执。在此之前,罗某曾对鲍方布置的作业产生抗拒。据了解,该生在校时成绩很好,“是他们班的第一名”(11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只因学业问题上的小小争执,学生竟然弑*老师,手段凶残令人触目惊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班主任狂刺26刀的少年,曾是很多人眼中的“好学生”。“老实礼貌”“成绩突出”,这是周围人对罗某的一致评价,也是许多人心目中一个“好学生”应当具备的特征。表面上看来,这样的定义似乎有其道理,但罗某弑师案的爆发却在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好学生”的定义:*人夺命的罗某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至少绝不是一个尊重生命、心理健康的“好学生”。
其实,从教育平等角度而言,所有学生都应当被一视同仁,本不应有“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但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所谓“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教育手段措施差异和重视程度差别却是真实存在的。很多时候,学校和老师乃至家长,都会对“好学生”在知识学习上格外重视,而对“差学生”在行为品德上更为关注。这种区别对待很容易伤害所谓“差学生”的信心与自尊,对“好学生”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其实也容易造成潜在伤害,这就是重视了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关注学习多,关注情绪少。
简而言之,说到“好学生”的标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成绩好”“有礼貌”“老实听话”等等,往往忽略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指标。在此次弑师案中,罗某就遭遇了典型的“好学生”待遇:学校、家长、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对他的所有关注都集中于学习成绩上,而疏忽了他的心理状态。几乎可以断定的是,从“好学生”到*人弑师的变化过程中,罗某的精神心理问题累积绝非“一日之寒”,而是天长日久的焦虑与压力聚集的结果。如果平时有人能够对他的心理状态更加关注,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助其正确排解内心的焦虑与压力,他也许就不会走上这条路。
近年来,校园弑师案屡屡发生,引发了社会关于教育的深度忧虑。与大多数弑师案不尽相同的是,此次弑师案的行凶者,并不是与老师势同水火的“捣蛋鬼”,也不是与老师素有嫌隙的蓄意报复者,而是被老师格外器重的“好学生”。“好学生”弑师事件提醒我们,教育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歧视成绩差的学生,亦不能高估所谓“好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心理健康状态。何况,成绩好坏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才是真正值得学校和家庭骄傲的“好学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